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鄱阳湖上,围猎朱元璋(上)(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32)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32篇,上接这篇副统帅必须死(完结篇)(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31)

前言:

多疑的朱元璋一直在犹豫,陈友谅60w大军陈兵南昌城下,究竟是顿兵坚城还是想围点打援?

侄儿朱文正派来使者,一字求援不提,却说陈友谅士兵损伤严重,且夏季长江水流入鄱阳湖,对陈友谅逃遁是逆流,如果封住湖口,灭陈友谅必矣。

眼前到底是机遇还是陷阱,朱元璋也不清楚,但侄儿口中千载难逢的机会怎忍放弃,终于决定召集主力20w,跟陈友谅梭哈对梭哈。

决战在即,朱元璋写了一首《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反映了心中忐忑:

马渡沙头苜蓿香,
片云片雨过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
不是咸阳是洛阳。

夺取天下是否只是英雄大梦一场?梦醒时分,俺老朱和偶像刘邦一样,马上要面对当世“项羽”陈友谅了。

一、机遇还是陷阱?

1363年六月底,南昌已经被陈友谅60w大军被围困已2个月之久。

这两个月内,朱元璋不是想着解围,却跑到江北“救”自己的老上级小明王韩林儿,后又将其沉江,丝毫不以南昌为意。

多数作家写到此处时,都说朱元璋对南昌被围困不知情。

怎么可能?南昌这种重镇被围攻,朱元璋竟然不知道?真以为朱元璋的情报系统是吃干饭的么?

唯一的可能是,慑于陈友谅势大,南昌对朱元璋已成弃子。或许还因为后面有张士诚虎视眈眈,朱元璋没有勇气对面一把梭哈的陈友谅。

迟迟不见援军达到,南昌守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终于琢磨明白叔叔怎么想了,派遣使者千户张子明去求救,并特意交代见到朱元璋要这般说。

张子明化妆成渔民,昼伏夜出达到南京,见到朱元璋。他按照朱文正提前所吩咐,一句不提城守不住,反倒一顿忽悠:

1、陈友谅虽然人不少,但死伤惨重,“兵虽盛,战斗死者不少。”

2、陈军出师时间过长,粮食差快没了,“贼巨舰将不利”,他们准备跑路了。

3、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夏季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长江水流往鄱阳湖,陈友谅如从南昌经鄱阳湖北返则为逆流而上,十分不便。

主公,我不是在跟你求救,我是在告诉你机会来了!灭陈友谅就在眼前,千载难逢,不能再犹豫了!

巨大利益面前,朱元璋被打动了。

朱元璋真迹《大军贴》

七月,朱元璋终于准备出兵,从江北召回了围困寿春庐江3个月之久而无所作为的徐达和常遇春,集合20余万主力,溯长江而上。

眼前到底是机遇还是陷阱,朱元璋也不清楚,只能见步行步。

决战在即,他写了篇首的《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

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平生俺老朱以老乡刘邦自许,英雄梦醒来才发现,此时还远远不是大汉建都长安天下一统之时,马上就要面对的是刘邦当年与项羽在洛阳周边的决战。

朱元璋心绪如此不宁,半路上大将冯胜(日后和徐达并列开国六公)船翻了,他认为不吉利,打发其返回。

朱元璋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情报工作,他曾在侍卫里挑选生辰八字好的,组团派到张士诚身边,让他们长期潜伏。

没道理陈友谅身边没他的人。他很清楚陈友谅有多强大,隐约猜到自己可能要面对什么。

当然,派奸细这种隐秘事怎么能组团搞?上面提到的那帮人就算八字再好,最终也被张士诚一锅端了,让迷信的朱元璋十分郁闷。

明孝陵武士像

二、百折不挠陈友谅

喜欢看历史文章的朋友大多自负,评点历史人物时总认为若我穿越过去将改变历史,仿佛身在局中的古人各个都是蠢蛋。

岂不知,能有资格身处影响历史走向的局中,哪个不是万里挑一的人杰和枭雄。尤其在事关国家存亡的危局中,无数顶尖的脑袋经过千百次博弈推演,才选出对该集团利益最大或伤害最小的措施。

战争又是政治博弈的最终表现形式,参战的双方各有杀手锏,认为自己才将是最终胜利者,不然战争就不可能打起来。可今人不了解古人决策出台的背景和利益博弈,自命不凡。

对于轻视历史人物的活诸葛们,明代文人钟惺曾做诗来挖苦:

古人作事无巨细, 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 冢中笑尔书生气。

陈友谅在许多今人眼中只是个莽夫,被《明史》忽悠,认为“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圆”。

但真实的陈友谅究竟何许人也?

