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归评职称 一样伤不起?
2012年11月28日, 共0 次吐槽, 17736 次围观.
字体大小: [] [] []
海归——评职称的艰辛
1 擦肩而过
2008年8月,我还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收到一封国内同行的电子邮件,说他们大学 正在招聘教授,给“百人计划”,让我去申请。当时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不想去。一些海外中文网站上流行这么一种说法,国内教授的学术水平比不过海外博士 后。于是当时我的反应是,不稀罕这个教授头衔。
2008年12月底,我在拉斯维加斯和妻子度假,收到一所985高校系主任电子邮件,想让我过去做教授和学科带头人。一开始我不想去,但电子邮件来多了,也上对方的网站了解些情况。周围的同事都说,如果能去那里,把一个 学科建设起来,以后说不定能成为“一方诸侯”。但妻子苦苦劝说我,特别是她那句“不想让孩子在冰天雪地度过”让我猛醒。
2009年2月,和以前硕士生导师拜年,顺便提及此事,她回复:“如果你想回复旦,可以和我联系。”看到那一句,我顿时感到阳光照亮了我的前路。经过申请,环境系同意给我研究员职位,但那时校长换了,我的职称被调整为副研究员,当然,我也答应了。、回国后,有知情的老师说我“被骗了”,因为其他院系有的人一开始也给副研究员,但他/她说“你不给我研究员,我就去北大/南大了”,马上给他/她研究员。无论如何,我不习惯干这事,不但不会申请自己明明不想去的学校,也不会利用不想去的学校去“跷”自己想去的学校。为此,我付出了“代价”。
2 现实和心态
回国之前,对自己很有期待。看着以前拍的照片,那架势仿佛自己是“学术大师”似的。可是2009年11月 回国后,一下子从云端跌落到了人间。和别人合用办公室、实验室,评硕导得等时间,申请新的课程也被“枪毙”了。我和老同学吃饭时,反复提到自己是“引进人 才”。他说:“还把自己当作‘引进人才’啊?到了这里,就是这里的一分子了啊。”正如禅宗六祖慧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一样,听到这句,我醒了。
我写道:“是啊,我成了这里的一分子。也许从入职那天起,‘海归’的标签就被撕去了。海归,不也一样要参加教学、申请项目、发表论文才能生存下去的吗?海归,不也一样要和别人竞争评教授的吗?我不再刻意提及自己是海归,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职称。我是复旦大学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自己跑仓库购买试剂、自己做实验的那种。回国前夕‘纵横驰骋’的‘豪情壮志。就像 雾一样地散了,留下的是真实的职场和真实的自己。”
当时我对评教授并没有特别在意,因为我认为首先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考虑升职。在外地开会,我对一个“粉丝”说:“教授的头衔就像是路边的一块石头、一个电线杆,我不在乎什么时候去取。君子‘直行其道’,就自然而然地经过了那道风景啊。”
3 淡定?
现在想想,我当时说的那话的确是对的。因为教授的头衔就像我头上的一顶帽子,并非“实相”。然而,那时的淡定是建筑在一个假设前提上的——我评教授如“囊中探物”。但其实并不是如此。
2011年7月,系主任告诉了我们,可以申请晋升。我当时并不怎么想申请。首先我很要面子,怕被别人拒绝很丢脸。其次我觉得屁股都还没有坐热就评教授,也说不过去。可是有人对我“劝进”,而且,传着一个消息:我们系有可能和别的系进行学科融合,这就 意味着以后评教授要混在一起竞争了。在这种氛围中,我的从容淡定丢到爪哇国去了,决定“参选”。
评教授并不是看你有多强,非常重要的是你和谁一起竞争,谁是评审人,有多少个名额。由于系里20多个副教授只有一个教授职称名额,我心里很没底。另外,评教授并不是看你总共发表多少SCI论文、影响因子总合是多少。现在一种传统的审美标准就是看是否全面发展,比如上过多少门课、带过多少研究生、拿到多少项目、获得什么荣誉称号和省部级奖项。 而这些,显然需要时间去累积。并且主要看入职后的成果,入职前的文章再多,都已经“报销”了。海归入职时间过短的话,根本无法胜出,除非发表Nature,或者别人都不符合条件。可是我们系有很多符合晋升条件的老师,他们在好几年前入职,现在都成长起来了。当然,还有很多别的考虑因素,例如学科布局、队伍建设、有没有行政职务等。那次申请,我比第一名少一票,落选。
4 勘破实相
我静下心来,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我问自己一些问题:评上教授,能让自己的学生不发SCI就能毕业吗?比别人晚一、两年评上教授,是否表明我就比不过别人了?评上教授后,是否可以歇息了?我找到了内心的答案。看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我知道,“留得 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努力地工作着,并非为了评教授,而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在这个阶段,我从一些书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余惕君《人生百悟》写道:“任何事情的成功,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因素。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皆为因,果由因生,因果相连,但在因果之间还有‘缘’……凡事因缘而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我们面对一件事时,要随缘,也就是要考虑各种因 素,审时度势,然后做出理性判断和智慧选择。凡事都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只要因缘具足,结果自然就会出现。”
