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讲解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讲解

 

一、历史背景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周刊《新时代》杂志的1886年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1888年,恩格斯加以修订出版了单行本,并加了序言。同时,在单行本中,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本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了。

《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的。恩格斯在《序言》中指出,就是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先驱的关系,是对他和马克思在哲学上怎样继承又怎样变革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扼要和系统的阐发,从正面回答了各种机会主义派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

《费尔巴哈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领域内毕生战斗经验的总结,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光辉思想。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我们学习《费尔巴哈论》,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讲解

《序言》

《序言》主要阐述写作《费尔巴哈论》的原因。

1.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以来的心愿,亦即历史原因。这里所说的多年以来,是指1845年他们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以后到《费尔巴哈论》写作之前,长达40年的时间,这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积极参加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制定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同时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2.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为了适应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斗需要,亦即现实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为了批判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打退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为了批判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所以,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哲学的界限,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第一章

第一章主要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揭示其历史背景、阶级实质和合理内核,指出它的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过程。

(一)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

黑格尔哲学产生时,德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屈服妥协,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

在上述背景下所产生的黑格尔哲学,其阶级实质是上升到普鲁士国家哲学地位的资产阶级哲学,它是革命性和保守性兼而有之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恩格斯通过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共同点的比较,说明了黑格尔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又通过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不同点的比较,说明黑格尔哲学又是保守的,软弱妥协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黑格尔哲学的这种矛盾性质,归根结底是由于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黑格尔哲学的二重性。

(二)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恩格斯通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个著名命题揭示了它的合理内核。这个命题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和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一样,具有二重性,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革命性。它的保守的方面在于,包含着对现状的肯定,即是替普鲁士国家作辩护,替现存的社会关系作辩护的。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辩证法的革命因素。这就是: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决不是某种事物固定不变的属性。在黑格尔看来,对于某一种事物来说,现实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随着条件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就会成为不现实的,就会失去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被新的具有必然性的事物所取代。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所以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由此,恩格斯进一步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个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三)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它的唯心主义性质体现在黑格尔所讲的发展的主体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某种神秘的绝对精神。在他那里,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基础。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他的哲学观点来看(哲学的认识是这样),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发展是无限的。但是,他的体系却硬要给人类的认识一个终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二是从黑格尔的社会政治观点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过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不过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所谓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不存在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却硬要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终点,硬要给人们一个所谓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这个完美的国家就是他所谓的以等级制君主政体为内容的普鲁士王国。

在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中,体系占主导地位。恩格斯说: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黑格尔哲学的保守的体系窒息了他的革命的辩证方法,所以使他不能从自己的革命方法中得出革命的结论来。

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之间的矛盾产生的阶级根源在于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这一点决定了他的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必然要产生出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

恩格斯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他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以往哲学的全部发展。第二,他的辩证方法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哲学家们不要再去追求那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体系,而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现有条件去发现那可能达到的相对真理。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恩格斯阐述了黑格尔哲学在当时德国社会中所发生的巨大影响,把它称之为一次胜利进军。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原因是: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来看,资产阶级内部在政治上日益明显地分化为激进派和保守派,这是黑格尔哲学解体的社会基础。从黑格尔哲学本身的特点来看,由于黑格尔哲学存在着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这样就为容纳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的党派观点留下了广阔场所,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的主要表现是:首先分化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即保守派和激进派,亦即两个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学术活动团体。前者注重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后者注重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其次,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思想分歧,促使了黑格尔哲学的迅速分解。在恩格斯看来,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由于对现存宗教进行斗争的必要性,把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推回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第二章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评述。第二章恩格斯主要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阐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三章是第二章的继续,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分析批判。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即远古时代人们的灵魂和灵魂不死的观念。远古时代人们所思考的灵魂对肉体的关系,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古老的表现形式。哲学基本问题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出现之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被明确地提了出来,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对存在,或者说精神对自然界来说,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哲学家们就是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

第二方面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关于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凡是断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就是可知论;凡是断定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就是不可知论。所以承认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恩格斯说,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就是说,从哲学史上看,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并且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

但是,只有运用实践的观点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诚然,他从来不是完全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在费尔巴哈看来,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管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恩格斯说: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这就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在自然观方面,他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存在的反映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偏见,到这里就突然停止不前了。恩格斯批评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不彻底性和形而上学性,指出: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以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恩格斯指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也就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三)恩格斯对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的批判

