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莱人、莱夷及莱国新考

哈尔滨 李少波

莱人是炎帝神农氏帝厘之子帝来(帝居)的后人,起源于厘,即邰(陕西眉县邰亭)。莱人以发明种植小麦而著名,莱即小麦的一种,又称燕麦、雀麦、野麦。莱人又沿黄河东迁至莱山厘城(河南荥阳县东)。虞夏之时,一支莱人又东迁至今山东半岛的莱山(山东莱阳市北,今称旌旗山),与当地的东夷人融合,逐渐东夷化而形成新了部族称莱夷,并蔓延整个山东半岛。商、周时期,又在山东半岛形成两个莱国,一个是山东半岛东部,以莱山(山东莱阳市)为中心、以莱夷为主体的子姓莱子国,也称莱夷国、东莱国。一个是山东半岛西南部,以潍水(潍河)为中心、以莱人为主体的姜姓莱国,又称西莱国。两个莱国以胶莱河为界,相互融合、争斗,最终于春秋后期为强大的齐国逐一而灭。

一、 莱人的起源及迁徙

1、莱人的起源

莱人是神农氏炎帝八世孙炎帝来之后裔。

《路史·后纪四》载:神农氏生帝柱,柱生帝庆甲,庆甲生帝临,帝临生帝承,帝季生帝魁,帝魁生帝明。帝明生帝直,帝直生“炎帝厘, 厘生居, 是为帝来”。

炎帝来之父为炎帝厘(也称帝植),厘也为邰,即有邰氏。来部族

始居有邰氏(陕西武功县西)的邰亭(陕西眉县)。

炎帝来后人分别建立了姜姓厘国、厘姓的邰国、姜姓的麦国及东夷的莱国。

2、莱的名义

莱,原于炎帝来。炎帝来之父为炎帝厘,也称炎帝直、炎帝植。炎帝植是种植庄稼的发明人,将野生的农作物精心培育、种植成人为的庄稼,以供人长期、固定的食用。故人们称其为“炎帝植”。

炎帝来,是种植小麦的发明人,将野生麦人为的培育、种植成小麦。

“来”,古皆称为小麦。

《辞海》、《辞源》对来字的解释,都有:“小麦名曰来”。

《说文解字》曰:来,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

《诗经》曰:“诒我来麰”。即:“送给我们小麦和大麦。

“来”又演化为“莱”。

《说文解字》曰:莱, 蔓华也。

莱又称藜,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是炎帝来将其培育、种植成小麦的一种。

《广志》中称莱为燕麦。《救荒本草》中称莱为雀麦。

莱,是麦的一种,几乎与大麦、小麦的植株无区别,后人统称为小麦。

3、莱人的迁徙

炎帝时期,帝来始居其父炎帝厘(炎帝直、炎帝植)之有邰氏(陕西武功县西)的邰亭(陕西眉县),为姜姓。

(1)唐尧时期,炎帝来的后人东迁至来化(陕西渭南市来化镇),一

支来部族人在临晋(陕西大荔县西),后又建立了姜姓厘国,其国君称莱伯。

(2)唐虞时期,姜姓来人又东迁至今河南黄河南岸三皇山之南的莱

山(河南荥阳县东)下厘城(河南荥阳县东四十里),并在此定居。

《山海经·西山经》载有“莱山”

《清一统志》载:开封府“厘城,在荥阳县东”。

《春秋》(隐公十一年)载:公会郑伯于时来。

《水经注》载:济水迳厘地东。

来人居此,广泛的传播种植莱(小麦),又称为“莱人”。

(3)虞舜时期,一支姜姓莱人又沿济水(今黄河下游),东迁至今山东半岛,并带去“莱山”之名,居莱山(山东莱阳市北十五里,今称旌旗山,后与当地夷人相融合。

(4)一支姜姓莱人则向北迁徙至涞水(河北涞水县)。春秋时期为燕所并。春秋后期,在燕国的威胁压迫下,莱人又向东北迁徙辽西、辽东至涞流河(吉林拉林河)。

二、莱夷的形成及分布

莱夷,是莱人与东夷人(东部的夷人)相融合而形成的部族。

1、东夷

东夷,是中国东方的夷人统称。

夷,是使用大弓的部落名称,夷人部落因为擅长使用大弓箭捕射飞鸟及猎物,夷人皆以鸟为部族的图腾,后又以鸟为官名。少昊时期,形成了以今山东为主体,以鸟为图腾的东夷联盟部族。蚩尤、少昊为东夷联盟部族的总首领,史称东夷集团。

