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北故宫典藏精选7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1宋 李迪 貍奴小影 冊 絹 設色 23.6 x 24.1公分
這一隻橙黃毛色中,精心浮現幾處乳白的貓兒,原來應是舒舒服服躺在地上,慵懶地打著盹吧。突然,似乎闖入了不速之客,令牠不禁好奇地驚坐而起:圓小的臉蛋上,滿佈著驚詫與防備。碧褐的眼睛,睜睜地盯著不知名的「它」;鬚毛一根根豎起,猶如一隻柔軟的小刺蝟般;右腳微彎,好似箭在弦上,隨時準備迎擊了。
貓的性情溫馴,模樣機伶、惹人憐愛,早在戰國時,就已登堂入室,成為人們家宅裡的嬌客。古人養貓,雖不免仍想借重牠捕鼠的本事,但時日一久,也漸漸培養出賞貓、識貓的心得來了。畫中這隻貓兒:頭圓、耳小、尾短、毛長、目光炯炯、加上黃白毛色分布特殊,雖尚年幼,但也已能看出是隻機敏、好躍的名貓了。
貓在古代文人筆下,也名貍奴。畫史上曾有過不少善畫貍奴的名家,這幅畫的作者李迪(活動於1162-1224),就是其中之一。李迪任職於南宋畫院,以善畫花鳥、走獸、竹石聞名。「貍奴小影」的畫風寫實而細致,以淡墨暈渲畫幅,留出貍奴形廓的方式,別出心栽,是件可人的小品佳作。
人文薈萃
宋朝的開創者太祖與太宗在十餘年間漸次平定後蜀(965)、南唐(975)、吳越(978)、北漢(979)諸國後,為更迭迅速、紛紛擾擾的五代十國劃下句點,重建一個統一的大帝國。
投降的君王們奉命前往北宋的首都汴京。隨同前往的人員也包括這些地方的藝術家。像是來自後周長於字學與界畫的郭忠恕,來自後蜀的道釋畫家高文進、石恪、花鳥畫家黃筌、黃居寀,來自南唐的道釋畫家厲昭慶、長於畫龍水的董羽等人,就連原本被俘虜的後晉道釋人物畫家王靄,也在宋初被遼國釋回。
除了吸引藝術家前來以外,各地重要藝術家的作品,也透過獻納及購買、徵集的方式,大量流入宮廷中,不僅包括稍早五代時期,如南唐周文矩的〈南莊圖〉、王齊翰的〈十六羅漢〉、徐熙的花果畫等作品,還有更早期的書畫藝術珍寶,如:漢朝張芝的草書、唐代韓幹的馬圖等。
眾多藝術人才與精品,由於帝國的一統得以廣泛交流,在北宋時期開展出藝術史上燦爛的新頁。
1.書尺牘 徐鉉
紙本 冊 29.1x44.8 cm
南唐亡時,徐鉉隨李後主(937-978) 降宋。太宗時直學士院,擔任書寫詔令的工作,頗受器重。徐鉉降宋後,少有政績,致力於篆書與字學的研究。《宣和書譜》記載,他曾以小字隸書抄錄《說文》,作為學子的範本。他的篆書被認為是李陽冰之後,唯一寫得最好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徐鉉(916-991),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初仕南唐,後歸宋,官至散騎常侍。擅長李斯小篆,也工於隸書。與弟鍇齊名,世稱「大徐」,或與鍇合稱「二徐」。精通文字學,曾與句中正等校訂《說文解字》,世稱「大徐本」。著有《徐公文集》。
釋文
鉉今有私誠。特茲拜託。為先有袪承人劉氏。其骨肉元在貴藩醴陵門裏居住。所有劉氏先已嫁事。得衡州茶陵縣大戶張八郎。見在本處居住。今有信物並書。都作一角封記。全託新都監何舍人附去。轉拜託吾兄郎中。候到。望差人於醴陵門裏面勾喚姓劉人。當面問當。卻令寄信與茶陵縣張八郎者。令到貴藩取領上件書信。所貴不至失墜。及得的達也。儻遂所託。惟深銘荷。虔切虔切。專具片簡咨聞。不宣。()。再拜。
特徵說明
《集古錄》:「學者皆謂鉉筆雖未工,而有字學,一點一畫,皆有法也。」全作書寫較為隨意,用筆的細節上也不是非常講究,不過在結字帶筆等處,也是暗合法度,自然流暢。
從這幾個字可發現,徐鉉用筆也相當紮實沉著,且線條健勁厚實,如黃庭堅所謂「鼎臣筆實而字畫勁,亦似其文章。」
整體用筆豐厚而圓轉,這幾處則更加明顯,反映晚唐以來追求肥美的時代風尚,同樣的意趣在宋初書家李建中的作品中亦可發現。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山雨来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1/2 19:31:34
第 94 楼
2.匡廬圖 荊浩
匡廬圖
五代梁 荊浩
絹本 水墨畫 軸 185.8x106.8 cm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五代的隱逸畫家荊浩是水墨山水畫演變的關鍵人物,他將唐代吳道子的筆描與項容的潑墨技法結合,擴展筆墨描寫山水的能力。荊浩的畫風後來由關仝、李成和范寬繼承,演變成永恆不朽的巨碑式山水。〈匡廬圖〉是一幅仿古作品,保留五代山水的特徵,但是結合了北宋宮廷畫院的風格,再現與隱逸主題相關的山水形象,向荊浩這位雄偉風格山水之父致敬。
作者
荊浩,河南沁水人,唐末至後梁畫家,生卒年不詳。因戰亂隱居於山西太行山之洪谷,自號洪谷子。擅畫山水,精於寫生,開創以描繪高山峻嶺為特色的北方山水畫派。曾撰《筆法記》一書,論山水畫的構思、構圖和筆墨技法,為第一部山水畫論著作。
特徵說明
