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33)名中医,为何多短命

  唐略講《孫真人衛生歌》

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

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


   心藏神,血养神,养血就是养神,费心就是费神。这里讲的形和神、神和气,都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不能过于消耗、损伤。
   如果你费心费神,就会耗血。所以我们经常讲某个人为了某个事情耗尽了心血。很多很聪明的小孩往往都很瘦。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脑子在不断地转动,不断地思考问题,耗血了。读书人也以清瘦的居多,很多中医也是很清瘦的,为什么呢?都是因为思虑太过。这是影响寿命的。
   医圣张仲景只活了65岁,清朝名医的雷丰,只活了55岁,何廉臣活了68岁,此外还有很多。有人说既然都是大医,为什么如此短命?他自己不知道养生吗?养生之道,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些人在学问上造诣那么高,脑子必然一直没闲着,在思考。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这是一部经典。能写出这部书,你敢说他没有耗费心血吗?
   雷丰的《时病论》,可以说是把《伤寒论》、温病学、结合《黄帝内经》、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一年四季的时令病、时令病跟杂病之间的关系、理法方药都梳理得非常清楚了,这难道没有耗费心血吗?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别看《时病论》那么薄的一本书,其实它比今人几百万字更有价值,更有功底。
   还有何廉臣,整理了很多的书,同时他的医道也是相当高的。他的代表作《重订通俗伤寒论》,《通俗伤寒论》本是清朝医家俞根初的著作,后经何秀山增订,何廉臣是何秀山的孙子,他在祖父的基础上继续增订、阐发,把一个小薄本增订成一个大部头,成了绍派伤寒的集大成之作。何廉臣还编有一部非常有名的医案,叫《全国名医医案类编》,这在各种医案里边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一部了。他在学术思想上跟张仲景《伤寒论》、雷少逸的《时病论》是一脉相承的。编了这么多书,学问到了这种丝丝入扣的境界,肯定是思虑太过,没有活到古稀之年,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学问和寿命,就成了中医一生中的一个矛盾:大家都知道耗费了太多心血,寿命不长,有的人就不耗费这么多心血了,看病有个差不多就行。大病、急症、重症、奇症、顽症,别人看不好,我也看不好,不影响我生意,我就少费心思。这样的中医,水平一般,但寿命可能会很长。也有的医家,像张仲景、雷丰、何廉臣等人,在长寿和学问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我觉得它们更伟大。学了雷丰的《时病论》,我们在探索时令病的时候就可以少花很多精力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自己的学问,也成就了别人的学问!这才是大医!他们这样做是值得的,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工作,消耗非常多,其意义就未必有那么大了。对此,我们也应该另有选择。
   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的劳动,过于疲乏,就会伤害形体,伤害气血,这就叫劳形。气血伤了,人就会怯,一看到这个“怯”字我们就会想到“怯懦”。人是勇敢还是怯懦往往跟他的气血有关,气血旺的人相对勇敢,气血弱的人相对就要怯懦一些。很多人有果断的作风,有雷厉风行的执行力,这往往是以强劲的气血作为后盾的。气血弱者,往往会犹豫不决,很多事情停留在口头,停留在想象的阶段,或者说的时候头头是道,做的时候拖沓不前。这固然跟人的做事的风格有关,但根本还在气血上。所以气血千万不要耗得太过,否则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气是无形的东西,非常容易失去,但补起来非常难。你可能会觉得不知从哪里补起。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猝死,报道非常得多。为什么会猝死啊?很多都是因为劳形太过,伤了无形之气,无形之气它就会伤于无形。在伤气的时候,你自己甚至感觉不到的,顶多感觉有点累,但伤到一定的时候人就会死。有个成语,叫“气绝身亡”,气绝的过程你看不见,等到身亡的时候,就一切都晚了。伤了气非常不好补救。你非得安心静养,还得中医汤药来调补。现在的人往往不重视,觉得自己没有任何损伤啊,只不过是有点累而已,不重视,积累下来,就很可怕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世道,学点中医很必要!看中医大家岳美中怎么自学中医?
岳美中:当读的古医书(十分全面)
近代著名中医汪逢春,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擅治时令病和肠胃病
《时病论》丨是一部经典,更是一派传承
三个月学好中医之第一天:从哪里入手?
何廉臣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