大明历史学家、司法部(刑部)司长高岱认为陈友谅是项羽一类的人物,用兵“剽迅狡猾,出没飘忽”。

更难得的是陈友谅“大困而气不馁,屡踬而势复振”。在跟朱元璋的作战中,陈每次都能在受挫后重新振作,“旬日之间而能陷城却敌”,故能开拓封疆,奄有荆楚。

拨开历史的迷雾,猫智深分析双方战线变动和人员损失,发现南昌城其实是陈友谅给朱元璋设的一个局。

自3年前兵败南京城下后,陈友谅一直在做两件事:拉人、造船。

在湖北,他每3丁就抽1人当兵,迅速拉起了一只新的60万人的大军。

他也知道这些新兵不是朱元璋的对手,渔民世家出身的陈友谅当年以水战打败元军发家,现在他也选择在水上解决问题。

陈友谅凭借湖北造船业的优势,造了几百艘楼船,以装备来弥补人员素质。

他的巨舰高10米以上,有三层,上下隔绝,新兵蛋子安心在底层摇桨即可,不在乎有没有战斗经验。

中国古代楼船

而且陈的巨舰居高临下,水战将有极大优势。船中还设有走马棚,想象一下,本来是打水战,当跟敌船相接时,铁甲骑士们直接冲到对手船上..

这些船造出来就为了跟朱元璋消耗,陈友谅能省则省。造船有道工序为“捻”,即对新木船的板缝进行填补,保证船体的密闭性。陈友谅只捻船底,船身和船头则不顾,人或问之,友谅曰:

“此一去船,何须尽捻?”

这些船就是打算用一次就报废到你朱元璋身上,就等你来了。

陈友谅拿不下南昌,固然有新兵居多且朱文正防守得力的因素,但客观上陈友谅也在保存实力。

鄱阳湖惊涛拍岸,千里烟波,正适合大规模水战。

且喜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正是鏊兵好时节。

鄱阳湖烟波浩渺,正是鏊兵好时节

三、我有火器

朱元璋也早已料到他和陈友谅的胜负将以水战决出。

几年来他一直在南京造船,“江船、海船、风快船、多桨船、匾浅船、递运船,无年不造”。他自己的座驾是“龙骧巨舰”,徐达、常遇春等主将也都配有楼船。

另外,他还准备了杀手锏:火器。

朱元璋之前在绍兴吃了火器的大亏,安徽山里人没见过这玩意,被有钱仔张士诚突然掏出大批火铳,噼里啪啦一番,吓得士兵们丢盔卸甲,到手的绍兴城也飞了。

朱元璋为咋对付陈友谅的水军想破脑袋,一看这个,嘿,好东西。

他急忙征集能工巧匠,集思广益,大家一起乱拍脑袋,设计各类火器,并在军中推广,尤其在水军中广泛使用。

这些火器包括了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将军筒、铁炮和神机箭等,另外还有大杀器---“没奈何”。

详细介绍下这个“没奈何”吧。

这玩意类似我军在解放战争中使用的大杀器“没良心炮”,即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出威力巨大的武器。“没奈何”是用芦席做个巨型炸药包,里面充满火药和各种火器,将其悬挂在战舰的前端,用竹杆高高伸到外部,等到双方战舰靠近时,将其抛到对方战舰上,引起爆炸及燃烧。

这些火器听着火器听着很拉风吧,似乎朱元璋引领了时代潮流,将陆战新技术引入海战,跨行业引进先进经验,实现了对陈友谅的弯道超车。

但真实情况是--------没多大卵用。

早期海战上的火器一直被影视作品夸大,但其能起到的真实作用仅为压制和消耗。

即使到了鄱阳湖之战203年之后的英荷海战,双方共160艘战舰,主力战至少60门火炮,鏖战四天,击沉和被俘的只有14艘(英国10艘,荷兰4艘)。

就这14艘船,还大多是被俘或被俘后被焚毁的,真正被炮击直接击沉的几乎没有。这并不是说炮击对海战没有作用,双方都有大量战舰被炮火重创,但大部分重创丧失战斗力的战舰最终都能逃出战场。

英荷海战,100多艘船打了个寂寞

这还是火药和火炮科技在西方发展了200年后尚且如此,安徽大山里走出来的朴实汉子朱元璋此时寄希望火器成为自己的杀手锏。

四、围猎

陈友谅这边,85天围攻南昌,虽陆上战力受损,但几百艘巨舰以逸待劳,就等着你朱元璋来,颇有点围点打援的意思。

让我们发散一下思维,100多年后的宁王之乱,宁王朱宸濠和他的祖先朱元璋一样从长江取道鄱阳湖,兵指被偷袭的老巢南昌。

身在南昌城的王阳明对自己的水军没有信心,不敢出鄱阳湖打水军大决战,而选择在南昌城东北的黄家渡迎战。

陈友谅则不然,听闻朱元璋带了20万主力来梭哈,大喜,七月十九日撤围南昌,东出鄱阳湖,围猎朱元璋。

同时,朱元璋后方的苏州张士诚也听闻其主力已至鄱阳湖,南京空虚。

猫智深想出去玩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

《纪事录笺证》李新峰
《常遇春神道碑》宋濂
《平江汉颂》宋濂
《朱元璋大传》陈梧桐
《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李林楠
《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 李湖光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胜因浅析》武鹏飞
《赤壁原型:鄱阳湖之战》齐海宽
《被扭曲的形象与被湮灭的历史——评明清传统文献中的陈友谅》
知乎大V矢锋的相关回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三、朱陈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
明朝神机营的前身,靠火器立国夺天下唯有此朝
陈友谅的取与朱元璋的舍
陈友谅究竟败在哪?
鄱阳湖之战:鄱阳水战定江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