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索尼F828改红外相机及红外原理
 

 

时间:2012-03-05 19:16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1853 次
索尼F828红外改机实录! 经过许久许久的苦心研究与思想斗争后,终于就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我拿起螺丝刀,对sony dsc-F828下了毒手 声明:自F828出产以来,此文尚可能是史上最强,转载须注明出处! 主要工具:小型十字螺丝刀,镊子 目标: 拆除IR cut filter(

索尼F828红外改机实录!

经过许久许久的苦心研究与思想斗争后,终于就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我拿起螺丝刀,对sony dsc-F828下了毒手……

声明:自F828出产以来,此文尚可能是史上最强,转载须注明出处!

主要工具:小型十字螺丝刀,镊子

目标:拆除IR cut filter(ICF,红外截止滤镜)

 注意事项:拆机前要取下电池并保证基本已放电干净;拆机过程中不要碰到闪光灯电容,否则会遭受极其猛烈的电击(我第一次拆相机就是这样被电的),最好戴绝缘手套操作;注意不要无意间让金属工具把相机电路短接,否则可能会引起短路放电烧毁相机;保护好CCD和镜片,并且在组装复原过程中把CCD和镜片清洁干净(使用镜头笔和气吹即可) 准备行动

 

开始拆除机壳,先从左侧开始

可见排线和电磁防护片在电路板的最外面覆盖着,但是现在下手并不方便

 

右侧机壳也要拆

 

这样镜筒就可以拆下了,图为镜筒右侧的电路板

 

尝试将镜筒与机背分离

 

注意!仔细观察镜筒周围的电路结构,会发现有一个由两根导线相连的马达(图中银光发亮部分),其实这就是控制F828那块ICF活动的马达,之前国外有强人指出对这两根电线的电路进行一下改装嫁接什么的就可以保持ICF始终开启,但是这种方法难度较大,况且我手头没有锡焊……所以只能眼睁睁地放它一马,我唯一能做的便是一路拆到F828的核心——CCD和对焦模块,把里面的那块ICF直接拆除。

顺便提一下,所有排线都是可以拔插的,只要拔掉连接左侧机壳的那根排线,就能将镜筒与左侧机壳分离了

 

拔掉连接在镜筒与机背之间的一根排线

 

如此类推,一一拔掉,为的是之后工作的简洁,事实上,现在不拔掉这些排线,是根本无法进行下面的拆解的,因为F828镜筒里面的电路设计得实在是太紧凑了,可以说是环环相扣

 

这里有两根粗壮的白色电线,摆弄其它零件时千万不要伤到它俩

 

 此时达到的工作进度

 

镜筒的最末端有这样一块芯片,不难猜出它底下就是CCD了,检查过整个镜筒之后,发现拆下CCD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一个字:拆

 

我印象里这是第一次如此亲密地接触CCD,这是一块2/3英寸的4色(RGBE)Super HAD CCD,F828当年的卖点啊……隐隐有种冲动想拿到显微镜底下仔细看看,不过这次还是算了吧……

 

已经能够看到绿色的ICF了,激动啊!但是从哪里继续拆下去呢?对了,CCD的下面有三颗由弹簧顶起的螺丝,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治疗跑焦的绝招????

我发现拆不下去了,此时需要停下来研究研究。不准笑,这个不是遗照……

 

仔细观察下这三根垫起CCD的螺丝,由于这是我第一次拆F828(其实也是我第一次拆数码相机),对这个部件和其下面隐藏的部件之间的关系缺乏了解,所以这里我犯了一个不必要的错误,我拧下了这三颗螺丝,直到后来才发现其实这三颗螺丝与拆除ICF是没有关联的,所以请不要动这三颗螺丝

 又仔细看了看可爱的4色CCD,它的表面有一层低通滤镜(Low Cut Off),作用是把即将入射到像素上的光给模糊化以消除差值运算时的摩尔纹问题(是个无奈的设计),如果有哪位朋友想让相机的清晰度大增,那么现在你就可以拆下CCD表面的低通滤镜了,但是由此而引发影像密集部分出现摩尔纹的话就须后果自负了,跑题了,罪过罪过……

