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淡泊“生死”忘“乐忧”!
淡泊“生死”忘“乐忧”!
中国有一幅传统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一语道破了人生的两大追求,幸福和长寿。然而现实常与愿望相左,不如意事常八九。
福在身边莫远求
《青鸟》是一部闻名世界的童话剧。樵夫的儿子和女儿在梦幻中接受了指点,为拯救邻居的重病女孩儿踏上寻找“青鸟”之旅。虽然经历了千难万险却空手而归。然而回到家时却突然发现青鸟就在自己家中。他们把青鸟拿给那个卧床不起小女孩儿,女孩儿立刻恢复了健康。于是,“青鸟”成了象征幸福和希望的代名词,人们误以为青鸟“远在天边”,没想到它却“近在眼前”。
“幸福”是什么?众说纷纭。它看不到摸不著,也无法用仪器测量,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如套用一句哲学术语,叫做“形而上”吧。不消说,幸福多种多样,争论一万年也不会有正解。我觉得人们在讨论幸福时往往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幸福必须以不幸做对比和前提。传说当年朱元璋穷困潦倒,喝了乞丐用青菜加豆腐做的所谓“珍珠翡翠白玉汤”,觉得味道美极了。及其称帝后再次叫人做给他吃,却觉得不是滋味儿了。正所谓“饿了吃糠甜似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宏宇微尘各千秋
中国人受“出人头地,衣锦还乡”的传统思想影响深重,当今社会更是“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不可否认穿锦衣、住豪宅是人生的一种幸福,有人称之为“物质幸福”。然而不应忘记的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物质幸福容易破灭,而古今圣贤所追求的“精神幸福”才能天长日久。
苏东坡在《超然台记》中开门见山地写道:“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智者境界。仔细想来,世界无论在大的方面还是在小的方面皆属无限,寻求人生乐趣既可著眼于无穷大、亦可著眼于无穷小。爱因斯坦放眼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提出了相对论;普朗克埋头于无限可分的微观世界,创建了量子论。富人乘飞机走遍大千世界,堪称其乐无穷。穷人去荒郊野外看鱼虫花鸟,亦可舒心养性。有古训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布衣茅舍式的生活比锦衣豪宅更具保持幸福感的内在潜力。
寿有长短尊天意
随著年龄的增长,耳边传来的讣讯也似乎多了起来。这两年几位身体原本硬朗的长辈相继去世,而年仅47岁的表妹也于去年突然病故。这令多病缠身的我也不得不直面生死问题。本来中国人忌讳谈“死”,但任何人都无法回避这一最终结局。虽说“贪生怕死”是一个贬义词,但又不得不承认它反映了普通人的心态。即便是古代的贤人隐士,躲进深山老林不求名,不求利,却也求个“长命百岁”。可见不求名利易,淡泊寿命难。
白居易在生死问题上似乎比常人看得开,有诗为证。“…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可见白乐天不刻意追求长寿,而是听其自然。
看破生死远烦忧
谈到死不禁会问,“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从相关的书籍上看,不仅我等凡夫俗子说不清楚,就连古今圣贤也争论不休。虽然我们可以从他人的死来体会和认知死是怎么一回事,但我们永远不会体验自己的死,我们既不能预见自己的死期,也看不到自己的死相,更不知死后有无灵魂及其去向。这或许是造成常人贪生怕死的根源。
然而在哲人和智者的眼里,“死”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他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既无根据也非理性的。这与庄子在妻子死后却“鼓盆而歌”的态度真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庄子之所以妻死后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的原因,用现代语简而言之就是:妻子原本处于混沌之中无形无体,然后逐渐由气凝聚成形进而演化为生命。现在她死了无非是返回老家的巨大房屋里安歇,我为什么要嗷嗷痛哭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淡泊生死忘樂憂 WORD
心灵感悟情感(人生十忍)
人生感悟(一百篇)
无论你离我有多远,我都在为你深深祝福【情感诗文】
准到心疼的人生感悟
经典心灵感悟语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