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钟超等Nature子刊新成果:脯氨酸如何调免疫抑肠炎 |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2692期日报。

钟超Nature子刊:脯氨酸激活一种免疫细胞,维持肠道稳态

Nature Metabolism[IF:20.8]

① 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学分析,表征了各种先天淋巴细胞亚群代谢特征,发现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Ti)中脯氨酸代谢显著富集;② 机制上,有缺陷的脯氨酸摄取会减少活性氧产生,活性氧可促进LTi活化;③ 缺乏Slc6a7的LTi细胞Cebpb和Kdm6b下调,导致IL-22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受损;④ ILC3或IL-22产生缺陷会导致IBD小鼠模型组织损伤加重和死亡率增加;⑤ 外源性补充脯氨酸通过调节LTi细胞维持肠道稳态,有效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其治疗效果依赖于ILC3。

Proline uptake promotes activation of lymphoid tissue inducer cells to maintain gut homeostasis
10-19, doi: 10.1038/s42255-023-00908-6

【主编评语】代谢调节是先天淋巴细胞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潜在机制仍然难以捉摸。近日,北京大学钟超及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发现通过饮食限制或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Ti,一类ILC3亚群)中脯氨酸转运蛋白Slc6a7的缺失,破坏外源性脯氨酸摄取,会损害LTi活化并加重右旋糖酐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总之,该研究揭示了脯氨酸在促进LTi激活并最终促进肠道稳态中的作用,值得关注。(@九卿臣)

厦大团队:炭疽致死毒素+TNFα,伤肠上皮致死亡

Protein & Cell[IF:21.1]

① 炭疽杆菌感染诱导致命毒素(LT)和TNF-α积累,利用TNF+LT共处理小鼠以模拟LT在发炎宿主中的作用;② 亚致死剂量的LT和TNF协同诱发肠道组织损伤和小鼠死亡;③ 肠上皮细胞(IECs)而非造血细胞死亡导致LT+TNF诱导小鼠死亡,且依赖caspase-8介导的细胞凋亡和RIP3介导的坏死性凋亡;④ LT抑制IECs中p38α MAPK信号,促进TNF诱导的IECs凋亡、坏死及人结肠HT-29上皮细胞死亡;⑤ LT+TNF诱发IECs损伤或是致死性炭疽的原因之一,或可作为干预靶标。

Anthrax lethal toxin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synergize on intestinal epithelia to induce mouse death
10-19, doi: 10.1093/procel/pwad050

【主编评语】炭疽杆菌致死毒素(LT)是致死性炭疽的决定因素,对于细菌在骨髓细胞中的传播是必需的,LT本身可直接引发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LT和宿主反应间的相互作用在发病机制中很重要,但对其了解知之甚少。近日,厦门大学张荧荧、韩家淮院士、Zhang Peipei团队在Protein & Cell上发表文章,发现LT和TNF-α协同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并诱导小鼠死亡。(@圆圈儿)

抗菌肽溶菌酶通过肠-肺轴缓解生命早期肺损伤

Microbiome[IF:15.5]

① 高氧暴露显著改变新生幼鼠肺的结构和功能,诱发肺损伤;② 高氧暴露改变幼鼠回肠末端转录组,特别是多种抗菌肽基因水平表达显著降低,并影响回肠菌群,尤其是葡萄球菌丰度增加;③ 高氧环境可直接抑制肠上皮抗菌肽表达,高氧暴露引发的回肠上皮细胞损伤与抗菌肽表达下调有关;④ 外源补充抗菌肽溶菌酶能够调节回肠菌群并改变肺转录组,改善高氧暴露幼鼠的肺功能。

Antimicrobial peptides modulate lung injury by altering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10-16, doi: 10.1186/s40168-023-01673-0

【主编评语】胎儿肺部发育是一个在低氧状态下进行的过程,早产会造成发育中的肺部暴露于高氧环境中,容易诱发肺损伤。已有研究提出,暴露于高氧环境可能会破坏生命早期菌群定植,然而高氧环境对新生儿宿主肠道-菌群互作的影响仍不清楚。抗菌肽是影响宿主肠道稳态的关键调节剂,对于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定植具有重要作用。Microbiome最新研究性文章围绕高氧暴露对发育中的肠道和肺部的影响展开探讨,并明确抗菌肽为新生儿肠-肺轴中的关键因子。(@RZN)

崔红玉+高玉龙等:屎肠球菌C171调节对急性致命病毒攻击的免疫反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IF:10.8]

