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赢家的诅咒”?

注:此为中央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MPAcc《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生作品。

促使我去看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它的标题,对于赢家的诅咒,这看起来非常地不符合常理,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教育去成为NO.1,现实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对于人生赢家的定义,人们总是劳此一生去追逐那个目标,成为那个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成为赢家似乎百利而无一害,但是201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认为一个赢家或许也会收获“诅咒”。

塞勒认为,传统经济学在现实层面遭遇很多适用上的尴尬,主要原因是这门学科的基本假设出现了偏差。具体来说,这本书主要指出了传统经济学应用到现实世界时候遇到的三个悖论:第一,有限理性悖论,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太过绝对,人并不总是在理性权衡。第二,不完全自利悖论,传统经济学关于人总是自私自利的假设也不正确,人类经济决策不全是自利行为。第三,标准经济人假设悖论,传统经济学过于机械的看待了人的经济行为,忽视了经济选择的复杂多变性。作为一个理性人,我们需要弄清楚它是怎么发生的,消灭我们世界观里的认知盲点。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我微观经济学第一堂课就接触到的概念,看似这个假设非常的合理,但在现实社会中少有完全理性的人,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巨大的鸿沟,每一次人的决策不可能严谨的像一个数学公式,正是有许多不确定性才有了“最初的赢家最后可能是输家,而最初的输家可能逆转为赢家”的机会。塞勒通过大量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市场行为很多时候,带给我们的并不是理性计算,也不是最优解。

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即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拍卖。在大多数国家,石油天然气这些自然资源都属于公共资源,如果有公司想去开发的话,通常他们需要参与国家的公开拍卖,最终谁出的钱最多,谁就能获得这些自然资源的开采权。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拍下油田开采权的公司肯定会获得巨大的利润。但据统计。从1954 年到1969 年竞拍到墨西哥海湾的石油矿井开采权的公司中,有62%的油田是亏本的,有16%的油田勉强能持平,只有22%的油田有盈利,而且盈利水平也不是很高,也不过百分之十几的收益率,跟我们的认知是完全相悖。

原因就出在拍卖本身。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竞拍石油开采权的时候,公司都会陷入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困局之中。首先,油田的真正价值无法估计,只能靠主观猜测,而这就会带来判断失误。其次,石油开采权的竞拍经常采用暗标拍卖,公司要在规定时间内报价,但不知道竞争对手出价多少,所以为了拿到开采权,这些公司会尽可能往自己能承受的比较高的价格范围内报价,这就导致胜出的公司往往要耗费巨大的代价。后续开采石油的收益大部分都补贴给了拍卖费,利润就可想而知。所以说,人并不像经济学家想的那样,是一个善于权衡计算的理性人,在面对市场选择的时候,传统经济学理性人的模型无法解释人的全部行为,这是传统经济学的一大缺陷,也是本书的第一个观点。







塞勒认为,传统经济学还存在其他缺陷,比如传统经济学关于人总是自私自利的假设也不正确,人类经济决策不全是自利行为

传统的经济学家往往认为,一切涉及到利益、涉及到金钱的市场行为,它的驱动力一定是人对利益的追逐。每一个人从经济层面来说都是自私自利的,市场上不存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圣人。而对于那些为了追求公平,愿意放弃自身的利益,选择保全别人的利益的人,传统经济学家给的解释是,这不能说明他在追求公平,他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之后,更多人就会来跟他合作,他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要想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就得对你有利,也对我有利,整个人类社会的协作系统,就是在人自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背叛。例如,在“公共产品”博弈中,还是有不少人选择为集体的利益着想,愿意自己做出一定的牺牲来换取整体的最优选择。我认为这与中西方观念的不同也有着重要的关系,西方奉行个人主义,强调自己的利益,在“公共产品”案例中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个,而对于我们来说,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只有集体的利益得以保障,个人的利益才得以实现,中国人确实是这样做的,在多次对外作战中显示出了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如果在中国做一次“公共产品”的案例,我猜测愿意奉献的人会增加,而搭便车的人会减少,数据会更加可观一点。这让我们注意到在经济学模型中“理性的经济人”所扮演的自私的角色,阿玛蒂亚·森描述总是自私理性的那些人为“理性的傻瓜”,因为只根据自我收益所做的相互选择,一定会导致总体的次优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更需要不那么“理性”的合作者

此外,行为经济学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也反驳了人是自利的这一观点。最后通牒博弈是来自于一个经典的实验,这个实验的大概是说,实验人员给A十块钱,让A在AB两人之间分配,A可以自由决定分给B多少,但是B可以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如果B接受了,那就双赢,两人把钱拿走;但如果B拒绝,这十块就会被收回。如果按照传统经济学家们的看法,不论A给B多少钱,B都应该接受;而A则应该尽可能的少分给B 钱。可结果是,多数成功分钱的人是按照6∶ 4 的比例分配的,A 多拿了一块钱,是相对公平的。而那些特别不公平的分法,比A拿九块,而B只有一块的情况下,A 全部被拒绝了,最后谁也拿不到钱。这个实验表明,那些拒绝分配方案的人,感到不公平之后,宁可放弃收益也要表达抗议,他们的出发点并不是自私自利。同时,研究人员对最后通牒游戏中接到不公平分配提议的人进行大脑核磁共振扫描,他们的大脑成像显示,他们的前脑岛区被激活,而人脑的这一区域与负面感情体验有关。这就证实了,他们确实是因为对不公平感到愤怒,才拒绝了这个分配方案。

