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下)

   4、揉合知识材料,撰写德育读本,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活动蓝本

    制定《德育校本课程标准》还只是确定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要开展具体的课程活动,还需要把课程内容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文字与方案,编写出德育校本读本。读本是师生开展活动的蓝本,它包括与主题相关的知识、材料以及活动设计。为了编写出高质量的德育校本读本,我们采取了以下作法。

   (1)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为了顺利推进读本的编写工作,我们首先成立了德育校本读本编写领导小组,由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谢儒生同志担纲,市教育局局长王宗江同志、党委书记唐秋成同志和我校校长邓玉明同志任副组长。教材编写领导小组负责读本编写的领导、策划、审定、协调等工作,为读本编写起方向引导和保驾护航的作用。

   (2)组建班子,制定目标。

    为了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我们通过反复筛选,挑出了32位知识水平较高、写作能力较强,德育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踏实的教师,组建了《德育校本课程读本》编写小组,并把各个专题的编写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人,明确各自责任。同时提出具体的编写目标,要求限期完成,以确保课题的顺利推进。

   (3)统一要求,切磋研讨。

    编写德育校本读本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尽管教师都经过了精心挑选,但要编写出高质量的《德育校本读本》仍有较大难度,为了确保读本的编写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统一要求。我们先确定了专题的编写体例与要求。每个专题均由主题、背景材料、活动方案三部分构成,其中背景材料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从学校或本地所筛选的典型材料;活动方案又包括中心活动和辅助活动,每个活动均要求写出主题名称、活动时间、目的要求、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组织者、实施建议等内容。各个编写者要求严格按照统一的体例和要求编写,所选择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具体、有趣,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有较好的引导性和说服力;目的要求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活动形式要求注意与内容相适应,如道理浅显的,可设计娱乐式、欣赏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容易引发争议的,可选择讨论式、辨论式,让学生通过思维碰撞、观点交锋来消除分歧;需要深化拓展的,可采用探究式,让学生通过研究性活动、自主探究、有所发现,提高其道德创新能力;重在规范行为的,可采取践行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规范的意义,自觉培养行为习惯。第二,范例引导。为了保证编写水平的一致,我们先让蒋劲松、朱晓滨、谢武能、贺明春、徐文森等骨干教师编写出样本,给其它教师提供示范,让其它教师仿照范例试写,写出初稿后再集中讨论,大家提出意见,再让编写者修改,以保证编写的整体质量。第三,加强研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教师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集中起来,通过研讨会的形式来解决,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作用。三年中,这样的研讨会先后召开过数十次,许多困难与问题都通过研讨会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4)尝试反馈、反复修改,不断提高读本质量

     编写出读本后,我们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把读本交给有关专家、教师、家长乃至社会有关人士去阅读,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二是在个别班进行试点,让学生与教师在活动后,写出体会与认识,提出意见和建议,编写者再根据专家、学生、教师、家长等反馈的信息,对专题内容进行增删修改,通过多次反复修改,直到大家都觉得满意才定稿,定稿后交海南出版社正式出版,全面实施。

     5、创新活动方式,建构基地网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打造多样化的活动平台

    (1)建构模式,新辟途径,促进知行有机统一

   为了消除传统德育“知行脱节”这一顽症,我们构建了“知行统一”的德育新模式。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德育中的“知”与“行”两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其操作程序是:设计教案——导读引思——活动体验——评议交流。即组织者先研究《读本》的专题内容和设计方案,然后结合本班学情增删修改,写出活动教案;然后组织学生学习读本内容,教师或结合材料案例,或设置两难道德问题,或引入热点现象巧妙导入,让学生结合读本内容分析思考,产生困惑或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活动兴趣,为活动体验作好垫铺与准备,该环节也可安排在实践之后,即先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再结合读本中的道理总结升华,以促进认识深化;活动体验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活动,学生或参观、或调查、或表演、或欣赏、或查询、或制作,或观察,或辩论,或探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感悟体验;最后通过口头或书面等形式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交流体会。由于该模式把知与行结合到一起,无论是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都能使知与行相互促进,既有利于学生在行中将知内化,又有利于学生以知导行,化知为行,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在行为表现上实现知行统一。这一成果已在2004年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中获得三等奖,李国华同志所撰写的《“知行统一”—德育途径的新探索》的论文也在《当代教育论坛》上发表。为了更好地提高活动效果,我们除了探索知行统一的新模式以外,还注意根据内容的需要,构建了以“知”为中心,包容“阅读—讨论”、“讲座—交流”、“报告—评议”等多种载体的认知型活动方式和以“行”为中心,有“操作—感悟”、“体验—评价”、“探究—释疑”等多种形式的体验型活动方式,以促进德育形式多样化,实现德育形式与内容的有机协调。

