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索桥:古代传说与现代传奇

 

甘肃索桥:古代传说与现代传奇

                                        来源:中国甘肃网根据中国交通报整

 

   什么是索桥

  索桥,又叫吊桥、悬索桥,意为悬空之桥,是以主缆索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形式,常建于水流湍急、两岸陡峭,难以修建桥墩的河段上。

  索桥由基础、塔墩、锚碇、主缆索、加劲梁和桥面等部分组成,在两个高塔之间悬挂两条缆索,靠缆索吊起桥面,缆索固定在高塔两边的锚碇上,由锚碇承载整座桥的重量。斜拉桥也是缆索承重桥系列的一种,但不同于索桥,它由索塔、主梁、斜拉索构成,由许多直接连接到塔上的钢缆吊起桥面。

  从伐竹为桥到铁链锁江干——甘肃溜索

  陇南地区的溜索使用历史已经相当久远。在今甘肃宕昌县化马一段岷江峡谷中,有一块刻于清初的摩崖石刻,上刻"天沆永博"四字。相传三国时,邓艾入川时就在这里建有溜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溜索在陇南还很普遍,现在陇南地区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使用过溜索。

  上世纪70年代后,竹、藤类溜索逐渐被钢丝溜索替代。钢丝绳一般系于两岸的混凝土桩上,绳上安有滑轮,安全性能良好。钢丝溜索有单索、双索之分,单索一次只能过一个人,双索可以互不干扰。目前,白龙江武都县外纳乡段还有两条溜索。一条位于夏家坝,叫外纳溜索,是一条单索,长度100米,索上挂一铁筐,行人靠自身力量扯索而过;另外一条位于崖底下村,叫崖底下溜索,为双索,长度也是100米,建于2001年,目前仍是全村人出山过江的唯一通道。

  羌族关于索桥的传说

  甘肃最早的索桥是由羌民建造的。

  相传羌族的祖先最先来到陇南时,看到江水滔滔,两岸陡峭,与外界交通十分困难,一筹莫展。这时从森林中走出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指导他们建造了索桥。从此,他们就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藤、麻等植物修建了许多索桥,索桥建造技术开始在羌部落中推广应用。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时,就利用当地羌族群众丰富的建桥技术,在岷江内外修建了一座竹索桥。此后,索桥在西南、华南得到推广,成为我国古代桥梁的代表性桥型。

  笮桥

  羌、氐民族自古"分窜山谷间",部落与部落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对交通设施的依赖性并不高,历史对秦汉时期甘肃一代的索桥建设很少 涉及。南北朝时期,氐人杨氏势力渐大,先后建立了仇池国、武都国、阴平国等,开辟了羌氐道,并与阴平道、羌中道相连。这时候修建的索桥有很多。到了唐代,随着地方官府对道路管理不断加强,过河设施进一步完善,在陇蜀驿道上出现了大量的竹索桥、藤索桥,杜甫入川时就走过许多这种索桥,并留有《咏笮桥》一诗,所谓"笮"就是竹篾编成的绳索。到了明初,有大量的移民迁到陇南,在开辟山谷道路时又修建了大量的竹索桥。新中国成立后,陇南各县还加固维修了30座竹索桥。到2000年,甘肃最后一座竹索桥--文县黄路山竹索桥才被拆除。

  铁索桥

  明清时代,陇南经济已经较为发达了,以文县碧口为代表,它成为陇蜀药材、食盐等主要物资的集散之地,商贾云集,铺面毗连,在清乾隆时被誉为甘肃四大商业重镇之一。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运输量增长的需要,官府开始修建大型的铁索桥来替代竹索桥。

  西汉江铁索桥位于西和县西南45公里的大桥乡,相传是一位道士募化而建,建设年代在明朝以前。据碑文记载,1398年以后,重修过5次。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多次加固,上世纪80年代维修时增加了钢丝悬索,目前仍在使用。

  到了清康熙二十三年(1864年),文县西北的临江关又修建了一座桥,名为临江桥,后来移建于临江下游10公里处的蒿子川,凿山筑堤,改木梁为铁索,名为永济桥,督修者为文县武官杨清献。桥长67米,净跨50米,宽2.7米,共有9根主索。永济桥两岸狭窄,波涛汹涌,后有高山环抱,上游不远处有洋汤河汇入白龙江中。这座桥地势险要,实为甘川咽喉要道。这座桥屡次被军阀拆毁。1949年国民党溃败时,又砍断了铁索。新中国成立后又重新修复。

  三大流域 393座索桥

  建国后,甘肃的交通仍不够发达,尤其是深沟峡谷地带,交通十分闭塞,有些群众一生不出山。所谓"对岸能说话,见面需半天","隔

  山绕道走,隔河两眼瞅;南北不相遇,亲戚也难走"等歌谣正是对甘肃尤其是陇南山区交通不便的真实描写。在原来的溜索、竹索桥、藤索桥及铁索桥继续使用的同时,政府又在甘肃修建了大量的铁索钢索混合式索桥。特别是1981年甘肃省政府委托省交通厅召开了索桥建设会议后,该省索桥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甘肃全省共有索桥393座。

