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隶第二站是谁?

点点小编按:《封龙山颂》是汉隶名牌,从《曹全》《礼器》出来后,写什么?

《封龙山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不像《张迁》那么拙,又不像《石门》那么瘦,又不像《好大王》那么笨,一句话,封龙山颂是汉碑的第二站。

       从《礼器》《曹全》等汉碑第一站出来后,眼睛还看不了张迁石门等风格太强的,学习封龙山颂想必是极好的。

     《封龙山颂》也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十月立。原碑在河北元氏县西北之王村山下。清道光27年(1847)为元氏知县刘宝楠访得,移置城中文清书院。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

       这是一块在用笔上很近似《石门颂》和《杨淮表记》的汉碑。它圆笔中锋,锋芒内敛而奔放,极饶篆书意趣,因此突出地表现出宽博、豪放、雄肆的美感。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谓: “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封龙山颂》也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为祀山颂神而立。清代此碑在搬移中断裂为三,现在断裂前的拓本,已是十分罕见的了。

     《封龙山颂》在结体上也很有特色,大多字形偏长,重心较高,下半部时见散开,而左右两角又时有偏移,加上横画的运用或上斜,或下倾,从而形成了平中出奇,稳中有险的生动笔致,其妙在有意无意之间。

     《封龙山颂》用笔圆润似《石门颂》,但外形方硬过之;笔划瘦硬险峻似《礼器碑》,但朴厚遒润过之。所以它兼有二者的美,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清代方朔跋曰:“(《封龙山颂》)字体方正古健,有孔庙《乙瑛碑》之气魄,文尤雅饬,确是东京人手笔。”东京即今天的洛阳,其时为东汉之都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镇,诸多名碑皆出于此地。杨守敬在《评碑记》中,盛赞此碑“雄伟劲健,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1、整体气息

       大气、质朴、古雅是《封龙山颂》的独特魅力。

     《封龙山颂》的整体气息应该是雄浑大气的,书写者的浩荡磅礴之气灌注于笔端,使通篇的气势古健雄伟,大气磅礴,不可摇撼,震慑人心。虽为碑刻,但其宽博的结体、雄强的点画内蕴、线条的强烈动感以及点画的内在张力似乎已经超越了碑刻的界限,把动与静、收与放、含蓄与雄强、俊美与粗犷、大方泼辣与规矩法度等诸多对立的矛盾统一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阳刚之美。

      《封龙山颂》刻立之时是汉代隶书发展的黄金时期,京城繁华地带,书风已经稍显轻靡。而常山国封龙山一带,较之繁华的洛阳、长安京城地区相对偏僻,其书风质朴无华,毫无藻饰之感。意态率真自然,每个字似信手拈来,而又浑然天成;仪态拙朴无华而又洒脱不羁,是谓“无意于佳乃佳”。

是碑书者如果没有坚实的篆籀工夫,是难以表现出高古深邃的神韵的。不入俗,不浅薄,格调古雅,韵味醇厚,读之如同品尝陈年佳酿,入口绵甜,回味悠长,这就是该碑能够在书坛享有盛名并备受重视的主要根源。

2、用笔特色

      《封龙山颂》的笔力遒劲豪放,主要得益于篆籀笔法的运用。在汉隶诸碑中,是碑以圆劲用笔为主,极富篆意,用笔风格极近《石门颂》,但于转折处翻笔直下,而《石门颂》则于转折处多用圆转。该碑点画刚劲有力,“努如直槊,勒若横钉”,沉着但不迟滞,奔放却不靡弱。此碑的超然之处在于苍劲而不圆熟,雄强而不粗疏,“以峭激蕴纾余,以倔强寓款婉”,熔沉郁与温醇于一炉。虽然用笔势奇力强,古朴深邃,但能给人以简静冲和之感,丝毫不涉“野气”。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初学者对于起笔与收笔往往比较认真,而对于笔画的中间部分容易忽略,草草过场,甚至怎样运笔不甚了了。暴露出来的毛病是线条中间一段绵软无力,这就要求学习者在运笔过程中始终要万毫齐力,增大笔与纸之间的摩擦力。

