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前的婺城三大名胜

2007年07月12日《金华日报》刊登之照片:

民国金华万佛塔老照片(该原始照片由黄晓刚先生独家永久珍藏)

原色老照片:

 

附:2007年07月12日《金华日报》原文

百年前的婺城三大名胜

老照片呈现八咏楼、明月楼、万佛塔雄姿

□本报记者 胡国洪

八咏楼

    老照片上的八咏楼与现在的八咏楼在结构上大致相同,最明显的区别有两处,一是墙体上的圆洞,现已不存;二是楼前的栏杆,与现在的不一样。

    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后改名元畅楼。此楼系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东阳郡太守、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沈约建造。峻工后沈约曾多次登楼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八首诗歌被称为《八咏》诗,是当时文坛上的长篇杰作,故从唐代起,以诗名改元畅楼为八咏楼。北宋至道年间定今名。后几经毁损重建,现存八咏楼为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建,1984年大修。照此推测,照片上的八咏楼应为清嘉庆年间重建后的原始模样。

明月楼

   

    如果不加说明,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照片上这座建筑是明月楼。

    明月楼位于市区明月路的西侧。其实,明月楼最初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建在城区赤松门(即梅花门)东北城楼上。清乾隆初,才移建于城北府城隍庙后城楼上(即目前所在位置)。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坐北朝南,建在城楼的石基之上。从老照片上看,当时的明月楼有圆洞门,门上方有“明月楼”三字。楼由围墙围着,周围并没有现在这么多树,所以看上去虽然有些陈旧但颇具气势。

万佛塔

    与明月楼和八咏楼不同,万佛塔已经在我们的视线中永远消失了。60岁以上的老市民或许还有记忆,年轻人则基本不知道它曾经存在过。

    万佛塔是北宋嘉祐年间高僧居政募建,始建于嘉祐七年(1063年),大约到治平初年建好。因每块砖头上都雕有佛像,故俗称“万佛塔”。当时塔边还有万佛寺。万佛塔初建时为9层。明清年间,塔顶经常被大风吹落。道光年间由和尚定钦募资大修,加高为13层,内设楼梯曲折而上,可眺望金华全城。1939年,国民党军队79军军长王铁汉以该塔目标过大,易招日军飞机轰炸为由,将该塔拆毁,拆塔未及半,日军侵占市区被塔也全毁。从此,万佛塔便在金华市民眼中彻底消失了。

    1957年,万佛塔地宫开始发掘,地宫内出土文物价值连城,轰动一时。有唐宋铜雕佛像、金涂塔等文物154件,其中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铜质和铁质的金涂塔15座。目前在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北宋铜造像、铜菩萨像等多件万佛塔出土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则藏有万佛塔出土宋鎏金水月观音铜像。

    张经华告诉记者,他所珍藏的这张老照片是原来开在新华街上的“香岛”照相馆的老板拍摄的,据他了解,当时那位老板同时冲洗了很多张送给朋友,因此现在应该还有人保存着这张照片。

    “城乡旧景”老照片征集活动自从6月9日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开始以来,得到了市民和读者的热切关注。许多珍藏有老照片的市民给记者写信、打电话或者亲自把照片送到本报编辑部,有的市民则给记者提供了寻找老照片的重要线索。目前,我们已征集到符合要求的老照片近百张,时间跨度从民国初年到上世纪90年代,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

    毫无疑问,今天你所看到的这三张老照片,是目前为止征集活动中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珍贵的。它们分别呈现了100年前的婺城三大名胜八咏楼、明月楼和万佛塔的模样。岁月沧桑,如今,有的已经改变了容颜,有的则已完全消失。今天,我们看这些老照片,同时也是在阅读婺城百年的历史。这些照片的拍摄时间不详,据推测,应在清末及民国初年,除了万佛塔之外,其他两张照片的拍摄者也无从查询。

    这三张老照片发现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最初,一位年轻的网友给记者发来了一条短信:“很激动,金华终于想到整理老照片了……提供你一则信息,古子城老街古董店的刘老板处有两张老照片十分珍贵。”记者随后前往古子城找到了刘老板,听记者道明来意,他遗憾地说:“是明月楼和八咏楼的照片啊?前两天刚被我卖掉了。”他说他没有留下买家的地址和电话,但是他告诉我们,在卖掉之前,住在附近的陈启寿老人用照相机把那两张照片翻拍了下来。

