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古代史籍时常常会看见史料对于皇帝们的称呼有的是“祖”、有的是“宗”、有的是“帝”。人们不禁会问,这三个称呼谁高谁低?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想先明确一个问题,“帝”这个称号与“祖”、“宗”这两个称号有明确的区别。“帝”称为谥号,而“祖”“宗”这两个称号则是庙号。
在唐代以前,人们多用谥号来称呼皇帝,比如说汉文帝、汉武帝、晋文帝、隋文帝……因为谥号能直接体现出皇帝执政期间的特点。比如哦说汉武帝则意为刘彻善武,汉衰帝则意为此时汉朝衰微不振。但到了唐朝以后,皇帝的谥号进行了改制,皇帝谥号的字数往往变成了五个字,而且皇权的集中也让后世史官不敢将皇帝生前的个人色彩代入谥号,所以用谥号来形容皇帝的人也就愈发减少。到了明清时,一个皇帝的谥号基本是二十多个字,比如清宣宗道光帝的谥号为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这样一大串自更不会有人念了。
所以从唐朝之后人们便开始用庙号来称呼皇帝,比如说唐高祖李渊、宋真宗刘恒、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等等。这里要说明一点“祖”、“宗”虽然都属于庙号,但“祖”的规格礼制要高于“宗”能带上“祖”的几乎都是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清朝除外),而“宗”多用于贤明圣主的,不过到了后面,几乎所有皇帝死后都能有“宗”字作为庙号(除了那些被废、被杀的)。
在这里要说明一点,在汉朝时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有资格获得庙号的,汉朝高度民主开放,皇帝允许臣子在自己身后议论评判,所以后世若觉得皇帝在位执政不行,便可以不上庙号,“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便没有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