       此碑的线条瘦硬,初学者往往因笔力不够,仅注意到瘦的一面,却达不到硬的效果,这样,在感觉上就显得线条薄弱。对汉碑有独到见解的书法篆刻家马士达先生在谈到《封龙山颂》的用笔时强调:“理解《封龙山颂》的秘诀无他,仅以笔代刀、以纸代石,以篆刻方法书之,方为正途。”他对篆刻的深刻感悟、对汉碑的独特理解,将临习《封龙山颂》的初学者引入了正道。此外,运笔的速度也不宜太快匀,应该有起、伏、徐、疾的节奏。当然,初学者不宜太快,先要慢中求稳,然后,稳中求快。最后才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再加上提按、轻重疾徐的节奏变化,线条才会生动,才有质感,才会有字形的神采。

3结构概述

《封龙山颂》的字形特点呈扁方形居多,结体宽博疏朗,落落大方,气势恢宏。比如“龙”“熹”“灵”“疆”“丽”“熏”等字,它们的间架结构疏密匀称、繁简得当、从容不迫,没有丝毫的局促与紧张。笔画少的字,则注重点画间的呼应,顾盼生情,摇曳多姿。这类字如“公”“于”“化”“石”“以”“戊”等,结体宽松、博大而不臃肿。特别是“烛”“耀”“流”等字,其左边的偏旁写得出乎意料地小,并且向上抬高,仍然显得匀称自然,富于变化。如碑中第二个“耀”字,左边的“火”旁,尽量缩小向上,几乎与右旁的“羽”字头相平,但是整个字势又无左轻右重之感;又如“能”字,左狭右阔,一缩一伸,一反左右相等之态;碑中“旧”“熹”“举”“馨”等字,根据字形尽势而长,与碑中其他字比较,竟长了一倍左右,但从整体看又不失和谐。再如“圣”“朝”“明”“寅”“诏”等字,似《乙瑛碑》,但用笔较含蓄。此碑不仅兼有《礼器碑》的瘦硬,《杨淮表记》之奔放,还兼有《衡方碑》《陠阁颂》之厚重,《张迁碑》之古拙。应该说它在东汉诸碑中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临习旨要

       对于汉碑的临习,首先应该把握用笔的要诀。此碑用笔圆转遒劲,以篆书笔法作书,方为正道。其次用笔要“涩进”,才能写出遒劲的线条。刘熙载《艺概》中说:“唯笔方欲行,仿佛此前有物以拒之,而竭力与之争,是不求涩而自涩也。”此言道出篆隶用笔的基本方法。

        “涩进”,即指笔与纸面之间有较强的摩擦力,运笔时仿佛笔锋前面有一股强劲的反力阻挡笔锋的前进,笔锋的行进犹如“逆水行舟”。这样写出来的线条才会遒劲有力。但是,如果用力过大,则会使线条显得臃肿、无弹性;用力太轻则又会使线条显得单薄,关键要把握好用笔的力度,要使笔锋能够“动”起来,“笔软则奇怪生焉”。

      《封龙山颂》的线条变化很丰富,除了线条形态上表现出来的粗细、方圆变化之外,还有节奏的快慢等,因而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认真体会。“瘦硬兼顾”也是该碑的一大特色,“书贵瘦硬方通神”。唯一应该避免的是看似瘦的线条,写不出硬朗的感觉。这是功夫未到,多临摹,多体悟,功到自然成。用笔的节奏要有起伏、徐疾,这样线条才会生动。

隶书作为今文字之祖,上承篆意,下开楷法,艺术、实用两者兼赅。关于《封龙山颂》的学习,在参照汉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如能认真研究其特色,体会其区别,在提高自身对汉碑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定会“事半功倍”。以上乃结合自己平时学书之体会,参悟有关著述,尽可能有针对性和浅近明白地讲述该碑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技法,常恨不能穷原竟委,推陈出新,就算是一种抛砖引玉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汉碑刻讲座 21 奇纵恣肆隶书—封龙山碑
青少年书法杂志 | 试论《封龙山颂》的艺术特色及其学习要旨
唐楷笔法教学劄记-杨耀扬
[转载]王羲之书法笔法分析
书法之笔法
不习汉隶六大碑,不入隶书门。如何临习汉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