① 筛选分离获得屎肠球菌C171,体外实验发现C171可抑制caspase-1前体蛋白的产生并显著减少IL-1β水平;② 活的C171主要对急性炎症有抑制作用,而抗感染和免疫激活作用通过其产生的细菌胞外囊泡介导;③ 构建特定无病原体鸡模型,口服C171可增加有益菌群(肠球菌属和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抑制传染病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使SPF鸡的死亡率降低75%;④ C171可诱导高水平免疫调节细胞和CD8+杀伤T细胞,提高外周血T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扰素γ的分泌。

Enterococcus faecium C171: Mod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to Acute Lethal Viral Challenge
09-26, doi: 10.1016/j.ijantimicag.2023.106969

【主编评语】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共生菌可调节宿主对感染的急性免疫反应。近日,中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崔红玉、高玉龙及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筛选分离获得屎肠球菌C171具有较强的抗炎和抗感染能力,通过体外试验和构建特定无病原体鸡模型,发现屎肠球菌C171可通过胞外囊泡发挥抗感染和免疫激活作用,值得关注。(@九卿臣)

助力预防结肠炎的益生菌衍生功能肽

Gut Microbes[IF:12.2]

① 分泌蛋白p40由信号肽、N端未表征功能的卷曲螺旋结构域、接头区域及C端与CHAP高度同源的β折叠结构域组成;② 基于p40三维结构模型,生成分别含前两个和前三个卷曲螺旋的p40N120和p40N180重组肽,;③ 人和小鼠结肠上皮细胞中,p40N120与全长p40和p40N180比,相似或更有效地上调Setd1b表达、促进H3K4me1/3甲基化、增强Tgfβ表达并激活SMAD2磷酸化;④ 生命早期补充全长p40和p40N120可促进结肠H3K4me1、TGFβ表达和Treg分化,预防小鼠结肠炎。

Identification of a functional peptide of a probiotic bacterium-derived protein for the sustained effect on preventing colitis
10-10, doi: 10.1080/19490976.2023.2264456

【主编评语】益生菌效应因子对宿主发挥有益作用,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阐明其功能机制。近日,发表在Gut Microbes上的这篇文章,研究了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GG分泌蛋白p40,揭示其结构特征并鉴定出p40的一种通过调节肠上皮细胞表观遗传以维持肠道稳态的功能肽。(@圆圈儿)

Nature子刊:HIV-1治疗时机对肠道记忆B细胞的影响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

① 感染急性期和慢性期接受HIV-1治疗患者间只有类别转换记忆B细胞存在差异;② 与早期治疗患者比,晚期治疗患者肠道记忆B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多反应性和共生细菌反应性克隆更普遍;③ 晚期治疗患者的血清IgA多反应性和共生反应性显著增加,并与肠道通透性和全身炎症标志物相关;④ 晚期治疗患者中显著富集多反应性血液IgA记忆B细胞;⑤ 肠道记忆B细胞对共生菌的多反应性是慢性HIV-1感染的标志,尽早治疗可抑制肠道B细胞异常,从而损害HIV-1体液反应。

HIV-1 treatment timing shapes the human intestinal memory B-cell repertoire to commensal bacteria
10-10, doi: 10.1038/s41467-023-42027-6

【主编评语】HIV-1感染会导致肠道粘膜、菌群和免疫系统发生严重改变,早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遏制这种改变,然而ART时机是否影响肠粘膜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抗体库和反应性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这篇文章,研究治疗时机如何影响HIV-1感染者肠道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库。(@圆圈儿)

一文了解乳糜泻最新研究进展(综述)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IF:13.8]

① 乳糜泻是一种由麸质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多样;② 目前无麸质饮食疗法是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手段,缺乏治疗药物;③ 乳糜泻的核心发病机制为T细胞-麸质肽-抗原呈递细胞的相互作用,此外基因、上皮内淋巴细胞、B细胞和体液免疫等均对乳糜泻发病起着重要作用;④ 新兴的非饮食性乳糜泻疗法有:作用于麸质-CD4+T细胞轴的疗法和离轴疗法(不关注麸质本身,而是聚焦于启动和执行针对麸质的免疫反应的细胞),目前正在临床试验阶段。

Celiac disease: mechanisms and emerging therapeutics
10-14, doi: 10.1016/j.tips.2023.09.006

【主编评语】乳糜泻是一种由膳食麸质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世界约1%的人口,目前暂无治疗药物,只能依赖于饮食疗法缓解症状。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最新综述总结了关于乳糜泻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归纳了新兴非饮食疗法的开发现状。(@RZN)

2岁时饮食模式或影响乳糜泻风险?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7.1]

