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汉诗创作管窥

周林甫,字子山,贴吧ID内务府特使,莱茵哈特先生,播州人氏,负笈金陵。蚤岁好数学,才不能胜,为与妹子谈笑风生,乃戮力诗词。虽然,终无妹子肯加青眼。酷慕长吉、定庵,自称“昌谷门下走狗”,“羽琌词奴”。

究中国古时盛衰,求诸别国不失为一个好视角,体现在文学上时,外邦人肯纷纷学我语言而作我诗文,则彼时我邦影响之大国力之盛略可想见。作为古代文学之精粹的诗词,自然为这些受沾溉的外国人所喜爱且效仿。中华文化众多辐射地中,日本无疑是学华极为出色的一个,其汉诗也取得了颇令人瞩目而自具特色的成就。虽则极端如保罗·策兰曾云:“用非母语写诗是说谎。”倘是这门外语精熟得如同母语一般同时在长久的历史中对本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那这条法则也不必拘泥——须知,葡萄牙人费尔南多·佩索阿即是英语散文的高手。穆罕默德尚云:“学问即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彼人尚对学问如此热心,东瀛与我一衣带水,惟愿诸君不以上国自居而肯稍留意于国外汉诗也。

首先解决一个问题,日本汉诗诗人中,虽然有荻生徂徕、赖山阳等精通汉文的大家,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能直接读汉文原文的能力。日本人发明的“训读法”,使汉语实词原封不动地保留在了日语中,虚词则与日本文言的助词、助动词一一对应,这样即使是不懂汉语的人,也能自如地诵读、理解并创作汉诗。(这只是一个粗率的讲法,日语训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需要对日语有相当造诣,我只是指出这条路,各位有兴趣可自行查阅资料)平仄押韵则靠记忆力和韵书来解决。不过有些日本人对于汉诗通韵的通法理解发生了偏差,有时候会押错韵,例如把平水韵的下平五歌韵和上平四支韵通押,上平十二文韵和下平一先韵通押,有时一些大家也不能免。而许多诗人执于“一三五不论”这一口诀的粗糙说法,于近体诗中屡屡出现三平尾的现象,音律殊欠谐美,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考日本汉诗之滥觞,可追溯到天智天皇(626——672)时期。此时的太政大臣大友皇子,是可考的最早的汉诗诗人。自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维新,日本向中国大量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彼时中国亦处于诗歌兴盛之时,可说是汉诗传入日本的一个重要契机。

大友皇子被认为是最早的日本汉诗诗人,在日本著名的汉诗集《怀风藻》中,收录了他的两首诗《侍宴》、《述怀》。《怀风藻》中记载:太子(大友皇子)天性明悟,雅爱博古。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江户时期的汉诗评论家江村北海评价他“典重混朴,为词坛鼻祖而无愧者。”此处摘录大友皇子《述怀》一首:

道德承天训,盐梅寄真宰。羞无监抚术,安能临四海。

壬申之乱(672)后,大友皇子在与其皇叔大海人皇子的夺权战争中失败自杀,大海人皇子即位,即天武天皇。天武天皇与京设立太学,于地方设立国学,文化大振兴。此时的皇室汉诗诗人极多,如天武天皇自己,河岛皇子,大津皇子等等。

上文里提到了《怀风藻》,汉诗集《怀风藻》成书于奈良时期,与当时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并称。桓武天皇迁都后,日本正式进入了奈良时期。这个时期汉诗文已经成为了日本皇室成员的必修课。奈良时期的日本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在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其中诞生了万叶假名记录方式,诞生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两本史书。在诗歌方面则是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和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怀风藻》成书于孝谦女皇时期,传言作者为大友皇子的曾孙淡海三船。收录了天智天皇时期到奈良中期的64位诗人共120首作品。其中多为仿齐梁体的古诗,内容也比较单调,多数为宫廷中的侍宴,述怀,迎驾,游乐等内容。其中诗人懂得用韵,用字典雅,好用偶而不合律,有些诗的内容也因过度典雅化导致生僻词语较多。这里摘文武天皇的一首《咏月》诗:

月舟移雾渚,枫楫泛霞滨。台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轮。水下斜阴碎,树落秋光新。独以星问镜,还浮云汉津。