    陈启寿是一位热心的收藏爱好者和金华历史研究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金华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在他的家中,老人麻利地打开电脑,把两张老照片找了出来。而在他的电脑中,我们意外地发现还有一张万佛塔的老照片,与原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张经华给我们提供的老照片一模一样。

    “城乡旧景”老照片征集活动自从6月9日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开始以来,得到了市民和读者的热切关注。许多珍藏有老照片的市民给记者写信、打电话或者亲自把照片送到本报编辑部,有的市民则给记者提供了寻找老照片的重要线索。目前,我们已征集到符合要求的老照片近百张,时间跨度从民国初年到上世纪90年代,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

    毫无疑问,今天你所看到的这三张老照片,是目前为止征集活动中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珍贵的。它们分别呈现了100年前的婺城三大名胜八咏楼、明月楼和万佛塔的模样。岁月沧桑,如今,有的已经改变了容颜,有的则已完全消失。今天,我们看这些老照片,同时也是在阅读婺城百年的历史。这些照片的拍摄时间不详,据推测,应在清末及民国初年,除了万佛塔之外,其他两张照片的拍摄者也无从查询。

    这三张老照片发现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最初,一位年轻的网友给记者发来了一条短信:“很激动,金华终于想到整理老照片了……提供你一则信息,古子城老街古董店的刘老板处有两张老照片十分珍贵。”记者随后前往古子城找到了刘老板,听记者道明来意,他遗憾地说:“是明月楼和八咏楼的照片啊?前两天刚被我卖掉了。”他说他没有留下买家的地址和电话,但是他告诉我们,在卖掉之前,住在附近的陈启寿老人用照相机把那两张照片翻拍了下来。

    陈启寿是一位热心的收藏爱好者和金华历史研究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金华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在他的家中,老人麻利地打开电脑,把两张老照片找了出来。而在他的电脑中,我们意外地发现还有一张万佛塔的老照片,与原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张经华给我们提供的老照片一模一样。

 

 

 

 

市区百货商场的旧影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这张老照片是在婺城区党史办找资料时翻到的,拍摄者已无从查寻。照片的背后这样写着:图为1925年“五卅”运动中,青年学生游行示威,游行队伍到达这里———西市街“大元”商店,打掉了这家一贯经营“洋货”的商店招牌、玻璃窗柜等。我们猜想,这家80多年前的百货商店也许是现在的百货公司前身。
                 蒋 涛  胡鲁蓉 提供
    图二:1994年底,坐落在原“二百”斜对面的金华大世界正式开业,它是集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购物中心,它的开业对促进市区商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龚 华 提供
    图三:1995年夏,我在市区“二百”购物,发现该店正在举行让利有奖销售活动。国有零售商业企业举行这样的活动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于是,第二天我就拿着照相机拍了这张照片,以作纪念。如今,我市最早的国有零售商业企业之一“二百”已经消失了。
               桑占文 提供

 

 

温故知新看婺城的老街古巷

后街与雅堂街交叉路口

四世一品

水门巷

避圣里民居

八咏路

后街

八咏路、东市街交叉路口

雅堂街民居

婺江东路小码头

溪下街民居

溪下街

螺丝巷老虎窗

水门巷

雅堂街

状元坊

    金华是一座有1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小邹鲁”之称,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年,金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0多年前,在老金华人的眼里,市区古子城、雅堂街、后街等地散发着浓郁的老金华“风味”,随意走进一条街巷,随处可见百年前的民居古宅,它们见证着金华的历史。如今,这些老街老巷老房子已消失或者已经彻底改变,然而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人们却又开始怀旧。有的市民用金华古民居、旧建筑的老照片来装饰新房,有的饭店也在店堂和包厢里悬挂老照片……

    今天刊发的这些老照片大都摄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受《北京胡同》画册的影响,觉得逐渐消失的老街老巷记录着一个城市发展的痕迹,于是拿起照相机开始寻找。缺少资料,便向上了年纪的老人打听历史传说和典故。当时,面对一座座庭院楼阁,忍不住走进去看个究竟,“四水归堂”的天井、“五岳朝天”的马头墙及“咯吱”作响的木楼梯都留下了岁月深深的烙印。那些粉墙、黛瓦、马头墙……如今成了婺州古民居永恒的记忆。
 葛跃进 文并摄