    (2)点面结合,分步实施,不断完善活动模式

     2001年下期,我们在高一年级率先使用德育校本教材;2002年下期,又扩大到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同时使用;到2003年下期,高中三个年级都使用了德育校本教材。在实施中,我们确立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步实施、逐渐完善的原则。即在高一年级进行试点,先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德育读本中的内容和活动方案进行操作,摸索出经验后,再给其他教师上示范课,课后大家交流切磋,对不足之处加以修改完善,使活动实施方式逐渐成熟。在活动模式基本定型后,予以全面推广,广泛运用。

    (3)创建基地、构筑网络,整合学校、家庭、社区力量

     活动的实施离不开环境与条件,为了使德育由“书斋式”转向“体验式”,为“知行统一”等活动方式的开展创造条件,我们还与有关部门和附近的单位、企业、部队、村组联手,共建德育活动基地。近年来,我们先后与耒阳火电厂、蔡伦纪念园、耒阳党史陈列馆、耒阳经济开发区、发明家广场、武警8732部队、耒阳人民法院、湘南监狱、金南居委会等单位合作,开辟了20多个德育实践基地。这些基地的创建,不仅为德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场所,而且还促使学校与社会形成德育的合力,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德育环境与氛围。此外,我们还注重学校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力求使家长也能参与我们的德育活动,或为学校德育出谋划策。为此,我们不仅在各个年级和各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议,还根据我校寄宿生多的特点,创建了家、校联系的“三情”通报制度,即每月一次电话通实情,半期一张卡片(家庭教育联系卡)告详情,每期一次家访谈真情,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和良性互动,提高了德育活动的效果。

     6、改进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方式,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科学的评价机制

    科学评价是提高德育效果的重要保证。为了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提高评价的效果,我们结合活动实施方式,创建了全面衡量,及时评议,动态跟踪,多种方式的评价机制,对传统评价方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大大提高了评价的效果。

    (1)全面衡量,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在评价内容上,我们改变了过去以智育取代德育,以分数评定高低的旧模式,不仅要求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全面评价;还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个性心理等方面来全面衡量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一个全面的衡量。

   (2)一动一议,注重评价时间的及时性

    在评价时间上,我们改变了传统德育评价一期一评的方式,在“知行统一”的德育实施模式中专门设置了评价的环节,做到每次活动后都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通过评价及时体验成功的欢乐,进步的喜悦,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各项德育活动;同时,也使学生能通过评价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并找到相应的方法予以改进。

    (3)动态跟踪,注重评价连续的过程性

    我们在评价方式上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将过去期未时的终结性评价改为在学生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由于每次活动后,每个学生对自己或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都要进行评价,把这些连续性的评价收集后进行分析,就能看出学生在整个学期或某一阶段的思想发展变化,看到学生的进步与亮点。通过连续性的评价有利于为学生建立思想或心理档案,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与发展轨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或心理疏导。

   (4)多种途径,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在评价方式上我们力求评价的多元化。做到既有定性评价,也有定量评价;既有学生的评价,也有教师的评价;既有学校的评价,也有家庭、社会的评价;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同学之间的互评和集体评价;既有定量表格评价法,也有档案袋跟踪评价法,感受式体验评价法和教师个案分析评价法;既有活动后的小结评价,还有阶段性的总结评价和终结性的总体评价等等。 力求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对学生的思想表现有一个全面的衡量。

