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永新:必须考虑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人类的未来掌握在教育者的手中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把爱传出去 音乐: 亲子群星 - 童声合唱
人类的未来掌握在教育者的手中
——必须考虑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作者|朱永新
来源|朱永新观察

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读与思(7月26日)

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例如,我们必须记住,有些家庭世代经济窘迫,总是满怀痛苦而悲伤地挣扎着生活。这种家庭为这种痛苦和悲伤所笼罩,因而不可教育孩子持一种健康与合作的人生态度。他们饱受心灵的压抑。总是为经济恐慌所困,因而不可能有合作的心态。——(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134页。


毫无疑问,家庭经济因素对儿童的成长是有一定影响的。美国学者曾经收集了来自美国各个阶层家庭的数据,发现在一个小时之内,经济富裕家庭的孩子平均听到的单词数量是2000多个,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只有600个。富裕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每小时的回应次数在200多次,而贫困家庭中则不到50次。国内也有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其他的中介变量,如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教育经费的投入、亲子的互动交流等影响到儿童发展的。阿德勒注意到,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孩子,由于经常“为经济恐慌所困,因而不可能有合作的心态”,富裕家庭堕入困顿之后,以及贫困家庭在暴富之后,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当然,阿德勒的分析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他的判断也不是绝对真理,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也经常看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到富裕家庭的孩子成为纨绔子弟。所以,我们要注意环境的影响,但也不应该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淖,最关键的还是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

朱永新:避免老人对孩子宠爱纵容——为什么祖父母的“疼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必须考虑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读与思(7月25日)

负有教育职责的人或教师不应该认为他是儿童唯一的教育者。外界的影响也会涌入儿童的心理,并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他。这就是说,外界因素是通过影响父母及其心理状态来影响儿童的心理。外在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个体心理学必须加以考虑。——(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阅读第十一章《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顾名思义,这一章是讨论影响儿童发展的若干外部环境因素的,阿德勒先后讨论了家庭经济状况、疾病、陌生人与熟人、玩具、祖父母、童话故事、电影和报纸等各种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路径与结果,并且提出了相关建议。在本章的开头,阿德勒就提醒从事教育的人,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清晰地认识到,他们不是“儿童唯一的教育者”,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的影响,都会“涌入儿童的心理”,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他们。不过,阿德勒在这里的表述不是非常准确,因为他认为“外界因素是通过影响父母及其心理状态来影响儿童的心理”,其实,这些因素不仅仅通过父母和教师影响儿童成长,它们本身也可以直接作用并影响儿童的发展。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朱永新:父母如何对待学业成绩不好的孩子?——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

人类的未来掌握在教育者的手中

读与思(7月23日)

理想的教师富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他铸造学生的心灵,人类的未来也掌握在他的手中。——(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有人在讲述母亲的价值时曾经说过,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幼儿教育之父福禄培尔也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阿德勒用同样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于教师的敬意。他说,因为教师的职业是铸造学生的心灵,也是在铸造未来社会主人的心灵。他们的模样就是未来世界的模样,所以人类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作为教育者,无论是教师还是母亲,都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这一“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能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卓越筑造者。

朱永新: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则来教育儿童

不应该把跳级作为一种奖赏

读与思(7月22日)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好或因为他懂得比别人多,而把跳级作为一种奖赏。如果这些成绩出色的孩子把一些时间投入到课外学习如绘画、音乐等,这对他们更有好处。这对整个班级也有益处,因为他对其他学生也是一个激励。把班级中的好学生抽走并非好事。有人说,我们总是要促进聪明杰出的学生的发展。对此,我们并不苟同。相反,我们认为,正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带动了整个班级的进步,并赋予班级进步更大的动力。——(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人提议恢复义务教育“留级制”,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其实,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跳级与留级虽然不是非常普遍,但都是长期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适当地“跳级”,到更高程度的年级学习,或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适当地“留级”,到程度低一点的年级学习,似乎也更适合孩子的发展。对此,阿德勒有不同的态度,从这段文字来看,他是不主张学生“跳级”的。原因有二:首先,这是班集体建设的需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为领头羊的作用,“赋予班级进步更大的动力”。其次,这也是优秀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业成绩只是人的发展的一个方面,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特点,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像阿德勒所说的那样,“把一些时间投入到课外学习如绘画、音乐”等方面,可以更多地培养自己的领导力。与其“跳级”以后又要适应新的班集体,不如在原来的班级游刃有余,丰富和充实自己。至于“留级”的学生,其实也有类似的原因。学业成绩落后,不等于所有的学科、所有的方面都差,重点是好好补上被拉下的课程。现在,一些学校针对学生的差异,开设了同一门课程但不同程度的选课走班方法,这对于那些本来准备考虑跳级或者留级的学生提供了比较好的机会。

朱永新:长篇累牍的道德说教不会有什么效果——如果没有社会情感,人的其他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

不要频繁更换教师

读与思(7月21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最好不要每年更换教师,或像有些学校那样,每隔6个月就更换教师。教师最好是跟班,随学生进入新的年级。如果一个教师能执教同样的学生2年、3年或4年,这会大有裨益。因为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有机会密切地观察和了解所有的孩子,就能知道每个学生的生活风格中的错误,并能加以矫正。——(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没有想到,阿德勒这位心理学大师,如此关心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连频繁地更换教师这样的问题,他都充分敏锐地发现了。为什么不能够频繁地更换教师?一则是不利于教师树立长期教书育人的理念,容易急功近利。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成长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长期工作的打算,教育方法就会更加从容,从长计议,而时间太短则不利于教师的工作安排。二则是不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教师即使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面熟悉他们。教师要“密切地观察和了解所有的孩子”,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风格,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都是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的。这也是中小学教师尽可能“包班”,跟着一个班级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周期的原因。当然,对于个别师生关系紧张,很难建立信任的班级来说,更换一下教师也是可以理解的。

朱永新: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塑造出不同的人?——问题儿童三种基本的处境

朱永新:和孩子们一起玩——探索式的自发学习很重要

蓝玫:父母必须知道的四个“不等于”

人民日报:30个培养孩子的细节

犹太家庭的10条黄金法则——如何让孩子从平凡走向卓越




朱永新:给孩子这六种幸福更重要——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吗?
吴非:认识你面对的学生——非常时期,不要逼孩子
好的教育需要发现孩子,重新认识孩子
刘铁芳:|重新认识儿童:过充分的儿童生活——儿童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惩罚教育的两误区——不敢惩罚和滥用惩罚 (转载)
我们对问题儿童了解多少?
教育学考编
班主任怎样提高自身素养
教育学期末复习冲刺资料
为幸福而教: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是奇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