同一个角度看长高的金华

 

 

   有时候,我们对身边事物的变化很麻木,但你如果能站在10年前的一个角度看10年后的一个景观,你会发现,变化太大了!图中的老照片(上图)是1993年7月我站在婺江南岸五百滩的堤坝上拍的,同站在双龙大桥上拍的是同一个景(右图),对比之下,可以清楚地看到金华城在长高。老照片上较高的建筑是1992年投入使用的建行大楼,然而它为了旧城改造的需要在瞬间消失了,取代它的是现在的时代广场和时代花园。老照片中的尖峰大楼(原为企业大厦)鹤立鸡群,如今,在高高的国际大酒店和一品大厦包围下,它也显得“矮”了。              洪 兵  提 供

一张老照片
一腔爱国情

    金华市机关宿舍大院住着一位叫向子范的离休干部。向子范是衢州市人,今年74岁,1949年5月参加革命,曾任金华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1994年离休。日前,他在翻阅一本影集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张珍藏已久的老照片(见下图),这张老照片让他浮想联翩,回忆起了半个世纪前令人难忘的爱国情。
    这张黑白老照片上有许多人,其中前排有3人穿着志愿军军服,拍摄地点是金华火车站站台,时间为1951年5月5日。照片的画面是金华各界在火车站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的代表。
    向子范告诉记者,新中国诞生不久,美国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严重威胁到我们新生的红色政权。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国内,各地掀起了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热潮。很快,并肩作战的中朝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许多胜利。随着国内派出慰问团赴朝慰问志愿军,志愿军也派出了归国代表团,返回祖国向人民汇报。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先到北京,然后分赴各地。
    向子范说,1951年5月5日,他在原金华县人民政府秘书科工作。这天,一个志愿军归国代表团乘火车来到了金华,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代表到金华火车站迎接,他也参加了。在火车站站台上,金华市民为“最可爱的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有领导讲话,还有群众献花,场面十分感人。
    “我当时印象很深的是,3位志愿军戴的是朝鲜人民军式样的军帽,军帽往上比较直挺,帽沿是平的。”向子范手指着老照片上的志愿军说。记者仔细看,照片虽然小,但仍然可以分辨出来,3位志愿军代表腰系武装带,脚穿皮鞋,很是威武。在人群后面,是站台柱子、棚沿,依稀可见一辆火车的车厢。
    向子范说,这张照片是别人拍摄后送给他的,他当时用钢笔在照片背面写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  柴川若 董乐辅 窦少毅三代表  1951年5月5日”等字。这张照片成为向子范脑海深处一段难忘和温暖的记忆。       (本报记者 张华钢)

金华最早的公私合营火腿厂

   

 这是一张半个世纪前的老照片,记录了建国初期金华第一家公私合营火腿企业———金华火腿厂(在市区婺江西路)成立时的一幕。
    早在1950年,在市区最大的私营火腿企业———永昌腿栈业主金士辉先生(东阳人)倡导下,元生、金泰、元隆、恒丰等四家私营腿栈组成金联火腿产销合营处。联营后,产销大有发展。但囿于国家对私营工商业政策上的制约,加上经营管理不善以及两年后遭受了一场重大火灾烧毁了主厂房,导致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各股东纷纷提出改行转业,要求改办旅馆维持生计。中共金华地委统战部部长王心斋得知后,明确指出:“金华火腿是民族文化遗产,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丢掉。”为此,根据金士辉的申请,地委组织部指派地区食品出口收购总站的共产党员、计纺科长兼工会主席龚润龙为公方代表,遵循中央政务院正式颁布的公私合营条例,前去开展公私合营金华火腿厂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摸底,金华市人民政府于1954年10月正式批准该处为全区首家试点成功的公私合营火腿企业,并任命公方代表龚润龙为董事长、厂长,私方代表、工商联常委、省政协委员金士辉为副董事长、副厂长。企业正式定名为“公私合营金华火腿厂”,产品商标名仍沿用“金华火腿”。
    当年,企业还建立了全行业第一个党支部,龚润龙为首任书记,同时制定了有史以来第一个金华火腿工艺操作规程,促使企业迅速走上快速发展轨道。两三年后,火腿产量增至6.6万只,比合营前翻了三倍,并荣获省长沙文汉亲笔签名的建国后第一块火腿奖牌:“金华火腿厂生产的金华火腿为优良产品奖”。同时,厂里招收了全区第一批火腿学徒于良坤、陈文高、王炳福等六人(学成后分别担任技术副厂长、技术科长、车间主任等职),由五位名师结对培养,还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厂办金华火腿中学,为日后火腿业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企业新生,面貌巨变,吸引了记者徐永辉专程来厂,采写并刊发了《公私共事、真诚合作,充分显示公私合营企业无比优越性》的文章。这一切,恰成为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前奏曲。             龚润龙  提供