终于我发现原来机顶闪光灯模块是可以拆下的,我要拆的ICF所在的机构(对焦模块)由许多螺丝固定,不先拆下闪光灯,是不可能拧开对焦模块周围的全部螺丝的。机顶闪光灯模块仅由两颗螺丝固定,分别在前端的左边和右边与镜筒相连,螺丝隐藏的位置比较阴险,要使用长螺丝刀才能触及

目前工作进度

环顾镜筒四周,下一部就可以拆卸对焦组件了

 

拧下对焦组件周围的螺丝,会发现对焦组件与前部镜筒的连接部分有铜片垫在中间,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

仔细确认这个对焦组件周围的全部连接都已断开

 

对焦组件是很难从镜筒中拔出的,要仔细反复尝试,不要用力过大,否则可能掰断某些塑料部件

终于拿下了对焦组件,上面有两个马达,一个是对焦马达,图中体积硕大的这个,则是控制ICF活动的马达,前文已经提到了,这个马达只有两根电线相连,想必就只能执行简单的开与关的动作

这个对焦组件的下部结构有些让人匪夷所思

 

这是ICF的马达

 

这是对焦镜片的马达

 

还有一个奇怪的升降式螺丝结构,仔细研究想必是对焦镜片前后移动所附着的导轨和驱动装置

 把对焦镜片拿下

 

对焦模块剩下的部分中就能明显看见ICF了,但ICF还被一层“龟甲”包裹,还要再拆一层螺丝才能触及

这最后一层螺丝真的是拧得太紧了!我拧废了一把螺丝刀也没拧开,螺丝也差点拧豁,最后换了把螺丝刀才拧开这三颗螺丝,至此我已明显觉察到凡是有关拆解ICF的环节,F828都有特别复杂的设计,似乎是人为加大了拆除ICF的困难——索尼如此重重重兵把守这块ICF是什么用意?莫非,自F707的“透视门”之后索尼就如此矫枉过正不成?可笑啊可笑,怕再闹出透视纠纷,那干嘛还要设计这块ICF?只要ICF还在相机里,想拆它的人就一定是能拆掉的(貌似很邪恶的说)……不过莫怕,我改装的这个红外相机是用于科学用图的……

 

固定ICF马达的螺丝是加长型,整个相机里拆出的螺丝中它是最长的

 

卸下了ICF前面“龟甲”,发现ICF后面的那块保护壁竟然是钢板!!偶滴神啊,这是防暴盾啊!!保护后面的CCD是一方面,不过另一方面,呃,看来这是为了防止ICF被暴力拆解……

 

ICF原来是固定在一根竖直方向的滑竿上的

 

马达通过齿轮控制ICF在滑竿上运动,便实现了ICF开启与关闭的效果

 

为了这么一小块ICF,竟然要拆机身上那么多零件

 

不过说实在的这块ICF的镀膜还真漂亮,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终于拆掉了ICF

 

嘿嘿,标本待遇

 

那块“防暴盾”……

 

剩下的工作就是按原样装回机身的所有其它零件!由于失误,我有一根线被误拧了一圈,不过好在不碍事

起初我怀疑自己能否按原样把机子装回,但实际操作起来发现已经得心应手,三下五除二就把所有零件都装回原位了,排线也都接上了,第一次拆数码相机,而且是这么复杂的高级相机,自己都感觉不可思议

 

装上电池,能开机!!已经成为了完全的专用红外相机了!所有功能均不受限制!

装上滤除可见光、仅保留红外光的滤镜

 

施工现场视频http://v.zol.com.cn/player.swf?movieId=84082 http://v.zol.com.cn/player.swf?movieId=84084

改装工作到此结束,然后进入试机阶段。 未加装红外摄影滤镜,看到的是红外光与可见光的混合影像

加装滤除可见光的滤镜后

 

肉眼看这个相机是黑色的,但是红外线下看到了金属光泽,说明黑漆下面的确是金属

被拆下的ICF,这张照片很有纪念意义啊

 

窗台的绿色植物,由于叶片强烈反射红外线,所以成了白色

 

 终于能用闪光灯拍红外照片了,可见闪光灯可以发射强烈的红外线

 