“夷”字,即“大”字与“弓”字相合而成,即大弓之意。

东夷部族又分九夷。《后汉书·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论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书中也均提及九夷。

“九”并非具体数目,只表示众多之义。如还有东夷之中的蓝夷、淮夷、莱夷等部族。

凡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又称为鸟夷。

后来又以东部的地域分为九夷,即: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

2、莱夷的形成

(1)莱人东迁

虞舜时期,居今河南莱山厘城的一支炎帝来后人姜姓莱人,向东沿古济水(今黄河下游)迁徙至今山东半岛,最先落脚至今山东莱阳地区,将原其“莱山”之名,命于所居的今山东莱阳市北的高山,称其为莱山(今莱阳旌旗山),并定居在莱山及今五龙河一代。

(2)莱阳是莱夷的发源地

莱人在今山东莱阳市一带与当地夷人相沟通,向夷人教授、传播人工种植小麦技艺,使当地夷人由捕猎狩鸟、刀耕火种逐步转入农耕种植的生活方式。受到夷人的拥戴,从而莱人也逐步融合至夷人中,自莱山(山东莱阳市)一带形成了新的部族,称莱夷。

故今山东莱阳市为莱夷的发源地,莱夷由莱山(山东莱阳市北)逐步向整个山东半岛的夷人教授、传播人工种植小麦技艺,深受夷人爱戴和敬重,并推其莱人做首领,使山东半岛的夷人区域生产力及生活水平有了飞跃发展。至夏初时期,山东半岛北部均为莱夷之地。

旌旗山(莱山),俗称“争气山”。传说,有两个山头,是弟兄两个,都不高,但二人都争着比试高低。这是后人比喻两个同宗的莱国相争,而编制的故事。

(3) 莱夷的地域

虞舜末期,莱夷由今莱阳市一带扩展至今莱州、栖霞、招远一带。

夏代初期,莱夷基本统治了山东半岛的北部,成为东夷最大的、发展最快部族。

《尚书·禹贡》载:“莱夷作牧,厥匪檿丝”。孔传:“莱夷,地名,可以放牧。”就是指莱夷地区可放牧,这里的牧也可指美丽雄性的鸟兽。这也是中国历史最早对莱夷的记载。

(4)莱夷的图腾

夏代时期,鸟夷的一支爽鸠氏居淄潍(淄河、潍河)流域,曾是少昊时期的司寇宫。

《左传·昭公十七年》:“爽鸠氏,司寇也。”杜预注; “爽鸠,鹰也,故为司寇,主盗贼。”,爽鸠氏是以爽鸠(鹰)为图腾的鸟部族,后为季萴氏所取代,一支爽鸠氏东逃之莱夷之莱山,加人莱夷,莱夷便确立了以鶆鸠为部族图腾。

