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海战役的三个关键字

正文共4200字阅读时间约 12分钟

淮海战役有三个关键字,分别是:

先简述一下淮海战役的过程。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的规模最大,解放军共投入60万兵力,国民党军为80万。战役中共产党部队歼敌56万,是三大战役之首(辽沈战役歼敌47万,平津战役歼敌52万),并且持续时间最长:淮海战役66天,平津战役64天,辽沈战役52天。

淮海战役要略图

如此大规模的战役,过程自然是很复杂的。但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可以是这样的:解放军中野和华野,在66天里,歼灭了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上七个兵团中的五个。

这里可以用两组数字来总结:7-5-3和2-2-2

7-5-3

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共个兵团,其中李延年的第6兵团和刘汝明的第8兵团没有被歼灭,因为他们南撤了。所以被歼灭的是个兵团,合计22个军,56个师。

淮海战役被历史学家划分为个阶段,其实就是依次歼灭这五个兵团的过程。

第一阶段歼灭了黄百韬的第7兵团;第二阶段歼灭了黄维的12兵团和孙元良的第16兵团;第三阶段歼灭了邱清泉的第2兵团和李弥的第13兵团。

注:徐蚌会战是国民党方对淮海战役的称呼

如果要进一步简述,可以总结为:淮海战役先后围歼了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这三部分。因为孙元良、邱清泉和李弥的三个兵团都归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指挥,其中孙元良兵团的规模最小,只有两个军,并且在第三阶段之前,就在突围中被歼灭了。

2-2-2

这个是指五个兵团司令加上杜聿明这六个人的结局,分别是两人阵亡、两人被俘、两人逃脱。

阵亡的是黄百韬和邱清泉。黄百韬是自杀,有目击证人。邱清泉死因不明,推测是死于流弹或炮击。

被俘的是杜聿明和黄维。两人后来都进了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杜聿明是1959年第一批特赦战犯,黄维是1975年最后一批。

逃脱的是李弥和孙元良。两人都曾被俘,但李弥化妆成了伤兵,而孙元良谎称自己是中尉副官,最后都趁乱逃脱。两人后来都被蒋介石再次起用,孙元良去了四川,李弥去了云南,当然,最后都去了台湾。

好了,下面进入正题。


这个“等”字,指的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决策缓慢,犹豫不决,进退无序。

淮海战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在平原地区的大混战,攻击的时候,战机转瞬即逝,撤退的时候,通道也是转瞬即闭。

黄百韬、黄维和杜聿明这三部分,几乎都是“死”在了这个“等”字上。

黄百韬:等44军

杜衡记在《三大战役前的“三大战役”》中提到过,济南战役时,蒋介石安排了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驰援,但行动缓慢。

济南城破后三天,粟裕就盯上了黄百韬兵团,因为,他离徐州最远,第7兵团当时位于徐州以东120公里的新安镇

济南是在1948年9月24解放的,10月份,黄百韬已经从粟裕部队的调动情报中,分析出自己有可能是被围歼的目标。10月下旬,黄百韬向徐州“剿总”刘峙请示,将第7兵团移防至徐州。但直到11月4日,刘峙才得到国防部的回复,同意黄百韬撤至徐州。

时间已经被耽误了,但刚要出发的黄百韬却接到刘峙的电话,让他等待从海州西撤的44军,然后一起去徐州。

上图可见44军和第7兵团的位置关系

这里插一句,淮海战役有“小淮海”和“大淮海”之分。我们常说的淮海战役是指后期的“大淮海”,也就是以徐州为中心,东自黄海,西至河南商丘,北自山东临城,南至淮河。

而粟裕在初期提出的淮海战役是“小淮海”,“淮”指淮阴和淮安这两淮,而“海”就是44军撤出来的那个海州。

等待44军的这两天时间,对黄百韬来说简直就是度日如年。他无法理解蒋介石的这个决定,因为海州的边上就是连云港,44军完全可以从海路撤离。

这两天的等待无疑是致命的。44军抵达新安镇的时间是11月7日凌晨,而淮海战役发动的日期正是11月6日。

黄百韬就这样被华东野战军围困到了11月22日,最终覆灭。

几天后,极力主张将国民党主力撤出徐蚌战场的孙元良曾这样说:
国防部对敌情算不清,对共军企图断不明,要部队白白送死,实可叹息。粟裕主力十几个纵队南下,离新安镇一百里时,还不让黄百韬西行集结徐州,反而要掩护第44军,贻误良机,为了救一个军而害了五个军。

