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勇攀医学创新之巅——“最美医生”称号获得者先进事迹综述
健康,是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望,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医生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神”。多年来,我国400余万名医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撑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水平已跻身于世界行列。
 
名医大家,灿若星河。日前,中宣部和卫健委共同评选出他们中的优秀代表,10位“最美医生”和1个“最美团队”。今天,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五位:石学敏、葛均波、张俊廷、姚玉峰、王东进。
 
攻坚克难
 
生命至上,大爱无疆。在生命奇迹背后,是医者的勇于攀登创新之巅,他们竖起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丰碑。
 
“病魔把一个人推向绝境,我要把他们拉回来。”这个朴素的想法,成为浙江医科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不断探索的动力,他要解决一个困扰眼角膜移植界的“世界难题”。
 
据统计,全球共有4000万人因角膜病致盲。这种病有多可怕?病人不但会看不见,病情严重的话,整个眼球都要被摘掉。
 
在角膜移植手术中,排斥反应一直是无法逾越的难关。经过无数次试验,姚玉峰发现:排斥反应针对的是角膜最后一层,只有6微米厚的内皮层。“只要把患者角膜的内皮层完整保留,理论上就不产生排斥反应。”
 
怎样才能让内皮层在手术中不发生破损?几十种方法、数千次试验……
 
终于,在1995年,姚玉峰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术后无排斥反应,患者三个月后视力达到1.0。接下来的多次手术,所有移植均实现零排异!
 
如今,这项技术不仅大范围应用在中国病人身上,也被推广到美国、日本、印度等地。“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这项技术首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并被载入世界角膜移植发展史。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2014年上海市“十大劳模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评价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
 
21世纪初,介入治疗成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常规治疗手段。但是,高额的医疗费让患者苦不堪言。
 
看到很多来自外地的患者,一层一层解开衣服,从最贴身的衣服内掏出带着体温的钱,葛均波感到心酸,“必须把每一分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
 
在治疗中,葛均波发现,当时广泛应用的是非降解材料涂层支架,植入后,容易导致晚期血栓形成,进而造成心肌梗死。
 
如何攻克这个难题?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试验,已经记不起经历了多少次挫折和失败,葛均波带领团队最终研发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支架,并在临床上普及使用,大幅减少了支架血栓的发生率,还将价格从4万元缩减到1万多元,每年为患者和国家省下十多亿元的医疗费用。
 
科学探索从无止境。又经过8年试验,葛均波在2013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植入体内2-3年可完全降解吸收,让支架在发挥使命后真正功成身退。
 
仁术济世
 
医者,既需面对惊心动魄、生死搏斗,也需游走于微毫之间、妙手回春。
 
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每一台手术都是一次高风险下再造生命的过程。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俊廷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的攀登险峰,在细如发丝的神经与血管中间,为患者寻找着每一线可能的生机。
 
被誉为“亚洲第一刀”的张俊廷,是一位追求完美的神经外科医生。他不允许在患者身上有丝毫偏差,哪怕是手术后的缝合头皮,也要做到极致。
 
他致力于颅底肿瘤显微外科规范化治疗研究,开展了耳前颞下入路及经双额扩展入路切除蝶窦区及上斜坡肿瘤,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神经功能的保护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了手术并发症,使颅底肿瘤的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岩斜区脑膜瘤的高难度手术为例,张俊廷作为术者完成逾1000例,肿瘤全切率达到80%,而且手术致残率明显下降。无论手术例数还是手术疗效均为国际领先水平。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早在1997年,就因首创“右腋下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而享誉国内外。
 
近年来,王东进不断探索和突破心脏手术的年龄禁区,突破终末期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禁区,在国内首先开展自体心脏移植术,并成功实施了国际首例“自体心脏移植+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房颤射频消融术”,实现了以常规心外科手术替代心脏移植;在国际上最早应用胸腔镜辅助进行心脏手术;研制出三分支支架技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并作为自主知识产权被欧美等国家引进……
 
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受益,王东进率领团队,在国内创造性地建立完善了一个覆盖苏皖地区的全天候快速反应诊疗服务平台——“6小时生命圈”,从整体上降低了苏皖地区大血管病尤其是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死率,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家国情怀
 
《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多年来,我国太多的医者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
 
80多岁高龄仍坚持在一线工作的石学敏,是我国现代针灸学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
 
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在中风病这一世界级医学难题上迈出了一大步;他致力于针灸学术交流和推广,在国内建立了58个针灸临床分中心,先后赴世界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诊疗,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在石学敏的带动下,国内针灸临床科研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其专著《中医纲目》被业内誉为继《医宗金鉴》之后的一部中医临床划时代巨著。2007年,他出版英文版《石学敏针灸学》,推向欧美,被美国针灸考试委员会指定为考试指导用书。
 
对葛均波而言,冠心病介入治疗水平的提高是多方位的,需要器械的创新,也需要技术的创新。2005年10月20日,他带领团队为一位左主干完全闭塞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手术同时以卫星传输方式向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全球最大的经导管心血管治疗会议主会场直播。当时,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在世界上被称为“未被攻克的最后堡垒”。
 
经过几次尝试,手术成功了,葛均波首创了“对吻导引钢丝技术”。大洋彼岸传来赞叹声。那晚,葛均波兴奋得难以入眠,“我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家国栋梁”,这是社会给予姚玉峰的称赞。当年,年轻的姚玉峰决心要给上千万中国角膜病患者带来光明,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而今,姚玉峰成为带领中国角膜移植技术走上世界巅峰的第一人,在一步步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正是涌动于心的家国情怀,让他一刻也不曾懈怠。
 
师恩难忘。至今,张俊廷仍记得,恩师王忠诚院士晚年最大的心愿是“再多解决一些神经外科的难题,为神经外科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
作为我国新一代神经外科的领军人才,张俊廷感慨:“国家的信任是沉甸甸的责任,患者的信任是认可也是鞭策。我要思考的是今后如何发展神经外科,引领未来医学,让中国人站在世界神经外科舞台的中央,这将是我毕生的使命和追求。”
 
——来源:光明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亚洲首例!葛均波院士完成经皮异位三尖瓣植入手术转播,OCC2019闭幕之际,开启结构介入新的篇章
小球囊大神通,三叉神经痛不开刀!——仲骏教授科普系列
六七成脑中风源起颈部动脉
干货|一文了解两种颈动脉狭窄手术的区别:CEA vs. CAS
张建民教授:脑血管病外科研究热点及进展
脑血管支架手术需防三误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