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加工食品毁掉、对保健食品充满误解的一代人

Part1

这年头好吃的、让人上瘾的食品实在是太多啦,以至于我们无法自拔时,总会用“适量摄入就没事”来安慰自己。

例如小酌一杯红酒,偶尔喝点甜饮料,每个星期“爆一次碳水”,等等。

毕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说了,成年女性每日饮用的酒精量不应超过15克(以红酒计为150毫升),建议将糖的摄入量控制在50克以下(最好少于25克)。

备注说明:50克是基于糖的供能比例占每日摄入2000Kcal时的10%。

所以,这是不是意味着即便某些食品是不健康的,但只要少量摄入,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了呢,否则,建议里难道不应该明确指出戒糖、禁酒吗?

在我看来,不健康的食品就应该不吃,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任何有力证据显示糖、酒精或精制碳水化合物对人体有益的。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会出现“控糖限酒”而不是“戒糖禁酒”的建议呢?

这你就有所不知了,作为面向公众的建议可不能只顾健康啊,它还得基于国情来权衡考量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

要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句句都说不能吃这、不能吃那儿的,且不说食品企业会不会找他们麻烦,估计能否成功出版都得打个问号!

说真的,谁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呀,可你见过哪个国家会下令让烟草企业关门大吉的吗?

对于已经产生经济效益的东西,在不跨越底线前都会作出一定的让步,这样才能让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嘛(包括保健食品)。

不过这对健康达人来说就很考验意志力了,我们得打醒十二分精神,才能不落入知障的陷阱,真不是“适量”就万事大吉的,“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也不是什么金科玉律。

有些东西即便适量、甚至微乎其微,也可能不利于健康。

比方说酒精,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指出,酒精没有所谓的安全剂量,任何剂量的酒精都会导致死亡率增加。

所以有些饮食建议并不完全是循证医学的产物,也得考虑社会文化因素,从而给相应的食品腾出消费的可能、生存的空间。

但我也相信,即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下一个版本更新为“禁酒”,也丝毫不会影响到白酒的股价,噗嗤。

除了酒,生活中还有数不胜数的含有白砂糖、三氯蔗糖、麦芽糊精和氢化植物油等对健康不利的成分的加工食品,尽管以前在动物实验中显示这些成分是安全的,但越来越多基于人类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它们的危害。

更糟糕的是,当你这个食品隔天吃一点,那个食品偶尔吃一些,加起来就不是当初设想的适量这么一说了。

事实上,由于生活习惯使然,大部分人早在不知不觉间吃下了过量的、不健康的食品,却从没有意识到健康正渐渐离自己远去。

Part2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因为人们普遍不敢吃、或认为“是药三分毒”,但实际上它们有着比许多加工食品更优秀的安全性记录,更有越来越多的医学证据显示某些成分确实对人体有益(至少无害)。

然而讽刺的是,人们虽然抗拒食用保健食品,却十分乐意吃不健康的加工食品,这种决策常常使人哭笑不得,我只能感慨——健康素养确实有待提高,误解有待消除。

讲真,我不认为向特定人群推荐食用对他们有益的保健食品会比发布个卖方便面或甜饮料的广告(也可以是其他加工食品)更不利于人们的健康,难道不是吗?

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总会有闲人把时间浪费在怼保健食品上,如果他们真的那么关心大众健康、痛恨害人的产品,理应多花点时间去唾骂生产甜饮料和膨化零食的企业,搞臭烧烤店、奶茶店和洋快餐店的市场才是,这些明确对健康有害的食品,可是会在不知不觉间导致大量的人过早死亡的哦(还勾起人们主动消费的欲望,难道不是更加罪大恶极?)。

备注说明:对于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加工食品可以养活很多人,这是它最大的价值,但如果是小康之家,加工食品带来的是伤害。

所以在对待食品这个问题上,人们的立场往往是主观的、被情绪左右的,要是完全只考虑对健康的影响,保健食品带来的健康及经济价值要远超不健康的加工食品。

当然,这一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从业人员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知识,只有秉承客观和科学的态度,进行合法合规的宣传和销售,才能建立良性的市场环境。

有趣的案例:某品牌乳酸菌乳饮品有“蓝帽子”的标识,配料表显示产品含水、白砂糖、脱脂奶粉、葡萄糖、食用香精和干酪乳杆菌。该产品的知名度很高,你应该也喝过,但很多人都没留意到它其实是保健食品。假如现在去掉水、白砂糖、葡萄糖和食用香精,把剩余的成分塞进胶囊里出售,估计人们对它的评价会从喜爱转变为讨厌、甚至嗤之以鼻,但实际上,这款产品从属性上来说反而变得更健康了。唉,你说这是不是很讽刺呢?

未来,我认为保健食品可能会彻底消失(以片剂或胶囊形式存在的产品),取而代之的是食品企业开始生产健康的普通食品,有的甚至会用上原本只添加到保健食品里的功效成分,而不再使用那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成分。

我的意思是,之前用在保健食品里的功效成分最终会作为原料之一,被添加到各种常态化的普通食品里。

例如你家小孩可能会吃到一根用蔬菜汁、柠檬粉、维生素C、抗性糊精和菊粉制作而成的棒棒糖,这根棒棒糖不仅酸甜可口,还能让你家孩子保持肠道健康。

再比如你会吃到一个以洋车前子壳粉和椰子面粉为基质、用既能改善血糖又具有甜味的肌醇和阿拉伯糖来调味制作而成的糯米糍,这不是很适合多囊患者吗?

但很可惜,这种设想要实现只能建立在经济极其富裕的社会,美国都还办不到呢,因为这么健康的食品,偶尔吃吃还行,要是天天吃肯定负担不起。

毕竟,它可是满足了能量营养素需求之余还添加了各种功效成分,而目前的普通食品大多只提供能量营养素(主要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保健食品则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功效需求,两者有机结合后的成本可想而知。

Part3

最后来个总结,希望能给你带来些启发。

对待健康,我们要有“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心理准备。

对待食品和保健食品,我们得看清本质,别被肤浅的舆论观点给带了节奏。

我经常跟大家说,可能没有什么食品是你绝对不能吃的,因为食品都不存在所谓的急性毒性反应(除非真的一次性吃太多),但从对健康的长远影响来看,不健康的食品的摄入频率自然是越低越好,只是这要看你如何在健康和口腹之欲间取舍了。

我承认不健康的食物通常很好吃,但我不认同健康的食物都不好吃,这只是你的口味还没调整回自然状态罢了。

你看看婴儿,它连母乳(成年人普遍觉得不好喝)都喝得下,口味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对各种添加剂“上瘾”的结果,我们得“戒毒”。

最后还想说——觉得坚持健康饮食就像苦行僧,会失去生活乐趣的人很多,但我觉得人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吃得香。

食物的功能原本是让人类生存,但好吃的菜肴或食品点燃了人类除生存外的欲望,尽管这算不上是鸦片,但确实很多人不能自拔。

所以当我们回归食物的本质来讨论,那么吃得让身体更舒服才是我们应有的追求。

这是一场修行,能够控制饮食而非被食品控制的人,我相信也会更容易在事业或其他领域取得成功,有缘人共勉。

郑重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作为资讯分享,文章观点不能直接用作医疗诊断或健康干预建议。在采取任何预防或治疗措施前,请与你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沟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麻保健食品开发现状
建议不再使用“保健食品”这一名称
一文揭开保健品的这些真相→
特别关注︱小小的食品标签隐藏着大学问,你读懂了吗
认识食品、保健食品、药品,为自己的健康准备
亚健康与功能食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