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老烟台街巷】(之九十六)。[街篇](四十五)丹桂街(四)老烟台人提到丹桂街,必提丹桂舞台(民众...
【话说老烟台街巷】(之九十六)。[街篇](四十五)丹桂街(四)

老烟台人提到丹桂街,必提丹桂舞台(民众称丹桂戏院)。尽管丹桂戏院离丹桂街一步之遥,但是二者可以说,丹桂戏院依丹桂街而火,丹桂街依丹桂戏院而盛。“丹桂”对于老烟台人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大戏,另一个是小吃。人多,商机自然就多。丹桂戏院附近,饭馆、小吃店一家挨一家,点着嘎斯灯卖小吃的摊点也一个挨着一个,直到演员和观众散尽才打烊。至于在戏院门口来回叫卖小吃的流动摊贩,拐着小篓,推着小铁车,挑着担子,挎着箱子,更是络绎不绝。戏散场了,观众和演员要吃宵夜,所以带动餐饮业的红火,而风味独特、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又使丹桂戏院更有吸引力,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丹桂戏院的由来,应追溯到1890年——1910间,因为烟台作为开埠口岸,取水路由京津南下,或由闽浙沪等地北上的演员艺人途径烟台,常常登陆小住或演出,由此播下了京剧在烟台发展的种子,培养了烟台人对京剧的喜爱,使得烟台很快成为了全国著名的“京剧码头” 鼎盛时期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齐名。京剧在烟台的盛行,催生了演出场所的建设。继1902年广东街建立会仙茶园后,1904年烟台建成了庆丰茶园。1906年又建立了专门用于京剧演出的专用场所——德桂茶园,1916年改名丹桂戏院,今称胜利剧院(位置在今胜利路北段路西,其对面是午台街西端)。曾是烟台市京剧院所在地,2009年末,烟台京剧院迁入芝罘区南大街新建的烟台市文化中心。

1999年版的《烟台文化志》是这样描述丹桂戏院的建筑风格:“清末光绪年间(1893-1906)掖县(今莱州)张子禄创办。初名徳桂茶园。民国初年改为丹桂舞台,1944年又改为金刚戏院,1948年改为胜利剧场。初建时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场内有8根木柱以支撑楼顶,对面楼和东西楼均为包厢(1个包厢能坐10余人)。楼下池中是八仙桌(约40余张),旁为边座,可容千余人。改为丹桂舞台后,撤八仙桌改为长条座椅。”

历史上烟台戏迷们的“占座”很有特点。戏院是不对号入座,掌柜的都让伙计们提前去占座,台下长条椅子后面有个木板,买了瓜子撒上去,就算是占座了。鼎盛时期,烟台一度能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齐名,由于烟台人懂戏、爱戏,热情好客,许多演员如周啸天,李香匀、张艳芬、田菊林、黄桂秋、赵松樵、孟丽君都先后多次来烟,程砚秋、马连良、言菊朋、李多奎、叶盛兰、张君秋、袁世海等京剧大腕也都来烟,这些梨园精英们有的来献艺,有的将这里作为展现本领的舞台。当年四大名旦的烟台亮相那叫一个气派:之前有垫场戏,台上暗淡台下人也不多,但等真正名角儿出场,琴师、鼓师都换了,台上灯光也亮起来,现场气氛瞬间就沸腾了,到那时台下绝对座无虚席……

烟台京剧史上,每年阴历腊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戏班都有“封箱”的规矩。封箱意即今年不唱了,明年再唱。腊月二十八这天晚上的演出,演员全部大反串,如唱花脸的反串旦角,小生唱老旦。戏演完了,观众看全体演员登台扮演二十八宿,托塔李天王、文财神赵公明,不唱光跳。有的演员在剧场里贴烧钱纸,供奉京剧祖师爷—唐明皇。然后,全体演员都扮上财神,由“坐宗”也叫“戏包”,即一个什么戏都懂的人,手提一只活鸡上台,把头剁下来,满台转,鸡血也一滴一滴地往下滴,“封箱”遂表示结束。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1946年春节。大年初一,丹桂戏院和光陆戏院(距离丹桂戏院西南约十几米远,解放后叫大众剧场,1969年因年久失修,停止使用。约在1990年代中期拆除)更热闹。上午七点半开始,观众都去打财神。当然,最高兴的是钻头觅缝,惦着脚尖的大皮小子们。这是他们掰着指头数日子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盛大节日。戏院敞开门,不收门票。由挂头牌的老生和武生,分别扮演文武财神。锣鼓声中,观众争先恐后地涌上台前,用铜钱打舞台上的财神,打上就寓意一年诸事顺遂,财源滚滚。铜钱掉到地上,孩子们就去抢。约进行一小时,戏院的工作人员就清场。有票的观众便可坐下来看戏。往往上午、下午晚上一天三场戏。从正月初一演到正月初五,上演京剧多是《龙凤呈祥》、《双姣夺缘》等寓意吉祥的戏。

