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是如何诊断治疗疾病的?



导读:很多人找中医大夫看病一般都会这样问:大夫我感冒了怎么治?我有咽炎怎么治?我痛经怎么治?我子宫肌瘤怎么治?有的甚至进门一句话不说把手往桌子上一伸:大夫你给我看看我都有什么病?......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主要还是对中医不了解,对中医如何看病诊病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那么什么是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闻气味;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这四诊之中望诊和闻诊其实从患者一进门医生就已经悄无声息的开始了,望诊和闻诊会一直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而病人能直接体会到的是问诊和切脉,问诊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中医看病往往要经过不厌其烦详细的询问,包括主诉(主要不舒服症状)、患病时间、诱因、伴随症状、治疗经过、饮食、睡眠、大小便,育龄期女性患者还会询问月经情况等等,而脉诊可以和问诊同时进行也可以在问诊之前或问诊之后。

      说到脉诊,在这里需要特别说一下,绝大部分的非中医人士,大概都会觉得脉诊很“神奇”——三个手指轻按手腕,便知病家一切疾苦,甚至悬丝诊脉、断人生死!那么这些究竟是故弄玄虚还是确有其事?

      脉诊确实有神奇的地方,对于临床辨别病情有很重要意义,但没有必要过度神化,什么悬丝诊脉更是无稽之谈!它的神奇也是建立在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之上的,记住,医生是人不是神,更不是B超和CT机。

1.脉诊并非唯一手段,识病尚须四诊合参

中医诊病,依靠的是望、闻、问、切。切,即脉诊,“四诊”之一,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而非唯一手段。《难尽·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难经原文告诉我们,脉诊的主要任务是判断脏腑虚实。

例如,“脉弦,左关尤盛”,可知“肝气偏亢”。不过,肝气偏亢可能是高血压、动脉硬化,也可能是肝炎活动期,还可能是焦虑症等精神问题(几种疾病的弦脉还有细微差别,此处不再展开)。

单凭脉象只能知道疾病的大致方向,经验丰富者可以进一步缩小病证的范围,但要得到可靠的诊断,还需四诊合参,甚至还需要知道相关的化验检查来与现代医学对接。

2.同一脉象不同个体,诊断意义大不相同

同样的脉象,不同的个体,诊断意义可能完全不同。以细脉为例,年轻女性,形体娇弱,脉细,一般属于正常;年轻男性,形体盛壮,诊得细脉,说明体质偏弱(虚胖),需要调补,也可能是疾病造成,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反之,娇弱女子,脉象实大,一定有病;壮年男子,脉象缓和有力,多是健康表现。所以,不要问医生“我脉细/弦/滑……是不是有病啊”。

3.慢病脉象少有变化,急病切诊旦夕有别

常有病人问我:“医生,我吃了几个月的药,为什么脉象还是这样?”其实,他得的是慢病,慢病的脉象本来就少有变化,或者说变化虽有,但十分缓慢、细微,几周、几个月甚至一二年都没有明显变化。慢病调理的是体质,体质岂是说变就变!

急病就完全不同,脉象的变化非常快。比如急性外感热病,发热前恶寒脉紧,发热时脉象滑数、洪大,热退时又趋于缓和……这些变化可能在一天内先后出现。有时,用了退热药,病人的体温降下来了,但是脉象依然急促,说明病邪未去,病人在数小时内将再度发热。须知,慢病莫问脉变与否,急病才论大小缓急。

      还有的朋友看中医会问:我明明是就是胃疼,给我治止疼就行了呗,怎么还问我口苦不苦?有没有反酸烧心?昨天吃的什么东西?胃胀不胀?太麻烦了!其实这些都是医生问诊的必要流程,不同的病问诊方向内容也是不一样的,问诊越详细诊断越准确,治疗效果越好,医生问诊绝不是无的放矢胡乱问的,就说这个胃疼,治疗胃疼我们是不是需要看看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伴有口苦反酸烧心一般就是肝胃不和导致的,治疗应该疏肝和胃;如果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胃胀,那就是饮食积滞导致的,吃点保和丸就行了,这其实就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也是中医治病的核心思想

      什么是整体观?整体观念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医认为天地人都是一个互相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受天地各种变化的影响。另一个方面,从小的来讲,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和六腑都是一个整体,它们各自的机能活动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孤立的器官能运作的。另外一个整体观念体现在什么?就是在中医治疗学上,中医治疗疾病是从人的整体来判断的,比如说人的五脏的疾病都是互相影响,肝病会引起脾胃病,脾胃病又会引起肾病,肾病又会引起肺病,肺病又会引起肝病,中医经典名著《金贵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意思就是说看见肝有病了不能只治肝病,还要健脾胃增强脾胃功能,以防肝病引起脾胃病,所以辨证治疗的时候要各个脏器都要兼顾,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指先通过中医诊查方法来判断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证候类型确定治疗疾病的方法。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所谓的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来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症。之后对证治疗,比如说咳嗽,《黄帝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也就是说引起咳嗽的部位不只有肺,心、肝、脾胃、肾等都会引起咳嗽,找到了病位还要看病因是什么?是寒还是热?是燥还是湿?等等,这些都是与辨证论治范畴

      中医诊病过程是就像是建造一个大的工程一样,从设计到建造都要做到一丝不苟,统筹全局,不得有一点马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理解国医大师李士懋“平脉辨证”?看完本文就有答案
正確認識脈診
中医是如何看病的?什么是辨证论治,四诊八纲? | 道医网
刘英锋 | 对脉症不符系列问题的思考
王光宇谈舌诊和脉诊 中医临床版
​23话 “诊脉”是诊什么?——脉诊三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