此次改装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我拆下了那块ICF后,相机在750nm波长下于广角端(实际物理焦距7.1mm)红外拍摄时不能对焦在无限远,原因就是那块ICF其实是有折射率的,别看ICF很薄折射率不高,但是带来的光程差足以彻底改变相机的对焦范围。所以为了得到真正完美的红外拍摄能力,需要把ICF替换成一块折射率和厚度都一致的玻璃,装回对焦模块的尾部去,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广角端焦点偏近的问题。事实上,焦点偏移问题是红外摄影中的老问题了,使用红外胶卷配合红外滤镜拍摄时,也要根据不同波长来重新计算焦点补偿量,镜头焦距越长,所受红外焦点偏移影响就越微小,的确,在F828长焦端(51mm)下无穷远是可以准确合焦的。不过解决F828卸掉ICF后焦点偏移的根本途径,还是要找块替换用的玻璃再装回去,看来下次还得再拆啊…… 不过说实在的,我凭自己摸索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因为全世界众多使用F828又抱怨红外功能受限制的用户中,能找到可行解决方案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更别提自己亲手操刀解剖F828的了……反正改装到这一步,已经足以满足我起初的需要了。

 再次重申一遍:本人改装的此红外相机纯粹是用于科学用图。对红外摄影怀有不良意图者,看过本文后还是洗洗睡吧!

 

++++++++++++++++++华丽的分割线++++++++++++++++++

下文在哪?没有下文?下文来了:对焦并没有问题,经过一共六次拆装,发现F828对焦镜片的行程是具有设计冗余的,经过调试已经可以在各焦段下无限远合焦了!这一年多来我的红外F828已然成为游山玩水居家旅行之必备凶器了……

 

+++++++++++++++2011年8月2日补充:改装前必看!+++++++++++++++

有网友向我反映说他的F828改装后出现液晶屏报错,对焦马达不工作的情况,虽然我认为有很大可能只是安装不当,但是在这里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再提醒各位,拆机不像拍照随随便便就可完成,拆机的后果是不可预知的,绝对马虎不得,每一步都需要100%地集中注意力,才可把不可预知因素减低到最小,特别是涉及以下几个部分的时候:

1. 拆机过程中不要用螺丝刀或其他金属物体触碰电路板,因为这有可能导致电路发生短接,闪光灯电容放电,结果烧毁电路!为避免这种悲剧发生,最保险的方法是在拆机前放光闪光灯电容里的电,我发明的方法是:把闪光灯功率设为最大,然后按下快门按钮强制闪光,闪光完成的一瞬间拆下电池,这样那个大电容里就基本没什么电了。

2. F828的对焦组件十分脆弱,对焦滑竿上有润滑油,还有弹簧,这些在拆的时候是怎么样,装回去的时候还得是怎么样。关于对焦还有一条我之前已经提到,那就是相同镜头对红外光的折射率比对可见光的折射率更低,因此如果没有仔细调校改装后可能无限远无法合焦,经过若干次拆机,最后我终于总结出了一条可以确保改装后无限远合焦的技巧:拆机前,也就是在给闪光灯放电的那一步操作中,把对焦模式设为手动,镜头变焦到广角端,并拧动电子对焦环把焦距设为无限远(也就是屏幕上显示的“∞”),然后再执行上面所说的闪光放电并立即取出电池的操作,这样就可以保证对焦镜片停在了可见光无穷远合焦的位置上,有了一个标准的参照;拆开相机,就可以看到对焦镜片停在了滑竿的后端(靠近CCD的方向是后),但是并没有顶到头,这就是我所说的F828的对焦冗余行程了,改装完毕后在装回对焦镜片时,只需把对焦镜片在滑竿上推到更后端即可(根据凸透镜成像公式1/u+1/v=1/f可知,对焦镜片越靠后,对焦距离越远),这样就可以在红外光下也实现广角端无限远合焦。不过这里还要注意,虽然F828的对焦镜片有冗余行程,可以把对焦镜片向后挪,但是也不要把对焦镜片推到底,因为这样有可能导致对焦镜片被卡住,虽然我也没见过它被卡住,但我认为还是出于保险,小心点好。