前两联尚无问题,颈联出句与对句失对,与颔联对句失粘,尾联音律亦非谐美。

受到了唐诗的影响,奈良时期的七言诗发展速度极快,使七言逐渐走上日本汉诗的舞台,同时平仄也趋于和谐。奈良时期也诞生了日本有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孝谦女皇。奈良时期额外提起一个诗人则是阿倍仲麻吕。这个人在中国比较出名,它曾作为第八批遣唐使远赴中国,入唐后改名晁衡。阿倍仲麻吕在唐五十四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官至客卿,荣达公爵。并且和李白、王维、储光羲等大诗人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在其获准回国后,曾做《衔命还国作》,也被收录入宋代编撰的《文苑英华》。摘录于下: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格律谨严,情真意切,结句尤警拔,置诸唐诗亦无愧色。

其中关于阿倍仲麻吕最有名的典故则是李白误听传言以为阿倍仲麻吕在归途中溺水而亡,而作《哭晁卿衡》。诗文如下: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此后,平安时期如《怀风藻》这类的汉诗集还有嵯峨天皇授命编纂的《凌云集》、《文华秀丽集》和淳和天皇授命编纂的《经国集》,史称敕撰三集。嵯峨天皇擅长创作汉诗,这里列出七律一首:

三春出猎重城外,四望江山势围雄。逐兔马蹄承落日,追禽鹰翮拂轻风。征船暮入连天水,明月孤悬欲晓空。不学夏王荒此事,为思周卜遇非熊。

尾联很明显受到了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作》尾联“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嵯峨天皇的女儿智子公主被誉为平安朝第一女诗人,也列举七律《春日山庄》一首:

寂寂幽庄水树旁,仙舆每降一池塘。林栖孤鸟识春泽,谷涧寒花见日光。泉声近极初雷响,山色高晴暮雨行。感此更知恩顾渥,生涯何持答穹苍?

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后,日本正式进入平安时代。桓武天皇精通儒学,并大力发展文化,继续派出遣唐使。平安时期,日本开始使用假名字母,汉诗也空前繁荣。日本汉诗宗唐诗,其中对日本汉诗影响最深远的诗人是白居易。据近藤春雄统计《千载佳句》中收录中国诗人149家诗共1083联中,白居易诗有507首。在藤原公任编纂的《和汉朗咏集》中共收录中日诗人80家,588联,其中白居易占有135联。据丸山清子统计,平安时期紫式部的名著《源氏物语》中共引用了中国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百居易占了106处,足可见其影响力。提起白居易,这里不得不提起一位著名的日本诗人菅原道真。

菅原道真,是日本公卿阶级的汉诗代表人物之一,官位最高至正二位右大臣。也是著名的遣唐使之一。他也是第一个提出废除遣唐使的人。菅原道真是日本的学问之神,文化之神。其著作《菅原文草》中可见白乐天风对平安时期诗坛的巨大影响。列举菅原道真诗《秋思》一首:

丞相度年几乐思,今宵触物自然悲。声寒络纬风吹处,叶落梧桐雨打时。君富春秋臣渐老,恩无涯崖报犹迟。不知此意何安慰,饮酒听琴又咏诗。

而菅原道真改变日本汉诗发展的另外一个重大时间则是废除遣唐使。菅原道真曾经做过遣唐使,在他作为遣唐使出使期间,正值唐朝末期(公元894年,唐朝于公元907年灭亡),国内形势混乱,所以在菅原道真回国后提出要废除遣唐使。遣唐使的废除使汉诗的发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宫廷皇室的汉诗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汉诗走向了游戏化等形式主义的道路。游戏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体现了平安时期的日本汉诗对运用文字技巧方面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其中回文诗和字训诗是游戏化的代表。这里举二例:

回文诗一首:

寒露晓沾叶,晚风凉动枝。残声蝉慧慧,列影雁离离。兰色红添砌,菊花黄满篱。团团月耸岭,皎皎水澄池。(橘左列)

字训诗一首:

周禾致瑞稠,人寿与仙俦。加马驰高驾,求衣拥善裘。夏香莲绽馥,秋木叶落楸。官舍饱门馆,三刀几九州。(源顺)

