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帝”的本源及其语义之异化

【提示】 本文较长,如果想跳过论据看论点,请直接翻到最下面即可。




【摘要】 本文论述了中国远古时期关于“上帝”的语义,以四书五经为依据,说明中国人本来崇拜上帝,只等级制的祭祀使民众不能敬事上帝。春秋战国时,君不君,臣不臣,祭祀的礼仪发生了变化。以后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郊祀上帝,民不知其事,徒有形式,久而久之,人们心中只有祖先,没有上帝。上帝缺位,人们为寻找精神寄托,往往信奉外来的宗教与本土不成熟的道教,这样“上帝”、“昊天上帝”、“五帝”、“金阙上帝”、“玉阙上帝”、“上世之帝”、“天主”等指代混而不清。本文考证了大汉民族“上帝”的本义及其异化的过程。



现在的中国人一提到“上帝”,自然会想到这是西方人的观念。西方教会信仰上帝,其教民在文字与言谈中常用“上帝”,中国人好象不讲“上帝”。其实,中国本源信仰上帝,我们中国文化的本源《四书五经》中“上帝”一词出现频率很高。


1.《四书五经》中含有“上帝”的语句举例


《四书五经》可以说是我们的本源文,读《四书五经》,我们会发现在《诗经》、《书经》、《礼记》中“上帝”一词出现频率很高,远古的《尚书》(书经)中“上帝”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诗经》、《礼记》次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上帝”一词出现频率较低。这说明远古的原始资料中的记载,反映了我们祖宗心目中对“上帝”的崇拜与信仰。为了解本源“上帝”我们读一读下面《四书五经》中关于“上帝”的语句。


《诗经》:

颂.周颂 清庙之什 臣工:“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 清庙之什 时迈:“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商颂玄鸟:“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鲁颂 泮水:“上帝是依,无灾无害。...无贰无虞,上帝临女。”


小雅 桑扈之什角弓:“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匿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大雅 荡之什:“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荡之什 桑柔:“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昊天上帝,则不我遗...,昊天上帝,宁俾我遁?... 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文王之什:“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 文王之什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文王之什 思齐:“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生民之什 民劳:“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生民之什 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中庸》:右第18章:“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大学》:右传之九章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尚书》:

虞书 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益稷:“惟勋丕应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商书 汤誓:“夏氏有罪,予畏,不敢不正。”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伊

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太甲下:“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盘庚下:“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


周书:

泰誓上:“观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祗。...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


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上帝弗顺,祝降时丧。尔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罚。”


武成:“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大诰:“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


康诰:“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


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


多士:“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 君奭:“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


康王之诰:“保乂王家用端命于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


吕刑:“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帝不蠲,降咎于苗。”


《周易》:上经·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下经·鼎:“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春秋左传》:襄公(24年春)“上帝临女, 无贰尔心。...有如上帝。”


哀公(13年春):“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毕。”


成公(13年春):“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


《孟子》:卷2 梁惠王下,“书(周书·大誓)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卷7离娄上:诗(大雅。文王)曰:“商之孙子,其丽不忆。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卷8离娄下:“孟子曰:‘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孝经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礼记》中“上帝”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这里不一一例举。


2.《四书五经》中“上帝”一词的语义《四书五经》中的“上帝”一词,可以表达为:上帝主宰天地,上帝全能、全智、全德、全美。上帝洞察人间一切、赏罚分明,上帝威力无边。我们的祖先有时称呼上帝为“昊天上帝”,有时称呼上帝为“皇天上帝”。上帝保佑德行良好的人。君权由上帝授予。我们的祖先信仰上帝忠于上帝敬畏上帝,以郊社之礼事上帝。


3.孔子与上帝

《四书五经》中的“上帝”一词出现的频率,《尚书》第一,《诗经》第二,《礼记》第三。《尚书》是孔子以前的原始历史文献,《诗经》是孔子收集的诗歌,《礼记》 是孔子弟子的作品。三种书出于不同的历史时代。早期的频率高,晚期的频率较低。四书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四书中“上帝”一词出现的频率较低;五经基本上是孔子收集或编撰前人的作品,五经中“上帝”一词出现的频率教高。甲骨文中“上帝”出现的频率更高。好象是时代越古,人们越信仰上帝。孔子“敏而好古”,为什么人们认为孔子不相信上 帝?此源于孔子不语“力神怪乱”


