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与海洋并非绝缘


转载秋风 

很多人认定中国文明落后,并费尽心机寻找原因。文人们最常提及的理由是,中国文明是内陆文明,农业文明。这两者紧密相关。曾经有部风靡一时的电视片说,中国文明兴起于西北,是农业文明,是立足于黄土的黄色文明。西方文明则是立足于海洋的蓝色文明,商业文明。中国文明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局促于内陆,西方之所以有科学、民主,就是因为西方是海洋、商业文明。

然而,只要略微懂点历史就可知道,中国可不是什么内陆文明。相反,中国是一个以内陆为本而面向海洋的国家,海洋始终是中国文明演进背后的重要力量。

(图注:南宋《定海县境图》,事实上中国与海洋的关系从未断过。)

华夏共同体最早发源于晋南,这里当然是典型的黄土地带,也是内陆文明。然而,自觉的华夏文明与政治共同体诞生之初,就与遥远的海洋发生直接关系。《尚书·尧典》记载,帝尧建立天道信仰,并“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也即制定历法。这可是一件具有重大政治和文化意义的工作。为此,帝尧命人观测天象,“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这个旸谷应当就在胶东半岛某个海滨之地,观测官每天在此恭敬地观测日出时间。

随后,中国文明就深深卷入海洋。中国第一个较为稳固地政治体是夏,由帝禹建立。帝舜时代,圣贤成群,为什么是帝禹建立夏?因为,帝禹承担了治水的工作。内陆积聚的大水通过河道被导入海中。恰在与海洋接触之后,中国人有了自觉而共同的政治生活。

中国最早打交道的海洋是渤海。冀州可是早期中国的中心地区。商人占卜的龟甲来自大海。到周代,齐国人则充分开发海洋资源。周武王封建功臣,封吕尚于齐营丘,《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鱼盐之利来自大海。正是凭借着大海赐予的鱼盐之利,齐国成为西周的大国。

因为有这样的财富积累,当夷狄从北方入侵中国,第一个起而保卫华夏文明的诸侯国,正是海滨的齐桓公。

接下来,滨海各国给中国文化提供了新鲜元素。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私学。孔子活动的范围主要在鲁、齐、卫。孔子最早到齐国寻求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思想从一开始就不在西方,而在东方。即便不在海滨,也在距海滨不远的地方。实际上,鲁国人队海洋也是有所认识的。《国语·鲁语》记载:

海鸟曰“爰居”,止于路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

海鸟飞到鲁之国,藏文仲想祭祀之,展禽则表示反对,他最后说,“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国语》随后记载:“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由此可见,鲁人对于海洋也有相当了解。

孔子自然也不例外。《论语·公冶长篇》记载,面对天下之无道,孔子相当失望,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孔子相信,海上有国,也许更有利于行道。子夏也曾转述孔子的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以及古人以“四海之内”作为天下的代称,可见,海洋在古人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之后,私家学术兴起。当时的学术流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比如,鲁学得孔子正宗,最为严谨。三晋之学受晋国传统影响,较为功利,因而出了法家。南方楚人想象瑰丽,出了庄子、屈原。滨海的齐、燕则自成体系。这里的学术、文化最为发达,与鲁、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六经中最为重要的《诗经》,除鲁诗,就是齐诗、燕诗。尤其是齐国,学术气氛最为自由,稷下学宫吸引了天下最有思想的人。一百多年中,这里是中国学术的中心。

因为滨临大海,故燕、齐士人之气质明显不同于鲁人、晋人。齐、燕接近鲁,所以,其学根底深厚。但因为滨海,齐燕之士还有超越于鲁学之处:想象力。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齐人邹衍。他提出了大九州观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观念概述如下:

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今人说中国是“赤县神州”,这个词是邹衍创造的。邹衍正是齐人,他说,大地上其实有共八十一州,分割各州的正是大海。大海显然比陆地大得多。这样的认识,只有海滨之士能有。而这也变成后来中国人关于世界的一个基本认知。司马迁还说,邹衍的著作“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邹衍确实见到了海中很多动植物,完全不同于陆上动植物。

滨海的邹衍还有另一个伟大的观念创造,那就是综合阴阳之学与五行之学,发展出阴阳五行之学。这一点深刻塑造中国人的观念。

另可注意者,燕人、齐人最早形成神仙观念。《史记·封禅书》记载,战国时代,齐威王、宣王、燕昭王都曾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根据这段记载,秦始皇后来的巡游,始终绕着大海转悠。

还有一点,黄老之学形成于齐国,汉初,曹参担任齐相,将此学带入京城,从而成为汉初主流治国理念。

最后一点,道教也兴起、传播于齐、淮海滨。道教与上面所说的神仙观、黄老之学密切相关。《后汉书·襄楷传》称:汉顺帝时,滨海之琅玡人宫崇到洛阳,献其师于吉所得神书给皇家,名曰《太平清领书》。这是原始道教的重要经典。以道教发动叛乱的张角,即主要活动于冀州、青州,也即燕、齐海滨之地。

你看,在中国文明的前半段,海洋可一点都不遥远。中国文明扎根于黄土,而向海洋开放。海风从东方吹拂着华夏大地,海的气息渗透在中国文明肌体内。中国综合了大地、海洋,中国文明融贯了这两种气质,有大地的敦厚、朴实,又有大海的轻灵、神秘;既有大地的力量,也有大海的想象。这恐怕就是中国文明具有深厚而悠久之生命力的根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高铁改变世界格局
【中国故事】邹衍展示的理论智慧
绝大多数中国人不懂海滩
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
天蚨园之邹子——世界上最早的太阳中心说,古代海洋理论第一人
孟子简介 孟子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