公元894年,由于唐朝末期的战乱,日本废止遣唐使。但是遣唐使的废止并不能够阻碍日本与中国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又有一个新的群体撑起了两国交流的重任,他们就是僧人。起初学问僧包含于遣唐使中,是遣唐使中在唐代学习的僧人群体。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弘法大师。空海,法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公元806年随第十七批遣唐使入中国学习,并为日本带回了《刘希夷集》、《王昌龄集》、《朱千乘诗》、《贞元英杰六言诗》、《杂诗集》、《杂文》、《王智章诗》、《诏敕》等大批诗文作品和书法作品。同时他也开创了日本的真言宗,是一代佛教高僧。空海精通汉诗,其诗多妙音禅意,如《后夜闻佛法僧鸟》:

闲林独坐草堂晓,三宝之声闻一鸟。一鸟有声人有心,声心云水俱了了。

佛教所谓三宝即“佛法僧”,佛法僧鸟因声似“佛法僧”,故名。空海著有专门讲汉诗作法、对仗技巧和声律之学的《文镜秘府论》。感谢这位大和尚,这本书现在都还是我们研究六朝到唐代古近体诗歌的重要资料。这书网上就可以直接看,实体书很厚,很贵。

空海书法

随着鉴真的东渡以及空海、最澄等学问僧的回归,日本的佛教达到了鼎盛,分别形成了以奈良为中心的南都六宗和以平安京为中心的大乘六宗。佛教的兴起震动了整个日本诗坛,从大唐归来的学问僧个个精通汉学,并且形成特有的诗风。进入镰仓时代后,汉诗不再是日本皇室的专利,在僧人的推动下,日本的汉诗也进入了五山文学时期。

所谓五山,是日本效仿中国设立的“五山十刹”。五山十刹受到镰仓幕府的保护,并且作为幕府的重要参谋,不仅可以参与政治,还主导了当时的艺文与学问。

五山文学时期著名诗人层出不穷,其中诞生了放在整个日本诗史举足轻重的角色。五山文化的始祖是一山一宁,宋人,本名胡一山,元朝时期作为“通二国之好”的使者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并于日本终老。一山一宁是日本五山文化的发源,也是领袖。在日本极其受尊敬并被封为国师。日本的天皇赞称:“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而正是在他的培育下,第一代五山汉文化的代表人物应运而生。在这些人中,最杰出的则是虎关师炼与雪村友梅。

虎关师炼(1278——1346),师从于一山一宁,是五山汉文学的先驱者,著有诗集《济北集》。其人以博学著称,精通孔孟老庄之说,又精通程朱理学。其汉诗文字清新洗练,开一代之风貌:

《秋日野游》

浅水柔沙一径斜,机鸣林响有人家。黄云堆里白波起,香稻熟边乔麦花。

同时期另一位著名诗人雪村友梅(1290——1347)也是中国高僧一山一宁的徒弟,被称为五山汉文学的代表人,著有诗集《岷峨集》。精通古诗,试举一例:

《杂语》

吾不欢人誉,亦不畏人毁。只缘与世疏,方寸淡如水。一身缧绁余,三载长安市。吟哦聊适情,直语何容绮。

而到了南北朝末期,室町幕府初期,出现了五山文学可以说最杰出的两位诗人,被称为“五山文学双璧”。他们就是绝海中津与义堂周信。

绝海中津(1336——1405),33岁时入明学习,与大陆僧人交往密切,诗歌有宋明风味。他与同时期明朝著名文学家高启年龄相仿,诗风相近,被称为“海东之魁”。绝海中津著有诗集《蕉坚稿》,诗被时人称为“吐语辄奇”。他曾经拜见过明太祖朱元璋,古传徐福出海访三山为秦始皇寻找仙药,为东瀛之祖,朱元璋在朝堂尚问起徐福,绝海中津应制作诗一首:

《应制赋三山》

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只今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

朱元璋当场相应,依原诗诗韵合诗一首:

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柏琥珀也应肥。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

先不说朱元璋合的诗质量如何,这个故事却被时人所记载一直流传到后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友好的见证。

