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帝王虞舜大孝至孝之简析
资料来源:言午的博客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历史上曾为和睦九族稳定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谈到孝道,首推上古帝王之一的虞舜,他以孝感动天的大孝至孝,被尊为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源头,是 “孝”这种中华文化最基本价值观的光辉典范,被后人尊称为“百孝之首” 、 “道德始祖”、“文明之元”。
笔者认为,虞舜的大孝至孝彰显出三大亮点:
一、庶人之孝:一心侍父,逆来顺受,不失子道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是帝颛顼七世孙。虽是帝颛顼之后,但舜即位之前地位卑微,只是普通百姓。《孟子·离篓下》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即现在的诸城市舜王街道诸冯村。
《史记》记载“虞舜者,名曰重华,父瞽瞍盲,而舜母死,瞽瞍更娶妻而生象,象敖。瞽瞍爱后子,常欲杀舜,舜欲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父瞽瞍,是一个不明事理很顽固的人。舜生母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再娶。后母是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个弟弟叫“象”, “象”狂傲骄纵。舜对生父继母非常孝顺。但父亲后母和弟弟三人却经常联合起来谋害舜。舜逆来顺受,“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一心只想常侍奉在父母身边,竭力使家庭和睦。
每当受到父母的责难,舜心中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让他们生气!”于是他更加细心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刁难,他不仅能包容,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欣。人们看他小小年纪就如此懂事孝顺,都很感动,对舜非常敬重。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大象帮他耕田,鸟儿帮他除草。于是,舜在他二十岁时,以孝闻名天下。
适逢帝尧正在寻找接班人,众官推荐了舜,“於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於二女。舜饬下二女於妫汭,如妇礼。”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慧,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
为了让象能侵吞尧赏给舜的财产,瞽瞍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瞽瞍在下面放火,舜用两个大竹笠护身子跳下来得以不死。原来聪慧的妻子知道父瞽瞍不怀好意,早为舜作好了准备。又有一次,瞽瞍命舜凿井,瞽叟和象往井里倒土加害他。没想到舜从井一侧的通道跑出来,又躲过一劫。当象得意的以为舜的财产都归自己所有时,猛然见舜走了进来,象竟虚情假意地说“我正想你”。但舜并未露出忿怒的脸色,若无其事。此后奉侍父母,对待弟弟,越加谨慎了。
舜这时地位卑微,平民一个,他的这种孝,可称之为“庶人之孝”,突出特点一个字:顺。主要表现在孝行上。他的行孝之艰难,让人感叹唏嘘;他的孝心之坚贞,让人油然敬佩;他对父母的“敬”和对弟弟的“悌”让人难以企及。
舜为什么能做到 “忍害尽孝”呢?《孟子·滕文公章》的一些话也许可以给我们释一点疑:在舜看来,儿子与父母的关系相处的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父母对自己不好,错不在父母,而是自己做的不够。
舜的这种“天下没不是的父母”的孝道观,早已受到五四精英们的激烈批判。但细想想舜这样做,还真有他深层的智慧:舜通过尽孝悌之道,挽救他们不致于走向邪恶,一家人和睦相处,家和才能万事兴。这应该是舜对父母最大的孝,对家庭最大的贡献。更有深远的意义的是,舜 “忍害尽孝”的孝行,已达到了这方面的最高峰,古今无出其右者,成为后来孝文化的滥觞,绵泽后世。舜苦心孤诣行孝的家庭价值,对当今那些有缺陷的人家无不是深刻的启示。
二、天性之孝:发乎内心,真情实意,大孝终身慕父母
虞舜大孝的第二个亮点,我称之为“天性之孝”,它的本质是“情爱”二字,主要体现在孝心上。这种孝心是基于血缘亲情和人性根本而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真纯地发自内心,是人类天性的自然流露,彰显出天性的价值。
后世儒家孝道理论中,孔子以“仁”为孝之人性根源。曾子认为孝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孟子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完善孝道的哲学基础。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共同指向:孝是人之天性。而舜的孝心情感,无疑为儒家孝道思想提供了一个最早的成功范本。
《孟子·万章》中写到: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而不足以解忧;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这段文字,孟子为我们梳理了出了舜大孝情感的五个优点:一是舜曾不矫饰自己的赤子之心,他为自己的对父母的孝心无法让父母理解而难过,只好到地里去耕种时,对着苍天哭诉(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二是面对父母对他的爱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内心焦躁忧愁(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三是因为不能使父母顺心,自己就象穷困的人没有归宿一样。(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四是对于舜来说,美色、富有、尊贵都不足以解除他心中的忧愁,只有使父母顺心满意才可以解除忧愁(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五是舜一辈子都怀恋父母,到了五十岁的年纪还怀恋父母(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由此,我们体会到,孝不仅仅是停留在理性的表面,物质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扎根在内心土壤,精神深处。孝不是一时半时的殷勤表示,更不是人前人后虚情假意的作秀,而是一辈子的真情实意,一生一世的赤子之心。一时孝顺父母容易做到,难得终生都对父母有深厚的感情,时时想着父母,孝敬父母,越富贵越怀念父母。而舜就是这样的一个孝子。《孝经》中把对父母的这种情感附丽在五个方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从这些意义上说,舜真是中华民族人伦理道德的楷模,后世孝文化理论的发轫。难怪圣人孔子称赞舜为“舜其大孝也与。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三、天子之孝:恭敬孝悌,教化万民,规范天下
如果舜孝的价值和意义仅仅停留在他的个体家庭中,停留在他个人的道德修养里,也不能被后世尊称为大孝。舜之大孝的第三个亮点,我称之为“天子之孝”,其主要特点是:恭敬孝悌,教化万民。这是基于伦理上下关系而产生的道德理性和意志,具有最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孟子·滕文公》云:“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致豫,瞽瞍致豫而天下化,瞽瞍致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在这里,舜因尽事亲之道使父亲高兴,从而生发确定了天下父子之间的伦常关系,而这种父子伦常关系又因舜登上帝位具有了社会伦理规范的普遍价值性。舜孝因此得到了极高的升华和无限扩大。
《史记》又记载:“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瞍,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在这里,舜的孝又表现出了后世孝理论中“敬”和”“悌”两个显著特征。虽然他的父亲和弟弟曾数次“以杀舜为事”,但舜不记前恨,还是在临帝位之后,乘着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给父亲瞽叟请安,和悦恭敬,遵循为子之孝道。又把弟弟象封在有鼻为诸侯,表示出对弟弟的亲爱。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他作为天子,自然其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处于帝位,他自然“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爱敬尽於事亲,而德孝加於百姓,刑於四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孝经》讲的天子之孝,盖源于舜。我们虽不能为天子,我们的孝不可能有这种最广泛的价值,但我们对父母的敬爱,对兄弟姐妹的关怀还是要有的吧,渐次提升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司马迁此言不虚。虞舜大孝,古今罕见,无人能匹,是我们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体系中最华美的乐章。在大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深入挖掘研究、继承孝文化,对我们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都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反观当今社会,存在着重养轻孝、厚葬薄养等装面子、摆架子、作热闹的可恶至极的虚伪孝道。前车后辙,今天的我们是否应反省一下我们的孝心孝行?是不是应该学一学大孝虞舜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将《孝道行天下》 尽孝需要我们及时出发
《孝经——孝行,感悟孝经》
为什么称虞舜为“孝祖”
微言夜读 · 经典 | 《孟子》谈快乐:心里装着别人,才是真正的快乐
(2)20111101《孝经》第一章
孝道[465]-唤醒当代青年"知恩图报"的责任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