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房清供赏
 
                                   书房清供赏

 
 
 
【文化典藏】清乾隆 剔红双龙春寿桃形宝盒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尤其乾隆朝,由于国力强盛和乾隆帝的积极推动,清代漆器制作到达一个鼎盛时期,此类雕漆宝盒即为其中代表。史载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左右,宫廷密集制作了各式雕漆宝盒,做工严谨,细巧工整,开创出华丽精巧的典型风格,影响深远。

  本宝盒尺寸硕大,整体采桃形式样,造型别致吉祥,气势十足。盒内髹黑漆,盒外饰以繁缛华丽的剔红加彩工艺。盖面以一周卷草纹围出桃形开光,中心为明清时期流行的春寿图,正面楷书春字端正俊秀,字中圆形开光内,南极仙翁正凝神端坐于松下。双龙于春字两侧张牙舞爪,体形健硕,神采飞扬。字下的聚宝盆满盛各式珍宝,光芒四射。各式卷云纹飘散外围,以轻巧之姿烘托吉祥气氛。盖壁及盒外壁均满饰桃实纹,繁密的花叶间硕果累累,令人垂涎欲滴。整器做工不厌其烦,春字、桃实上均以工整细巧的纹样密布,或回纹、或万字纹,或各式几何纹,刻工一丝不苟,尽显乾隆朝的华美风尚,非能工巧匠不能为。

  该盒盒面纹样及装饰风格皆与台北故宫藏“清 乾隆剔彩春寿宝盒”相似,此图案完全承袭嘉靖朝,乾隆朝将之命名为“春寿宝盒”。

  “春”字带“万寿长春”的祈愿,“宝”字则代表聚宝盆上的宝物,包括金钱、锭、珠宝、珊瑚、珍珠等珍贵物品。因“春”字具有一年复始、万物更新之意,故可象征长寿和新生,为明清时期经典装饰,甚为皇家宝爱,百年不衰。

  从馆藏品看,装饰此图案的宝盒多为圆形,本品取桃形入盒,不仅造型精巧、风格别具,更为万寿长春的主题再添一份烘托。两岸故宫博物院也珍藏有桃形漆盒,题材均以长寿题材为主,仅具体纹样略有差异,或寿星,或八仙中的张果老,风格与本盒大同小异。

  参阅:《和光剔采—故宫藏漆》页97、136,图87、137,台北故宫博物院,2008年。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之》图版67,香港商务印书局。2006年。

【文化典藏】清 玛瑙福寿坠

  坠以一块玛瑙巧雕而成,质地莹润。以枝叶繁茂的寿桃为主体造型,下面雕刻有两只展翅飞翔的蝙蝠,桃实上攀爬两只小猴。一侧雕有阳文“封侯如意多福寿”七个字。造型新颖,俏色形象,生动逼真,布局合理,可玩可赏,雕工精美,巧夺天工,寓意吉祥。

【文化典藏】清 珊瑚雕仕女

  此摆件选用上等红珊瑚精心制作。其面容清晰传神,端庄安详,充满了灵动的轻盈感。此作品设计精巧,布局合理,特别是将此块珊瑚的最纯净部分用于侍女的面部刻画,是难得的工艺珍品。

【文化典藏】清中期 白玉兽面凤耳盖瓶

  瓶以温润白玉掏膛琢制而成,玉料细腻洁白。带盖,体呈长方体,腹部略弧,颈部镂雕双凤作耳,腹部一周浅雕兽面纹,上衬以几何纹带,下依次有圆圈纹、回纹和蕉叶纹,余部光素。整器采用多种玉雕工艺,造型端正,纹样搭配得宜,疏密适中,刻工娴熟,打磨光滑,所用兽面纹古朴庄重,颇有神韵。

【文化典藏】清中期 碧玉雕仿犀角杯

  该器通体墨绿色,质地细腻,光泽盈润,给人一种凝翠欲滴之感。以杯中王族犀角杯为原型,琢成一朵绽放盛开的莲花形,圆形敞口,边沿呈花曲状,内外壁双钩浅刻,展现出花瓣的层叠之感。深腹,其外壁运用浮雕、线刻等多种雕刻技法表现出荷塘之景,以莲花为中心,水草蔓延伸展,婉转柔顺,似随水波而轻摆,莲蓬饱满丰实,自然下垂,一只乌龟浮于水面,回首张望,小巧可爱。纹饰布局虚实得宜,简繁相当,富有层次,静中有动,动中寓情。雕刻刀法娴熟,圆润流畅,花纹精致细腻,惟妙惟肖,充分显示了艺人高超的技艺,使人观之韵味无穷,持之爱不释手。

【文化典藏】清早期 田黄罗汉小坐像

  以寿山田黄为材,圆雕而成。石质滋腻凝结、温润通灵,色泽黄栗,俨然富贵之气。罗汉为坐姿,身躯后倾,肥厚宽大。胖头大耳,面目慈祥和善,喜笑颜开,袒胸露腹,大肚凸起,双臂自然放于腿上。造型生动有趣,形象逼真,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配有底座,四面镂雕花卉纹。该器通体匀润,色泽明艳,雕工精细,刀法纯熟,构思巧妙,更使之成为极为难得的文房之作。重22克。