  白龙江每8公里就有一座索桥

  长江支流嘉陵江发源于陕西秦岭南麓,经凤县至两当县西坡进入甘肃,穿过徽县至白水镇复入陕西略阳县,在甘肃境内流程60公里,其主要支流白龙江在甘肃境内流程达到450公里,在流程、水量和流域面积上均超过了嘉陵江干流。嘉陵江流经的陇南地区自古森林茂密,沟涧纵横,水流湍急,修路不易。长期生活在这里的羌、氐民族,建造了众多的索桥,使这一地区成为古代甘肃拥有索桥最多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陇南人民发挥在索桥建造技术上的优势,在此地建造了众多的索桥。目前该地区共有索桥244座,计长1.6万米,其中白龙江干流有索桥53座,平均每8公里就有一座索桥。

  这里面最著名的当属玉垒关大桥。1968年,甘川公路马家沟至石土地段重建通车后,线路跨越白龙江,一直用滚装船摆渡汽车和行人。但是因为江中泥沙淤积量不断增加,到1983年,正常水位在685米处,而淤沙已经高至684米。到1984年,甘肃省交通厅开始筹备建造玉垒关大桥,1985年6月正式开工,1988年8月完工。玉垒关大桥是目前甘肃承载量最大的双链式索桥,对加速甘、川、陕间经济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堡索桥的传奇

  黄河横贯甘肃中部和东部,省内流域面积14.45万平方公里,分为黄河干流和洮河、湟水、渭河、泾河、北洛河6大水系。目前,黄河流 域共建有索桥91座,计长9617.13米。黄河干流是陇西、河西的天然屏障,浪大流急,所以其上索桥建造规模一般都比较大,难度也比较高。

  靖远县平堡索桥的建造有一些传奇色彩。平堡索桥建设前,两岸群众靠摆渡过河,每逢夏秋汛期,河水暴涨,往往会发生事故。据建桥前17年不完全统计,翻船落水事故多达18起,落水114人,死亡14人。

  1965年,共产党员、当地农民冉旭在白银露天矿给生产队积肥时,发现有不少废旧钢丝绳。于是,他想把钢丝绳锚固在黄河两岸,再铺上木板,建一座可以通行架子车的索桥。他回到平堡,广泛宣传他的想法,在白银露天矿电工高海录和平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答应支援废旧钢丝绳。随后,公社干部白光华又赴省公路局求援,省公路局派出苏钰前往查勘,确定了桥位。后来,冉旭、高海录还自带干粮到天水新阳镇学习索桥建造技术,联合周围6村成立了"建桥委员会"。施工过程中,钢材、木材、水泥十分缺乏,除了省里给的一些补助外,还有很多材料需要自己解决,他们组织了三班人马,四处求援,先后找到了40多个厂矿企业,获得了很多帮助。平堡索桥工程充分体现了"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原则,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平堡索桥于1970年4月27日竣工通车,当地群众3万多人参加了通车典礼,许多人踩在桥上潸然落泪。平堡索桥的建成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一件事情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桥"。

  内陆河流域流经的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在石羊河、冰沟、梨园河上有索桥15座,计长809米。


    诗词里的甘肃索桥

  壮美的陇右山河,凌河而悬的索桥给了历代文人墨客无尽的灵感和丰富的创作素材,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早在东汉时,文士李鹰游西南时,就留有《笮桥赞》一诗,诗曰:"笮复引一绳,飞絙代阁,人悬半空,渡彼绝壑。"他描写的是溜索。 既然"人悬半空,度彼绝壑"当然就会有危险,唐代诗人独孤及也有一首《笮桥赞》,诗曰:"笮桥横空,相引一索。人缀其上,如猱之缚。

  转贴入渊,如鸟之落。寻樟而上,如鱼之跃。顷刻不成,陨无底壑。" 独孤及的诗将过索桥的情形描绘得惟妙惟肖。唐代僧人智猛也有一首《笮桥赞》,诗曰:"冰崖皓然,百千余仞。飞絙为桥,乘虚而过。窥不见底,仰不见天。寒气惨酷,影战魂栗。"影子都跟着颤抖,魂魄也跟着"战栗",活活地画出了过索桥的情形。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首诗叫《哀陇民》,也写到了溜索。诗曰:"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颠。穷危又极险,其山犹不全。蚩蚩陇之民,悬度如登天,空中觇其巢,坠者争纷然。"所谓悬渡就是溜索,陇民通过溜索到高山峭崖上捕捉鹦鹉向朝廷进贡,有许多人因此坠崖身亡。读诗至此,让人不得不想起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一篇小说《促织》,同样是描写贡赋带给人民的痛苦,一个用诗歌,一个用小说,但都达到了入木三分的效果。