本幅畫與范寬〈谿山行旅圖〉不同,近、中、遠三景並未全部放在畫幅的中軸線上,而是將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畫面右下角,中間以廣袤的水域隔開,與左上方體積龐大的遠景主山相對。畫家採用「平遠」和對角線的構圖設計,與宋人〈岷山晴雪〉十分類似,都受到北宋末流行的小景山水畫的影響,這暗示〈匡廬圖〉的成畫年代應晚於十一世紀。
主峰由垂直片狀的山體結組而成,山石的輪廓用尖銳轉折的筆法勾勒,邊緣整齊,彷彿刀切割過,渲染則是在巖面內側施濃墨,靠近輪廓的外側留白。這一類山巖的造型、筆描與南京栖霞山出土的十世紀浮雕,或是傳世貫休〈十八羅漢圖〉上的山石相近,帶有平面、程式化的風格,因此顯現出濃厚的仿古意味。
描繪山石的皴法是從范寬變化而來,畫家以密如雨點的皴紋,刻劃岩石粗礪堅硬的質理。然而,除了點、擢的中鋒用筆外,還可見到側鋒斜砍的筆法。這種「小斧劈」皴的使用,在李唐《萬壑松風圖》可以見到典型的例子,顯示〈匡廬圖〉與北宋末宮廷畫院的風格密切相關。
前景幾株松樹佇立於煙霧中,松幹的質理和尖細的松針描繪十分細膩寫實,可見畫家觀察自然入微,並且具備高超的寫生技巧。據荊浩《筆法記》記載,他隱居於太行山洪谷,嘗見古松「皮老蒼蘚,翔鱗乘空,蟠虯之勢,欲附雲漢」,為之驚異,遂攜帶紙筆寫生,得數萬本。〈匡廬圖〉這位畫家的畫藝真可謂得到荊浩的神髓。
本幅畫「匡廬」的標題,乃是根據元人柯九思在畫上所題「寫出廬山五老峰」而來,畫中描繪崇山峻嶺、群峰環抱之勢,疊嶂聳入雲霄,瀑布直瀉、飛流直下三千尺,正符合騷人墨客心中完美的廬山形象。廬山,它也是隱士喜愛結廬之地,畫中可見山間屋舍內,擺設有書法屏風,有童僕攜琴而入,點出高士隱居的主題,這應當是後人認為本圖作者為荊浩的原因之一。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山雨来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1/2 19:35:13
第 95 楼
3.秋山晚翠 關仝
秋山晚翠
五代梁 關仝
絹本 設色畫 軸 140.5x57.3 cm
〈秋山晚翠〉傳為關仝所作,代表五代陝西的地方風格。此作注重營造氣勢,除遠峰巍峨聳立外,由中景斜出至前景水際的山脊,也帶有無比的魄力。這種表現方式在宋初甚受歡迎,與李成、范寬風格同為當時的三大畫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關仝(約活動於十世紀),長安人,五代後梁畫家,生卒年不可考。畫山水師荊浩,刻意力學,寢食俱廢,遂有出藍之譽,與宋初李成、范寬並列三大家。擅寫關河之勢,筆簡氣壯,山峰峭拔,石體堅凝,雜木豐茂,人稱「關家山水」。
特徵說明
〈秋山晚翠〉的遠山各自高聳矗立,《畫品》描述關仝的作品「大石叢立,矻然萬仞」,應是指這種作風。
無論是描繪陡峭的山壁,或者臨水岩石的數個塊面,畫中直率而粗放的線條都傳達出山石雄偉的氣勢,而這正是歷來畫史認為關仝最擅長的部分。
畫史中記載關仝不善描繪人物,多為他人代筆。〈秋山晚翠〉即未見人物,不過作者並非意在表現一處人煙絕跡之地,而是由近景至遠景,安排了山路、小橋、瀑布、水流,最後讓觀者的視線休憩於隱匿於右上的廟塔中。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山雨来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1/2 19:41:28
第 96 楼
4.關山行旅 關仝
關山行旅
五代梁 關仝
絹本 淺設色畫 軸 144.4x56.8 cm
關仝來自長安,代表中原古老的繪畫傳統。他師承荊浩,有出藍之譽,因此成為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關仝的畫蹟,在宋初為四方爭相購求,流傳很廣,宮廷畫院中也有許多畫家學習他的風格。〈關山行旅〉這幅畫不僅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反映「關家山水」的面貌,並且可以看出對郭熙集大成畫風的影響,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關仝,長安人,五代後梁畫家,生卒年不可考。畫山水師荊浩,刻意力學,寢食俱廢,遂有出藍之譽,與宋初李成、范寬並列三大家。擅寫關河之勢,筆簡氣壯,山峰峭拔,石體堅凝,雜木豐茂,人稱「關家山水」。
特徵說明
畫中央一道Z字形河谷將畫面分成兩半,右半側山峰壁立,自平地陡起,表現出山的「高遠」;左下方山徑逶迻,通往河岸旁的村屋、野店,為「平遠」的景致。這種巧妙的構圖設計,正如《聖朝名畫評》論關仝山水:「上突巍峯,下瞰窮谷,卓爾峭抜者,同能一筆而成。其竦擢之狀,突如涌出,而又峯巖蒼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逺,磴道邈絶,橋彴村堡,杳漠皆備」。