     通过上述方面的改革,使德育评价既看学习状态,更看日常思想表现;既有自我反思,又有他人评议;既有个案分析;又有综合述评;既横向比较,又看过程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

    7、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支撑与推力

    要顺利推进课程开发活动,改进活动方式,提高活动效果,必须大力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在开发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式与策略。

   (1)创建学习化组织,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首先要提高其理论水平。在开发中,我们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制定了“三学习”制度,并以此来推进学校学习化组织的建设。首先,我们要求教师向书本学习。结合课题研究我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习制度,除课题组成员每双周的周五晚上为固定的学习日以外,我们还利用课题研讨会、学校大会、年级会、教研组、备课组等各种场合,组织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理论学习,交流心得体会。其次,我们要求教师向同行学习。为了提高教师、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水平,我们建立了“拜师制”,学校为每个年青教师配备了辅导老师,要求年青教师、特别是年青的班主任要多向老教师学习,要求老教师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学校对年青教师的求教和老教师的辅导情况进行定期考查和阶段评比,对成绩突出的师徒除各予以300元的物质奖励外,学校还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邀请市教育局局长王宗江同志亲自给优胜者颁奖。通过师徒结对、一帮一的形式,使年青教师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再次,我们要求教师向实践学习。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鼓励教师勤于实践,善于思考,注意把实践中的感悟、体验总结积累,提炼升华,以促进德育改革的深化和德育理论的发展。“三学习”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化组织的建构,它不仅使教师的理论素养大大提升,为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使校园的学习风气有了很大改观。现在,学校打麻将、跳舞唱歌的人少了,学习课程改革、德育改革理论的人多了;闲谈的人少了,进行教学教育钻研的人多了,形成了人人愿学、好学、会学、乐学的良好风气。

    (2)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把课题作为推进德育改革的阵地,还将其作为提升教师教研水平与育德能力的平台,要求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校本教研,通过校本教研来推进课题研究。一方面,我们通过校外专家的引领,校内学习化组织的构建,同伴互相等方式,大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我们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善于反思,勤于钻研,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从研究者的视角,以开创者的眼光,去分析德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去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地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开展,许多棘手的难题通过校本教研活动都迎刃而解。校本教研也催生了教师的灵感与智慧,促使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设想和建议,其中有许多探索已得到专家的承认和社会的认可。如邓玉明等同志就这一课题撰写的论文《关于德育校本课程的一些理性思考》在《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三期发表;《天津师大学报》也发表了朱晓滨同志撰写的论文——《对德育校本课程的探索》。校本教研的开展还大大提高了教师育德的实践能力,如教师徐利梅刚走上工作岗位,对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感到一筹莫展,不知从何下手,而通过参与课题研究,通过与其它教师就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辅导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育德能力与心理辅导水平大大提高。许多内心苦闷的学生经她的疏导点拨后,化解了症结,释放了包袱,消除了压力,重新露出了笑脸,她也因此而被学生誉为“知心姐姐”,其事迹先后被《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衡阳日报》等报刊报道。正是因为我们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既促进了课题研究,又推动了校本教研活动蓬勃开展,使教师转换了角色,由过去德育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开发者和探索者;使教师既能教,又能导,还能研,既育人又育已,不断成为全能型、创新型和学者型的教师。

    8、开发德育资源,提供硬件软件,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基础与条件

    进行德育活动,无论是开展显性活动还是营造隐性环境,都需要开发利用德育资源。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以下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1)编好用活读本,大大提高文本资源的作用。

