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名单
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名单
整理:2012-02-29

第一批(18个)(1991年):
塘栖、衙前、慈城、梁弄和横坎头、石浦、乐清市南阁、永嘉岩头、苍坡、南浔、盐官、乌镇、东浦、柯桥、安昌、枫桥、二十八都、温岭市箬山、独山。

第二批(25个)(2000年):
萧山区进化、新叶、龙门、河桥、前童、慈溪市鸣鹤、永嘉县枫林、平阳县腾蛟、嘉善西塘、平湖市南河头、斯宅、嵊州市崇仁、金东区山头下、金东区曹宅、郭洞、俞源、义乌市赤岸、浦江县郑宅、温岭市新河、皤滩、路桥、缙云县河阳、大济、松阳县石仓、舟山市马岙。

第三批(2006年) :
历史文化街区(2处)海宁市南关厢、台州市椒江区章安
历史文化村镇(33处)桐庐县深澳、淳安县芹川、奉化市岩头、温州市瓯海区水碓坑?黄坑、瑞安市林垟、永嘉县屿北、苍南县碗窑、苍南县金乡、泰顺县百福岩?塔头底、德清县新市、嘉兴市秀洲区新塍、嵊州市华堂、嵊州市竹溪、义乌市佛堂、永康市厚吴、兰溪市虹霓山、兰溪市永昌、武义县岭下汤、浦江县嵩溪、江山市清湖、江山市清漾、龙游县湖镇、龙游县三门源、开化县霞山、温岭市温峤、天台县街头、仙居县高迁、丽水市莲都区西溪、青田县阜山、松阳县界首、遂昌县王村口、龙泉市上田、岱山县东沙。

瑞安林垟 

  林垟地处飞云江下游南岸冲积平原中心地段,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有林姓始祖迁至林垟居住,以姓名村。林垟不仅有着柔美的水乡风韵,更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境内有古桥梁多座,建筑年代不一,构造形态以梁桥为多,设计科学,用材讲究。林垟明、清民居建筑群保存完好,是浙南传统地方文化、建筑技术、美学、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浙南地区村落变迁、民俗风情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其中,陈宅、谢宅、金宅和柯宅四“一线街”古商业街区、节孝牌坊、宗教建筑系浙南古建筑的典范。文物古迹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蔡桥,此外,还有陈宅古院、文元宅院、陈氏节孝牌坊、林氏节孝牌坊、西湖宫、慧日寺、寺庄古庙、高则诚纪念馆、西洋教堂等。古树名木有古榕树三棵。 
  传统文化有卖技闹新春、清明踏青、赛龙舟、小暑尝新、七夕乞巧、插地香、冬至祭祖、天贶晒虫、中元河灯等。传统小吃有风仙、巧食、白糖(麦芽糖)、姜糖、枇杷梗、炒米糖、芥菜饭、油鸡卵、咸饼等。历史名人有高则诚、金晦、林昌镇、陈益年、金嵘轩、金慎之、伍献文等。

苍南金乡 

    金乡镇位于浙南东部,濒临东海湾,西北连接山区陆地。距县城23.3公里,距温州市区80公里。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建置“金舟乡”,是为金乡之名由来。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为抗御倭寇,按刘基“高筑墙、广积粮”的战略,命信国公汤和于金乡置卫筑城,下辖蒲门、壮士、沙园三个千户所。至今已达600多年历史。
   金乡卫城墙南北长980步,东西宽900步,周长9里30步,计1420余丈。城墙以条石砌建,内为黄土和砾石,墙高1.9丈,趾厚2丈,堞1650口,窝铺 43座。卫城防格局保存完整,原四座城门今尚存来爽门、望京门。1987年修缮。北城门、西城门和南、西水门及城墙遗址尚存,围绕城墙宽阔完整的护城河,保存完好。也是江南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名人有彭仲刚、林普朴、陈文、陈鳌、陈鹗等。传统文化有光饼、狼筅、庙会、敲诗、新年卖善等。

