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拆迁之下,你还记得老屋吗?

拆迁之下,你还记得老屋吗?

 

导语

 

鲁迅在《故乡》中开始的时候说,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远离了我。如果比照现实中老屋的死去,这种描述有了另外的寓意:在步入现代社会之中,古老事物来不及转身,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在进入现代化,城市化的同时,当更多的人成为房奴,更多的地方变成城中村时,一些承载着文化内涵的老房子,已经在拆字令下倒塌。

作为已逝岁月仅存的证词,它们代表过去发言,描述着对生活的另外设想:适意、安闲、没有紧张感,有的,只是某种恰如其分的享受。随处所见的废墟掩盖了昨日的生活现场。那些失之交臂的老房子,人们只能透过那些旧日的门窗向时间深处窥视,但也许看到的只有灰尘,不知疲倦地,在光束中舞蹈。

 

拆迁之下,拆掉的不只是老屋

 

拆掉老屋,也拆掉中国人所追求的四世同堂的家的理念

住在老民居中,便意味着要和自然亲密接触,要承受一家人住在一起的家长里短。中国人所追求的四世同堂,也只能在老宅院中才能实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富起来的农民们高兴地拆掉百年老屋,盖起丑陋的水泥楼,把传了几代几十代的老家具扔掉,用上复合板家具。而人们在拆掉老屋后,转眼在别的地方以文化的名义,修建了各式各样的假古董。过去关于家的和合理论,在高大的格子楼中已经瓦解。 [详细]

 

拆掉老屋,也拆掉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许多住惯老宅的人,对老院子的依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在老院能够自由地喂养动物。和这些现代化的防御措施相比,老屋破旧的木质门窗,似乎什么都挡不住。看着被淹没在新式建筑中的老民居,不禁想问:在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老民居和它背后的传统生活方式还能走多远?更多的老宅人家则在无奈中丢掉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西羊市127号米家大院内,曾住着庞大的米氏家族。现在,老房子只剩下一座厅房,被夹在新房之间,显得陈旧、衰老[详细]

 

拆掉老屋,也拆掉了城市固有的根

何镜堂说,在旧城改造中,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拆掉了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美建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建筑消失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旧城是一个城市的,如果简单拆除掉,一个城市很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足以成为经典的当代建筑。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而离开创新,就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复古。努力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精髓的现代建筑,是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详细]

 

老屋之逝,逝去的不仅仅是个体记忆

 

老屋的消失意味着见证过去世界的时空已终结

房屋与生活以一种极其脆弱的方式粘接着,这显然违反了房屋的本意,也与生活的设想无关,但不知什么原因,事情就弄成了这样。总之,生活已经同房子一起变得破烂不堪,无法挽救,像经历了一场相互戕害的婚姻。

这里将不再是浪漫、童话和奇遇出没的场所,那些呼啸而来的钢筋水泥将把它们彻底埋没。[详细]

 

老屋的消失意味着传统的慢生活的结束

斜斜的阳光照到床前,巷子里传来清脆的车铃声;走下阁楼时,早餐已经放在桌前;站在绿树成荫,布满花草的院子中洗漱完毕,抓起碗筷,狼吞虎咽一番出门了。[详细]

 

老屋的消失意味着文化载体的消失

有新的地域可以开辟,为什么偏要拆北京的老城?宣武区老在提倡其宣南文化,现在连文化载体都拆掉了,还怎么提文化?王越说,名人故居是城市的特殊坐标。[详细]

 

老屋的消失意味着个人记忆趋于虚空

木屋消失了,历史记忆永远不会在人们心中消失,与其说回忆有些心酸,我想那大概是我曾经拥有过,最真最美的童年。过去的一切也只能化成回忆,慢慢飘散在空气中。[详细]

 

个体之惑,我们皆在故乡迷失

 

拆迁重建:人们陷入没有历史的生活

学城市规划出身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演讲中指出,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城市不仅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的一个人工的环境,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容器,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受聘为中央电视台设计新大楼的荷兰裔建筑师的库哈斯感叹说:罗西说城市不能没有历史,如今却有大批人热衷于没有历史的生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坦陈,自己非常担心新农村建设搞不好,如果搞不好将是一场好心的灾难。[详细]

 

汉学家吕克·多梅纳克:中国在与自身脱离

中国传统文化令人迷惑。对于一个经常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种文化有时会给人以垂死的印象,有时又会让人感觉到他的活力。现在是什么使得中国与自身脱离?只要到北京的任何一条街道走走,你就会明白这一点:中国人每个星期都在对城市过去的遗迹、对所有让人感觉是这个国家活遗产的东西进行着改造。能够逃过改造的只有那些官方公布的受到保护的古迹。此外还有大规模的社会破坏。” [详细]

 

北岛: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在故乡迷失

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现在的北京和别的亚洲大城市还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现代化博物馆中的一个新标本而已。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北京,其实是一个缓慢的毁灭过程,只不过远没有到后来这二十年的疯狂程度。或者可以说,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一个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湖州和绍兴,以及上海、苏州,我相信这种毁灭是全国性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详细]

 

结语

曾经最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可却面临找不到自己的根的窘境。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样的回忆多数人怕是有过吧,只是现在却连最初的凭吊的场所都没有了,面对不断刷新高度的摩天大楼,终究只能是多可喜,亦多可悲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照古镇名村 卜落崮
【淮安城市笔记】一、清江浦的六百年与十年
旧城改造.创意产业.价值的再创造
无补圆鼓凳,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单霁翔:城市不是改造而是有机更新应保留城市记忆
鹭客社乡建理论(一):乡土魅力蕴藏于”落后“之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