① 纳入6726名具有1型糖尿病和乳糜泻遗传风险的参与者;② 9月龄时,食物中植物脂肪和牛奶含量较高的饮食模式与乳糜泻自身免疫(CDA)风险降低相关(风险比HR:0.88;95%CI:0.79,0.98);③ 24月龄时,食物中小麦、植物脂肪和果汁摄入量较高而牛奶、肉类和燕麦摄入量较低的饮食模式与CDA(HR:1.18;95%CI:1.05,1.33)和乳糜泻(HR:1.24;95%CI:1.03,1.50)风险增加相关;④ 遗传易感儿童幼儿期饮食模式与CDA和乳糜泻风险相关,与麸质摄入量无关。

Associations of dietary patterns between age 9 and 24 months with risk of celiac disease autoimmunity and celiac disease among children at increased risk
10-16, doi: 10.1016/j.ajcnut.2023.08.009

【主编评语】儿童期麸质摄入量较高与乳糜泻自身免疫(CDA)和乳糜泻的发病率增加有关,目前与麸质摄入无关的不同饮食模式是否会导致发病率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这篇文章,探讨遗传易感儿童2岁时饮食模式与CDA和乳糜泻风险的关系。(@圆圈儿)

鱼肉罐头中的过敏原分析

Allergy: European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IF:12.4]

① 与传统烹饪的鱼类相比,鱼肉罐头的过敏原parvalbumin(PV)含量显著降低,与PV特异性抗体的结合率也显著降低;② 但PV和其他热稳定鱼过敏原(包括肌球蛋白和胶原蛋白)仍保持其sIgE结合能力;③ 在53名鱼肉过敏患者中,66%表现出与罐头鱼蛋白的sIgE结合,沙丁鱼罐头中含有与51%患者的sIgE结合的蛋白质,其次是三文鱼罐头(43%-45%)和金枪鱼罐头(8%-17%);④ PV是罐装三文鱼和沙丁鱼中的主要过敏原,肌球蛋白和胶原蛋白也出现了sIgE结合。

Thermostable allergens in canned fish: Evaluating risks for fish allergy
08-31, doi: 10.1111/all.15864

【主编评语】Allergy: European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鱼肉罐头中的过敏原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多数鱼肉过敏患者的sIgE可与罐头鱼蛋白结合,提示鱼肉罐头对于鱼肉过敏患者也并不安全。(@aluba)

国内团队:探究膳食辅酶Q10与慢性炎症的关系

Food and Function[IF:6.1]

① 纳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队列7953名成人参与者,评估膳食辅酶Q10摄入量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计数(WBC)的关联;② 膳食来源辅酶Q10摄入量与hsCRP呈负相关,相比Q1,各组效应大小为Q2(β=-0.85mg/L)、Q3(β=-0.70mg/L)和Q4(β=-0.79mg/L);③ 限制性立方样条表明膳食来源辅酶Q10摄入量与hsCRP之间存在非线性L形关联;④ 上述关联在男性或45岁以上人群中更为显著;⑤ 未发现膳食来源辅酶Q10摄入量与白细胞间的显著关联。

L-shaped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coenzyme Q10 intake 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Chinese adults: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10-11, doi: 10.1039/D3FO00978E

【主编评语】慢性炎症促进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大多数先前的临床研究探讨了高剂量辅酶Q10补充剂对炎症的影响。食物是辅酶Q10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但从饮食中摄入辅酶Q10与炎症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近期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杨燕课题组在Food and Function发表的一项横断面研究表明,在普通中国成年人中,膳食来源的辅酶Q10摄入量与血液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呈L型负相关,血清hsCRP浓度随着膳食CoQ10摄入量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在每天约4 mg 辅酶Q10时达到最低值,随后一直保持在低位。注:本研究将人群按膳食辅酶Q10摄入量分为4组,分别为Q1(<1.88mg/d),Q2(1.88-3.92mg/d),Q3(3.92-6.96mg/d),Q4(≥6.96mg/d)。(@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九卿臣,orchid,Jadon,湖人总冠军,RZN,圆圈儿,accepte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胞内毒素脂多糖、炎症的罪魁祸首,为什么会高?有什么好处?...
7大肠漏的症状:腹泻、胃溃疡、过敏、炎症等,怎么改善肠漏?
肠道炎症的12种原因和12种后果
最新研究速递 | 肠道真菌与健康和疾病有关
免疫细胞迁移:肠道如何成为炎症性疾病的“核心”? | 热心肠日报
综述 | Cell Host & Microbe:胃肠道微生物群的区域多样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