同时期的另一位诗人义堂周信(1325——1388),与绝海中津齐名,号空华真人,著有《空华集》。相较于绝海中津,义堂周信在“仕途”上走的更顺。作为一直服务于足利幕府的僧人,其生涯鼎盛时做到了五山中最高的南禅寺主持,所以也被称作是“御前文学”最杰出的诗人。其诗以巧致著称,最著名的绝句则是:

《小景》

酒旆翩翩弄晚风,招人避暑绿荫中。谁将钓艇来投宿,典却蓑衣醉一蓬。

当时嘉兴天宁寺的楚石梵崎曾看过《空华集》后惊叹:“不意日本有此郎耶?明人皆云,疑是中华人,寓其人者之作也。”足见其诗之高度。

以上所说的四位可以说在日本诗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在这里我们还要额外提一个人,这个人为广大中国人所熟知,他就是一休,也就是日本著名动漫《聪明的一休》中一休哥的人物原型。

一休宗纯(1394——1481),是室町幕府时代的奇僧,别号狂云子、瞎驴、梦闺等。一休本为南北朝北朝后小松天皇的儿子,其母却是南朝权臣藤原氏之女,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统一南北朝,本应享受荣华富贵的一休从小就被义满命令在京都安国寺出家。长大后的一休进入了五山十刹体系中的京都建仁寺,当时的僧人风气已经不同于起初,外表祥和兴盛下内部确实腐烂不堪。看透了一切的一休超越了世俗的物欲与法则,按照自己心中的大乘佛教修行方式去修行,因此也被后人称为“疯僧”、“狂僧”。二十九岁时,大德寺举行华叟之师言外中志的三十三届忌日法会。一休陪师华叟参与,众僧华衣威严参与,惟独一休布衣且草屐龙钟,华叟责问:“为何毫无威仪?”一休回道:“余独润色一众。”否定虚伪外饰的法衣数珠。一休精通汉诗,著有狂云集,诗风如寒山。其中又有很多诗所记述的内容正是自己的疯狂之处,如讴歌自己与一个盲女爱情的:

盲森夜夜伴吟身,被底鸳鸯私语新。新约慈尊三会晓,本居古佛万般春。

一休诗中还有颇多露骨的淫诗,我们这里不方便讲,不过各位如果想去看恐怕会失望,我对一休《狂云集》中众多的淫诗的评价是“题目比内容有意思”。一休作为一个狂僧的形象,无论在日本的佛教史亦或是汉诗史都不能说有多么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性格特点,让他在民间成为了一个传奇,被日本人世世代代传颂下去。

五山时期的诗人诗基本摆脱了王朝时期皇室贵族玩弄汉文学的“日本腔调”,更接近当时同时期的宋元明代诗歌风貌。在日本当地文化环境与中国诗歌的交融下,日本人学习中国诗歌并在其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物哀的文学特色,同时又不沉沦,怀有济世思想。

室町幕府末期,守护代的衰弱与新时代大名的兴起使得日本进入了一个下克上的特殊时代,史称日本战国时期。各地的大名为了争夺天下重新重视起儒家的平天下之术,再加上几次佛教的灾难也使禅宗的影响逐渐消退。五山时代的衰亡并没有阻碍日本汉诗的进步。武人与士庶阶层重新接起汉诗的接力棒,将汉诗传承下去,形成了新的汉诗风格。

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五山文化也逐渐衰弱下去,而不断进步发展的新群体一步一步地扭动着整个诗史的格局。

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后,守护代逐渐衰弱,而一些国内的豪族崭露头角,取代旧的守护代,转化为新的战国大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相模的北条早云,美浓的斋藤道三与出云的尼子经久。日本也进入了全国争霸的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各地的大名把重点放到了如何治国平天下,而通过朝鲜半岛传入的儒家文化无疑是最好的学习资源。

日本武人并非常人想象中莽撞的武将形象,其中精通和汉经典的高文化水平者也不在少数。战国初期最有希望的上洛者今川义元,即精修佛法,并喜爱汉诗与和歌。据《续丛书类丛》载其“爱读宋景濂之富士诗”,留下诗歌众多。而被称为日本第一军略家,甲斐之虎武田信玄也有很多汉诗流传,最有名的则是《新正口号》:

淑气未融春尚迟,霜辛雪苦岂言诗。此情愧见东风笑,吟断江南梅一枝。风送莺寒意结加,梅边吟履月横斜。因思香雪斋前夜,春若有情吾约花。

读之不似杀伐果断之武将,倒有文士风流。

同武田信玄齐名的上杉谦信,汉文造诣亦高,颇有诗名,以《九月十三日夜》一首名声最著:

霜满兵营秋气清,数行过雁夜三更。越山并得能州景,遮莫家乡亦远征?

