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笔法理论的“四大错误”

当代笔法理论的“四大错误”

       一本关于笔法的教科书,要学生如此进行书写速度变化的“节奏”训练:KM-KM-KM,即速度快慢-快慢-快慢的反复练习;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告诫“太快则滑”,提按是伴随着楷书发展对笔法简化而产生和发展,用于端部和转折的夸张;中怯是提按盛行、端部与折点夸张所难以避免的弊病;“笔毫与笔杆的相对扭转”所形成的“绞转”,“便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晋人笔法”。

       面对这些当代笔法主流的权威论述,只要你认同或接受其中一项并以之实践,我敢说你在笔法上将走入歧途。如果还坚持不改,就别想登“晋人笔法”之堂奥,它们正是当代笔法理论主流的"四大错误"。
    我的说法难免会被人看作无知和狂妄,我不想辩解,请看
董其昌的说法:“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放纵”者,速度快也;“攒捉”者,抓得住也。董强调的作书之法是“放纵”/“攒捉” 的变奏,亦即是快速/急停的变奏。或许你还以为“攒捉”也可以理解成慢速,如此,快速之后任它顺势慢速而行也算是得法了,那先贤何必强调此时要“擒得定”、要“顿之则山安”?没用的,这种行笔速度快/慢、快/慢的反反复复,早就失去了董其昌所说的两窍,“全是魔道”了。这是把迟、徐、缓等古人论笔法的用语误读成“速度缓慢”的苦果,却不知古人明明白白的讲清:“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 (倪苏门《书法论》),是要求疾行过程中能将笔停得住,而不是变成放慢速度而行!
    “太快则滑”?那“速以取劲”又将如何?谁能给出一个速度标准:不超标则“速以取劲”,超标了就是“太快则滑”?当代没有、一千年后也不会有人能给出这样的标准,因为“太快则滑”根本就不符合事实,是对学书者的误导。请看旭、素的
草书,人们称赞他们的狂草行笔“挥笔如流星”、“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使“满座失声看不及”。这样惊世骇俗的“快”,不知比“太快则滑”的“快”要快捷多少倍,却“笔力雄健似沧海”、其形如“壮士拔山伸劲铁”,毫无飘滑之态。显然,“太快则滑” 说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太快则滑”本来是就无顿挫的“平直而过”说事的,如果直说“平直而过易滑”或“无顿挫易滑”,那就很好了,偏偏总结成容易误导、为祸书坛的“太快则滑”。究其原因,在于不明“平直而过”有如龟兔赛跑中爬行的乌龟,虽早到终点,但其速度却是缓慢的;没有想过“因疾得力,为疾而涩,涩则能疾”所包含的道理。
    “太快则滑”说否定了“速以取劲”,与将“迟、缓”解读成行笔速度缓慢一起,像一对双胞胎式的毒瘤,祸害着笔法理论与书法的发展,使学书者用笔犹疑,快也不是,慢也不是,无所适从,难以进入用笔与书法的高境界。
    “提按”是对笔法的简化?是楷书出现才产生和发展?就用于端部和转折的夸张?中怯是提按.盛行所难以避免的弊病?只能说,按当代主流的提按理论行笔确实如此,若按传统的提按理论行笔,则决无是理!看看前人所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刘熙载)。看吧,不但提按盛行,而且正是有相合而无相离的“笔笔按、笔笔提”,“始能免堕、飘二病”!把中怯归咎于提按盛行,有如把功臣当罪犯,真是千古奇冤! 说白了,当代笔法理论主流只知论说提按的简易功能:改变点画的粗细,却抛弃其需要刻苦训练的关键功能:蓄势发力!对于停笔、留笔、驻笔的作用与目的以及期间必需要做的工作,一概漠视, 不明书写粗细不变的点画也有提按的道理。以这样的理论根本无法理解刘熙载所言的意义。
       其实,从先贤创造了涩势笔法开始,提按笔法就随之诞生,是涩行过程中几乎每次停笔都必需要做的动作。一停就将笔轻提,即所谓“辨提尤当于止笔处”是也,紧接着逆向回腕蓄势,又紧接着在已蓄势的基楚上轻灵地、脉冲式地转腕发力,并高速地向着原来的停笔处实按以重新起笔,即所谓“辨按尤当于起笔处”。在这一过程中,提则回腕蓄势,按则发力。“笔笔按、笔笔提”,为的是在“步步停顿”之时能“步步发力”,使笔力因此而劲健,免除堕、飘二病,一扫“中怯”之弊。要注意,所谓“高速地向着原来的停笔处实按”的高速度,是指沿纸面行笔方向的速度;至于垂直方向则“要提得起笔”,只要满足点画粗细的需要即可,不要因此而损害行笔方向的速度,这是任何提按用笔的大原则。当代笔法理论只捡到提按中的芝麻,却掉弃提按中的大西瓜,得出种种错误结论也就毫不奇怪了。“绞转”是后人的臆断,属偏锋行笔,古无此说,决非“晋人笔法”。《'晋人笔法’论》已对其作过详细的分析,不再赘述。
       当然,这些错误并非都是当代人之过,毕竟“唐、宋以后书家,渐渐忘了'涩’字的意义,画的中截,就觉薄弱,两寸以上字,就是苏东坡也不能免,画的中截,就乏饱满劲健了”(祝嘉)。很多明清书家以为只要中锋行笔就万事大吉了,不过问中锋之中还有锋先管后与偃笔之分,更有“平直而过”与疾涩之别。“晋人笔法”的真谛是中锋前提下的疾涩行笔。物理分析证明,“疾”才能得力;“涩”因有“停”笔而“迟”,其意义就是保证“行”笔能“疾”!  涩感只产生并存在于高速起笔的瞬间,涩势的每个环节,包括急停、停笔瞬间的轻提、衄逆以至重新蓄势(有时总称为回腕)和发出新的爆发之力,都是为保证各个短画皆在“高速起笔,加速疾行” 即疾势而书的过程之中写成。更具体地说:“无论何种书体、何种点画,只要中锋铺毫,能根据点画的方、圆、长、短、粗、细、曲、直及不同部位等各种情况的具体需要,总能以相应的技巧重新蓄势并发出新的爆发之力,做到总是“高速起笔,加速疾行”,“行”则必疾,“停”则山安,则必笔力惊绝,“晋人笔法”可得矣。”
       拙作《书法笔力的物理分析》与《'晋人笔法’论》是分别作为笔法基础理论和理论的应用进行研究的,那里已经先后说到当代笔法理论的这些错误,只是出于论证的需要,它们的篇幅都嫌过长,故特撰这一简短综述,希望学书者一开始就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些就是我关于笔力与笔法问题主要想说的话。或许你不以为然,但愿你能真正理解涩的意义,相信并且消化蔡邕父女“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的经典之论。说到底,我的论证无非是为这一经典摇旗呐喊罢了。