瓯海水碓坑、黄坑 

    水碓坑位于瓯海区西部泽雅镇,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村北面有小溪从村前经过,依山傍水,村民主要集中在小溪南面依山而筑,沿山势逐级升高,布局错落有致。村内耕田不多,周边山上竹林茂密,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全部为潘姓家族,自康熙年间迁入此地,已有200多年历史。 黄坑村位于泽雅镇南部,村四面环山,二溪汇入。常住人口 167人,居民主要为黄姓和吴姓两大家族,其先民自元朝末年,从福建漳州、泉州迁入,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泽雅先民大多来自福建南屏,为避战乱来此定居。迁居后,发现泽雅一带多水多竹,适合造纸,于是重操旧业,进行南屏纸生产,福建的南屏纸在此生根。此后泽雅造纸生产盛极一时,几乎成了当地居民的主要生存手段。村北小溪两岸遍布水碓作坊,村民至今仍凭借丰富的竹资源,依靠古老的造纸技术生产屏纸维持生计。纸农们聚族而居,以纸为业,泽雅的山水间形成了大小几十个村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延续了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村内民居古老,造型别致、布局有序、保存完整。建筑手法不拘一格,常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民居以东北朝向为主,建造年代多为清代中期,建筑形式多样。既有山乡土建筑,也有典型的江南木结构建筑。房屋布局多三合院式,两侧房屋和台阶都较简单。民居建筑多就地取材,建筑用材取自本地杉木和石材。比较注重门窗和雕刻,做工考究。山石垒砌的山墙和竹篾编壁使用较为普遍。这种建筑形态和手法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形态。
   水碓坑有文物保护点十二宫1处,黄坑有文物保护点黄坑宫、旗杆屋2处,此外,水碓坑有潘宝吉家的九间大屋、潘迪岳家的七间老屋、潘洪钱家老屋、潘可池家老屋、潘金地家老屋等古民居20多幢,黄坑有黄氏老宅、吴兴宗祠、吴氏老宅、吴国良家的明代老屋、吴成京家九间老屋、吴成舜家老屋等传统民居40多幢。两村还有造纸水碓、纸槽数十座。水碓坑、黄坑较完整地保存了传统村落形态和纸山风貌,村落建筑布局灵活、合理的和建筑群古朴自然的其形成和发展完全反映了当地以造纸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泽雅纸山文化的缩影。

苍南碗窑 

    碗窑位于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是苍南“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旧称蕉滩或蕉滩碗窑,解放后始称碗窑。碗窑林木丰富,水源充沛,盛产高岭土。明末清初,福建连城县巫氏等先民先后迁居此地,利用当地资源,制瓷为生,世代沿袭制瓷工艺至今。是一处研究浙南风俗民情、古建民居、陶瓷烧制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地处玉苍山脉南麓坡地,毗邻温州平阳、泰顺两县,村前临浙南最大人工湖——玉龙湖。村落面积0.2平方公里,现居住人口200多人。地处玉苍山脉的雷石湖山和车水汞山之间,村落两侧由二条山涧相夹。清,入迁的夏、施、巫三姓先民开始筑窑烧制土碗。
    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碗窑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开始制瓷。人口杂居,各建院落独居,没有形成浓重的氏族色彩,各家供奉本族先祖,村中基本不建宗祠,并主要以陶瓷烧制为业,历代相承,直至解放后建陶瓷厂,手工制瓷才逐渐衰落。
    碗窑古村原分顶窑、下窑、半岭三部分,下窑因建桥墩水库而淹没。现村中尚保存陶瓷作坊五千多平方米。沿村落中央块石铺设的路面拾级而上,古民居、作坊、水碓房错落有致。自附近的坝内山腾垟水库沿山腰设置的引水渠自上而下流水淙淙,曲折流经各民居、水碓作坊,供村民生产、生活两用。民居建筑每座有厢房、院落,层层叠叠,依山而筑,宛如一座小山城,可见清代中晚期陶瓷烧制之鼎盛。
    制陶手工作坊及传统工艺一直保存、沿用至今,尚存作坊5座、水碓房3座、老窑场1座,并有诸多瓷土漂洗池、沉淀池等配套生产设施,总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碗窑民居建筑尚保存30余座300多间,同古村内的陶瓷作坊协调统一。主要古建筑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碗窑古戏台,此外,还有三官庙、吊脚楼、余氏故居、朱氏故居、老窑场、碗窑青花瓷窑址、陶瓷手工作坊及设施。
    传统文化有祭祀五显大帝、祭祀三官大帝等。红军烈士墓及纪念碑。古树名木有古樟树和古枫树各一棵。