黄维:“不等”是孤独的


黄维兵团是淮海战场上身份比较特殊的一支国民党部队。

它原属于白崇禧的华中“剿总”,在河南“扫荡”中原解放区,然后被蒋介石直接划归到了国防部名下,奉命东进解救黄百韬。但从始至终,黄维兵团都没有并入徐州“剿总”的指挥。

黄维没有“等”,他忠实地执行了上峰的命令,而且是不顾一切地迅速东进。

当时的局势是:孙元良守徐州,邱清泉和李弥出徐州向东救援黄百韬,李延年和刘汝明从蚌埠一带北上增援。

但邱、李兵团始终无法突破华野的阻击线,而李、刘兵团一直拖拖拉拉,有点类似辽沈战役中,廖耀湘迟迟不增援锦州的“等等看”的心态。

就这样,“不等”的黄维在高歌猛进了一阵后发现,自己被孤立了,因为别人在“等”…

黄维被围双堆集时,
南北两面的国民党军都离他较远

11月23日,也就是黄百韬兵团被歼灭的第二天,黄维兵团在南坪集渡过浍河,被中原野战军半渡而击。到24日中午,黄维的第12兵团被浍河分成了两半。

24日晚,黄维已意识到了自己将成为共产党部队的下一个包围目标,于是连夜决定向固镇西南的铁路线撤退,这样可以和南面的李延年部靠拢。

但就在部队准备开拔时,黄维竟然犹豫了,也许,他是不想因自己的南撤而让“校长”失望吧。

黄维就这样“等等看”了十几个小时,直到25日下午4点,才下达了转移命令。

这十几个小时又是致命的,25日夜,黄维被中野围困在了双堆集。这一围就是20天,12月12日,中野发动了总攻,15日,黄维兵团12万人被歼灭。

黄维坐着坦克单独突围,结果坦克坏在了半路。黄维下车逃命后,被中野三纵的一名通信员抓获。

杜聿明:蒋介石让他等

11月28日,黄维被围的第三天,杜聿明从徐州飞到南京开会,并且提出了绕过被围的黄维,从徐州全面撤退的方案。

蒋介石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同意放弃徐州,并致电黄维,让他掩护杜聿明集团撤退。就这样,赶来“救人”的黄维,变成了一颗“弃子”。

杜聿明的方案没有错,如果撤退成功,徐州三个兵团将被保存下来。

杜聿明也很小心,这个撤退计划被他严格保密,特别回避了那个被他怀疑“与解放军有联系”的,国防部三厅(作战厅)厅长郭汝瑰。这一幕在电视剧《大决战》中出现过。


徐州大撤退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混乱,杜聿明防住了中共地下党,但没防住南京高层向徐州政商界走漏消息。就这样,军事撤退变成了军民混杂的大迁徙。

12月1日凌晨,杜聿明的指挥部撤出了徐州,当晚,徐州解放。

3日,杜聿明抵达一个叫孟集的地方,然后,停了下来。停的原因是蒋介石空投了一封亲笔信,让他的部队和李延年部南北夹击,解救黄维。

杜聿明傻眼了,他的撤退计划才执行了三天,就被蒋介石中途改变了。杜聿明的第一反应是抗命,但在纠结了一天后,还是决定遵从“老头子”的意愿。

这一天的等待,最终铸成了杜聿明集团的悲惨命运。

12月4日,邱、李、孙三大兵团被华野包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6日,孙元良自行突围,大部被歼灭。

15日,黄维兵团被歼灭。第二天,蒋介石决定退守淮河和长江,李延年和刘汝明奉命南撤。就这样,杜聿明自己变成了另一颗“弃子”。

这个时候,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南下。为了配合平津战役,总前委决定暂缓对杜聿明的攻击,部队休整20天。

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发动了最后的总攻。

1月10日战斗结束,杜聿明被俘,淮海战役结束。

总结一下,黄百韬因为“愚蠢的命令”等了两天,黄维因为自己的犹豫等了一天,杜聿明因为蒋介石的朝令夕改等了一天,加起来就四天的时间,却断送了国民党60万大军的生路。


毛泽东曾说:淮海战役好比一锅夹生饭。

这句话有时候会被人曲解,认为这是主席在批评淮海战役。

其实主席的意思完全相反,原话是这样的:
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这句话反映了淮海战役的另一个关键字:变。

夹生饭”,指的是淮海战场上战况的复杂多变;“硬吃”,反映的是共产党前线指挥官的果断应变。

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的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机制远没有共产党方面来得高效。而在多变的战场态势下,这一点显得尤为致命。

黄百韬被围后的第十天,也就是“小淮海”将演变成“大淮海”之际,毛泽东和军委中央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提出了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方案:
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临机处置一切”,六个字,分量千金!