所选版本为最佳版本、去伪存真。下一个大师就是你,吾写之草圣乃我一生奋斗追求之目标。游戏人生,管他反反复复多少年 

一、正草法: 

1、王羲之草决歌
2、韩道亨:草决百韵歌
3、王羲之;十七帖墨迹版、宋拓刻本
4、孙过庭:书谱、张旭古诗四帖
张旭草书心经
5、怀素:自叙帖
6、千字文:
   a.王羲之、
   b.智永真草千字文、
   c.怀素大草、小草千字文、
   d.李阳冰篆书千字文、
   e.孙过庭千字文后人所托但也可开拓视野、
   f.张旭断千字文、虞世南行书千字文、
   g.米芾楷书千字文、
   h.赵佶瘦金体千字文、赵佶大草千字文、
   r.宋高宗、
   g.赵孟頫楷书千字文、行书千字文、真草千字文、最善本乐善堂行书千字文、赵孟頫续千字文,欧阳询草书千字文,赵孟頫六体千字文
   h.文征明行书千字文、文征明草书千字文
    i.董其昌、
    j.祝允明楷书千字文、祝允明草书千字文、
   k.张瑞图、
   l.邓石如篆书千字文、
  m.傅山、
  N。韩登安篆书千字文、
    启功楷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

二、正用笔
 

1、钟繇楷书、
2、王羲之楷书乐毅论、黄庭经等三种版本
3、王羲之圣教序墨迹版、碑刻本、阵法帖
4、陆柬之文赋
5、米芾方圆庵记
6.  赵孟頫临十七帖
7、赵孟頫仇鄂碑
8.  怀仁集王圣教序,可以研磨,但不可专攻,该贴是集帖。

   原因有五:
   一是杂乱,风格不统一;
   二是刻帖加上描写手的眼界有限,字帖真伪难以保证是一手,描写是二手,再让石匠翻刻已经成三手;
   三是神韵不佳,精神散漫。
   四是行气章法欠佳。
   五是有些字是怀仁利用王羲之的其他帖的偏旁部首组合的、臆造的。
    但是也有学习参考的价值。 