    编写德育校本读本,把一般的抽象道理转换成符合学生口味的知识“快餐”,是我们开发文本资源的重点。为了尽可能发挥文本资源的作用,使学生对文本有浓厚兴趣,我们既注意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择内容,又着眼于从学生的身边来筛选材料。如高一的“爱校教育”专题,读本以“校史”为线索,引导学生沿着学校八十年级来的发展足迹移步换景,让学生在仰慕前人的辉煌成果中感到骄傲与自豪,在感受学校的优良传统中获得启迪与教育,在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的浸润中受到薰陶和感染。这就使本专题既能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优良传统,适应学校的要求,又因有详实、生动的事例,使学生兴趣浓厚。又如“理想教育”专题是针对少数学生碌碌无为、胸无大志而设置,在编写专题时,我们选用了高176班学生刘洪清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努力,在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湖南赛区特等奖,并被清华大学免试特招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这样的样的事例真实、典型、可信,使学生感到榜样就在身边,易学、可行,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化知为行,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这样,读本的作用也就得以体现和发挥。

   (2)依托校园网络,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网络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为我们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和实施校本课程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来开展德育活动,并创建了我们自己的德育网站,一方面与“中青在线”、“中小学德育网”等全国性德育网站链接,另一方面又开设了“德育论坛”、“德育信箱”、“心理聊天室”等众多栏目,为学生开展德育活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资源与渠道。

   (3)注重环境建设,积极开发隐性德育资源。

     德育特别强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根据德育的这一要求,我们加强了学校的基础设施与环境改造。近年来,我们对校园布局重新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体育馆、科教楼、图书馆、学生公寓等大型建筑,兴建了“揽胜亭”、“读书游廊”和彩色喷泉;添置了多处大型塑像或现代化造型标志;设计了“他山石”、“方圆”、“翱”、“搏”等装饰景点;修造了名人画廊、文化长墙、读报长廊等文化设施,通过各种设施与草地、花坛、树木等景观的巧妙搭配,不仅美化、绿化和亮化校园环境,也使草木含情、墙壁说话,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与环境。除了硬件建设以外,我们还加大了管理力度,加强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行为文明、语言文雅、姿态端装、衣着整洁;使学校沟圳无脏水、地面无纸屑、课桌无字迹、墙上无脚印、门窗无损坏、天花板无蛛网、整个卫生无死角。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校园网等各种设施宣传、表彰各种好人好事,并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曝光。良好的环境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美的润泽和滋养,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对未来的无限热爱与希望;也营造了浓郁的德育氛围,促进了德育的情境化与生活化,有利于教师把显性活动与隐性环境融为一体,使校园的每处设施都变成德育资源,每个角落都变成德育场所。这不仅有利于德育的生活化、情境化,有利于德育从过去空洞抽象的政治王国中走出来,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德育能产生一种穿透力,直抵学生的心灵;还能形成一种德育文化,能产生持久的作用与效果。