转结极有巧思。能州即能登(日本古代令制国名),越山即与能登毗邻的越中之山,上杉谦信越后人,多年征战略地,越中亦其国土。

奥羽地方的大名伊达政宗(也就是那位在网上经常的被黑的独眼龙政宗、早生二十年政宗、实力坑爹政宗、全灭友军政宗),亦能诗,晚年作品“马上少年过,世平白发多。残躯天所赦,不乐是如何”颇有名,首句被后来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拿来做了一篇短篇小说的名字。同普通诗人不同的是,这些大名正是常为诗人们所歌颂的创造了时代的人物,他们本身是诗人,也是他们诗中的英雄主角。

关原之战西军的失败标志着丰臣秀吉开创的桃山时代结束,获胜的东军领袖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开创了江户幕府,日本汉诗也进入了最为繁荣的时期。

兴起于江户时代的浮世绘

整个江户时期的日本汉诗,大致上可以分为“二变三期”。

第一是江户汉诗“其始犹承沿袭宋季之派”(俞樾语)的初始时期。江户初期诗人崇尚朱子理学,多承五山文学法则,模仿中晚唐和宋诗,从周弼编的《唐贤三体诗家法》、黄庭坚编的《古文真宝》、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等书中汲取营养。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石川丈山。

石川丈山(1583天正十一年——1672宽文十二年),三河国泉乡(今爱知县安城市和泉町)人,本名重之,字丈山。出身于德川家康部下的谱代之家,勇武而好诗文。从少年时代起,便跟随德川家康征战四方,屡建战功。后在大阪夏之阵中,石川丈山因抢先进攻,而被问罪,结果失去职位,成了浪人。因母老家贫,曾一度寄食于武将浅野门下。母亲去世后,他于1641年(宽永18年)在京都一乘寺建起了古朴清雅的“诗仙堂”,隐居于此。“诗仙堂”供奉着36位中国诗人的座像,每位诗人都附有代表作一首。十多年间,他一直在这里以汉诗自娱,直至去世。他的汉诗与书法名扬天下。有“日本李白”之称。其代表作《富士山》:

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

刻画入骨,气势豪迈,极得富士山神理,日人推为历代咏富士山第一。富士山著名的典故“扇悬东海”也来自此。丈山晚年存者犹多,然多佳句而苦于全篇,佳句如“宿鸟辞枝弱,游鱼聚水深”、“心深山转浅,身瘦道仍腴”、“暴雨水皆立,低云山若浮”,嘲嬉风月,体物精工。其自云“有客瓢饮空,无妻緼袍敝”,晚年颇为落寞,则老笔颓唐,不事推敲可想。

其二是“其后徂徕出,提倡古学,慨然以古为教,遂使家有沧溟之集,人抱弇州之书,词藻高翔,风骨严重,与有明七子并辔齐驱”的时期

日本享保前后日本幕府政治的风云变化,催生了以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徂徕学派。荻生徂徕主张学习明代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的理论,开创了古学派。这派学者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治学,政治和道德分开,对当时日益僵化的朱子学进行了抨击,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从本源上研究先秦两汉的经典,弄清历史真相。诗歌上呢,则和后七子一脉相承,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后七子文学理论的种种弊端也为他们所继承。这派的诗歌高华典重,乍一读也颇有意思,然而连篇累牍,无非浮云、白日、天地、江湖,多读极为可憎。聊录梁田邦美诗一首以备一格:

《甲戌早春作》

海屋春筹八十三,任佗头上雪毵毵。间牎日月苍天外,灵岛烟霞赤岸南。舜若多犹余蜕骨,磨兜坚莫笑清谭。篮舆漫觅梅花去,慧业翻成儿女憨。

第三是“梁川星岩、大窪天民诸君出,则又变;而抒写性灵,流连景物,不屑以模拟为工,而清新俊逸,各擅所长,殊使人读之,又愈唱愈高之叹”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风气开始改变,诗人从模拟走向创造,自连篇累牍的浮云、白日、天地、江湖等刻板的语言模式走向镕化唐宋,现出自己独创的面貌。