三、强使转 
1、怀素四十二章经
2、黄山谷廉颇蔺相如传
3.   黄道周行草

四、加点法
 
1、黄山谷李太白忆旧游
2、黄山谷诸上座
3、黄山谷松风阁
4、黄山谷黄州寒食跋
5、黄山谷庞居士帖
6、黄山谷砥柱铭
7、黄山谷草书佛经
8、黄山谷寒山子
9、黄山谷发愿文
 
五、探渊源 
   (一)
     1、隋人出师颂
      2、皇象急就章
      3、历代名家章草
     关于章草:是由隶书向草书过度阶段的中间体,在结体用笔上还处于探索摸索阶段,他的发展处于不稳定时期。隶书的横向体式,简约连带的用笔,固定的捺脚,体式难以突破,用笔难以更改,性情难以舒展。
   可以作为探索草书渊源的阶段性作品把玩,可以丰富自己笔法的多变性,而不可专攻,他在表情达意方面还相当欠缺。
      4、王蘧常章草杂帖
      5、张芝草书
       6、张旭草书古诗四帖、楷书郎官记
       7、甲骨文、
       8、石鼓文
       9 、篆书

 

           (二)、草书的形成:
甲骨文----大篆书----小篆  ---一支发展成汉代隶书---章草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 
小篆---秦古隶书 一支发展成汉代草书---今草

 六、草书的产生发展演变轨迹,对草书发展演变做出重大变革的历史人物
  自公元前221年-公元439年秦代至东晋十六国,这660年中经历了9个朝代的变更,平均每74年发生一次朝代的变迁,在这660年中相续产生了小篆、草隶、隶书、章草、楷书、草书、并相续发展成熟。
安照字体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演变历程,自2407楼详细介绍字体是怎样由甲骨文--大篆--小篆---汉简--汉隶--楷书--章草--今草的
1、帝王对书法的推动
2、文人对书法的推动
3、书法家对书法的推动
4、民间书家对书法的推动
5、老子道教、孔子儒学、佛学对书法的推动

七、出性情
 
1、颠张醉素类
2、隽秀典雅类
3、守法理性类
4、简约潇散类
5、狂怪陆离类
6、性随时变类
7、疏散淡雅类
8、精心设计、匠心独诣类
9、任笔为体、聚墨成型类
10、不学古法、随意创新类
11、哗众取宠、惊世骇俗类
12、图形绘画、泼墨山水类
13、手脚并用、魔术杂技类
14、毛笔不用、专用拖把类
15、宣纸不用、专写女体类

 

八、超越梦想 
   1、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势、今尚博、
   2、博的含义:博大精深、博学多识、博闻强记、博览群书、心胸宽博
气势磅礴。

九、翰墨小道壮夫不为,业余把玩,本帖纯属娱乐,不涉及商业利益


十、致力于提高同志们的学习兴趣,
修身养性,增加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学识情操修养方面的知识。
    多读书论、文学诗词曲赋,最好是自己能自作诗词,赋予时代特征。最好每天自作一首诗词。
    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人都有学习的地方,不管是成功的经验,或者是失败的教训,有时失败的教训更重要,避免我们少走弯路。

 

   多看、多悟、多变通,用理性、理智的头脑思考学习,每天要求精进一步。
   不是机械的简单重复、不是画地为的牢墨守成规、不要原地踏步,每天每时都有收获。
  将身心融入社会,不能脱离社会,书法是民族的,大众的,传统的,将书法融入社会,将社会融入书法,将好点精华的东西融入书法,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丰富生活。
将诗词的韵律,舞蹈的形态,音乐的节奏,巧妙自然地融入书法,使其浑然天成,再加上自己的性情,时代的精华。


  充分利用好因特网、报刊、杂志、各种书籍学习资料。
  悬腕作书,站立书写。视野开阔,八面势全。选择不同的笔狼毫、羊毫、兼毫、短锋、中锋、长锋笔进行不同的书写,选择不同的墨进行练习、最好是研磨之墨,选择不同的纸、木、石、墙等进行摩写,
笔法传承图:蔡邕-------蔡文姬---------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外甥羊欣------王僧千-----萧子云-----智永----虞世南------欧阳询----陆柬之-----陆彦远----张旭-----李阳冰-------徐浩-------颜真卿-----崔邈-----黄山谷    米芾------赵孟頫     鲜于枢--------祝允明------王铎--------好好努力、相信自己,路子正确、方法对头加上自己的天赋、学识修养,不断超越,超越自己。下一个大师就是你
不要抛弃经典,否则经典会抛弃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楷书、行书、草书,三个版本“瘦金体”高清合集
书法用墨方法
行书的用笔和用墨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转)
【公益讲座】我们能从草书中获得什么养分——笔法篇
田蕴章书法讲座笔记 (01-1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