蒋介石如果也能给杜聿明这六个字,结局会大不一样。

11月18日,总前委在成立后的第三天,就做出了一个影响未来整个战局的临机应变。

当时黄百韬兵团还没有被剿灭,按照军委中央的原计划,华野应该在围攻黄百韬的同时,引诱救援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进,然后切断他们退回徐州的后路。

但总前委发现黄维兵团已成孤军插入之势,于是决定放弃打邱、李,让华野休整,改由中野设伏包围黄维。

中野和黄维当时都是12万人马,但武器装备天差地别。中野官兵没有任何退缩,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命令。邓小平当时说:“即使在这场决战中,中原解放军全部打光,其他各路大军也能渡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一边是各部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一边是决心把自己打光也要保障全局,国民党输得不冤。

11月23日,是作出围歼黄维兵团决策的第五天,黄维被围于双堆集的前两天,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驻扎在了一个叫小李家村的地方。这里,是黄维兵团、邱清泉和孙元良兵团、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这三路国民党大军的南北夹击会合点。

电视剧《大决战》

这在世界战争史上,前无古人。小平同志“全部打光”的态度,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中央放权,前委担责,部队奋勇,国民党在推诿等待,共产党在临机决断,淮海战役的胜负之分即在于此。


陈毅元帅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就是淮海战役的第三个关键字:运。运输的运。

其实任何一部关于解放战争的影视剧,如果少了支前民工的剧情,都是不完整的。因为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数量巨大的支前老百姓所建立的后勤保障体系。

《大决战》中的支前队长焦裕禄

杜衡记在《三大战役前的“三大战役”》中提到过,济南战役期间,山东老百姓的支前民工超过了50万,比交战双方的兵力总和都多。

而在淮海战役中,支前民工的总数达到了543万!其中随军的民工有22万,负责转运的民工130万,在后方负责物资生产和准备的民工有391万。

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的情况比较特殊。辽沈战役打了锦州、沈阳,围了长春;平津战役打了天津、张家口,围了北平;只有淮海战役,不涉及大城市的攻防战,全部是平原地区的野战。

没有大城市做依托,国共双方在运动战中都只能携带有限的给养,再加之战役规模巨大,所以后勤保障也成为了淮海战役的“胜负手”之一。

共产党方面,一个月的粮食消耗就达到了一亿斤,而随着常备民工和俘虏数量的增加,粮食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另外,弹药、被服、药品和伤员运输量同样巨大。

如此庞大的后勤运输,靠的就是人,和陈毅元帅口中的“小推车”。

国民党方面也是在倾尽全力打“运输战”,而被围困的兵团只能依赖空运。当时每天出动的飞机达到120架次,还租用了美国人陈纳德开设的航空公司的飞机。

到了后期,被围困在小村庄里的国民党军已经烧光了所有能烧的东西,空投下来的粮食和肉类都无法做成熟食,于是南京只能空投饼干和罐头。

这场“运输战”,共产党部队完胜。许多国民党士兵,就是为了一口吃的,临阵投了降。

围困杜聿明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国民党军溜到解放军阵地前买东西的奇特场景,解放军不阻拦不扣留,任由他们来去自由。

还有一位解放军排长,让投诚人员带着他摸回了国民党阵地,然后在战壕里给敌人做工作讲道理,最后,带回来一个连的国民党士兵…

回顾这些故事,不得不感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硬吃了夹生饭”,但更是:人心所向。

历史上的运势沉浮,皆因人心向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内部矛盾揭秘
淮海战役:如果白崇禧全力参与对阵粟裕,结局是否会改变?
黎明前的决战:淮海篇-小淮海打成了大淮海
【每天老照片】-1万-9875-都怪此人 淮海战役中,害已逃离徐州的杜聿明全军覆没
管文蔚回忆:我所知道的淮海战役情况
决战中的决战,惨烈的淮海战役,攻守几度易形,胜败之数难解难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