据史料记载和老票友回忆,那些年在丹桂戏院演出的名角名戏有:崔艺斌的《西游记》、唐韵笙的《闹朝扑犬》、女老生翠宛立的《六国封相》、王亚伦的《刘海戏金蟾》、《天河配》、《三进士》、孟丽君的《孟丽君》、《观音得道》,赵松樵的《鹦鹉救真主》、《苦中义》,他的儿子小赵松樵的《呆中福》,男旦角小杨月楼的《石头人招亲》,须生白玉琨的《疯僧扫秦》,老生周啸天的《打登州》、《辕门斩子》,武生盖春来的《金钱豹》,林树森的关公戏《千里走单骑》,以及吕均超、王芸芳合演的新编京剧《香妃恨》,李香匀的《霍小玉》等,都能连演二十至四十多场,场场爆满,给烟台的戏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京剧之所以能在烟台大发展的深层原因,一方面是硬件,丹桂戏院在当时的设施完善并且高档,吸引了名角的到来。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软件,戏院里有比较高水平的京剧演员,名角儿到烟台可以轻装简从,演出需要老生、旦角还是琴师,戏院都给你配上,非常有利于各个流派的交流。

“杀戏”,至今让烟台老票友都无比感叹。当年,丹桂戏院一带是老烟台夜生活的中心,戏院杀戏很晚,也就是散戏散得晚,往往演到半夜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点。“好角儿压轴子”好演员的戏往往排在最后。同时,在临散场前十至十五分钟左右,戏院把门的就不再收门票,让观众随便入场。早年间,丹桂戏院虽没有扩音设备,但角儿们的演唱往往声调高亢,响遏行云,在戏院外也听得清。天还不太冷时,有的铁杆戏迷粉丝就到丹桂戏院周围蹲守,摇头晃脑先听上一阵儿,挨到戏院把门的发了善心,敞开大门不要票,就手提马扎,屁颠屁颠地跑进去过过戏瘾。一些京剧名家来演出时,丹桂戏院门口更是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

“文化大革命”年代,尽管传统戏被封演,但改名为胜利剧院承担着“现代京剧”的演出,我就常常在新中国电影院看完“现代京剧”电影,再去胜利剧场看“现代京剧”现场演出,或者在胜利剧场看完“现代京剧”现场演出,再去新中国电影院看“现代京剧”电影。至今还能大段大段唱起“八大样板戏”(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很多唱腔。不谦虚地说,还是挺带原汁原味的。随着年代的流逝,丹桂戏院建筑变老变衰,承受不了“ 唱、念、做、打”而停止了使用。尽管在其几步之遥的烟台市文化中心有新建的京剧演出场地,但老票友们总觉得,离开丹桂戏院,就缺乏京剧本来那个味。于是,烟台烹调协会会长程伟华先生于2013年下半年在今紧邻午台街西端南边经营的“天天渔港广场”(也称“天天渔港大酒店”)里开设了丹桂戏院,继其中恢复丹桂小吃城之后又一个惠民设施,弥补了老烟台、老戏迷们关于恢复丹桂戏院,弘扬国粹文化的多年期盼,使老烟台的文化地标之一——丹桂戏院,重新回到人们的身边!虽然戏院刚刚建成,很多设施还不完善,但它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体验丹桂人生,凝聚丹桂情结”是程伟华先生寄托在丹桂戏院的理念,程伟华先生说:在丹桂戏院和丹桂小吃城里“欣赏着京剧国粹、吃着烟台人自己的特色小吃,培养着一种属于烟台的人文气息。”并承诺:“每周五、周日下午都会按时上演经典剧目,并对广大市民免费开放,让大家在这里过足戏瘾。”芝罘区文新局局长常洁女士也在启动现场承诺,新丹桂戏院将作为烟台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增阵地,力图复现当年的热闹景象,长期作为一个免费对外开放的文化场所,为民间文艺团体提供活动场地,让其成为草根艺人们展示风采的平台。

今日至此。9月18日再聊。

图片依次为:1—2幅为今胜利剧场(丹桂戏院原址)外景、3—4幅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亲传弟子李玉芙在丹桂戏院演出、5—8幅为新丹桂戏院票友演出现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烟台街·街面忆往 | 丹桂戏院、光陆戏院过年前唱封箱戏,演员全部大反串
200年胜利路,老烟台市中心
百年老街与烟台名小吃
清末民初的烟台京剧
老烟台轶事(上)----“戏难唱、拳难练”
上海滩戏曲舞台的变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