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解论文】马氏温灸法“灸贵通腑”思想探略

引用格式:李成蹊,孔霞,翟煦,赵建新,田元祥,朱靖宜,洪俊豹.马氏温灸法“灸贵通腑”思想探略[J].中国针灸,2022,42(5):559-562.

马氏温灸法

马氏温灸法是马少群先生创立的温灸诊治体系,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马氏温灸法属温灸器灸法,不同于临床常用的直接灸、隔物灸、悬灸、艾盒灸等,其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在众多灸法中独树一帜。“灸贵通腑”思想在马氏温灸法中运用广泛,是马氏温灸法学术思想的重要内核,本文拟从思想渊源、思路与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大家可点击图片看大图。

马氏温灸法“灸贵通腑”思路与临床应用

“灸贵通腑”是马少群在长期临证中形成的灸法治则之一,以下试从选择灸穴、制定灸方、斟酌灸量以及综合灸治4个方面对马氏温灸法“灸贵通腑”的治疗思路作介绍。

2.1  选择灸穴以中下部穴为主

欲发挥温灸通腑的作用,其根本在于选取合适的穴位。马少群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病患者的体质多为上热下寒、上实下虚,若先灸百会等头部穴,可能会因腑气不通、经络滞塞,艾火不能通行而聚于上部,引起头晕、口干、耳鸣等不良反应。故在灸治初期应以中下部穴位为主,如选用中脘、期门、下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引气下行,顺应六腑通降的特性。待积滞通下、积气排出,再根据病症选取其他穴位,这样可有效避免灸疗的不良反应。

2.2  制定灸方以温通腑气为先

马氏循环灸法是马氏温灸法的精髓之一,其特点是将灸穴细分为特定的穴组(平均每组3~4个穴位),每日灸1~2组,按次序循环施灸。马少群所创立的循环灸法和针对各病的循环灸方体现了灸治“当以温通腑气为先”的理念。不同于其他诸多灸法,马氏温灸法强调灸序的重要性,并贯彻于具体的灸方之中。灸序是指灸治的次序,即先灸何穴、后灸何穴,施灸的先后次序对于灸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绝大多数马氏循环灸方以“中脘-足三里”为第1组灸穴,其目的在于“通腑”,通过温灸的温通腑气作用,使后续灸治更为顺利。马氏温灸法中凡遇大便不通者,先予灸“左大横-承山”;凡遇小便不利者,先予灸“关元-曲骨-三阴交”为主的利水灸方,待大便通下或小便通利后再灸他穴。

2.3  斟酌灸量以小火渐通为要

灸量即施灸的剂量,是指施灸时向体内传导的热量及时长,是影响灸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灸量不仅与施灸温度、时长有关,还与施灸方式有关,如直接灸以壮为单位,有瘢痕灸、非瘢痕灸的不同刺激强度,亦有小壮频灸、大壮重灸的不同施灸方式,而药线灸、艾条悬灸、雷火灸等不同灸法的灸量更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但可以明确的是,灸量与灸效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研究灸法的量效关系对于灸法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在马氏温灸法中,决定灸量的因素主要为每穴每次的施灸时长,一般为25~30min,但在温灸治疗初期应当适当减少灸时,尤其对于久病羸弱者应减少至15~20min,俟患者感觉进食增多、体力增长后再逐渐增加灸时。因虚甚滞亦甚、虚不受补、壮火食气等缘故,此时冒然增加灸量会导致口干、咽痛、头晕、不思饮食,甚至病情加重,故宜小火渐通,斟酌灸量,循序渐进以使艾火周行全身,温通、温养经络脏腑以祛除疾病。

2.4  综合灸治以通腑调脏为本

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以经络为联系通道,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故马氏温灸法虽强调通腑的重要性,但其深层内涵在于调节人体脏腑经络之间的平衡,以此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2.4.1  通腑

(1)“中脘-足三里”能开通六腑道路,启顺三焦气机,是诸病之“开门”穴组、慢性病之首要配穴。中脘为腑会,故六腑为病,先灸中脘,宣通六腑,为后续治疗开门通路;中脘亦是胃之募穴,而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两穴相配,既能通降胃腑,引气下行,又能斡旋中焦,启升助降,促使气血津液流通畅行。

(2)“下脘-天枢-气海”能疏通中、下二焦,调和胃肠,理气行滞。下脘对应胃脘下部,能助胃气下降。天枢能调整人体枢机,促进肠腑传导。气海为补虚强壮之要穴,在马氏温灸法中,治疗肠炎、痢疾亦多取气海,配水分、天枢促进肠腑功能的恢复,虚则能补,实则能泻,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3)“期门-太冲”能调畅胆腑,通达阳气,疏利肝胆。期门为肝之募穴,太冲为肝经原穴,均是疏肝理气的要穴。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胆附于肝,经脉上又相络属,互为表里,故温灸此二穴能通过疏达肝气而调畅胆腑。又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而调节全身气机,且胆为阳木,具春升之气,故对于阳气的升发与流通也具有重要意义。