鶆鸠,《尔雅·释鸟》曰:“鹰,鶆鸠。”按今为灰脸鵟鹰的别称。故莱夷以鶆鸠为图腾、成为东夷族较大的新部族。

三、 莱国的形成

莱国起于炎帝来之姜姓后人,后又形成了在山东半岛北部以莱

夷为主体的子姓莱子国(莱夷国,又称东莱)和在山东潍河流域以莱人为主体的姜姓莱国,又称西莱。

1、姜姓莱国的建立

唐虞时期,炎帝来之后姜姓来人东迁至今河南黄河南岸三皇山之南的莱山(河南荥阳县东)下厘城(河南荥阳县东四十里),并在此定居。

夏代时期,来人称为莱人,建立了姜姓莱国。都厘城(河南荥阳县东四十里),并臣服于夏王朝。

2、子姓莱国的建立

商代初期,子姓商人在商王汤带领下,灭了夏朝,建立了商王朝,商相伊尹在莱国之东,建造了大型城都亳(河南郑州市),因莱国近于商都,为商畿。商人并灭了姜姓莱国(河南荥阳县东四十里),商王派儿子为莱国之君,称子来,掌管姜姓莱人。从此,姜姓莱国变为子姓莱国。

商代甲骨文多有来的记载。可见当时的子姓莱国距商都很近,并且关系密切,经常来往,子姓莱国为商王朝的忠实属国。

3、姜姓莱人东迁

商代初期,一支不愿臣服商朝的姜姓莱人与同族纪人、麦人、有逢人、向人、㠱人向东迁徙,投奔在虞舜末期东迁至山东半岛的同族莱人。由于姜姓莱人不适应莱夷的生活方式,并在今潍河流域(山东潍坊市一带)以南定居下来,而姜姓纪人则在其北的潍坊以北定居下来,麦人则迁今河南沁阳市,后又迁大坯(河南浚县)再东迁至麦丘(山东商河县西北)。莱人与纪人为邻,相互照应,以防夷人侵扰。姜姓莱人又从新建立了姜姓莱国。

4、子姓莱国的东迁

商代中期,由于黄河之水不断泛滥,在商王南庚时期,将商都由庇(河南卫辉市北比干庙一带)东迁至奄(山东曲阜市)。大批商朝子国纷纷跟随商王东迁至今山东一带。子姓莱国便东迁至今山东半岛,在商都东北部,以保护商都奄(山东曲阜市)。子姓莱国倚仗商朝的强大势力,先是再剿灭居潍河流域的姜姓莱国,又征服了山东半岛的莱夷部族。使姜姓莱国、莱夷都并为子姓莱国。并且得到商王的支持和认可,立为商王朝的莱子国,又称为莱夷国。

5、莱人抗商

商代中后期,商王盘庚迁都,由商都奄(山东曲阜市)西迁至殷(河南安阳市),商朝的势力由东转向西部的中原一带。这时东夷的各国掀起抗商风潮,姜姓莱国后人首先反商,与统治的子姓莱国作斗争,并又一次在潍河流域恢复姜姓莱国,子姓莱国则东退至今胶莱河以东。至此,在商代后期,出现了两个莱国。一个是子姓莱子国,又称莱夷国,因居东,亦称东莱国。一个是姜姓莱国,又称西莱国。

四、 姜姓莱国(西莱国)

1、姜姓莱国的地域

商代后期,姜姓莱国人经过与商朝及子姓莱国的斗争,夺回了潍河流域之地,重建了姜姓莱国。东以胶莱河为界,东临子姓莱子国。北临同族的姜姓纪国(山东寿光、潍坊北部、昌邑一带)。西至淄河,临赢姓齐国(山东淄博市一带)。南至今山东临朐、高密一带。成为当时东夷地区的强个国,称西莱国。

2、助周平乱

西周初期,以徐、奄国为首的东夷十七国叛乱反周朝。周成王命周公旦、姜太公吕尚出兵平乱。姜太公吕尚率领姜姓同族诸国联军,征剿北部东夷叛国,姜姓莱国协助姜太公吕尚平叛,先是牵制阻隔了子姓莱国的西进,又助姜太公吕尚灭赢姓齐国,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

3、营丘之争

姜太公与周公旦平定东夷十七国叛乱后,周成王留姜太公吕尚于原赢姓齐国(山东淄博市一带)之地,建立姜姓齐国。留周公旦之子

伯禽于原奄国(山东曲阜市)之地,建立姬姓鲁国。两个亲周属国在东夷地区的设立,以威震东夷各国,防止再途谋反。

姜太公吕尚封齐后,最初在赢齐境内淄河西岸的营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设立齐都,遭到淄河东岸姜姓莱国的反对。姜姓莱国自认帮助姜太公灭赢齐,营丘应属姜姓莱国,并与原居营丘赢姓齐人勾结,出兵与新立的姜姓齐国争夺营丘之地。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