     八、效果与反响

     三年的艰辛努力使我校的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效十分显著。

    (一)综合治理“低效”顽症,德育效果大大提高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提升到课程地位,能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不仅能以规范、稳定的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而且还能从课程的高度全面审视德育,能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对传统德育弊端进行综合治理,从而使学校德育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在领导体制上,由过去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相互扯皮向集中统一,互助合作、有机协调转变;在德育内容上,它实现了从空洞、狭窄、滞后向切实、全面、创新的转变,能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时代的要求和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德育目标上,它实现了从只重社会统一要求向既重社会统一要求,又重学生特殊需要二者并重转变,从人为拔高目标向切合学生实际转变,使目标能更好地发挥其导向作用;在德育形式上,它开辟了德育的新途径,创建了德育活动的新方式,使形式与内容更协调,能更好地促进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在德育功能上,它实现了政治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使德育能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能从单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转向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又对学生进行生活规范和素质涵养;在德育对象上,它由过去只重培养少数“典型”、“标兵”、“模范”向人人都参与,个个是主体转变,使全体学生的思想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德育评价上,实现了从只重定量到既重定量,更重定性,从只重分数到既重学习,更重思想,从只重终结性评价到更重过程性评价的转变;在德育环境上,通过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德育资源,推动德育的生活化与情境化,使学校形成了浓郁的德育氛围与良好的德育环境。上述种种变化又相互影响,良性互动,形成合力,产生张力,发生膨胀与催化效应,使效果进一步增值放大,大大提高了德育实效。2004年上期,我校学生的思品合格率、优秀率分别由2001年上期的94。6%和32。7%提高到100%和49。6%,受到处分的学生则由0。73%下降到0。32%,学生打架斗殴、偷窃作弊、追星早恋、泡吧迷网的现象大为减少,犯罪率三年中为零。与此同时,要求进步的学生则大为增加,480多学生参加了业余党校的学习,党员人数从2001年的1人发展到2004年的16人。思想素质的提高摧生了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风尚,如2003年9月的一天,一位老太太在学校附近被出租车撞倒,我校5位同学见后急忙将其送到医院,通知其家属后便默默离开,老人的儿子根据他们身穿的校服来到学校寻找,学校想了许多办法,通过各种途径仍没有使这几位“活雷锋”露脸。2003年11月初,前进小学一位学生不慎掉入2米深的池塘,大喊“救命”,我校两位学生刚好路过,见状急忙把小孩救起来,并脱下自己的校服给小孩穿上,也没有留下姓名便勿勿离去,小孩家长感激不已,但又找不到他们,只好送了一面锦旗给学校。3年中,这样的事例不断涌现,数不胜数。学生贺回桃患了骨髓空洞症,师生们不仅对他的生活学习关心照顾,还自发捐款一万多元给他治病,帮助他战胜病魔,重返校园,并考上大学;学生梁凯在马路旁的草丛中检到一个7万多元的存折,他毫不犹豫,马上交到了学校;137班的同学数年如一日,照顾学校附近的梁大爷;2003年衡阳11·3火灾捐款中,我校师生共捐款21854·2元,居耒阳市各单位之首。三年中,我校师生单为各种公益性事业捐款就达87000余元,此外,还捐书16000余册,捐衣物3400余件。

    (二)课程结构得到优化,课程开发经验不断丰富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既丰富了学校的德育课程内容,也改变了目前学校课程结构过于单一的局面,改变了我国德育只有思想政治课,而没有校本课程的状况,使学校的课程结构得到了优化与完善,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能有机融合、优势互补,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德育与校本课程的结合既让教师获得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制定出比较规范、科学的《德育校本课程标准》,编写了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探索出颇有新意的“知行统一”德育实施模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探索出一条比较切合本校实际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取得了比较成熟的开发经验与方法;同时,也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催生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想,使教师转变观念,不再只是注重学科教学,也能站在课程的高度,积极钻研学科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如李冰老师与张继红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利用评语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创了心理教育之先河,其研究论文也在省级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

    (三)打造学校的德育品牌,促进学校德育特色建设

     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把学校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底蕴转化为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营造出浓厚的德育环境与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建设,使我们传统的德育优势更加彰显,特色更加鲜明,使校园形成了浓郁的德育文化,成了一个具有磁化作用的“德育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浸润和“磁化”。如高242班学生李波因腿有残疾而被某校拒收,我校闻讯后,副校长伍小青亲自带教师把他接到学校,但残疾使李波同学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被兄弟学校的拒收更使他情绪低落,苦闷消沉,脾气也更加暴燥,甚至对热心帮助他的同学也粗暴对待,但同学们没有气妥,每天坚持把他背上四楼教室,上上下下,一天不知多少个来回,寒来暑往,三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不仅如此,同学们还对他生活上关心照顾;思想上宽慰开导,集体的温暖终于把他感化,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恢复了自信,成绩不断提高。浓厚的德育氛围把人人都浸润成了育人者,学生打篮球、拔河,教师就会点拨学生相互配合,认识合作的意义,使体育活动也渗透合作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某个学生心里有障碍,教师就会主动向前嘘寒问暖,进行心理疏导与点拨;当出现乱丢纸屑、践踏草地等不文明行为时,其它学生看到就会进行批评和指责,其行为甚至还会被小记者拍下来在校园电视台曝光;当学生遇到急难之事,其它同学就会主动帮助,伸出援助之手;地上有纸屑垃圾,师生们看到就会将其检起放在果皮箱内;校园的广播之声不断对好的现象进行表彰,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校园网上的德育网站经常会提出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种融入学生生活,随时随地都体现着德育的方式,参与面广,时效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它不仅改变了过去德育严肃、呆板的面孔,使德育体现出一种亲和力和召感力,能产生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果,更使学校的德育建设深入人心,形成了特色,铸就了品牌,彰显了优势,形成了我校的拳头产品。

