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必需的东西,请尽量不要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这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满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理尚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心就开始不安稳,它成为一个出发点,随后引来逐渐扩大的一系列不满足,被迫贪求更多的东西。
讲一个经典的案例:
狄德罗,《百科全书》的作者,开创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朱光潜先生说:“论当时声望的显赫,他不如伏尔泰;论对当时影响的深广,他不如卢梭,但是论思想进步性和丰富性,他在三人之中是首屈一指的!”
有一天,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将旧的东西先后更新,终于让书房跟上了睡袍的档次。这时,狄德罗却觉得很不舒服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他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片文章,名为《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这个“狄德罗效应”或称“配套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朋友王某新买了房子,房子所在是当地的高档小区,买的时候王某很认同小区的环境和品质,也考虑到择邻而居的因素,小区高档些,居民的素质肯定相对好些。王某欢天喜地的装修好搬进新居,谁知烦恼随之而来。
因为是高档小区,王某的房子在小区是最小的户型,绝大多数住户财力都不错,每日看着其他业主开着豪华车进出小区,王某再看看和太太开的那辆经济型家用车,王某感觉连保安对他们都要怠慢些。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王某一咬牙,分期付款买了辆接近30万的中档车,才觉得开起来没那么掉价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房贷和车贷还款压力,让王某不堪重负。
换了车后,王某又觉得自己和太太的着装不如其他业主,也配不上自己开的那辆新车,那些开着豪华车的业主,个个都仪表堂堂,衣着考究,看起来就是成功人士。再看看自己和太太,衣着显得那么寒蝉了。于是又一咬牙,给自己和太太添了几万元的服装。
这几番下来,王某和太太住在新房里,每天焦虑不已,自从他们搬进新居后,连续的大额消费,让他们捉襟见肘,苦不堪言。
他们就这样被自己胁迫了!
这是典型的“配套效应”的表现,人们在拥有了一件东西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平日里购买服装时也常见。
比如你想新添一条连衣裙,看到心仪的裙子后,你又觉得似乎还差点什么,于是你便专门为了搭配这条裙子新买了一双鞋,再看看仍然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你又新买了一个挎包,与裙子风格搭配的挎包,买了挎包后又觉得似乎还差一条配套的项链,便又买了一条项链……
你本次的购物预算本是2000元,最后为了配套那条心仪的裙子,你买了5000多的东西,结完账后不禁小小后悔,但迅即又自我安慰了。
如今这些服装店的导购们也是训练有素的,不断向你连环推荐,看到你对某件物品心仪,她们便会向你推荐配套的物品,作为顾客的我们很容易就被她们引导了。
但问题是,其实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真的需要的!
“狄德罗效应”告诫我们:
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就尽量不要。
苏格拉底这样说:
“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一无所需,最像神。”
这就会拥有内心的安稳与幸福——所需的对象越少,幸福的感受越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必需的尽量不要
是什么让剁手党买不停?| 狄德罗效应
双十一来了,我们的手还保得住吗? | 狄德罗效应
越要越想要、越要越多的心理学效应: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
生活中的心理学之狄德罗效应:得到越多越不能满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