孔子不语“力神怪乱”,不等于孔子不信这些。孔子能不相信力量的作用吗?孔子特别重视祭祀,孔子能不相信神吗?可见得“”指不宣扬,不倡导武力、神

仙、奇异与不符合规律的事情。《礼记》中“上帝”一词出现频率很高,飨祀上帝,是孔子实现礼治的重要内容。孔子倡导周礼,周礼极为重视飨祀上帝,飨祀上帝是最高礼仪。


《礼记》中关于飨上帝的礼仪,不详细,不具体,而对于祭祖先的礼仪繁琐、具体、复杂,可能孔子的弟子在当时就没有看到过飨上帝的礼仪。


4.祭祀之礼仪是“上帝”信仰不能普世的根源


《中庸》第18章,“以郊社之礼事上帝,以宗庙之礼祭祀祖先。”根据《礼记·祭法》,郊社之礼,事上帝,须祭祀日月山川、历代圣哲。祭祀按照等级各有职责,天子事上帝,诸侯祭地方神。“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祭祀活动盛大,人们烧考食物及举行仪式等,夜火通明,所以皇帝“乃命四监收秩薪柴,以供郊庙及百祀之薪燎”(《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乃命太史次诸侯之列,赋之牺牲,以共皇天上帝社稷之飨(xiang)。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无不咸献其力,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礼记.月令》)。这里天子事上帝,采用“飨”的礼仪,诸侯以下臣子与民祭祀寝庙山林名川,采用“祀”礼。普天之下“共皇天上帝社稷之飨”,人人为飨上帝的活动积极作贡献。


君民共祭同乐,信仰的对象是上,以郊社之礼事上帝,是全民活动,公祭的对象是天下人共同信仰的上帝,但是也不冷落上帝属下的山神、水神等神。于是将天上的神与地上的人对等分工祭祀。天子率大臣事上帝与大社的神灵,而一般臣子与老百姓祭祀社稷与山川河海等神灵。对上帝的礼仪活动称作“事”与“飨”,对其他神圣的礼仪活动称作“祭”,或“ 祀”。“飨”是最高祭祀礼仪。飨帝于郊,可以造福天下。《礼记·礼器》载:“飨帝于郊,升中于天,而凤皇(凰)降,龟龙假(驾);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这说明在周朝人们事上帝的活动非常规范、规模非常隆重,寄予的期望值很大。《礼记》称事上帝是重要的教育活动,《礼记》云“天道至教,圣人至德。”这种教育活动有益于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飨帝”的重要性,孔子说得很清楚:“颂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礼记·礼器》)


私祭则祭祖。天子诸侯以宗庙之礼祭祀祖先。私祭等级严格,不得乱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礼记·王制》)。《礼记》规定皇帝祭

祀7代祖先、诸侯祭祀5代祖先、大夫祭祀3代祖先,一代祖先一庙,而士族只有一庙。庶民不得建祖庙,但可以在住所中祭祖。


飨帝,大型的敬奉上帝的活动,由皇帝主导,高官现场参与。一般官吏与百姓可以异地同乐,但不得现场参与。除了天子,任何人无权飨帝。崇拜上帝是每个人的美德,但是进行崇拜上帝的仪式是皇帝的专有权利。天子代表上帝行使权利,其他人统统是皇帝的臣民,臣民是皇帝的奴仆,奴仆只有祭祀自己祖先的权利,没有事上帝的权利。天子飨上帝,上帝保佑天子。如果万民飨上帝,上帝保佑万民,那么皇帝的政权怎么巩固呢?所以本来人人敬事上帝,上帝保佑天下人的飨上帝活动。专制统治以后,只允许一人事上帝,百姓信仰上帝,但是不得行敬事上帝的礼仪。


自春秋始,礼崩乐坏,“以郊社之礼事上帝”的规矩,某些君王不遵守了,即使君王郊事上帝,行郊社之礼,诸侯不应,臣民不采取相应的活动。本来郊事上帝,举行隆重仪式,火树银花,全国上下君民同乐。诸侯自大为王,但没有郊事上帝的权利。天下纷争,诸侯各自为政,君不君,臣不臣,谁来行郊社之礼呢?长此以往,百姓只知私祭,忘了公祭。心中有祖先,没了上帝。对于信仰,号称天子的统治者自己不作为,又不允许百姓有作为,这样百姓既没有郊事上帝的权利,又难以说有信仰上帝的权利了。


历史上西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改革,宗教信仰方面的制度也进行了几次重大改革。如从多神崇拜到专一神崇拜,从旧经书到新经书,宗