   (四)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促进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在育己与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如我们在德育目标的确定和德育内容的选择上,不仅了解学生的需要,还请学生提意见,谈要求;在活动实施中,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只适当点拨引导,教师设计的方案,学生可以修改,甚至可以舍弃,重新设计;在活动评价上,以学生的自评、互评为主。由于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自定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学生的自育能力大大提高,真正成了德育的主人。如我们开展环保教育这一专题,就放手让团支部与学生会去组织开展“弯弯腰”活动。他们接受这一任务后,马上组织各班干部进行宣传发动,策划出一糸列卓有成效的环保活动。如他们制订出《耒阳二中“弯弯腰”环保工程计划书》;组织学生开展“为学校和耒阳美容”的环保活动;举行了“弯弯腰”环保征文和“弯弯腰”演讲比赛;招聘环保志愿者,设置了环保文明岗,对各种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批评;设立了分类垃圾回收箱和废旧电池回收箱;创办了《绿色月报》和《耒阳二中绿色网站》;组织全校师生签订了《环保公约》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全校师生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师生们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也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与效果。如耒阳市委宣传部、组织部有关领导对此活动予以高度赞赏;《衡阳日报》、耒阳电视台、耒阳教育电视台和《耒阳报》等新闻媒介也纷纷对这一活动进行专题报道。这样的活动既是学生自育能力的展示与体现,又使学生自育能力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磨练与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学生能力得到培养,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德育的加强使学生得到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升,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校教学质量连年都上新台阶。2004年同2001年相比,我校高中毕业会考一次性合格率由93·7%提高到99·7%;高考本科一、二批上线人数由203人增加到391人,学科竞赛连续三年在衡阳市保持领先地位,在2003年高中数、理、化、生、信息奥赛中,我校学生获省级奖达18人次,其中省一等奖3人,占据衡阳市的半壁江山。3年来,学校的音、体、美工作也成绩斐然,共有160余人次获省以上等级奖,其中谢子龙、李孝次、曾阗等同学在省九运会上获四金两银,白慧入选国家射击队,何亚姗在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一银一铜,曾昊同学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学生书法美术大赛一等奖,徐国杰同学在第四届“千禧龙杯”国际青少年书画联展(大赛)中获特等奖,罗琼菲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美院。

    (六)校本教研蓬勃兴旺,教师素质不断增强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开发过程中,先后有近百名教师参与了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活动,不仅使我校形成了人人搞教研、处处兴教研的良好局面,也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与水平。近年来,学校有上百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随着教研之风的兴起,教师们围绕实践找课题,围绕课题搞研究,通过研究促工作,各项教研活动从务虚变为求实,教师的教研态度由消极变为积极,校园的教研气氛由淡薄变为浓厚,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由个别变为全员。目前,我校已有省级课题4个,市级以上课题 6个,校级课题10 个。教研活动的盛行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们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比赛中大显身手,纷纷夺金摘银。如伍佑生老师获得了2003年的湖南省物理教学比赛一等奖,伍永兵老师2004年获得湖南语文现代教育教学比赛一等奖。2004年月11月8日《湖南日报》的综合版以《三年夺得10个全省第一》为题,用较大篇幅报道了我校教师在湖南省各种教学比赛中夺冠折桂的事迹,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七)提升了学校声誉地位,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湖南师大等高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介绍,近年来,耒阳二中输送的学生综合素质特别强,他们中间有“三多”,即当学生干部的多,评优评先的多,各种竞赛获奖的多。

     ——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普遍反映,现在耒阳二中读书的学生素质高、会做人、会办事、自主能力强。