畫中的山石有不同的造型:有一類尖錐形山,是唐代以來常見的造型,然而另有一種山形,呈不規則圓弧狀,據劉道醇的形容為「其竦擢之狀,突如涌出」,屬於關陜地區山川的特色。在郭熙〈早春圖〉,也可以見到此種圓厚、狀似雲頭的山石造型,顯示郭熙在創作時,關仝的畫風也成為他參考的依據。
山石依三個步驟畫成:(1)先勾畫輪廓和脊線,分出山石的塊面;(2)皴紋理,描繪岩石受風化的質理;(3)淡墨渲染,加強山石渾圓的立體感。這三道程序是分開的,皴染並未結合,因此這幅畫創作的年代應該早於郭熙〈早春圖〉(1072)。
畫中的林木皆有枝無葉,描繪的是木葉脫盡、寒林蕭瑟的景況。關仝畫樹幹用雙鉤,枝椏則放筆直寫,他的用筆多為側峰、筆法勁利,帶有簡率豪放的個人特徵。米芾認為關仝:「石木出於畢宏,有枝無幹」;《宣和畫譜》也形容他「脱略毫楮,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也」。
騎驢的旅人與其隨從,沿著山徑行往村落,帶出整幅畫「行旅」的主題。隨著視線導引,來到近景的茅屋野店,可見到客旅正在飲茶休憩,茶棚後有豬圈,外有雞犬游蕩,充滿村野生活的氣息。《宣和畫譜》記載關仝「喜作秋山寒林,與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使其見者悠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不復有市朝抗塵走俗之狀」,就是這般的景象!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山雨来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1/2 19:44:29
第 97 楼
5.江行初雪圖 趙幹
江行初雪圖
南唐 趙幹
絹本 設色畫 卷 25.9x376.5 cm
〈江行初雪圖〉,卷首有南唐後主李煜以「金錯刀」書:「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幹狀」,說明此畫的主題和作者。本幅描繪初冬江南水景,旅人策蹇,漁夫打漁謀生的生活細節,具有鮮明的江南區域畫風,在性質上則屬於風俗畫。這一件重要的南唐遺珍,流傳有緒,在北宋初屬私人收藏,後入內府,為《宣和畫譜》著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趙幹,江蘇江寧人,事南唐後主李煜,為畫院學生。擅畫山水、林木,長於佈景。所畫皆江南風景,多作樓觀、舟船、水村、漁市,深得浩渺之意。筆法勁利,景物寫實生動,《宣和畫譜》評其畫曰:「雖在朝市風埃間,一見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問舟浦漵間也」。
特徵說明
〈江行初雪圖〉是目前傳世可靠作品中最早的手卷。畫家採用近觀的視點描繪物象,將不同景物依水平方向,安排在近、中、遠三段景,並且巧妙運用疏密對比,讓三段景如音階般起伏升降,產生韻律感。此外,也利用「空間小單元」的設計,以斜向伸張的樹幹、呈圓弧狀的竹籬,框架出人物活動的場景。行旅的主題,捕漁的場景,依序在畫面出現,構成一首完美的樂章。
展開畫卷,旅人策蹇是最先出現的景象,寒雪紛飛,人和驢的表情各具苦寒難行之色。緊接著登場的,是漁夫在蕭瑟寒凍的江面上,張網補魚的艱辛場景,無論是漁人活動或是漁船、網罟等各類漁具,皆刻劃入微,相當具有感染力。《宣和畫譜》曾經如此評論〈江行初雪圖〉:「雖在朝市風埃間,一見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問舟浦漵間也」。
從本幅畫可以窺見趙幹優異的繪畫技巧,他以尖細、勁利的筆法來畫人物、蘆葦和水紋,成功刻劃出人物的情態、衣服的質感、受風吹拂的蘆竹和流動的水波。而畫樹石、小橋的筆法,則較為老辣蒼健,搭配皴擦渲染,樹幹渾圓的立體感和微妙的光影變化清楚可見,此處與董源〈寒林重汀〉的描繪十分類似,顯示兩件作品具有共同的江南區域畫風。
本幅的設色亦有獨到之處。趙幹使用「彈粉」技法,表現雪花在天際和江面上飄揚的效果。人物的臉和手腳用淡赭敷染,表示膚色;女子的唇用朱砂點畫,相當醒目。另外,土坡先以水墨側筆皴擦,再於上面和側面敷染青綠,則非常接近敦煌一七二窟壁畫的風格,反映十世紀南唐宮廷畫院內,仍舊保留唐代青綠的傳統。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山雨来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1/2 19:47:05
第 98 楼
6.八達春遊圖  趙喦
八達春遊圖
五代梁 趙喦
絹本 設色畫 軸 161.9x102 cm
此圖步武唐風、工緻細膩,為宮廷精緻華麗風格的巨幅佳作。梁太祖的駙馬趙喦,以收藏品鑑古畫聞名,又擅長人馬畫,將此作歸其名下,可能因此畫是根據趙喦原作仿製。由此亦可看出樹下人物題材,自唐代經過五代,再進入北宋宮廷的綿長傳承歷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趙喦(活動於十世紀前半),陳州(河南)人,為五代梁太祖的駙馬,也是當時有名的畫家與收藏家。曾於唐末重金收購名畫五千餘幅,並禮遇畫家胡翼、王殷,與其一同鑑定畫作優劣。趙喦善畫人馬,俊挺有氣格,但流傳至後世的畫作甚少。