【文化典藏】清乾隆 炉钧釉小瓶

  直口长颈,圆腹圈足。蓝、绿、月白诸色交融,釉色流淌自然,形成了长短不同、各展其妙的的垂流条纹,怎能不令人折心动容。炉均釉是清代雍正年间创烧的品种之一,由史籍“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而得名。

【文化典藏】清乾隆 碧玉饕餮纹龙钮香炉

  名称:碧玉饕餮纹龙钮香炉

  年代:清乾隆

  尺寸:高20.5cm

  乾隆朝是玉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其宫廷玉器精美文雅,远迈前朝,尤以玉仿青铜制器最为世人推重。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十分推崇仿古玉器,不仅在御题诗中感慨“渐欲引之古,庶其返以初”,而且将之付诸实际。史载早在乾隆八年,高宗就命玉工按《考古图》制作玉器。两岸故宫的清宫旧藏中有大量仿古玉器,一些精美之作上还镌有乾隆御题诗文,可见帝王的喜爱之情。

  由造型、纹样推测,此鼎的原型当为《重修宣和博古图》中的商子鼎。以碧玉为质,古朴厚重,浓绿的色泽颇得青铜之韵,从乾隆皇帝对仿古玉器玉色也要相似的要求看,此鼎不愧为仿青铜鼎中的绝妙之作。与之尺寸相当的碧玉鼎炉还见有北京故宫藏碧玉朝冠耳勾莲纹炉,而同类碧玉仿古器在两岸故宫博物院亦藏有若干。

  器为圆鼎,折沿方唇,立耳略外撇,底设三柱足。原配器盖完好,盖顶圆雕龙钮,五爪苍龙四足立地,昂首前望,龙身自内而外盘绕呈团,龙首居中,威严肃穆。盖面高浮雕四小螭龙自四面拱卫,螭首一致朝向巨龙。盖、身中央与四边设置出戟,口沿器表皆作回纹为地,工整细致。器盖、器身四面皆作阳雕饕餮兽面纹饰,器身上还环饰一周波浪纹和乳钉纹,四足雕简化蝉纹。刻线流转自如,雕琢精细生动,纹饰古朴华丽,层次分明,兽面形象对称规整而现庄重肃穆之感,双眼突鼓而作狰狞可怖之势,形式勾勒辗转变化,圆折兼施,厚重中蕴含神秘狞厉之气、华贵秀美之貌。且质地细腻苍翠,温润莹泽,包浆浑厚,间融于端庄造型与繁复细密纹饰之间,更显古雅静谧之感。

  鼎为天下礼器之首,自古即为江山社稷的象征。此鼎造型尊贵大气,所饰龙钮造型与各式帝王宝玺钮颇为相似,周身纹样神秘而威严,不凡的气度由内而外,堪为乾隆朝仿古玉器中的精典之作。

【文化典藏】清嘉庆 白玉盘一对

  “嘉庆年制”款

  该器用整件白玉治成玉盘一对,白玉质净色匀,宝气氤氲。足内掏空,外壁极薄,光鉴可人,有“嘉庆年制”款。选料温润晶莹,洁净无暇,盘呈凝油脂光泽。此器遵循“良材不雕”的原则,通体无纹饰,器薄如纸,雕琢难度极大,却得以显示玉材之美,磨制精到,线型柔畅,光细腻,益显良材丽质天成,为清代玉盘的精品。清代制玉一度大盛,缘于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人文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传统文化精髓的物质根基。该品玉料上乘,为玉雕善品,留传至今,更应珍藏。

【文化典藏】清中期 翡翠猫蝶仙人图插屏

  插屏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文房用具。本插屏以翡翠制成,两面皆以浅浮雕为饰,一面雕仙人图,天上二仙一驾仙鹤,一骑凤凰,恍若正要随风而去,地上三位则探首眺看半空中飞奔的神马。近处怪石嶙峋,苍松遒劲,空中则祥云环绕,神兽悠游,一派仙气盎然。另面则传统的猫蝶图,猫儿于花草丛中探身而出,蝴蝶则似正闻香而至,天上地下交相呼应,组成一幅完整的吉祥画面。猫蝶,因谐音耄耋,故常作为长寿的象征,成为传统吉祥题材,广泛用于各式工艺品中。正反两面皆雕工繁复,不厌其烦,而因浮雕较浅,在插屏中并不凸显,若隐若现,陡增风韵,值得珍藏。

【文化典藏】清早期 吴岳桢制款黑漆嵌螺钿人物盖盒

  “吴岳桢制”四字刻款,清早期

  螺钿人物四重盖盒,委角方形,造型端正,工艺讲究。以开光人物图为主要装饰,场面热闹。侧面如意形开光内饰高士图,人物或闲谈,或对弈,皆欢欣悠闲。开光外满铺万字纹,繁缛富丽且吉祥如意。盖面随形开光外满铺朵花纹,内苍松劲翠,溪水潺潺,多位高士云集,于凉亭流水间观景闲谈。居中人物头戴官帽,正面朝前,表情欢愉。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紧挨的凉亭柱子上有“吴岳桢制”四字刻款,笔触纤细,清晰可辨。