最早的时候,大家都在这里炒股

    上世纪90年代初,位于市区青春路的“金华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交易部”是金华市区首家股票交易场所,当时,我国的证券市场也刚刚起步,但由于牛市的持续给股民带来的丰厚收益,股民队伍日益扩大。你看,交易部开门的时间还没到,门口就挤满了股民。
    当时我有一位同事,手中持有100股“凤凰化工”原始股,由于股票一上市就上涨,他高兴极了,叫我陪他去证券交易部看看,所以就有了这张老照片。现在想起来真应该感谢他,可惜他早早因病离开了人世,这张老照片又成了我对他的一种怀念。 龚 华 提供

一人限买一只鸡

    这是我在上世纪80年代拍的一张老照片,拍摄的地点是在市区新华街原来的金华剧院旁边。现在看这张老照片,让人深刻地感受到20年前,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拍这张照片时,就快要过年了,人们排队购买金华市家禽良种推广站为提供的新浦东鸡,当时的鸡的价格要2.6元/公斤,而且每人限购一只鸡。当时,金华刚刚开始商品流通多样化,但是由于物质还是比较紧缺。一些商品还是要凭票供应和限量供应。老照片上所卖的鸡其实就是现在的圈养杂交鸡,但在当时是新品种,比起本地土鸡肉质要嫩,市民很喜欢,但现在大家又喜欢土生土长的土鸡了。      厉新华  提供

 

金华解放见证人

新中国成立55周年到来之际,一个金华作家寻找——

 

 

 

 

 

 

 

 

 

 

    本报讯(记者马骠)“要是和这群见证金华解放的人见上一面,聊上一聊,那该多好。”昨天,受命为新中国解放55周年创作大型话剧的市文联主席王晓明,指着一堆老照片对本报记者感叹。
    这些老照片中,既有1949年5月金华群众欢迎人民解放军的记录,也有1949年10月2日,两万多金华人民齐聚原金华中学操场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情景。照片上,不少人头清晰可见。
    今年5月是金华解放55周年,今年也是新中国成立55周年,年初,市文联主席王晓明领命为我市今年国庆节活动创作一个大型话剧,在翻阅《金华人民革命史》等一些书籍时,翻阅到这些记录了历史重要时刻的照片。他当时萌生了“找到照片中的人,找到见证历史的人”的想法,想与他们重温那令人激动的一刻。他把话剧的初稿定为《超越梦想》——55年弹指一挥间,历史的长河淹没了许多珍贵的过去,他想让照片上这些普通又特殊的人成为今天的主角,让他们现身说法,从他们身上感受金华、祖国的沧桑巨变。
    话剧几易其稿,如今已经定稿。但是,作为一直关注金华人文、历史的作家,王晓明还是希望找寻这些人,想听听他们的故事。
    附注:
    1949年,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的十一个军挺进浙江,于当年5月7日解放金华。在今天留下的老照片中,有3名十一二岁的小孩身披花环和金华人民一起迎接解放军的到来,那是属于他们的梦想时代。如今,55年过去了,再看这张记录了历史时刻的照片,不知当年迎接了祖国新的梦想的他们如今在哪里?又是以怎样的55年实践着他们的梦想?若你是当年的小孩或同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或者是知情者请与我们联系,与我们一同畅想55年的过去与未来。电话:13757970307 
  (相关图片见底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华--万佛塔
梦婺州-万佛塔一隅
金华火腿
举世闻名的金华火腿
当甜遇上咸
金华万佛塔公园及周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