特徵說明
畫面中八位騎馬的達官貴人,身著紅、紫、綠三色衣物,符合唐代流傳下來的衣冠制度。而梁代仍依循唐制。由於梁太祖正好有八個兒子,因此身為駙馬的趙喦可能描繪的就是這八位皇子在宮苑中的活動。
畫中欄杆形制特別,底部以斗拱撐起,而且束腰、盆唇、尋杖、雲拱、柱頭等部分都包覆著金質細膩裝飾,淡藍色的大小華板上則另有複雜的白色紋樣,在在顯示著宮廷器用精緻華麗的特質。
唐代壁畫裡常可見到人物與樹木,或是花鳥奇石搭配的長條形作品。〈八達春遊圖〉後半布置翠綠大樹,前半為人物騎馬的畫面,基本上承襲唐代的這種作風。但表現合理的連續地平面、朝橫向發展的畫面,以及豪華的欄杆,則是唐代以後的新發展。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山雨来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1/2 19:49:25
第 99 楼
7.龍宿郊民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南唐 董源
絹本 設色畫 軸 156x160 cm
五代時期,山水畫分成南北兩大流派,董源為江南畫派的開山祖。然而根據文獻記載,董源的畫風有兩種: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龍宿郊民圖〉是一幅具風俗畫性質的山水作品,描繪典型的江南秀麗景緻,其設色鮮麗,並綜合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足可視為兼融王維和李思訓之長的代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董源,字叔達,鍾陵人,事南唐為北苑副使,生卒年不詳。擅畫山水,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兼工畫龍水、牛、虎、人物。山水多寫江南真山,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後人視為江南畫派之祖,與弟子巨然並稱「董巨」。
特徵說明
畫家在這件幅闊,近於正方形的立軸上,採用「平遠」的構圖:從畫面右下的近景開始,將土坡由下向上層層疊架,與中景的峰巒連成一脈。而山的兩側,右為山坳谷地,有小徑通往後方;左為曲折蜿蜒的河流,切割左右兩邊的矮丘、沙洲或坡陀,一直延伸至畫面上方的遠景,全幅展現江南一帶平遠曠闊的景觀。
五代時,青綠山水受到水墨山水快速發展的影響,有逐漸衰微的現象。董源是少數延續這類傳統的畫家,如《宣和畫譜》記載:「當時著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訓者亦少也」,因此董源「特以此得名於時」。〈龍宿郊民圖〉為一幅設色作品,墨成之後,先以赭石打底,山腳、石腳所見淺絳色即是,上方再用石青、石綠罩染,通幅色彩鮮豔、景色富麗。
在石青、石綠和赭石等礦物顏料下,可清楚見到水墨的痕跡。畫家以「長披麻」皴描繪土山疏鬆的質理,畫樹幹和枝葉則用濃墨勾勒、點染,增加蒼茫渾厚的氣息。豐富的筆觸變化,混合著古雅的設色,這一類風格,對徽宗畫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明顯的影響。
本幅所繪的山川風貌,不作重巒絶壁、嶄絶峥嶸之勢,而是渾圓秀潤的優美景緻。山頂多礬頭,點綴濃密的苔點;林木鬱蒼、勁挺,富有生意,這些皆是典型的董源風格。此外,峰頂留白,祇以石綠和赭石敷染,乃是以顏色捕捉自然之景,如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源畫〈落照圖〉,近視無功,逺觀村落,杳然深遠,悉是晚景,遠峰之頂,宛有反照之色」。
《圖繪寶鑑》記載董源畫:「人物多用青紅衣,人面亦用粉素」,在這幅作品可得到印證。河岸旁,有兩船相連,數十人連臂作歌舞狀,船頭、岸上數人擊鼓;山麓間有人家張燈於樹,山舍村屋前見十餘人來往,相互作揖,顯示一派昇平歡樂、節慶娛慶的氣氛。人物的活動,與本幅畫題「龍宿郊民」(「籠袖驕民」的諧音)代表承平天子腳下的人民相符合。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山雨来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1/2 19:51:47
第 100 楼
8.雪霽江行圖  郭忠恕
雪霽江行圖
宋 郭忠恕
絹本 水墨畫 軸 74.1x69.2 cm
長於界畫的河南籍畫家郭忠恕,以純以墨線描繪兩艘冒雪前行、滿載貨物的船隻。畫中不但表現了對船體正確結構的興趣,也呈現出船伕們多樣的活動情態,可藉此圖想見五代宋初北方界畫達到的藝術水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郭忠恕(?-977)字恕先,洛陽(河南)人。為人耿直,因議論朝政而在後周、宋朝均遭受流貶。擅畫山水,師承巨然,尤精界畫,不但尺度精確,並兼具美感。他亦通文字學,善篆、隸,為五代宋初時期的畫家、文字學家。