教信仰逐渐普及等。我国秦始皇执政以来,政教浇于一版,哲学、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宗教、信仰,统于政,政归于帝,朕主宰一切。历代皇帝,也效法古人“郊事上 帝”,但不是“天下九州之民者,无不咸献其力,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把原来皇帝飨上帝与百姓共同信仰上帝的活动,变为皇帝飨上帝与百姓无关联的活动,皇帝飨上帝仅是形式,而非心仪。“上帝“的概念自此淡化。以至于封建社会的《三字经》、《今古贤文》、名人家训、《幼学琼林》等基础教本中,没有上帝,只有追根寻祖的三皇五帝。


根据本源文化,信仰上帝,即崇敬道德,崇敬至善至美,崇敬公平正义,心中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化的境界。郊祀的礼仪淡化了,信仰发生了缺失。《隋书》 卷六 志第一《礼》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所以配上帝也。秦人荡六籍以为煨烬,祭天之礼残缺,儒者各守其所见物而为之义焉.。”


秦朝以后,我们的本源文化给扭曲了,文化失去了活力。但是人们自发的崇拜上帝现象时而有之,人们在文字与口头常用到“上帝”一词,只是这个“上帝”

逐步洋化了,以至于南明永历帝的太后、王后、太子等人成为天主教的教民。


5.“上帝”语义的异化

史书中有记载皇帝按照经书中的礼仪飨上帝的活动,没有信仰上帝的创造性活

动,信仰没有发展,而是僵化、庸俗化,以致于使“上帝”语义异化。如:《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8:“於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 川,以时祀之。”该书中汉高祖事上帝,不用“事”与“飨”,用“祀”,皇帝不亲自事上帝,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这种行为不合四书五经时代的礼仪。这里的上帝已失去原来经书中的神圣。


《汉书》卷25下郊祀志第5下:“冬至日祀上帝于明堂。”《礼记.明堂位》载:“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明堂不是事上帝之处,此条已不合《礼

记》之规范。此处“上帝”或指代为“先帝”。


《晋书》卷31列传第1:“玄云入户, 上帝锡母萌之符, 黄神降征, 坤灵赞寿丘之道,终能鼎祚惟永。”这里纯粹是道家语言,这个上帝已经不是我们本原文化的上帝。


《北史》 卷10周本纪下第10:“既自比上帝,不欲令人同己”。此言对上帝大为不敬,丝毫没有敬仰上帝的意识。又卷11 隋本纪上第11 :“爰启清浊,降

符授圣,为天下君,事上帝而理兆庶。”这里是道家思想,夹杂着《四书五经》中的语言。


《隋书》中对上帝有新解。其卷6志第1:“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其卷14志第9 :“ 迎送神及皇帝初

献、礼五方上帝,并奏《高明》之乐,为《覆寿》之舞。”这里事上帝的礼仪显然不符《礼记》规范。


《旧唐书》卷36志第16 :“ 今兴庆宫,上帝廷也,考符之所,合置灵台。宜令所司量事修理。”其卷55列传第5:“时有胡巫惑之曰 :‘ 上帝当遣玉女从天而降。’遂征兵筑台以候玉女,多所糜费,百姓患之。”《新唐书》也辑录了此条,也是本原文化夹杂道家思想。


《新唐书》列传70黎干:六曰:“众诘臣曰‘上帝一帝。周官:祀天旅上帝,祀地旅四望。旅, 众也。则上帝是五帝(东西南北中各有一帝)’。臣曰:‘否...’”。卷199 列传第124:“上帝,天也。昊天之祭,宜祖、考并配,请以太宗、高宗配上帝于圆丘。”这里上帝是天,是东西南北中五帝,变化很大。