3. 拆装排线是更马虎不得的,千万不能让排线受到过大的剪切力,因为这很容易导致排线撕裂从而发生悲剧(拔插的时候在平行方向均匀施力是没有问题的)。另外在把相机组装回来的时候,排线在插口处必须插到底以保证接触良好,排线插口处有一塑料卡扣负责卡紧排线,无论打开或合上这个塑料卡扣都要很小心地在卡扣中央均匀施力,如果在两边施力就有可能导致塑料件崩裂,结果会无法卡紧排线。这些都是极需注意的。



适合机型:


1:什么样的照相机可以获得红外影像?
    世界上所有的摄影器材几乎都可以拍摄拍摄红外影像.仅仅是记录载体不同,胶片机器采用红外胶片拍摄(成本高,需要低温保存,目前北影有售)。.数码照相机或者模拟数字摄象机都采用了CCD,CMOS记录,可以直接拍摄.但是滤色镜波长不同聚焦距离和曝光也不一样.所以尽量手动聚焦.波长越大,后顶焦越长,曝光也越慢。要求的红外光照度也很强,获得的红外影像更纯。


2:怎么样鉴别红外线波长和红外线镜片的内在质量?

红外线镜片基本原理:波长越高透射越强,但是需要很强的光线配合,高波长容易产生噪点,拍摄细节没低波长多,曝光时间也长。


3:红外镜片波长的简单目测:
    首先要说明下所有的截止镜片都无法把不需要的光波都截掉,好比数码机器里的ICF就是红外线片,我们只要用遥控器按住就可以拍摄到肉眼看不到的红外光.ICF原理就是截止掉红外线进入,以免干扰正常摄影.(现代的机器越做越能截止更多的红外光,所以,新机器高档机器拍摄红外线曝光越来越长,760nm甚至要几分种)
红外线镜片也是这个原理,不可能截止所有的可见光,所以让没红外线功能的机器有了拍摄红外照片的可能,但是它必须要很长的曝光时间,要用三脚架进行曝光。如果拍摄动体就有虚影。


如何证明用摄像机或数码照相机能感光记录红外线影像?

    用摄像机或数码照相机或摄象头对着电视遥控器,能看到电视遥控器发射的红外线!(按下遥控器上任意一个按钮)。这个只能证明机器感光元件可以接受红外光,还是汇聚点光,要是把同功率光源发光源面积扩大2倍,红外光照就损失一级亮度,要是扩大到我们人体那么大面积,根本就无法感光。同时也说明一点机器里的ICF也不能截止所有的红外光,尤其强红外光,为此,及时没有红外夜视功能的机器,只要有合适的红外光照度,和感受红外光的记录载体就可以红外线摄影。


红外线使用技巧:

 

 

 

凡具有红外功能机身均可找到如下图示的“NIGHTSHOT”或“NIGHTSHOT PULS”字样开关


红外镜片的检验:


红外镜片波长和质量简易目测:
    A:720nm或者680nm,665,650nm等以下,阴天或者对着电视机普通亮度就可以看到红红可见光影像.(波长越低,进入可见光越多,亮度也越亮,曝光也快)。(佳能非G系列早期机器慎够,本人还不会操作白平衡,无忌3D会,大家可以请教他)


    B:760nm,对着40瓦家用灯泡能看到灯泡近段的很浅物品.对着20瓦节能灯能发现很暗很浅的灯管.对正常电视机屏幕看不到什么为合格的上等品。


    C:850nm对着40瓦家用灯泡能看到灯泡丝.对着20瓦节能灯什么都看不到为上品,如果能看到灯管为漏光次级镜片。


    D:950nm和1000nm对40瓦灯泡连灯丝都看不到为上品.能看到灯丝都为下品。市场上有用950nm冒充1000nm,请买家同时购买2片去区分,以免上当受骗,或者就买正规外贸有标识的。如果有假外商不会放过代工商的。还可以用激光电筒进行透视。分出明暗。


    4:红外线镜片的抛光质量和镜片内在质量检验:


    进口和出口级为整个镜面光滑如镜表面无气泡,或者很细的肉眼不容易察觉.(卡尔蔡斯都声称他们的镜片不可能绝对全无气泡.)