特徵說明
桅杆上緊繫的繩索,各有一條超越船體向右下延伸,參考藏於納爾遜美術館由後代摹製的〈雪霽江行圖〉,可知此作僅存左半部,原圖繩索應延伸到前景坡岸上,由縴伕拖曳,拉船前行,右上方另有山景點綴。
《聖朝名畫評》提到郭忠恕是以木匠使用的建築結構計算方式描繪宮室屋宇題材。此圖雖以船體為主,但對桅桿、卡榫、繩索綑綁等部位皆有清楚的交代,可以看出對精確表現物件構成的特別取向。
《宣和畫譜》中批評徽宗朝的畫家作界畫多用直尺、筆跡繁雜、缺乏像郭忠恕等早期畫家呈現出的壯麗閒雅之感。此圖中艙壁上的開光雕飾,雖朝船尾漸次縮小,表現出遠近感,但並非全以規矩繩墨畫出,而是徒手繪製,符合畫史中對郭忠恕的描述。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山雨来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1/2 19:53:36
第 101 楼
9.山鷓棘雀圖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宋 黃居寀
絹本 設色畫 軸 97x53.6 cm
黃居寀與父親黃筌皆為五代後蜀(四川)的大畫家,以活靈活現的精緻花鳥畫名噪一時。降宋之後,也成為宋初宮廷花鳥畫的主流。《宣和畫譜》便讚嘆其作筆筆皆有來歷,並長於吸收前代畫家各類長處。〈山鷓棘雀圖〉即為傳承唐代以來花鳥畫中軸構圖等傳統的代表畫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黃居寀(933-993後),字伯鸞,四川成都人,與父親黃筌同仕後蜀,善畫花竹禽鳥。黃氏父子的畫法,是淡墨勾畫物像輪廓,然後填入色彩,給人富麗工巧的感覺。入宋以後,仍居畫院主導地位,太宗並委託他搜訪名作,鑒定品目。
特徵說明
《聖朝名畫評》曾記錄黃氏父子一同為宮殿繪製禽鳥花卉壁畫,由於十分逼真,當獵鷹被帶入宮殿中時,竟不斷攻擊壁畫中的禽鳥,其畫藝也因此受到稱賞。〈山鷓棘雀圖〉中工筆設色的禽鳥,即展現其深厚的寫實功力。
《宣和畫譜》中提到黃居寀繪製的怪石山景,比他父親還要精彩。〈山鷓棘雀圖〉的岩塊雖不甚奇怪,但與禽鳥樹木和諧構成華麗穩重的畫面。為表現岩塊的陰暗面,採用焦墨逆鋒乾擦,不過尚未形成規則的皴法,透露出成畫年代較早的訊息。透過岩塊的節組方式,還可略推其山石作品的可能表現方式。
麻雀像是表演般地將雙翅漂亮地展開。黃居寀父親黃筌的〈寫生珍禽〉中也有相同姿勢的禽鳥,可看出父子一脈相承的家傳描繪方式。
石後平坡的三道荊棘,是用深赭以沒骨的方式繪製的。崔白的〈雙喜圖〉上也可見到這種畫法,但〈山鷓棘雀圖〉的用筆與造型更加古樸單純,展現了五代末、北宋初的繪畫表現方式。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山雨来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1/2 20:04:26
第 102 楼
御書院
宋太宗對書法有高度的興趣。他藉由賞賜金帛及授官,搜求南方各州古代名家的書蹟和拓本,命令翰林侍書王著整理宮中收藏,摹刻成〈淳化閣帖〉,不但代表宋初宮廷書法收藏的精華,也宣示官方認定的二王正統。除了刊刻〈淳化閣帖〉外,他更經常以御書賞賜近臣,宮中亦收藏大量御筆墨蹟。宋初承唐制,於982年設置「御書院」於翰林院之下,為供奉內廷的非正式機構,專門負責文書書寫的工作。餘暇時,太宗還會召翰林院書家,於便殿練習鍾、王書法,這種學習風氣一直延續至真宗朝(997-1022)。此外,真宗、仁宗時,觀賞宮中先帝(太宗)墨蹟,更是頻繁且隆重的活動。在皇室的大力推行下,成功地建立以王羲之為主的法帖傳統。這種觀點也影響到當時的士大夫或文人書家,例如林逋〈手札二帖〉、李建中〈書諮〉作品中,便可以見到與〈集字聖教序〉的淵源。
1.淳化祖帖
紙本 冊 26.4x31 cm
宋太宗降服吳越及北漢(951-979)後,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到至道元年(995)間,數度詔令南方各州搜訪古代書蹟。太宗更命王著(?-990)整理宮中所藏,於淳化三年(992)摹刻成〈淳化閣帖〉十卷,當時用以賞賜登二府的大臣。儘管頒賜有限,但隨著後來官方及私人的翻刻流傳,對後世書學造成深刻影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釋文