《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汉复元年七月己酉朔。……矫托天

命,伪作符书,欺惑众庶,震怒上帝”。这是道家言辞,道家言 “玉皇大帝”,不言“上帝”,明显指代错位。


《宋书》卷104志第57:“二十一日,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奉上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加号册宝。夜漏上五刻,天书扶侍使奉天书赴太清宫。二鼓,帝乘玉辂,驻大次。三鼓,奉天书升殿,改服衮冕,行朝谒之礼,相王元偓为亚献,荣王元俨为终献。帝还大次,太尉奉册宝于玉匮,缠以金绳,封以金泥,印以受命之宝,纳于醮坛石匮,将作监加石盖其上。群臣称贺于大次。分命辅臣荐献诸殿,改奉元宫曰明道宫,奉安玉皇大帝像,改真源曰卫真县”。……“八年正月朔,驾诣玉清昭应宫奉表奏告,上玉皇大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奉刻玉天书安于宝符阁,以帝御容侍立于侧,升阁酌献。”晋朝以后,道、佛对于统治者影响很大,中国本原上帝的意识几乎不存在,有的皇帝崇拜道教的玉皇大帝,有的皇帝崇拜佛教的诸神。原因是中国本原上帝的意识淡化了,而人们的思想上有终极伦理的缺失感,需要思想寄托。所以终极伦理的缺失造成统治者思想的左左右右,政治的起伏不定。


《元史》卷21本纪第21“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丁未,太阴犯天

江。以转输军饷劳, 免思、播二州及潭、衡、辰、沅等路税粮一年,...剌罕

哈剌哈孙告昊天上帝,御史大夫铁古迭而告太庙。庚辰,立皇子德寿为皇太子,诏告天下”。一句话中,前一个上帝是道家言辞,后一个上帝是五经上帝。但该书中卷72 志第23好象对上帝一词颇有研究,云:“《周礼》所祀天神,正言昊天上帝。郑氏以 星经推之,乃谓即天皇大帝。然汉、魏以来,名号亦复不一。汉初曰上帝,曰太 一,曰皇天上帝。魏曰皇皇帝天。梁曰天皇大帝。惟西晋曰昊天上帝,与《周礼》合。唐、宋以来,坛上既

设昊天上帝”。


《明史》其卷30志第6:“建文初年,有道士歌于途曰:‘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卷50志第26:“又立庙京师,加封金阙真君、玉阙真君。正统、成化中,累加号为上帝。”此皆为道家言辞,此上帝非《四书五经》中的上帝。


《清史稿》清代在学术上要求正本清源,恢复五经之面貌,这种学风影响到

治《清史稿》的人,《清史稿》中一般为五经上帝。上帝语义的异化,见卷85 志60:“唯舒穆禄氏供昊天上帝、如来、菩萨诸像,又供貂神其侧。”这里说明清朝少数官吏的崇拜偶像极为混乱。


清代太平天国与天主教活动对人们影响很大,“上帝”指代已经西洋化。其卷

475 列传262:“‘上帝召我,有大劫,惟拜上帝可免。’凡会中人男称兄弟,女

称姊妹,欲人皆平等,讬名西洋教。”此言洪杨拜上帝会的“上帝”。


史书尚有所操守,杂记、小说、诗词、个人文集行文似乎可以天马行空,如

《大宋宣和遗事》元集:“朕乃上帝元子,为太霄帝君,悯中华被金狄之教,遂

恳上帝愿为人主”。

《全宋词》卷278【丑奴儿】“垆中火焰炎炎起,紫气腾腾。一粒丹成,管取飞升上帝京。”卷345【贺新郎】:“当日朱仙和葛老,更老黄、亦合同萧散。上帝近,永容懒。”卷345【鹧鸪天】:“东风吹我三山下,如在神霄上帝庭”。

《苏轼集》卷5:“上帝高居愍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 卷27:“上帝降瑶姬,来处荆巫间。神仙岂在猛,玉座幽且闲。”


《红楼梦》第78回“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始信上帝委托权衡 ”。


《西游记》第1回:“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第3回“却表启那个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一日,驾坐金阙云宫”。《三国演义》第11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我乃南方火德星君也,奉上帝敕,往烧汝家。感君相待

以礼,故明告君。’”此乃因果报应说,属释家理论,释家不称上帝,小说家爱拉

扯牵连。


《聊斋志异》中提及的上帝,是奖善罚恶的神,其有道家、释家的双重身份。如卷8: “去年上帝有命,委宣圣及阎罗王核查劫鬼...”


《初刻拍案惊奇》其卷31 :“上帝特命我来教你演习九天玄旨,普救万民,与你宿缘未了,辅你做女主。”


《二刻拍案惊奇》第20卷:“把玄天上帝画像挂在床边,焚香祷请。”


《醒世恒言》第1卷:“上帝察其清廉,悯其无罪,敕封吾为本县城隍之神...,上帝以公行善,赐公一子,昌大其门... 。”


《警世通言》第14卷:“上帝阶前,次有天丁之号。神将声喏道:‘真君遣何方使令'”? 第40卷:“生天生地,生佛生仙,号铁师元炀上帝。”


《牡丹亭》第23出:“因此玉皇上帝,照见人民稀少,钦奉裁减事例。”


《喻世明言》第31卷:“阎君道:“上帝有旨,将阎罗王位,权借你六个时辰,...上帝只限我六个时辰管事...”