这就表明,人天然地会去追求公平,即便是涉及到金钱这种直接的利益的时候,并不完全只想着让自己利益最大化,遇到特别不公平的东西,还会激起他的一些负面情绪,他宁可牺牲掉自己一部分利益也要维持公平。所以,我们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不完全是自私自利决定的,甚至情绪有时候都比人的逐利性强大得多,它很多时候能主导我们的经济决策







一价定律”在很多场景中都适用,然而在市场中还有这样一类资源可能与一价定律相悖——人力资源,对于人力资源的定价,即工资,似乎在市场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并且同一地区的公司在面对同样的物价水平时,也未必会给出相同的工资水平。面对相同质量的人力资源,不同公司的反应也可能截然不同,书中例举的汽车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很高,而靴鞋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很低,按照常理来说,人们在选择时会倾向于高薪企业,随着时间的不断积累,汽车制造业的人力资源应该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工资水平的降低。然而,数据显示,1923年相对高工资的产业,在1984年依然是高工资的产业,并不符合经济学的分析,即已经有一段非常长的时间,工资结构都维持相对稳定,这一点可以算得上是经济学的悖论,不能用经济学的知识来解释这种问题。



从前面几个观点可以看出,传统经济学过于机械的看待了经济行为,忽视了经济选择的复杂多变。但是,我们仍然会发现,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和自利的假设,在市场经济上很多时候还是被证明是对的。那么,人只要面对足够的市场竞争,还是基本符合经济学研究的结果吗?本书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不存在什么标准的经济人,人是一种非常多变的动物,即便条件完全一样,不同的人也可能做出完全相反的选择,传统经济学把人的反应想得太过于标准化了。比如说,书中有一个例子,说有个小国每年有600人死于车祸,为了降低人死于车祸的概率,他们出了两种解决方案,A方案每年能把死亡人数从600降低到570人,减少30人,这个方案要花掉1200万美元的预算。B方案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到500人,减少100人,需要花费预算5500万美元。那么这两个方案,应该用哪一个?政府雇用了两家民意测试的公司,第一个公司直接告诉市民这两个计划,然后问他们更喜欢哪个。结果2/3的市民说,更喜欢挽救更多生命的B 方案,也就是说,大家认为,花费5500万美元救更多人是值得的。另一个公司,也把两个方案告诉了大家,但没有提成本是多少,只说了每个方案能减少死亡多少人。大家比较过两个方案之后,公司才告诉他们,B方案要花5500万美元,比A方案的1200万高好多,这时候大部分人仔细琢磨了一下,有90%的人都选择了A方案。市民们获得的信息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信息传达的顺序略有不同,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如果按传统经济学家的看法,老百姓会有一个权衡和理性分析的过程,他们会对哪个选择更好,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和结果。当然很多传统经济学家质疑,说这种实验肯定什么地方不够严谨,或者统计错了。后来好多行为经济学家,做过很多次类似的实验,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就是人的偏好和选择,有时候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偏好是不断变化的,价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经济选择也有多样性。标准经济人假设悖论,传统经济学过于机械的看待了经济行为,忽视了经济选择的复杂多变。这就是本书的第三个观点。







通过读《赢家的诅咒》这本书,首先,我了解了有限理性悖论,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太过绝对,人并不总是在理性权衡和细心计算,很多时候市场选择,哪怕是大公司的判断,有时候都会像一笔“糊涂账”。然后是不完全自利悖论。传统经济学关于人总是自私自利的假设也是不正确的,人类经济决策不全是自利行为,在市场行为上人也会追求公平,经济行为也会因为情绪变化而调整。最后,我知道了标准经济人假设悖论。传统经济学过于机械的看待了经济行为,忽视了经济选择的复杂多变性。人是经济动物,但也是一种多维度的经济动物,任何把人的行为模式过于简化的描述都难以触及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

同时,从《赢家的诅咒》中可以看出,对于金融市场的研究,目前的知识范围还是基于标准的经济学范式,但是不可否认,理论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更多的还是受到人的心理因素的和行为因素的影响,正如书中所写,我们目前的现状就是“你想要优雅又精确的错误,还是混乱且模糊的正确理论。”



文案:江子涵 刘子琪

排版:斯丢登特周

审核:刀客特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赢家的诅咒》| 大卫解读
开发商为什么热衷于制造“地王”?因为他们陷入了“赢家的诅咒”!
经济学应该如何解释世界 从“斯密悖论”谈起
叶航:行为经济学:发展前景与路径
2017 诺贝尔奖得主塞勒:股市中赢家的诅咒
群兽中的一只猫: 《经济生活中的悖论和反常现象》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