  “吴岳桢”系清代螺钿名工,传世作品尚有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螺钿山水博古图四方斗式杯,收录于《中国螺钿》特展图录,可比较印证。

  参阅:《中国螺钿》第140页,图99。

【文化典藏】清 竹雕壶形水滴

  该器以竹根为材,运用圆雕、浮雕等手法,雕琢壶形水滴,构思巧妙,做工奇绝。皮壳红润,包浆自然。水滴敛口,深腹微鼓,卧足,小平底,短直流。盖顶部正中有一兽形钮,作蜷身趴伏状,体态修长,灵动可爱。该器造型拙朴圆润,大气稳重,线条流畅自然。竹根天然纹理清晰,材质精良,极具古典之天然意趣。虽历经沧桑岁月而完好无损,经过长期赏玩摩挲,形成了沉厚古雅、带有琥珀光泽的红色包浆。

  水滴,也称“水注”、“砚滴”,是古代文人磨墨时用来装水、滴水的用具,注水于砚面供研磨之用。

【文化典藏】清 御制棉花图墨八笏

  套墨现存八笏,均为长方形,墨色黝黑清新,手感沉重,将播种、采棉、织布、练染的劳动过程再现于墨品之上,分别有布种、耘畦、拣晒、轧核、弹花、纺线、织布(附打油)、练染8幅棉花耕作图景。一面刻劳动场景,左上角以金彩书名;另一面刻乾隆御题诗句,并有一段文字简要说明该项工序的生产工艺及经验。墨装为黑漆描金双龙戏珠盒,盖面金龙云纹敷彩,正中书“御题棉花图”五字篆书。

【文化典藏】清早期 黄花梨花卉笔筒

  以黄花梨为材,内壁整挖,该器为敞口,筒状深腹于中部略有内收,平底,外沿凸出。该器整体被制成花蕾状,以简洁明快的手法雕刻筒身及口沿,花瓣的层次既而展现。线条顺畅自然,规整协调,上下相应,从而俯视整器,如同一株含苞待放的花蕾,形象秀雅出尘。筒身以花瓣为自然的分界,其间三片花瓣上减地浅浮雕玉兰、海棠、秋葵三株花叶。枝叶舒展,形象逼真,静闲雅致,极具书房品味。该器做工精细,材质细密,造型沉稳而不乏灵动,端庄大气,包浆古朴。

【文化典藏】清 龙眼木雕罗汉

  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刻竹、收藏竹刻作品蔚然成风,竹刻的文化含量、艺术含量,收藏价值也迅速攀升。这时,文人画勃兴,促使了竹刻与书画、雕刻艺术的结合,导致了竹刻艺术的空前发展。

  纵观中国竹刻发展的历程,明清竹刻艺术已是一派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灿烂景象。可以说所有的文人都参与了竹刻艺术。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使竹刻作品富有创意,书卷气十足而无匠气。他们利用竹材的自然形态,删繁就简,衬托出本质特征和文化寓意。

  竹刻是文人书画家、工艺美术家以刀代笔,在只有方寸大小的竹材上完成的绘画作品。

【文化典藏】清乾隆 紫檀百宝嵌花鸟纹屉盒

  百宝镶嵌工艺始于明代,运用在紫檀这种名贵木材上尤为奢华,如《遵生八笺》中所赞“如雕百宝嵌紫檀等器,其费心思工本,为一代之绝。”

  本紫檀嵌百宝屉盒选用紫檀木制成,圆角相接,起唇口,俗称“面包盒”。上下口沿均缀饰卷草纹一周,盒盖以百宝镶嵌喜鹊登梅图,敧斜梅枝馨香浮动,逸态横生,喜鹊站立枝头,翘尾回首,鸟语花香,沁人心脾。另有清新竹叶掩映斜出,清韵雅现,一角的山石虽只点点,却为画面陡增饱满。盖身则光素无纹,以简单无华衬盖面百宝嵌之华美,紫檀本身之纹理亦一展无余,构思巧妙,相得益彰。

【文化典藏】清 水晶印章三件

  印章水晶质,清澈透亮,瓦钮。水晶印章在明清时期曾经用于闲章和名章的镌刻。此三件印章所用水晶清澈剔透,造型周正规矩,简约大气,为水晶印章中的佳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编号514003 】 清乾隆 紫檀嵌螺钿挂屏成对
文房清玩之__砚屏篇
硬木家具断代的标杆:明代朱守城墓出土紫檀、黄花梨器具散记|退藏
故宫珍藏宝物,清乾隆百宝嵌紫檀盒和花卉漆挂屏,百宝嵌中的珍品
收藏中国家具, 看完这一篇就够了
黄花梨木镶嵌螺钿宝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