俞樾在《东瀛诗选》卷十九评大窪行时说:“东国自享保以后,作诗者多承明七子之余习,以模拟剽窃为工。虽大田元贞辈力排积习,而信从者犹少,天民起而痛扫之,风会为之一变。”

赖襄(1780安永九年——1839天保三年),字子成,号山阳、山阳外史,通称久太郎,别号三十六峰外史,书斋名“山紫水明处”,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诗人。(网上关于赖山阳的很多论文各位不必看,连最基本的汉诗知识都没有,甚至有人拿着现代汉语的读音去套山阳诗的平仄,把一首七绝说成七古,十分搞笑。)第三期诗人中,赖山阳是极为重要的一位。其父祖皆为著名儒者,家学渊源。赖山阳本人天资颇高,小年间在江户做广岛藩世子浅野齐贤的伴读时,同学顽劣,曾恶作剧在他面前立了一炷香:“限你一炷香之内,作出诗来,要咏中国大将三十人!”山阳默然微笑,取过笔来,或孔明,或岳飞,纸上墨迹淋漓,三十首诗做完,香还有大半未曾燃完,同学惊呼其为:“今之苏东坡。”杜、韩、苏三家诗山阳皆手自抄录,曾编选《韩苏诗钞》,可知其所宗。其诗近体中七绝最高。《暮春》云:“酒光涨幄郁红霞,醉饯徂春日已斜。绝爱雪儿知我意,故开歌扇受飞花。”《客恨》云:“客恨逢春不解消,平芜断霭路迢迢。铜驼桥外千丝柳,五见东风上旧条。”皆有神韵。山阳在京都开馆授徒时,教作绝句之法,先授起承转合,说:“京都布店的姐妹(这是起),姐姐十六,妹妹十四(这是承)。诸国的大名杀人用弓箭(这是转),京都布店的姐妹杀人用眼(这是合)。”的是见道之言。

古体在日本亦享盛名。不过以中国人的眼光看山阳的古体可能不太正。由于其力倡汉诗日本化,古体多有粗率露骨之病。后来著名的文学家夏目漱石就对此颇有批评。山阳的《山阳诗钞》八卷我曾手自标点,不过据称山阳更看重其晚年的《山阳遗稿》和《日本乐府》两部作品。《山阳遗稿》我没见过,《日本乐府》则颇读过一些,用乐府题材写日本史事,可与山阳《日本外史》参看。中国人恐怕不太能欣赏日本乐府这类作品。比如这首《本能寺》:

本能寺沟深几尺,吾就大事在今夕。荚粽在手荚并食,四檐梅雨天如墨。老坂西去备中道,扬鞭东指天犹早。吾敌正在本能寺,敌在备中汝能备。

诗讲日本战国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变。从叛臣明智光秀的角度,展示了本能寺之变前光秀的行动和心理。史载(原文即文言):

光秀之发安土也,治行于坂下,遂入丹波。诣爱宕山祠,拈阄再三。夜宿祠下,寝而不寐,数有叹声。从者问何故,光秀叱曰:“非汝辈所知也!”其明,会于西坊,为连歌。或供粽焉,光秀不脱苞而食。卒然问旁人曰:“本能寺湟深几尺?”众异之

即为此诗前四句所本。老坂即老之坂,在今天的大阪市辖区,是当时从近畿通往中国(日本地名,指山阴山阳地区)的重要道路。彼时羽柴。秀吉在备中地方攻略中国大名毛利氏,明智光秀奉命支援。明智军夜行至老之坂,明智光秀调转马头,率军向京都方向进发,接近京都后传下后世著名的命令:“敌在本能寺!”本能寺即织田信长在京都的住处。彼时织田氏大军均在外征战,中腹空虚,同织田信长宿于本能寺的不过数百随从。明智光秀突然叛变,信长猝不及防,一代枭雄殒命于此,享年五十岁。这是此诗所讲史事。但我们看这首诗本身,实在没有值得细味的地方,造句简直是话讲得不耐烦了。在山阳看来,却恐怕算是一种另类的创新了。