      ——中央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衡阳日报》等媒介对我校德育校本课程都进行了专题报道或重点推介,其中《湖南日报》于2003年1月30日在综合版的显目位置,以《耒阳二中德育创新全省领先》为标题,对我校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这一研究课题进行了重点报道,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2002年月10月,湖南省政府组织的省重点中学教育督导组的领导和专家在对我校进行督导评估时,称赞我校德育创新方面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重点中学的前列,德育成果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2004年7月,《中国教育报》、《科技导报》相继以《心理咨询室帮孩子解“心结”》、《心理咨询16年》为题,对我校的心理教育和德育校本课程作了充分的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2003年12月,在湖南省重点中学校长年会上,我校校长邓玉明同志应邀作了题为《夯实德育地位,凸显学校特色;改善课程结构,提高德育实效》的长篇专题发言,获得兄第学校的一致好评。

     ——2003年12月,我校朱晓滨同志的《对德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一文在《天津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发表后,收到全国各地160余所中小学的来函,索要资料或者要求介绍经验。

    ——2004年月12月,邓玉明同志的《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探索》在湖南省教育学会中学校长工作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课程研究报告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九、总结与讨论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各项预期目标现已基本实现。反思已走过的历程,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现择其要者归纳如下。

    (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前提

    进行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一定的条件,立足于自身条件是获取成功的重要保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正是从我校自身条件出发,充分发挥我校的德育优势与特色,从而为课题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二)大胆探索、敢于创新,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

    成功固然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勇于开拓,大胆探索,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更需要探索、创新的勇气。正是我们不惧困难,敏锐地抓住机遇,大胆地把德育改革与校本课程嫁接,才趟出了一条新路,开辟了德育改革的新天地。

   (三)领导重视、专家引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课题研究牵涉面广,困难大,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引领十分重要,它不仅能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鼓舞,有利于协调各方,减少阻力,还能给我们提供领引,使我们少走弯路。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如朱俊杰副厅长不仅对我们的课题研究作了重要指示,还为我们的《德育》读本亲自作序,使我们倍受鼓舞;李正坤主任就这一课题的研究方向为我们多次点拨引导,使我们少走了弯路。衡阳市教育局奉祥明局长,耒阳市主管教育的谢儒生副市长以及我市教育局王宗江、唐秋成等领导,不仅多次亲临学校指导,还为我们排忧解难,解决具体问题,正是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与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顺利推进,取得成功。

   (四)全员参与,大兴教研,是我们取得成功的保证

    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大型研究课题,必须举全校之力,聚全校之智。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构建学习化组织,建立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育德能力,从而为课程的研究创造了条件与氛围,为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土壤和动力。

     当然,作为一项课题研究,我们也还存在不足之处,如我们所筛选的德育内容有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评价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改进;在德育资源的开发方面还需要加强和创新,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在这些方面更加努力,使德育校本课程这朵奇葩放射出更加艳丽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原载于《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六期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4、《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6、《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7、《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

    本文系湖南省基础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报告。该课题获湖南省基础教育“十五”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

   课题领导小组  顾问:王礼忠、谢秋生、雷秋生,组长:谢儒生,副组长:王宗江、唐秋成、邓玉明,成员:蒋劲松、蒋成林、伍小青、陆小林、谭贱东、曹学顺、刘洪俸、李华、李军生、谢武能、徐仲治

   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邓玉明,副组长:蒋劲松,成员:蒋成林、朱晓滨、谢武能、李国华、谢四能、伍永斌、蒋海森、徐利梅

   对本课题给予指导的专家和领导有:朱俊杰、刘先捍、彭酉滨、张学军、王玉清、李正坤、郭亚玲、郭晓明、奉祥明、夏年新、刘大琪、彭天文、陈坚、唐裔、曹寿昌、刘文静、刘芳龙、杨小平、梁陆元(排名不分先后)

   本报告发表于《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延吉初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06.9—2009.8) -- 杨浦教育信息公开管理系统
草根课题遍地开花
教你做课题系列152:适合中小学科学教师的综合类课题参考选题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大全
德育教研室工作总结
新课程需要务实高效的教研机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