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至目前对老子《道德经》最靠谱的解释(修改版)

 我对老子《道德经》三十五章的理解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归而立。故道之出言, 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注释:

  执:把握。

  大象:一个大形象的事物。

  往:到来,向往到来。

  乐:音乐。饵:美食。

过客止:使过路的客人都为之停步并加入。

归而立:归顺的多了形成了一个独立之系统。

不可既:既,穷尽,尽头。不可以穷尽的。

  译文:

  把握一个大形象的事物,天下的小形象事物就都会向往投奔到来。这些小形象事物到来后与大事物之间又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泰然、和平、安静相处。就好像一个地方有音乐和美食,使过路的客人都为之停步并加入。当归顺的多了使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独立之系统。

  用言语来表述这个大形象事物里面包涵的逻辑规律,说起来平淡而无味;拿来看,却没有形象可见,拿来听,却没有声音可听,拿来用,却是不可以穷尽的。
  

感悟:

  由于宇宙万物的逻辑起源的本质,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体。所以,人类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宇宙逻辑规律外在表现。它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自然界里,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智能的人类社会,也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等,都应该是在拥有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道”后,通过“德”的有厚重事物积累之后,像滚雪球一样的形成具有独立运行系统的。

  这一章意思很明白:一个大的事物拥有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道”,又拥有有厚重的事物积累“德”,就可以形成一个独立运行系统,有了这个系统大的规模形象,天下所有的小形象事物都投奔而来,那么,这个大形象事物必然会像滚雪球似的就越大。其内部这些事物之间又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泰然、和平、安静相处。就好像一个地方有音乐和美食,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并加入其中成为一份子,当归顺的多了使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独立之大的形象系统。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东西吸引了天下的小形象事物就会向往投奔到来呢?

  原来,大形象事物 在形成独立系统的内部,把自然法则“道”,做为最高的原理来展开必然方向的事物之间的自由存在、自由选择、普遍平等、普遍互利、普遍博爱的价值尺度。并以这种价值尺度来加强别的事物的关注,而吸引别的事物的驻足,并作为一份子参与其中而共同建树更宏大的事物,这无疑就是自然法(道)无穷无尽的作用。

我对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的理解

  原文: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兴之;将欲夺之,必古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释:

拾之:收敛的事物。

古张之:过去不断扩张的事物。

将欲夺之:将要改变的事物。

必古与之:与,给出,外泄。必然的过去不断外泄的事物。
  

微明:事物幽深处的向外显露。
柔弱胜刚强:事物的幽深柔弱之处决定其外在的刚强之处。
利器:军队。

  译文:

  将要收敛的事物,必然是过去不断扩张的事物;将要衰弱的事物,必然是过去炫耀强大的事物;将要消亡的事物,必然是过去兴极的事物;将要消散的事物,必然是过去不断外泄的事物。这就叫事物幽深处的向外显露。

  事物的幽深柔弱之处决定其外在的刚强之处,同露出水面显摆的鱼儿不能离开深谙的水渊一样的道理。所以,邦国的军队不可总在别人面前秀肌肉。

  感悟:

  据说宇宙的的过去起始,是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奇点,,通过大爆炸向外喷发形成现在的宇宙。,所以,现在的宇宙是一个不断扩张的事物,所有的恒星都在离我们远去,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宇宙会出现收缩,这大概就是事物的收敛。这与老子的“将要收敛的事物,必然是过去不断扩张的事物。”的理论完全一致。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不仅是一个哲学现象,而且是一个物理现象。

  将要收敛的事物,必然是过去不断扩张的事物;将要衰弱的事物,必然是过去炫耀强大的事物;将要消亡的事物,必然是过去兴极的事物;将要消散的事物,必然是过去不断外泄的事物。西方哲人说这是万事万物的物质形体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现象,东方人习惯说这是辩证法:事物有好与坏两面性的因果。老子认为这是宇宙中任何事物形成都存在“无”和“有”二种状态相互转换的平衡态,即是“有”和“无”的永恒存在平衡状态转换过程。这里老子把事物微观幽深柔弱之处叫做“无”,把事物成形的宏观外显或刚强处叫做“有”。

     从事物发展逻辑上讲,“有”应该是“无”演化、积累形成的结果,我们把它叫做正向转换,如果“有”消散而转换成“无”呢?我们把它叫逆向转换。而且两者总是此消彼长,当正向状态相互转换到极致一定会发生逆向状态相互转换,这就是任何事物都有生命极限和消亡的内在原因。往往“无”决定“有”,故此,才有“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和“柔弱胜刚强”的说法。

我对老子《道德经》三十七章的理解

  原文:

  道恒无名,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为心。为心而欲作 ,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楃。

  阗之无名之楃,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注释:

  道恒无名(即恒道名无):恒道,不变的自然法。不变自然法则被称为 “无”的精神之质。

  
  自为心:以“德”为心自化。

  阗:去填满。楃:空间。心灵的空间。

  阗之无名之楃:必须把被叫做“无”的精神之质去填满人心灵的空间。

无名:即名无。被叫做“无(的精神之质)”。

  自正:自然归于正义。

  译文:

  永恒逻辑规律“道”被称为精神之质的“无”。邦国君王如果能够拥有保持这种精神实质,并按其做事,自然界万物就会以“德”为心自化。其中作为自然万物之一的人,必然会以心自化。要使人的精神思维得以扩张,自我世界充实饱满。就必须以被叫做“无”的精神之质去填满人心灵的空间。

  被称为“无”的精神之质充满人的心灵空间,人才不会受到侮辱,有了荣辱的情感。人类一旦有了这些情感,人类世界就会自然归于正义。

  感悟:

  我们常说人的素质,无疑指的是人对自然逻辑的追求得到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或曰人文素养等等,而这些素养恰恰与人的道德素养分不开。老子认为,人的道德是自我化育的,就像自然界万物以德性自化一样。

        由于人分为肉体和精神两个层面,精神层面更应该占主要方面。而要让人有好的道德修养就要让人的自我世界充实饱满,使人的精神实质得以扩张。按老子的话说“必须以精神的之质'无’去填满人心灵的空间。”  可见老子非常看重人的主体内面之精神,力求使人能够通过精神素养的积累不断完善之。也就是以认识论的方式不断充实这种精神世界,然后达到道德至善。

        看来,老子认定道德是个人的事情,与个人的自由意志有关。只要个人能够同万物一样以德自化达到自我精神世界充实饱满才能以心自化的,进而以完善人的健全人格,有了健全人格,人才有了荣辱的情感。人类一旦有了这些情感,人类世界就会自然归于正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全文(翻译 )-4
“道”之“不求甚解”
老子之道是什么?是万物之本,是宇宙规律,又是人的准则
什么是“道”?什么是“名”?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5,6)
道家思想的本质是什么?道教哲学的本源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