山阳诗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西洋题材的诗歌。山阳少年体弱,成年后才渐渐强壮,极好出游,曾作诗云“要收灯底看书眼,去阅平生未见山”。四十岁时西游,曾到日本极西的萨摩等地,有西游诗数十首,九州长崎有荷兰人居住,山阳与其交谈,西游诗中有一部分颇涉及西方史事风俗。

《佛郎王歌》

佛郎王,王起何处大西洋。太白钟精眼碧光,天付韬略铸其肠。蚕食欧逻东拓疆,誓以昆仑为中央。国内游手收编行,兵无妻子武趪趪。缩梃为铳伸为枪,铳退枪进互撞搪。所向无前血玄黄,独有鄂罗相颉颃。潜遣谍贼怀剑芒,王觉故与之翱翔。能刺刺我不能亡,汝主何不旗鼓当。遣客即发阵堂堂,绒旗蔽天日无芒。五战及国我武扬,鄂罗如鱼泣釜汤。何料大雪平地一丈强,王马八千冻且僵。运路梗塞不可望,马肉方寸日充粮。王曰天不佑佛郎,我活吾众降何妨。单骑降敌敌不敢戕,放之阿墨君臣庆。戊寅岁吾游碕阳,遭逢蛮医闻其详。自言在阵疗金创,食马免死今不忘。君不见何国蔑有贪如狼,勇夫重闭贵预防。又不见祸福如绳何可常,穷兵黩武每自殃。方今五洲休夺攘,何知杀运被西荒。作诗记异传故乡,犹觉杀气迸奚囊。

佛郎即法兰西(中国历史上有佛郎机,一般指西班牙葡萄牙,《红楼梦》中也曾出现佛郎斯牙)。佛郎王指拿破仑。由诗末尾一段我们知道这是山阳在长崎地方遇到了一个曾在拿破仑军中做军医的人,此人为山阳讲述了拿破仑东征俄罗斯的事。菅茶山评此诗“奇事奇笔”。以中国传统之文言些泰西史事,念起来倒也颇为带感。中国这类诗要等到清末黄遵宪时才大规模出现。这或许是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事。

山阳是诗人,更是日本有数的史学大家,代表作《日本外史》《日本政纪》,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倒幕志士和昭和军国主义者——当然,他们所鼓吹的八纮一宇恐怕正是对山阳皇国史观的误解和扭曲。山阳咏史诗极多,咏日本历史,也咏中国历史,其咏史诗代表了日本咏史诗的最高成就。菅茶山批注《山阳诗钞》时曾说:“山阳尤长于咏史。其最不可及处,在以丽句发议论,杜牧之不得专美于前。”山阳《咏史十二首》,以七律体裁,全用中国典故写日本史事,从平安末期写到江户幕府建立,功力精深,前人评之“若非胸中便有一部通史,焉能举重若轻如此”。

列两首有名的绝句吧:

《题不识庵击机山图》

鞭声肃肃夜渡河,晓见千兵拥大牙。遗恨十年磨一剑,流星光底逸长蛇。

这首写战国有名的第四次川中岛合战,不识庵是上杉谦信的号,机山是武田信玄的号,布阵于妻女山的上杉谦信观察到武田军的炊烟减少,判断可能是武田军分兵偷袭,于是果断下山抢先下手,打得武田信玄措手不及,其弟武田信繁战死,后来武田军别动队赶到,迫使上杉谦信撤军,这是末两句所本。首句在日本极有名,岩波书店出版的山阳诗集封面即印有此句,唯恐读者错认为另外的山阳。