    国标优等级:镜片完好,目测无缺陷,不过,镜片有很细微平均3平方厘米一个气泡.肉眼还是能看到,或者没气泡有不太清楚细小划痕,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还可以允许有少量水波纹存在。
    普通国标二级:就是平均3平方厘米有一气泡范围里.直径不大于10丝,一般都作为处理品处理的.不影响艺术和业余拍摄。

常规尺寸:
25mm,27mm,28mm,30mm,30.5mm,34mm,37mm,38.1mm,40.5mm,43mm,46mm,49mm,52mm,55mm,
58mm,62mm,67mm,72mm,74mm.77mm,82mm,以及不规则CCD尺寸
常规波长:
650nm,665nm,680nm,720nm,760nm,850nm,950nm,1000nm,其他波长订做。



红外线概述:



       


红外线摄影原理:

 

 

    感光元件CCD或CMOS对红外线很敏感.所以,在感光元件CCD或CMOS的前面加有阻挡红外线的镜片"ICF".这样,在正常拍摄时才不会因红外线过多而使拍摄的画面严重偏色或过曝(白屏),既然镜头里加了阻挡红外线的镜片"ICF".为什么用摄像机或数码照相机仍能看到电视遥控器发射的红外线呢?这是因为:1)红外线的穿透力强.2)镜头里阻挡红外线的镜片"ICF"并不能百分之百的阻挡红外线.3)仍有部分红外线穿透"ICF"到达感光元件CCD或CMOS。仅仅是被截止很多红外线光而言,相反,红外镜片也不可能截止所有的可见光,下面在怎么样鉴别红外线质量叙述。

       

红外线镜片在摄影中的物理特性:


    红外镜片波长对影像的物理特征:波长越高透射越强,缺点曝光慢,红外影像细节少,光噪点也******长越低则反之,艺术混合光摄影采用了比较多。


    可见光和红外线光分界线在760nm,大于760nm就叫红外线光,小于760nm叫可见光。


    红外线透射性,波长越高透射越强,红外影像越纯,但是噪点就越大。细节也越少,要求红外光强度也要越大。曝光更慢,考古,刑事勘测,医学透射采用了比较多。波长越低,透射越差,不过画面细腻,层次也多,所以风光摄影一般不采用高波长。好比照相机感光度一样。感光度越高,噪点就越明显。


    红外镜片只提供给摄影器材透射,不能提供折反射,所以TS必须要有以上条件外,还要有不影响折反射截止(平整覆盖层),以及小于镜片波长低的覆盖层介质。和X光不仅不是一个波长,更不是一个成像原理,X光是投影成像。红外线是折反射成像,和正常摄影一样,仅仅是拍摄的人眼看不到红外光影像。(也就是毛玻璃原理)这里不一一叙述。技术问题可以电话咨询。0510-88916380.
       
红外线摄影的曝光速度:

    有关红外线摄影里曝光速度是绝对不能一概而论的,牌子相同型号不一样,前期后期的都有差距。
    就照相机而言: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有红外线功能的机器(被锁定曝光的家用机器,比如目前的SONY家用摄象机都带红外线夜拍功能,DC里只有SONY公司出的V1,V3,F707,F717,F828,H9,H50)。此类机器 虽然有红外线功能,但是被厂家锁住了曝光或者限制曝光范围,所以不能更好的适应各种光线的变化,需要不同的波长红外镜片或者ND进行调节曝光)。
    2:有红外功能未被锁定的,
    3:普通带ICF红外截止片的照相机(市场上随便可以买到的),这个类型机器,虽然没有红外线摄影功能,但是装了IR镜片完全可以进行红外线摄影,原理就是ICF不可能阻挡强烈的红外光通过,导致CCD可以感光到红外线。(见证:用电视机遥控器对着镜头按下,通过LCD屏幕能观察到平时肉眼看不到的红外光。很多资料都介绍过,但是很片面)。随着科技的发展,ICF和照相机软件在防红外干扰上做了越来越好,所以曝光也随着要求很长,所以说低档机和早期机器曝光明显就快就是这个道理。就NIKON而言:D70和D80机器同样用一片760nm镜片在同一光线下要想获得准确曝光就相差将近10个左右的EV曝光值。有的机器还要更多。