(4)“关元-曲骨-三阴交”能利水道,助气化,通下焦。关元位于脐下三寸,为小肠募穴,又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为补虚强壮之要穴,在马氏温灸法中用于通调小肠,促进其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之功。曲骨位于横骨之上,为任脉别络,督脉、冲脉之会,内应膀胱。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配合关元、曲骨二穴,协助调理下焦气机,行瘀排浊,且通中寓补,温养肝、脾、肾三经气血。

(5)“左大横-承山”能通大便,降浊气,行秽滞。此二穴为马少群治疗大便干、大便难的经验配穴,对于各类原因(如消化不良、热证、其他慢性病等)引起的肠中积滞不下具有良好效果。左大横(即左侧大横穴)属足太阴脾经,其对应位置约为人体降结肠中段,能发挥近治作用,增强肠腑传导之功,升清降浊;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因其所在经脉“别入于肛”,故能发挥远治作用,调理肛肠,引气下行。马少群在灸治其他病症的过程中,遇到大便数日不下者便先予灸此组穴位,多数只灸1次大便即能通下,若未能通下则灸2~3次,俟大便通下后再予灸他穴。

2.4.2  调脏

调脏灸穴主要包括“心俞-神门”“肝俞-章门”“脾俞-三阴交”“肺俞-尺泽”和“肾俞-照海”5组,分别对应五脏。腑与脏之间存在阴阳表里的联系,故通过通腑可以间接达到调脏的目的。而单纯通腑在调治慢性病方面仍有不足,故继之以调脏,即根据五脏病的病机特点及其之间的生克关系进行灸治。如治疗肝病灸方中先予灸“肝俞-章门”治疗本脏腑,再予灸“脾俞-三阴交”“胃俞-不容”“乳根-气冲”以扶土抑木,灵活地将“见肝治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思想移用至灸法领域。又如在治疗心脏病灸方中,最后1次灸穴为“肾俞-照海”,以防肾水乘心火,即杜绝“水气凌心”之虞。

2.4.3  灸通三焦

三焦为人体最大、分布最广的腑,按所属部位可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其中上焦居上,系连心、肺,主气的宣发与升散,输布精微至周身;中焦居中,系连脾、胃,主气的化生与调和,腐熟水谷,生成气血;下焦居下,系连肝、肾、大肠、小肠、膀胱,排渗二便于阴窍。故马氏温灸法在具体灸穴的选择上也体现了上、中、下三焦的位置特点,以“中脘-足三里”通六腑,启三焦,以“膻中-巨阙-膈俞”“下脘-天枢-气海”“关元-曲骨-三阴交”分别调理上、中、下三焦之气,达到“灸通三焦”的目的。

(1)“中脘-足三里”温运三焦

温灸中脘能调整中焦之气的运行,恢复、强健中焦升清降浊、生化气血之功,同时启顺三焦之气,开通六腑之门。足三里能降浊导滞,引气下行。两穴合用,使三焦之痰浊、六腑之瘀滞有出路。

(2)“膻中-巨阙-膈俞”温宣上焦

上焦在胸膈以上,系连心、肺,为宗气会聚、生成之处,与全身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膻中为气会,是调节周身气机的要穴。巨阙为心之募穴,具有宽胸理气之功,与膻中相配,能强心肺、行气血。膈俞为血会,是调节全身血运的要穴。又因三穴位于身体上部,根据通腑为先原则,故多在“下脘-天枢-气海”和“关元-曲骨-三阴交”之后施灸。

(3)“下脘-天枢-气海”温畅中焦

中焦在胸膈以下,肚脐以上,为脾胃运化之所。下脘上承胃腑,促使胃气下降。天枢为中焦气机枢转之要穴,有学者总结该穴具有升降脾胃、疏泄肝胆、传导肠腑、通调水道、从阴引阳5个方面的功能。而气海具有补虚强壮之作用,可助中焦之运化、调畅中焦之气机。

(4)“关元-曲骨-三阴交”温渗下焦

下焦在肚脐以下,系连肝、肾、膀胱、大肠、小肠,为疏通二便、排泄糟粕之道。关元通于小肠,曲骨内应膀胱,以上二穴均为就近取穴,促其渗下;三阴交则远道温通肝、脾、肾三经,通过肝之疏泄、脾之运化、肾之气化间接引导气机下行,发挥其渗利二便的作用。

  •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不代表本刊观点,非针灸专业人员请勿随意尝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灸法那些你想知道的秘密,一般人儿我不告诉他~
金针王乐亭常用针灸方
论《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 郭长青
心荣卫
取穴原则(转载)
靈樞懸解 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