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就在于,他不是把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而是把是否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意图,承认理想的力量作为标准,因而荒唐地把费尔巴哈说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针对施达克的错误,恩格斯指出:第一,施达克把对理想目的的追求叫做唯心主义是不符合哲学史的事实的。第二,施达克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符合逻辑的,是违反常识的。第三,施达克把是否相信人类进步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第三章

这一章,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批判。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批判了他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揭露了他的唯心主义宗教观和道德观抽象人性论的本质,阐述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根源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指出了《神圣家族》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恩格斯指出: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

(一)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批判

费尔巴哈批判了旧宗教,但是他批判旧宗教并不是为了消灭宗教,他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即批判有神的、以上帝为崇拜对象的旧宗教,建立无神的、以为崇拜对象的新宗教。恩格斯批评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把宗教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把宗教说成是一种与人类共存亡的永恒现象,是错误的。唯物主义按其本质来说,是无神论,是和宗教根本对立的。

(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批判

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宗教哲学里,还有男女不同,性别之分,而在伦理学里,连这最后一点差别都消失了。这样,他的伦理学,他的道德观,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就是抽象的、贫乏的和肤浅的,必然陷入历史唯心论。

恩格斯阐明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第一,道德具有具体历史性。古往今来,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规范,一切道德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道德规范的内容、形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第二,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总是具有阶级性的,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三)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史观的产生

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主要是他在理论上忽视实践,在行动上脱离实践,所以,他就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因而陷入唯心主义。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也就是说超出费尔巴哈和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他们于1845年合著的《神圣家族》开始的。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人进行了具体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分析,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一伙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论述了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著名原理,阐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探讨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初步具备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第四章

第四章是全书的重点章。主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及其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恩格斯指出,与唯心主义的虚构和想象相反,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理解世界,从事实的内在联系把握事实,除此之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其它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它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第二,它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观点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社会生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彻底性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

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段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旧哲学用哲学家头脑中臆造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客观的联系,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个别理想人物思想的实现,根本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所以,恩格斯指出:在这里也……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这个任务,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

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的比较,阐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思想。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中,如果撇开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的话,那么可以看出,都是一些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在起作用,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由这些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反,人类社会却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又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完全是人们自觉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这就和自然界的那种盲目的、无意志的相互作用的力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恩格斯把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这种不同称为根本的不同。因此,要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比发现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要困难得多。

怎样才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要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恩格斯强调指出,要研究促使广大群众和领袖人物行动起来的思想动机,即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在这里,恩格斯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重要原理。

2)阶段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通过对采用机器大工业以后的英国和法国的具体分析,得出了一个经典性的结论,即这三大阶级(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引者注)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阐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动力。与此相联系,恩格斯进一步阐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恩格斯系统论述了经济基础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哲学和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对国家和政治制度的决定作用。恩格斯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被压迫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变成政治的斗争,变成首先是反对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斗争,必然地要具有政治的形式。恩格斯又指出,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因为对立双方争夺政治统治权的斗争,是整个阶级的行动,是敌对阶级之间利害冲突的表现,而不是离开阶级关系的个人之间的权力斗争。归根到底,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是围绕着经济的解放进行的,是由对立的双方的经济利益所决定的。恩格斯得出结论说: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

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法律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法律的本质是已经取得胜利的,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某一种法律究竟采取什么形式,也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区别只是在于,依经济关系的不同,以及国家政权性质的不同,而有时采取的表现形式好一些,有时坏一些。夸大国家和法的相对独立性,割断它们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是产生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恩格斯指出,哲学和宗教与政治法律思想相比,是离经济基础较远的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那么直接,从表面看来,它们好像与社会的物质生活最不相干。其实,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着的。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归根结底,都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恩格斯又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真正具有了科学的性质。科学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根本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第一,它有了明确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它把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严格地区分开来,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第二,从它的内容上说,它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即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恩格斯在这里所特别强调说明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

恩格斯指出:由于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的历史观的创立,使一切旧哲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了。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结束了旧哲学的统治,使哲学真正具有了科学的性质。这种旧哲学如果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结束语》

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哲学和阶级斗争的关系,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恩格斯通过对1848年革命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待理论的不同态度的论述,阐明哲学是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服务的。恩格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一致性。他指出,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大公无私,愈是彻底地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它就愈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但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它一开始就是面向工人阶级的,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服务的哲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依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笔记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
同等学力申硕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手册
预告:下周一(1月13号)开始换方向,《德意志意识形态》简介
朱雪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终结”之意
孙正聿 | 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