法帖第六。王羲之書一。適得書。知足下問。吾欲中泠。甚憒憒。向宅上靜佳眠。都不知足下來門。甚無意。恨不蹔面。王羲之。知欲東。先期共至謝吳處。云何欲行。想忘耳。過此如命。差涼。君可不。今日寔顧不。遲面。力知問。王羲之。比奉對。對兄以釋。豈一。汝不可言。未知集聚日。但有慨歎。各慎護。前與嫂試求屏風。遂不得茲為也。奄至此禍。情願不遂。緬然永絶。痛之深至。情不能已。況汝豈可勝任。奈何。奈何。無由叙哀。悲酸。日月如馳。嫂棄背再周。去月穆松大祥。奉瞻廓然。永惟悲摧。情如切割。汝亦増慕。省疏酸感。兄靈柩垂至。永惟崩慕。痛貫心膂。痛當奈何計。慈顔幽翳垂卅年。而吾勿勿。不知堪臨。始終不發言。哽絶。當復奈何。吾頃至勿勿。比加下。省别。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恒憂慮。餘粗平安。知足下情至。旦夕都邑。動靜清和。想足下使還。具時州將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數使命也。謝無奕外任。數書問。無他。仁祖日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伏想嫂安和。自下悉佳。松上下至。乖隔十八年。復得一集。且悲且慰。何物喻。嫂疾至篤。憂懷甚深。穆松難為情地。自慰。猶小差。然故勿勿。冀得涼漸和耳。諸從並數有問。粗平安。惟修載在遠。音問不數。懸情。司州疾篤。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盡事勢。吾無間然。諸問想足下别具。不復言一。此諸賢粗可。時見省。甚為簡闊。遠頃異。多小患。而吾疾篤。不得數為歎耳。宰相安和。殷生無恙。時面兄。當宣兄懷。噉豆鼠傷如佳。今送。能噉不。得足下旃罽。胡桃藥二種。知足下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知足下謂須服食。方回近之。未許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縁見卿。以當一笑。秋中感懷。異雨冷。足下各可可耳。胛風遂欲成患。甚憂之。力知問。王羲之頓首。又不能不痛熙荐亡。政爾復何於求之。度政當求之内事。餘理不絶。求之一條。當有冀不。信罔然。前塗願一一誨之。以悟其心。疾不退。潛損亦當日深。豈可以常理待之。此豈常憂。不審食復何如。云肌色可可。所堪轉勝。復以此慰。馳竦耳。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惟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諸竒。揚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竒。益令其遊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嵗。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云譙周有孫。髙尚不出。今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嚴君平。司馬相如。揚子雲。皆有後不。夫人遂善平康也。足下各可不。冀行復面。王羲之頓首。想小大悉佳。蔡家賔至。君情感益深。唯當撥遣之耳。知足下散勢小差。此慰無以為喻。云氣力故爾。復以悒怛。想散患得差。餘當以漸消息耳。吾頃無一日佳。衰老之弊日至。夏不得有所噉。而猶有勞務。甚劣劣。昨得熙廿六日書。云患氣。懸情。知足下連不快。何爾耿耿。善將適。吾積羸困。而下積日不斷。情慮尚深。殊乏自力。不能悉。小佳。更致問一一。適脩載書。平安。羲之白。奉告慰。反側。伏想比安和。伯熊過。見之悲酸。大都可耳。惟垂心。羲之平平。一日白以具。羲之白。送此鯉魚。征與敬。耶不在不。乃邑邑不。月半哀悼兼至。奈何奈何。得告承復下。懸耿。至勿勿。願不具。王羲之再拜。今遣鄉里人往口具也。廿二日羲之報。近得書。即日又得永興書。甚慰。想在道可耳。吾疾故爾沈滯。憂悴解日。面近。不具。羲之報。四月廿三日羲之頓首。昨書不悉。君可不。腫劇憂之。力遣。不一一。羲之頓首。闊别稍久。眷與時長。寒嚴。足下何如。想清豫耳。披懷之暇。復何致樂。諸賢從就。理當不疎。吾之朽疾。日就羸頓。加復風勞。諸無意賴。促膝未近。東望慨然。所冀日月易得。還期非遠耳。深敬宜音問。在數遇信忩遽。萬不一陳。旦極寒。得示。承夫人復小欬。不善得眠。助反側。想小爾。復進何藥。念足下猶悚息。卿可不。吾昨暮復大吐。小噉物便爾。旦來可耳。知足下念。王羲之頓首。卿與虞休意。書有所問。足下旨。為致誠答。令旨意致來。勿忘此意自決。今以資嚴。知小大疾。連念勞心。四月五日羲之報。建安靈柩至。慈蔭幽絶。垂卅年。永惟慕。痛澈五内。永酷奈何。無由言苦。臨紙摧哽。羲之報。吾昨得一日。一起。腹中極調適。無所為憂。但顧情不可言耳。侍中書白。徐侯遂危篤。恐無復冀。深令人反側。敬豫乃成委頓。令人深憂。適知十五日問。清和為慰。復得南後問。不想二庾速至。云始興奴長就。令人邑邑。想無所至耳。還具示問。追尋傷悼。但有痛心。當奈何奈何。得告慰之。吾昨頻哀感。便欲不自勝舉。旦復服散行之。益頓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誨。然吾老矣。餘願未盡。唯在子輩耳。一旦哭之。垂盡之年。將無復理。此當何益。冀小却漸消散耳。省卿書。但有酸塞。足下念顧言散。所豁多也。王羲之頓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得袁。