5 再次挫败
今年,全系20多个副教授,又只有一个晋升名额,我再次差一票落选,原因是“他还年轻,入职还不满五年”。真是无语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636603.html
也说海龟评职称
马博士别上火,本文不是针对您,只是您的文章勾起了我的话题。
说到海龟职称评审的艰辛,我这里要唱点反调。坦率地说,海龟在职称评审中是占优势的,如果说海龟评职称艰辛,那么土鳖评职称就更艰辛了。
海龟在职称评审问题上至少有几个方面的优势:
1、 由于海龟在海外工作时处于相对比较优越的学术环境,导师学术水平也比土鳖导师高,加之其它人为因素,海归们在国外期间发表的论文大多有较高水平,这个现象在今年广东省的职称评审中尤为突出。今年广东省参与职称评审的海龟比较多,大多来自深圳、汕头等引进力度比较大的学校与地区。尽管很多海归由于时间原因尚没有主持过项目,但从展示的学术论文可以看出,无论是杂志的档次还是文章的水平普遍比土鳖高出一大截。从答辩的表现也可以看到,这些人综合素质也相对比较高,个别海龟短短几分钟的表现就有点让人“爱不释手”了,远没有某些海龟那种不可一世的气焰,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海龟的认识。
2、 有人认为海龟没有融入国内的学术圈子,在项目申报上很吃亏。这个观点恐怕有失偏颇,从申报情况看,除了那些由于归国时间比较短,尚没有来得及申报基金的海龟,但凡有点水准的海龟都拿到了国家基金。学术界的现状大家心知肚明,特别在一些专项、重点、重大项目上存在的问题大家有目共睹,身在学术界的任何人大概都可以列举出不少身边或周边的事例,而且大海归们恰恰是其中的收益者。不过在一般项目上尚存在一块相对公平的舞台,也许这正是中国学术的希望。
3、很多单位与地区为了吸引人才,给了海龟很多优惠政策。例如广东省的职称评审有一个绿色通道,海龟可以不受任何时间限制(包括获得学位的时间),也不受年龄、资历限制,更不受项目限制,只看在国外时的学术贡献。这个条件比国内的土博士要优厚得多,洋博士只要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不论是否博士期间所做,也不论作者单位,只看杂志档次与文章水平。土博士就惨了,博士期间的工作不能作为申报材料,第一作者单位不是自己现在工作单位的论文也不能算数。这一政策合理与否值得商榷,由于博士期间的工作已经作为获得博士学位的条件使用过了,虽然与洋博士相比有点厚此薄彼的嫌疑,但去掉这部分工作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把在别的 单位发表的论文也排除在外就不尽合理了,例如,一个人在另一个单位工作期间发表论文了,后被现在单位作为人才引进,他在原单位所做的工作该不该算?职称评审是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不是评价一个人对现单位的贡献,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将是对用人单位引进人才带来一定影响。
海龟分两种:大海龟与小海龟,大海龟不需要为职称之类的小事伤脑筋,这个问题早在海外就解决了,也正是职称成了他们回国争取各种资源的资本。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从政府、单位等各个部门弄到更多的经费、更好的待遇。职称是那些在海外还没有混出多大名堂的小海龟们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如果你真是块金子,在国内一定会 比在海外上升得更快,除非你不够谦虚,或者按照某些人的说法,你太有“个性”,比较“特”。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一旦回来,最好还是别动辄埋怨环境,相对于土鳖的生存环境而言,海龟从起点上就占了先天优势。你看各个单位的人才招聘条件中,哪一家不把海龟放在特殊的位置?到好像土鳖们是后妈生的,作为海龟,你有啥可以埋怨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636730.html
本文出自论文发表网: 海归评职称 一样伤不起? http://www.qikan120.com/1147.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土鳖与海龟-
大学教师评高级职称办理专著著作挂名可以吗
熊丙奇:职称评审不去行政化 大学这条船迟早撞上冰山
“唯论文”为何国外少见?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高校教师生存剖析:“up-or-out”或许不是最让人心焦的!
“教学型教授”舆论的焦点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