  诗圣杜甫入蜀时也曾经过陇南地区,他有一首《咏笮桥》:"伐竹为桥结构同,搴裳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同样是咏笮桥,杜甫诗中多了几分田园色彩。当时杜甫完整地看到了当地人建造竹索桥的经过,感叹往来之人再也不用经受寒冬入水之苦,所以才写了这首《咏笮桥》。宋代大诗人陆游也有一首诗叫《度笮》,"翩翩翻翻笮受风,行人疾似绿虚空。四观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龙中。" 陆游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得非常形象。他还有一首诗里也写到了索桥,用"度索临千仞,梯山蹑半空"来勾画索桥的雄姿。

  清代也有不少诗人写过关于索桥的诗歌。文县蒿子店的永济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甘肃索桥中比较著名的一个,为甘川之咽喉要道。清代阶州知州叶恩沛有一首诗专门咏永济桥,"架木为桥自古难,而今铁链锁江干。行人招手应相问,西蜀颠南共此安。"诗人王权在经过古陈仓道省亲时也写过一首《绳桥》,诗曰:"峭崖深涧不通舟,接臂猿猱下视愁。铁絙两行悬尺板,行人横渡万松头。"

  甘肃为何多索桥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形复杂,地势高亢,山谷纵横,拥有刘家峡、盐锅峡、大峡、乌金峡等著名的大峡谷,又拥有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共152条河流。山谷与河流将细长如一柄如意的甘肃一片片分割开来。河谷众多,地形复杂使甘肃需要大量桥梁。

  索桥适合建造于水流湍急、两岸陡峭难以修建桥墩的河段上,又具有造价低,修筑技术相对简单等特点,所以成为甘肃解决交通闭塞、跨越山谷、济渡江河问题的主要选择。

  在古代,陇南地区是汉中入蜀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经过的河西走廊又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所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联系中原与西北的纽带,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这里的交通建设,道路交通开发比较早,筑路建桥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史记·西域传》里,就记述了西域道上唯一一处"悬渡之撞",也就是"溜索",索桥的原始形式,也是除了列石、独木梁和浮桥以外最原始的过河工具。在明清两代,陇南地区的群众,用竹、藤以及粗绳为索,在长江流域的西汉水、白龙江、白水江等江河的两岸建起了不少的索桥,成为沿河群众跨江河、越涧谷的普遍方式。

  造桥人苏钰和甘肃的9座索桥

  2002年5月1日,多桥之城兰州又一座跨越黄河的双链柔式索桥--安平桥建成时,一位面色黝黑、双目深陷的老人的眼眶湿润了,模糊的 双眼遥望着河对岸一片生机,他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摸桥的栏杆,喃喃自语道:"桥通了,可以休息了,这应该是我的最后一座索桥了。"他就是被誉为甘肃索桥之父的苏钰。此时,距他80周岁生日只差几个月。

  苏钰出生在黄河之滨的小"水乡"--雁滩,与黄河紧紧相依的童年,使他对桥有一种天然的企盼和眷恋。1942年完成"地政人员测训班"后,他被分到城市测量队。新中国成立后他到公路局工作,1965年被派去平堡帮助农民修建后来号称"中国农民第一桥"的平堡索桥,开创了 黄河上建钢缆索桥的先例。后来他又先后参与了什川索桥、上河坪黄河索桥、青白石杨家湾索桥、青海循化黄河索桥、民勤石羊河索桥、柴家台黄河索桥、中立大桥、安平索桥等的设计与建造。

  对待这9座桥,苏钰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呵护有加,只要身体允许,他就去这些桥上走走、看看、摸摸,因为它们凝聚着他的心血。

  索桥的鼻祖--溜索

  溜索是索桥的鼻祖,是最原始的过河工具之一,俗称溜壳子,西南少数民族称为"溜江筒"、"溜索子",古代文献上多称为"撞",所

  谓"悬撞渡索"、"渡索寻撞之桥"都是指溜索。通过溜索渡河过涧叫"过溜"。

  溜索应该出现于人类循河谷而居的农耕文明初期。那时,为了交往方便,人们在经过较深较窄的沟涧时就利用藤条相连接"悬撞"而过。 后来过河的形式多种多样,也渐趋完善。溜索也由藤条发展到竹、葛、兽皮等材料,并通过编织拧结成为载重量大的绳索。这种绳索最初系于两岸的树木或巨石之上,后来又系于人们自己埋置的木桩上。为了安全起见,过河的人们又将自己按一定的方法用绳揽于索上,利用惯性滑动。后来溜索又增加了滑轮、滑筐一类附属设施。

  溜索分平索和陡索两种。前者两端高度几乎相等,过溜的人溜至中段后,必须双脚搭于溜板上,双手握住溜索攀越到彼岸。后者则是两岸高度不等,过溜时自高而下,瞬间可至。要往回返时,需要另找溜索,也是此高彼低地溜回去。所以平溜一根便可来回,陡溜"成双成对",往来各一,当然相距不能太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陇南独特的索桥文化 娄炳成
中国最奇特的渡河方式,让你惊叹先人的智慧!当地绝美的风景,让你惊叹造物者的神奇!
中国索道史/何龙江
溜索桥 || 作者 任笃让
何民:教书匠何秀才|散文
中国索道历史记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