《题楠公别子图》

海甸阴风草木腥,史编特笔姓名馨。一腔热血存余沥,分与尔曹洒贼庭。

楠公即楠木正成,镰仓末期至南北朝初期名将,忠于王事,极受秉皇国史观的赖山阳推崇。首联凄厉,尾联刚猛,结尾赞顺骂逆,情感激烈,令人震撼。

咏中国历史人物三十人的组诗因为书不在身边,网上也查不到,不好给大家引用,我倒是记得咏周瑜的一句“可惜时时曲边顾,竟无一顾向中原”,句子颇为漂亮。

这一期诗人中广濑谦是数十年前被重新发掘的一个诗人,之前他并不被视为一个能同赖山阳等大家平起平坐的诗人。网上甚至没有这个人的百科。广濑谦,字吉甫,号旭窗,又号梅墩,有《梅墩诗钞》十二卷。广濑谦的重要,在于他是日本汉诗史上极少数能够写作长篇古体的诗人。有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古体易学难工,看起来古体法度好像要比近体少,其实法度少正是其难处,要写好实在不容易,长篇古体尤其考验才力、功力。杜甫、李白、韩愈、白居易、吴伟业都有不少长篇古体的名作,他们也都是中国诗歌史上顶尖的大诗人。日本人对汉语终究是隔着一层,能写优秀的汉诗已经不易。才大如赖山阳,历来称赞他“各体皆能”,其拿得出手的长篇古体也很少。据马歌东《梅墩五七言古诗管窥》统计,广濑谦有诗一千四百七十一首,五七古三百六十四首,约占全集的四分之一。而这三百多首诗中,五古二百字以上的有二十九首,三百字以上的七首,最长的《论诗》有一千二百字,七古一百字以上的有九十六首,二百字以上的六十三首,二百八十字以上的有四十一首,最长的《送桑原子华归天草》共一千八百三十四字。而广濑谦的好作品也多为这些长篇大作,汪洋恣肆,纵横捭阖,非博大雄深、浩瀚横逸之才不能办。编选《东瀛诗选》的著名朴学家春在堂主人俞樾就高度评价他说:“浩浩汤汤,殆乎与大海争势,使观者望辛旋面目。吉甫诚长于用长也夫!”他虽以古体著名,却不粗疏,其实诗律极细,《春夜闻雨》诗有句:“湿及琴书际,暖回衾枕中。”初稿“及”作“入”。或问故,曰:“嫌其似梅雨诗耳。”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讲他的长篇古体,但他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诗人,不得不提,大家有兴趣就继续了解。网上查不到他的诗,有空我会把他的代表作品录入。

江户之后的日本汉诗进入了低潮。明治大正年间的汉诗都乏善可陈。(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后来被称为日本三大词家的森槐南、高野竹隐和森川竹磋)著名小说家夏目漱石的汉诗评价稍高,其文与鲁迅相仿(虽然从年代上说当是鲁迅模仿夏目),诗亦有绝似者,录一首以证:

《自嘲》

白眼甘嘲与世疏,狂愚亦懒买嘉誉。为讥时辈背时势,欲骂古人对古书。才似老骀驽且騃,识如秋蜕薄兼虚。唯赢一片烟霞癖,品水评山卧草庐。

存诗二百余首,多闲适之作,蕴藉风流,自饶可喜:

《山路观枫》

石苔淋雨滑难攀,渡水穿林往又还。处处鹿声寻不得,白云红叶满千山。

郭沫若先生曾评论陆军大将乃木希典汉诗为日本近代第一,直疑其对日本近代汉诗未曾寓目。乃木确有汉文造诣,诗亦有一定水平,评为第一,谬赞近辱。其诗今可见者多为戎马间隙所作,录其攻打金州时七绝一首:

山川草木转荒凉,十里腥风新战场。征马不前人不语,金州城外立斜阳。

京都学派的吉川幸次郎先生读陈散原的诗集,写了一篇《读散原精舍诗》,里面有一句有意思的话:“晚清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能和赖山阳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差不多。”这就很值得玩味了。且不论吉川幸次郎对晚清诗人的评价对不对,我们从这句话里倒能看出赖山阳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尴尬地位——他是重要的汉诗诗人,不过日本文学史并不重视汉文文学,收入了赖山阳的文学史也不会给他多少的篇幅。一言之,对海外汉文文学的研究尚待发展深入,赖山阳等汉诗诗人的文学地位究竟如何,也须待后人作评价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汉诗的前世今生
唐诗在日本曾经兴盛一时
[历史随笔]闲话日本汉诗
来看看日本人的几首汉诗(另有添加)
日本汉诗文
【荐】日本汉诗七律诗选四十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