二謝書。具。為慰。袁生蹔至都。已還未。此生至到之懷。吾所也。想小大皆佳。知賓猶爾。耿耿。想得夏節佳也。念君勞心。賢姊大都轉差。然故有時嘔食不已。至足言年衰疾久。亦非可倉卒。大都轉差為慰。以大近不復服散。常將陟釐也。此藥為益。如君告。適太常。司州。領軍諸人廿五六書。皆佳。司州以為平復。此慶慶可言。餘親親皆佳。大奴以還吳也。冀或見之。司州供給寥落。去無期也。不果者。公私之望無理。或復是福。得大等書。慰心。今因書也。野數言疏。平安定。太宰中郎。近因得里人書。想至。知故面腫。耿耿。今差不。吾比日食意如差。而髀中故不差。以此為至患。至不可勞。力數字。令弟知問耳。疾患差也。念憂勞。王羲之頓首。想弟必有過理。得蹔寫懷。若此不果。役期欲難冀。臨書多歎。吾不復堪事。比成此書。便大頓。廿日羲之頓首。節日感歎。深念君増傷。灾雨。君可也。僕可耳。力數字。王羲之頓首。定聽他母子哀此。遂不還。可令未也。適重熙書。如此果爾。乃甚可憂。張平不立勢向河南者。不知諸侯何以當之。熙表故未出。不説説。荀侯疾患。想當轉佳耳。若熙得勉此一役。當可言。淺見。實不見今時兵。任可處理。二謝在此近終日。不同與此。歎恨不得方回。知爽後問。令人怛怛。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聖旨模勒上石。
特徵說明
〈淳化閣帖〉的編排體例是照書家身份,分帝王、名臣、古代名家,及王羲之父子四類。前兩類出於君臣尊卑的觀念,將帝王置於卷首,後來成為官刻法帖的傳統。古代名家則依年代為序,二王特別被獨立出來。全帖共十卷,卷六至八收王羲之作品,卷九、十為王獻之書,父子二人佔全數之半,足見宋太宗對王羲之傳統的推崇。
〈淳化閣帖〉中作品有祕閣所藏,有借摹自私人收藏,也有從南唐法帖中翻刻。最初的拓本據載是採用澄心堂紙與李廷珪墨所製。此帖後來因版裂而以木榫固定,故拓本出現所謂的銀錠紋。慶曆間(1041-1048),禁中失火,原版焚燬。[/center]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山雨来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1/2 20:09:19
第 103 楼
2.手札二帖 林逋
手札二帖
宋 林逋
紙本 冊 31.4x35.4 31.5x38.2 cm
本幅的行距較寬,結字也偏向疏朗,用筆尖削靈巧,轉折用筆方硬。這種細瘦清勁的書風,正反映出林逋恬淡高古與不慕榮利的個性。整體風格接近〈集王聖教序〉中瘦勁一路,為宋初反映王羲之書風的重要書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林逋(967-1028),字君復,錢塘(今杭州)人。隱居西湖孤山 ,賞梅養鶴,終身不仕,也不婚娶,時人稱其「梅妻鶴子」,卒諡和靖。其詩風格淡遠,內容大都反映其隱逸生活和閒適心情。工行草書,存世書法極少。著有《林和靖詩集》。
釋文
逋奉白。秋涼體履清適。大師去後。曾得信未。院中諸事如常否。今送到少許菱角。容易容易。謹此馳致不宣。逋小簡上。廿二日。瑫兄座主。暫請一人引此僕去章八郎家。逋奉簡三君。數日前曾勞下訪。屬以多故。未果致謝。感愧感愧。牓名必已見了。彼珍重者。果為兩手所掩矣。呵呵。如因暇時許相過否。馳此不宣。從表林逋頓首。四月十七日。所託買物錢二索。省是前人留下。尚恐未足。餘俟面致。多感多感。
特徵說明
如同蘇軾所論:「書似留臺(李建中)差少肉。」有些字的外形確實接近李建中,但用筆的瘦勁與結構的疏朗,與李建中的豐腴截然不同。
林逋與李建中的書法都與〈集王聖教序〉有關,所不同乃二人之審美觀,相較於李建中的豐潤,林逋則偏好清勁,故黃庭堅云:「和靖(林逋)筆意殊類李西臺(建中),而清勁處尤妙。」
「梅妻鶴子」的林逋,因其孤高自好,恬淡好古的個性,使他能從〈集王聖教序〉中發展出清新脫俗的書風。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山雨来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1/2 20:12:31
第 104 楼
3.書諮(土母帖) 李建中
書諮(土母帖)
宋 李建中 1007-1012
紙本 冊 31.2x44.4 cm
李建中的書法用筆較少提按,多以中鋒行筆,故作品較有渾樸感。此作雖染唐末五代以來的豐腴氣息,卻也是宋初學習王字的代表,對於瞭解〈集王聖教序〉的流傳與影響,有相當重要之位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北宋蜀(今四川)人。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歷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工部郎中。性閑靜,恬於進取。晚年居住西京(今河南洛陽)時,深為當地風土民情所吸引,三次請求留作西京留守御史臺的職事,人稱「李西臺」。精於翰墨,為宋初重要書家。