红外光源来由:


    1:太阳光内含丰富多样的光线,当然也包含红外光,当阳光照在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的眼睛时,其实我们已经接 受到了红外光,但我们的视神经对此没有响应。


    2:人工红外线光源,是一种比较单纯的红外光源,由于功率小,照距很近,大功率红外灯,体积大,价格昂贵(一般肉眼看不到的光源)。


    3:普通照明灯:白炽灯,浴霸等高发热人工红外灯(肉眼还能看到可见光)。


红外透射折射原理:

 

 

  既然用摄像机或数码照相机能看到红外线,是不是就是能透视了?还不能这么说,因为透视首先要求红外线要强!从景物反射并到达机器镜头里感光元件的红外线要强.怎样才强呢?把阻挡红外线的镜片"ICF"去掉即可!怎样去掉"ICF"呢?只有"夜摄功能"的机器可去掉"ICF",有"夜摄功能"的机器原理是:当机器在"夜摄功能"状态下,机器镜头里阻挡红外线的镜片"ICF"会自动移开,是否有了"夜摄功能"的机器就可以透视拍摄了?还不能这么说,因为透视拍摄要很强的红外线!靠机器本身发射的红外线透拍太弱.如何找到强的红外线呢?有两个途径:1)在室内或阴天应用要有专用红外灯照射景物,2)在室外阳光下应用(因阳光里含有很强的红外线),问题是机器在"夜摄功能"状态下"ICF"已经移开,还要在阳光下拍摄,那会过曝(白屏)所以红外拍摄要用到"红外滤镜",用红外滤镜将可见光阻挡而让红外线通过即可解决。

红外线摄影原理 :

    普通胶卷相机也能红外摄影,但必需配专用红外感光胶卷及红外滤镜才行。数码相机/摄像机(以下统称 相机)采用的CCD/CMOS感光元件能感应到红外线 ,相机厂商为保证正常拍摄不会因红外线干扰和不可见光造成的重影 ,都在CCD前都装有ICF来阻拦红外线,通过可见光;与ICF正好相反红外滤镜的作用是阻挡可见光和以下波长而让镜片波长以上红外光通过。有夜摄功能的相机就是通过机械装置将移开ICF插进红外镜,启动机器上功率很小的红外线灯。使CCD能充分接收红外线罢了。


插图:数码红外摄影原理图:


红外摄影必要条件:

 

1、对红外敏感并成像的设备 2、红外滤镜 3、充足红外光线 4、拍摄机会


机型选择:


1)常用的带红外线功能照相机就几款:
被锁定曝光的机器有:F707,F717,F828(58毫米口径)V1,V3,(加转接筒52毫米口径,也有58毫米,容易近距离拍摄遮住,产生阴影)H9,H50.(原装转接筒74毫米,距离拍摄遮住产生阴影,换双节72毫米接通相对好多了,本店有售)
被锁定曝光的摄像机有:索尼系列家用摄像机(新版都带).和老款部分松下,夏普。三星等机器,现在均停产。不一一列举。


2):未被锁定的机器:单反:佳能EOS 20D。Fujifilm IS Pro(富士)。
FinePix IS-1 警察专用(可以代购,以上机器必须要出具公安局证明)
没有红外线功能的机器也都可以使用,使用条件上面已经阐述了,一般说来:机器越高级红外线曝光越慢,反而机器越差劲,由于CCD前的ICF用了不怎么好,红外摄影钻了空子。


滤镜安装及使用:


  最新的索尼带红外线功能的机器都带自动保护功能,要是曝光过度,都自己切换到正常摄影。直到你换了合适镜片,不会烧CCD它就正常工作。老机器没有带红外自动保护,一般都先装高波长镜片,发现曝光发黑就换低波长镜片。其实看了全文的人都不要先后,自己肉眼就判断出来用什么波长镜片了。
普通机器根本就无所谓次序,首先ICF已经当住很多红外光进入,就怕没有曝光不够,再说普通摄影器材曝光根本没有锁定,自己会调节合适的曝光。
       

