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国崛起 | 苏联(俄)篇:俄罗斯何以走向社会主义?

俄罗斯何以走向社会主义?

Rasputin 音乐: Boney M.

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莫斯科上空69个春秋的苏联国旗缓缓落幕,等待它的将是俄罗斯的三色旗。世界为之震惊,无论是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抑或其老对手们,他们没曾想到苏联的覆灭竟是如此之速,正如1917年的十月革命的胜利那般意想不到。苏联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的辞职,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开始。



落下的苏联国旗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


到如今,国际局势早已“换了人间”,历史舞台从大西洋沿岸又回到太平洋沿岸,亨廷顿早在90年代末就曾预言: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之间那样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征途上,苏联作为老大哥式的角色给予我们弥足珍贵的援助和支持,我们不会忘记。美国自然也从未忘记过苏联,美利坚民族至今仍未从冷战的阴影中走出来。自俄罗斯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成就不凡,它告诉我们:世界上并非只有资本主义这一条路。

既非亚洲,也非欧洲

俄罗斯虽地处亚欧大陆,并且政治经济中心一直位于欧洲东部,然而它却呈现出非欧洲、非西方的特征,如集权主义色彩,民众的集体性较为明显等。我们习惯称俄罗斯人为“战斗民族”,可见其民族性格和精神与欧洲大陆大相径庭,如钢铁般的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其文明的独特性不妨从历史的角度展开分析。公元9世纪基辅罗斯建立之后,东斯拉夫人摆脱氏族部落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弗拉基米尔大公在位期间,改变原始宗教信仰,接受基督教洗礼。与西欧天主教不同,俄罗斯所信奉的东正教并未对王权有阻碍作用,反而借此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加强中央集权。东正教会虽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始终没有超越王权的威严,独立性渐渐受到削弱。为了获得自身的发展,教会顺势提出“官方人民性”公式(即东正教、专制制度、人民性三位一体),教导民众忠养成忠君、顺从的品质。东正教会内部活动的规范性和集权性也同样在俄国国民性格的塑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3-15世纪两百余年间,蒙古人在基辅罗斯的版图上建立金帐汗国,蒙古人的统治使俄罗斯与西欧的联系与交往几乎断绝。尽管16世纪以后,彼得一世主动向西欧学习,然而这却无法弥合东西文化之间的隔阂。

基辅罗斯为罗曼诺夫王朝留下的一大“遗产”——村社,也是形成俄罗斯民族特色的重要影响因素。基辅罗斯时期的村社相当于搞“集体所有制”,土地归村社所有,分给农民使用,依靠连环保的方式相互监督。而后村社多被贵族所占有,为获取更多经济利益,村民逐渐沦为丧失人身自由的农奴。村民直接受地主、贵族的驱使和摆布,沙皇往往充当村社保护者的角色,防止村社贫富差距过大,而正因如此村社表现出均质化特点和对沙皇的敬仰村社成员对村社共同体的习惯性依赖大大束缚了村社成员的个性但却培养出了俄国国民很强的集体主义意识

谢尔盖·阿瑟尼耶维奇·维诺格拉多夫:《午餐工》

从沙俄迈向苏联的三次革命

回顾近代俄国史,从一开始俄国就比其它欧洲国家“慢半拍”,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已经通过革命陆续走上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俄国的沙皇专制却在日趋加强。如无外界刺激,俄国国家体制便如同一潭死水克里米亚战争一败涂地——沙皇被迫对农奴制作出调整;日俄战争全军覆没——沙皇被迫实行立宪改革;一战夺走人民的和平与面包——沙皇被迫下台。这样看来,冲击-反应模式似乎也适用于俄国。

列宁在《纪念赫尔岑》一文中提出,“我们纪念赫尔岑时,清楚地看到先后在俄国革命中活动的三代人物、三个阶级。”在这三个阶段的接力之下,俄国革命的性质最终与西方革命完全分野。站在起跑线上的是19世纪早期的十二月党人,他们基本出身贵族,曾经与拿破仑的军队一决高下,虽然法兰西帝国的铁蹄被成功阻挡在国门之外,但这些军官却惊异于俄国与西欧的差距,一腔热血终被辜负,孤胆英雄杀身成仁。接过第二棒的民意党显得更加“亲民”,亲自与农民打成一片,但因未真正了解农民而难以赢得其信任,只能剑走偏锋,行政治暗杀之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就这样game over,但之后的沙皇能放过他们吗?等到第三棒交到社会民主工党的手中时,列宁等革命者怀揣马克思主义信仰,组织发动工人群众,建立工农联盟,革命的火焰才真正得以点燃。

亚历山大三世在其父遇害之地修建的滴血大教堂

在此基础上,沙俄通过20世纪的三次革命逐步跨越卡夫丁大峡谷走入苏联(俄)。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够最终获得革命的主动权,实际上是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仓廪实而知礼节”,《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解决了民众最迫切的关于和平与土地的需求。(尽管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牺牲大片领土,但以空间换时间,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来说是必要的。)因此,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同时,苏联(俄)建立的必然性中亦带有偶然性,二月革命中群众运动之激烈与广泛,以致直接将沙皇拉下马,是列宁未曾想到的;十月革命占领冬宫时守军并未产生较为激烈的反抗,这或许可以看作布尔什维克顺乎民心的表现,但这却一定程度上超出革命家们的预判。比照中俄革命之路,显然中共28年的筚路蓝缕显得更加艰难和崎岖,革命道路千千万,但最终所要实现的共同理想是无可争议的。


Kiselev A.A. 基塞廖夫:《列宁红场演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战争与革命中崩塌的俄罗斯帝国
《苏维埃制度底下民族问题之解决》
"俄国"、"沙俄"、"苏俄"和"苏联"的区别_
陕西历史特级教师李树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浅析俄国革命:原因、特点、发展和后果
沙俄实业发展简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