泰顺百福岩?塔头底 

   百福岩、塔头底村位于泰顺雅阳镇,东北接文成,西北为景宁,南与福建为邻。村落均坐落于山水环抱之中,村前小溪流淌,民居依山而筑,屋后竹苞松茂,村落地盘宽阔,土厚泉甘,有大片的田野,俨然田园山居之景。
  百福岩村因村后有一岩石颜色奇异,恰似食物“白腐”,故早期村名称“白腐岩”,后周氏族人改名“百福岩”。其为一多姓共居的古村落,有周、李、林、叶、卢、姚、马、施等姓氏,惟周氏繁衍最盛,且民居密集,形成聚族而居的家族区域。塔头底村村民多季姓,季氏始祖季茂龄祖居青田梅歧,于明正德戊寅年(1518)率族人迁至泰顺雅阳大坪后弯。清康熙己末年(1679),其后裔见塔头山环水秀,利子孙繁衍生息、耕读传家,遂移居于此。
  两村民居多为三合院和四合院式,以五开间和七开间为主,屋架有抬梁式构架和抬梁、穿斗混合式,悬山或歇山顶,檐廊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直接与天井相连,这是温州地区的普遍做法。民居采用石板、卵石、砖等铺地,木雕精美,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百福岩村中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建筑系周氏所建,周氏所建六座古宅中,以旗杆底、石门楼和与其相邻的中央厝最为精美。塔头底村的下厝为季氏在塔头建造的第一座住宅,门楼并不对正房,“歪门正厅”。此外,还有中央厝、旧厝、尾厝等传统民居,这些民居依山而建,坐东朝西,兼为二进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比较大,一般在800-1200平方米。
  两村均系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宗祠建筑体量型制较传统民居大得多,显得庄严肃穆,雅阳的宗祠极少建有戏台。云峰祠是季氏的宗祠,清乾隆时所建,共四进。百福岩村周氏宗祠为清咸丰年间所建,悬山顶,彩绘精美。除民居、宗祠之外,还有季氏贞节石牌坊、碓米房、东安寺、宝林寺、“桐山大路”古道以及普宾桥、墩头桥等木构廊桥。周边主要自然景点有氡泉大峡谷。传统民间艺术有指头戏。

永嘉屿北 

     屿北位于永嘉县岩坦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上游,距县城60多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溪,自然环境十分清幽。全村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500余户,1500余人口。
    屿北原名菰田,村南有一座菰屿小山,宋朝时汪氏祖先从后棠湾移居菰屿小山之北,故更名“屿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屿北曾是中共瓯北中心县委驻地。
    屿北作为一种宗族聚居的形式,村落布局据云源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进行规划,村落平面呈莲花形,传统的“耕读”文化融合于建筑之中。在“莲花”中心,分布着翕和堂、茂秀堂、三进九名堂、阳和堂、乐德堂、钟寿堂等建筑,其外围建造了七座宗祠,分布在村落四周。护村墙和护村河绕村落一周,并在村的四周设门九处。整个村的地貌与建筑布局犹如荷花绽放,“后山面盆地”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民居多坐西朝东,村内古建筑占现有民居建筑的 95%,现存建筑均为明、清及民国时期风格,建筑多三合院或四合院,平面呈一字形、口字形、日字形等多种形式,梁架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屋顶为灰瓦悬山顶,建筑装饰朴素简洁。大量卵石、块石、条石应用于古建筑外墙、铺地、寨墙等。
    文物古迹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祠、汪应辰墓,文物保护点昭福寺一处。此外,还有石拱桥、瓯北中心县委旧址、屿北宫等文物古迹。 屿北村历史悠久,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古即有“溪山小邹鲁”之美誉。汪氏一族先后出状元1名,进士8名,其中,南宋时期汪应辰、汪应龙兄弟及其儿子“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
    传统民间艺术有灯会、舞龙、摆看、定位等。还有酿酒、纺织、刺绣、水碓、油车、豆制品、素面、印染等传统作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隐身山水间 散落知多少·温州古村落不完全地图
比丽江更美的10个温州古村落
江西上饶最美15大村落,前临绿水后靠青山,传统文化底蕴厚重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
胡家婚事——胡氏集聚的上坑村
流坑村古建筑群——千古第一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