最终,姜姓齐国打退姜姓莱国,保住营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之地。而原居营丘的一支赢齐人,则逃入姜姓莱国的今昌邑县南的白浪河流域,带去故地“营丘”之地名,而定居下来。故称“营丘”(山东昌邑县营丘镇)之今。

从此,姜姓齐国与姜姓莱国以淄河为界,同时两国结下冤仇。

4、齐灵公灭莱

《左转·襄公二年》载:夏,齐姜(齐王夫人)薨……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以逼之。

春秋时期,公元前570年,齐灵公夫人齐姜病故,各姜姓国都入齐送葬,唯独姜姓莱国不入齐送葬,齐灵公大怒,并派大将晏弱夺取了姜姓莱国城邑(山东临朐县),又在东阳(山东临朐县东南盘阳村)筑建城池,以攻伐姜姓莱国。

《左转·襄公六年》载:十一月,齐侯灭莱,莱恃谋也。于郑子国之来聘也,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甲寅,堙之环城,傅于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帅师及正舆子、棠人军齐师,齐师大败之。丁未,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正舆子、王湫奔莒,莒人杀之。四月,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宫。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

公元前566年,齐国大举伐莱,莱国与齐国叛将王湫及子姓莱国的棠邑人共抗齐军,结果大败而逃。齐军攻入莱国,莱国国君莱共公逃往棠邑(山东平度东南)。正舆子、王湫奔莒国,被莒人所杀。齐将晏弱又攻破棠邑(山东平度东南),姜姓莱国王族率领残臣败将又向东边的子姓莱国逃去,并夺占了子姓莱国西面疆土,暂喘余生。

齐军占领姜姓莱国土地,夺得莱国宗庙的宝物,将姜姓莱国没逃脱的莱民,迁往倪地(山东莱芜市)。姜姓莱国基本灭亡。

《水经·淄水注》载:莱芜故城在莱芜谷。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称“莱芜”。

5、姜姓莱国的灭亡

姜姓莱国虽被齐国打败,失去国土,但没有彻底灭亡,姜姓莱国王族率领残余,东逃占领子姓莱国西域(今平度市一带),迫使子姓莱国的中心不断向北迁徙。

《晏子春秋·内篇》载:(齐)景公伐斄(莱),胜之。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按齐相晏婴的灭莱方略,大举东进征伐莱国,彻底灭掉姜姓莱国。后又继续北伐,灭掉了子姓莱国。统一了山东半岛。

故古人称:“晏氏灭莱”。即两个莱国均灭于齐臣晏弱、晏婴。

五、 子姓莱国(东莱国)

1、莱国的分裂

商代中后期,商王盘庚迁都,由商都奄(山东曲阜市)西迁至殷(河南安阳市),商朝的势力由东转想向西的中原一带。这时东夷的各国掀起抗商风潮,商亲子姓莱国受到威胁。姜姓莱国后人首先反商,与统治的子姓莱国作争,脱离了子姓莱国的统治,在原姜姓莱国之地(山东潍河流域),重新覆立了姜姓莱国。

2、莱国的衰落

西周、春秋初期,随着姜姓莱国的壮大,子姓莱国逐渐衰落,莱夷人对子姓莱国国君也极为不满,各自独行。使各亡国的散民不断进入莱夷地区,有的融入莱夷。子姓莱国王室也无力去管。

如:有逢氏逢国(山东淄博市一带)灭亡后,一支逢人东迁至今山东半岛北端,与莱夷融合,形成了逢莱部地,后称蓬莱,即今山东蓬莱市。古“逢”、“蓬”通用。蓬莱得名即是如此。