    切忌多片或者不同波长进行叠加拍摄,不仅不会增加波长(叠加时以最高波长为拍摄波长),反而容易有更多的光噪点和多次光折射产生炫光等不良影响。
        无红外摄影功能机器主要使用包含650nm、665nm、680nm、720nm、760nm。最常用是R72,IR76。

滤镜波长选择根据机型、拍摄要求及现场光线条件进行区别使用:


带红外线夜视功能的机器:
    有红外功能的机器自带红外线镜片(CCD前,就是ICF退出时候,内置红外镜片进入CCD前,开启机器自带的微小功率红外灯,并且锁死曝光范围(只给你夜视,预防你非法用途),买家在购买前请自己做实验。只要卖一个可调节功率的红外灯就可以了)
    1:IR1K(1000nm):高海拔低纬度,海滩强阳光和强反射光的中午时用。    2、IR95(950nm)室外阳光较强时 选用 波长IR95(950nm)    3、IR85(850nm)室外多云、有阳光但背阴时 选用波长    4、IR76(760nm)只有索尼H9和H50要用IR76(760nm),室外阴天、傍晚或明亮室内场馆时.理由:该款机采用漏光的红外线镜片,只要开红外档拍摄红漆柱子就知道有红黄颜色,要是镜片采用760nm以上,就是几乎很纯的红外线,红外线是单色的。其他带红外线功能的机器一般不用760红外镜片。
    IR76还有2个妙用:在索尼H9和H50还有原装707上可以半档红外摄影,这个时候,ICF已经退出,IR镜片没有进入。曝光没有被锁死,这个时候你在半档里就是等于一个全天候的红外线镜片。随心所欲控制曝光。不过非专业者不要使用,以免损坏你的娇嫩的机器。


    IR76装在强光电筒还是一个简易红外线灯,功率大小就看你的手电筒的功率了。

    普通的机器和有红外功能的机器(处于关闭红外档)使用。红外线改造机器例外。
    1:建议强光下使用IR76(760nm)改良型

    

    2:R72(720nm)AF,三通道改良版,单反机器大光圈镜头自动对焦有效。


    3:R68(680nm),介于720nm和665nm/650nm之间,同时结合2者优点。曝光更快,噪点更小,色彩更丰富。红外摄影有基础和红外风光发烧级使用。


    4:R65(665nm\650nm)曝光更快,噪点更小,色彩更丰富。同时高速镜片,低速结合ICF容易自定义失效。更是改机用常用镜片,建议资深摄影和PS高手使用。


    5:想得到更纯的红外影像,还可以使用850nm,缺点就是曝光实在很慢,一般不推荐,资深摄影者可以采用。


    6:使用760nm以下,要求照相机和摄像机必须具体自定义白平衡功能,和手动调节色温。

拍摄要点:

 

 

    为尽量缩短曝光时间,请在户外阳光较好时拍摄,并尽量使用三角架;大光圈等,和常规摄影一样拍摄,就是曝光比较长,原因就是ICF挡住7-20级EV(型号不同曝光不同。拍摄距离无限制,此刻太阳到地球可见光和红外光强度比较均匀一致的,能照射到地方都可以。
       
    红外光对水面、天空因吸收红外线呈深色调,植物叶绿素因反射红外线呈亮白色调,建筑物外墙彩色涂料被红外透过,呈现本色红外线能透过薄云 、水雾使远景清晰。    选择有山、有水、有云的场景,动静结合。最能彰显红外摄影的魅力。


后期处理:

 

 

  红外相机原照为淡单色黑白,绿色是照相机软件加进去的,模仿夜视仪效果、其它非红外机型原照为红色需经电脑PS处理使用普通720nm自定白平衡拍摄后PS中红、兰通道对换可得彩色半红外照片.采用Rocolax R72(720nm高速改良性能进行红,绿,蓝三色通道调整,使得色彩丰富,调色更自由)
        摄像机前期操作和数码照相机一样,后期要在非编软件里做,原理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2MM红外镜82mm红外线滤镜片 红外透镜 滤光镜 760+850+950送UV
    实战:不改装 尼康D50拍红外
    半岛鱼
    红外透视摄影全攻略
    《红外十问》
    【红外摄影入门文章--红外摄影初探--原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