《乐府诗集》卷64 杂曲歌辞4:“上帝休西棂,群后集东厢。...碧峰海面藏灵书,上帝拣入神仙居。春罗剪字邀王母,共宴红楼最深处。”


《全唐诗》第24卷034首〖杂曲歌辞神仙曲〗:“碧峰海面藏灵书,上帝拣

作神仙居。”

第228卷023首〖玉台观〗:“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

第310卷052首〖宿西山修下元斋咏〗:“投简石洞深,称过上帝灵。学道能苦

心,自古无不成。”

第358卷027首〖酬令狐相公季冬南郊宿斋见寄〗:“斋心祠上帝,高步领名卿。”

第387卷002首〖哭玉碑子〗:“至文反无文,上帝应有以。予疑仙石灵,愿以仙人比。”

第467卷013首

〖送沈侯之京〗:“悠悠旌旆出东楼,特出仙郎上帝州。”

唐诗中亦有佛教的身影,如第540卷153首〖钧天〗:“上帝钧

天会众灵,昔人因梦到青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上帝”一词的出现较为斟酌,如该书可贵的记载

有:

卷125子部35:“附会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於天主,而特攻释氏以求胜。”

卷137 子部47:“昊天上帝云云,突接以风神曰封姨,是经典与小说联为一例矣。”

卷144子部54:“织女误牵文曲星衣,上帝丑之,手批牵牛颊,伤眉流血,竟公然敢於侮天矣。”


《徐仙翰藻》·十四卷、附《赞灵集》·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金阙

上帝、玉阙上帝。谨案《大明一统志》,福州府闽县南旧有洪恩灵济宫一所,祀二徐真人,即今之金阙、玉阙二真人也。”主编纪韵慎重区分“上帝”、“昊天

上帝”、“五帝”、“金阙上帝”、“玉阙上帝”、“上世之帝”、“天主”等语词,揭示了歪曲“上帝”词义的现象,为人们了解认识“上帝”的词义廓清了界域。


据上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从远古始,人们有“上帝”的意识,这个“上帝”主宰宇宙,上帝万能、全德、全智、全美,奖惩分明,公平、公正。周朝以后,把飨上帝(或称事上帝)作为最高礼仪,只有皇帝有权行此大礼,百姓在各地同时祭祀地方神,与事上帝的礼仪相辅佐。春秋战国以后,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无从事上帝。人们只能祭自己的祖先,上帝在人们心中日益淡化,“上帝”一词的语义日益模糊。缺失造成异化的替补,佛教、道教、基督教往往成为封建统治者寻求的思想寄托,百姓所称的“上帝”出现错位。秦朝专事耕战,而忽略文化,以后诸朝,独尊儒术,各种学术与信仰淡化,“上帝”没有成为理想中的最高境界,即终极伦理。中国封建终极伦理是三纲五常。祠堂维护三纲五常,而不敬事上帝。“上帝”缺失,人们寻求补缺,这是“上帝”异化的根源。




总结如下:

中国人本来崇拜昊天上帝,只是等级制的祭祀使民众不能敬事昊天上帝后来王室衰落,朝代更替使得民不知其事,徒有形式,久而久之,人们心中只有祖先,没有昊天上帝。上帝缺位,人们为寻找精神寄托,往往信奉外来的伪神和邪神


昊天上帝主宰天地,上帝全能、全智、全德、全美。上帝洞察人间一切、赏罚分明,上帝威力无边。上帝保佑德行良好的人。君权由上帝授予。我们的祖先信仰上帝忠于上帝敬畏上帝,以郊社之礼事上帝。百姓只知私祭,忘了公祭。心中有祖先,没了昊天上帝。





沿着历史的河流逆流而上寻找最本真的自我,却发现我们已经迷失的太久太久……

不由得感慨:真的是时候找回真我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书五经是指哪几部书?
中华文明的“敬天法祖信仰”自古依然
为什么说上帝是华夏民族最悠久古老的信仰?皇帝是对上帝的僭越
冯建章: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终极实在”<秦汉帝国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神学政治之三大神灵系统)>
国家信仰和道教信仰的玉皇大帝是一个人吗?
关于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琴棋书画大盘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