又如:牟国(山东莱芜市东辛庄镇赵家泉村)亡后,一支牟人北迁至山东半岛北端的牟山(山东烟台牟平区),独立自居。为保牟人平安,称其地为“牟平”。而莱夷人不管,子姓莱国王室也认可。

3、迁都于归城

西周时期,由于姜姓莱国的崛起、壮大,子姓莱国不得以,先是以今胶莱河为界,胶莱河西为姜姓莱国,胶莱河西东为子姓莱国。故又称姜姓莱国为西莱,子姓莱国为东莱。

春秋初期,齐国齐桓公称北霸,姜姓莱国受到威胁,不断向东侵食子姓莱国土地,子姓莱国无力反抗,又向东退缩至泽河以东。同时将以莱山(山东莱阳市)的政治中心莱都,北迁至山东半岛北部的原黄夷驻地黄城(山东龙口市南二十里),带去“莱山”之名,即今龙口市(黄县)南的莱山,后称龙门山。山中有一关口古称莱子关,后又称龙门关口,简称“龙口”。 子姓莱国将国都由今莱阳市迁至于原黄夷故城,在莱阴河畔,称为归城(山东龙口市文基乡)。即为莱子归附之义。经考古发现,莱都归城:分内城与外城。内城在盆地中部的台地上,略呈长方形,南北长780 米,东西宽450米。现有城墙遗址2处:一在姜家村北、和平村西,残墙东西长67米,西端为内城之西北转角处,宽17米,东部宽2米,墙高3.5米,顶面现为农田,黄褐色粘土夯筑,个别墙段有大石杂砌;一在姜家村东南,残墙东西长52.8米,南北宽7.8米,高12.5米,亦为黄褐色夯土,夯层厚6~8厘米不等,为内城之西南角,俗称“点将台”。外城环内城四周筑建,北墙在凤凰山阳坡之半,南墙在南山阴坡山腰,东西墙皆筑于山岗顶部,周约10公里,均为夯土墙。由于自然剥损和历代挖土造田,大部分墙段已荡然无存。现存残迹仅3处:一在北山村内西北部,地名“后城子”;一在大于家村西北300米处,凤凰山南坡山腰,地名“田家茔”;一在董家村东500米处 顶上。外城其余夯土遗迹,多散见于农田耕土之下,城墙走向,因之可循。许多流传至今的地名,如大于家村北的“城子后”,南埠村东南的“城子前”,曹家新村西的“城子顶”等,都是古城位置的佐证。

《汉书·地理志》载:东莱郡黄县有莱山、松林、莱君祠。

《登州府志》载:莱山,在黄县东南二十里。

《黄县志》载:莱山绵恒十余里,四望如一。

《齐乘》、《山东通志》、《登州府志》均谓:莱都在黄县城南二十五里的故黄城。(归城)城在东南二十五里的龙门山,或称莱子关。

可见春秋时期,子姓莱国以缩至在山东半岛西北部的沿海一带。

4、子姓莱国的灭亡

公元前566年,齐国大举伐姜姓莱国,姜姓莱国大败。姜姓莱国王族率领残臣败将又东进逃入子姓莱国西部,夺占子姓莱国西面疆土,暂喘余生。子姓莱国无力抗拒,忍让东退。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按齐相晏婴的灭莱方略,大举东进征伐莱国,彻底灭掉姜姓莱国。后又继续北伐,灭掉了子姓莱国。山东半岛全部归属齐国,两个莱国彻底灭亡,并为齐地。

今山东半岛多处以“莱”所命的地名。如:莱阳、莱西、莱州、蓬莱、莱芜、莱山、莱州湾等地名,均是因莱夷人所居而留其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中华文明最早的国——东夷古国
寻找莱国:曾经的胶东老牌帝国,不敌新兴大国姜子牙
莱国与东莱国不是一个国家
复仇可以多久?西周齐哀公被烹,齐国历经九代终于复仇
山东为什么有很多以“莱”字开头的城市?
乱世小国的典型归宿:王室鲁国作后盾,挣扎十七年仍难逃灭国下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