釋文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籠子。封全諮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門所出者。復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曆頭。賢郎未拾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難商量耳。見別訪尋穩便者。若有成見宅子又如何。細希示及。(押字)。諮。孫號西行少車。今有舊車。如到彼不用。可貨卻也。
特徵說明
單字的結體緊密,用筆沉著而豐腴,如黃庭堅所評:「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
北宋章惇認為李建中書法乃「宗王(羲之)法」,從用筆及結字確實可看出與〈集王聖教序〉之淵源。
「新安缺門」應指河南新安縣西的缺門山,距離洛陽不遠。李建中早年由蜀移居洛陽,後來多在京師或外州任官。晚年兩度在洛陽,一是任河南通判,約在景德中(1005)以前,一是任西京留司御史臺,約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前,此帖當書於此際。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山雨来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1/9 10:06:07
第 105 楼
圖畫院
北宋初期由宮廷主導的繪畫活動十分興盛。太祖時,已設置臨時性的畫院;太宗則於984年正式建立「翰林圖畫院」,吸收西蜀、南唐等地優秀的宮廷畫家,並訪求民間畫藝精湛的畫師。這些畫家匯集于北宋皇家的畫院,促進不同地區、不同流派的藝術家相互交流、學習。其中,曾任職西蜀畫院的黃筌、黃居寀父子發展了唐代古典的花鳥畫傳統,並使其畫派成為北宋院體花鳥畫的標準。山水畫家的地域色彩亦十分鮮明,延續五代荊、關華北畫風的李成、范寬及燕文貴,成為多數院畫家遵循的典範;而代表江南畫派的巨然,曾受邀在北宋翰林學士院的殿堂繪製〈煙嵐曉景〉壁畫。人物畫主要延續唐代吳道子遺風,表現力雖不如前,但因應大規模道觀、寺院壁畫繪製的需求,仍然保持蓬勃興盛。
宮廷畫院崇尚工筆、精巧的畫風,到了北宋中期的神宗、哲宗兩朝逐漸有所轉變,重視筆墨韻味的崔白派花鳥得到皇室認可,而代表李成派山水的郭熙也以集大成的姿態,運用變化的筆墨技巧和大氣氤氳法,詮釋帝國山水的形象。大體來看,北宋前半期,大多數的繪畫作品受到官方贊助的影響,多半繪製於大型的壁面或是屏風上,繪畫的形制和陳設方式決定了這時期繪畫巨碑式的風格。然而,某些不同形制的繪畫也在宮廷被製作,例如,太宗曾經命畫臣面進紈扇,燕文貴的小幅作品極受皇帝的青睞。這說明了小型、易移動、與觀眾關係更親密的繪畫形式已經出現,預示著十一世紀末繪畫即將產生的新變
1.層巖叢樹
五代南唐 巨然
絹本 水墨畫 軸 144.1x55.4 cm
本幅傳為五代南唐畫僧巨然所作。975年,南唐後主李煜降宋,巨然隨之由鍾陵到開封,將江南山水風格帶入北宋宮廷。這幅畫雖然畫層疊的峰嶺,卻無意表現高聳雄峻之感,而呈現江南畫風一片煙嵐氣象的特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巨然,五代南唐畫僧,江寧人。工畫山水,師承董源,擅畫煙嵐氣象,山川高曠之景,與董源並稱「董巨」,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南唐後主降宋,巨然隨至汴京,曾為學士院的壁面繪《煙嵐曉景》壁畫,當時稱為一絕。
特徵說明
三座山巒向上堆疊,山與樹的大小比例不似〈溪山行旅圖〉與〈早春圖〉懸殊,右側有小徑沿著山腳迤邐而去,顯得平易可親,呈現出平淡、天真的風情。
前景墨色清淡,山石若有似無,彷彿籠罩在一層薄霧中。相傳巨然曾於學士院作煙嵐曉景壁畫,從這幅畫可以想像當時宮廷中壁畫的一種類型。
山頂的石塊稱為「礬頭」,用以表現山石堅實的質地,米芾《畫史》說︰「巨然少年時多作礬頭。」黃公望《寫山水訣》說︰「董源小山石,謂之礬頭。」是江南畫派的特色之一。
山體上渾圓條暢的線條稱為「披麻皴」,最適於表現江南鬆軟的山石。飽含水分的筆觸,營造出光影通透、水氣氤氳的氣氛,正如米芾《畫史》所說︰「巨然明潤郁蔥,最有爽氣」。
《宣和畫譜》形容巨然的畫︰「幽溪細路,屈曲縈帶,…真若山間景趣也。」這幅畫中,由前景經過中景的叢林到遠處,細路小徑蜿蜒深入,造成可行可遊的幻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宣和画谱卷十
「宋画全集」台北故宫博物院卷(高清图赏)
五代南唐巨然層岩叢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欣賞| 清初四僧之:髡殘《山水》冊十開
玩石天地
《画继》(宋)邓椿 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