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月风》文章:登堂入室,谈“性”正浓
《三月风》2014年第2期文章:

利的。”方刚研究的项目组里有四个中学生参加,有两个是重点中学的一对情侣,家里面支持,他们学习也很好。“一味地保护,其实是在限制、约束孩子,反而使他们失去了自己决定、判断的能力和成长的机会,使他们受害。” 不做一个道德评判者 “对于一件事情我唯一评价的标准是这个行为的选择有没有侵犯人权,如果没有,那我们都支持。支持不等于鼓励,不等于让大家去学习”,之前令舆论时评沸沸扬扬的马尧海换偶事件,方刚和另一位性学泰斗李银河写文章支持他。“我没有倡导,我只是支持他的权利,这是他的选择,我们不应该干涉。”在青少年的问题上,方刚更希望是基于他们有知识有判断,知道风险,真正自主的选择。“因为无知而被剥夺选择,在我看来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现在关注的不是评判一个人做不做,而是他做的时候是不是都知道。不做一个道德评判和谴责,只关注人权。” 当一个青少年学会包容、理解、责任,这样的人长大一定是待人接物更包容,人格更完整的人。“我们不是培养狭隘的人,所以性教育做好了,一定是一个人格的全面成长。我对性教育一直在思考各种主流的既定的观念,比如说我们对色情品的看法,人们都说不好,我们是促使学生去思考,我们会发现在性的领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挑战主流价值观和权威声音的那些青少年,未来进入专业领域也一样,也会质疑、挑战专业领域的权威,而所有人类的知识不都是这样产生的吗?” 方刚于性的研究中寻求快乐探索真理,并且笃定地相信着它的美好和震撼,“我一直跟我儿子说找一个让你兴奋的事情,把它当做游戏、娱乐,而不是当做工作去从事,那就爽歪歪了。”

人物简介:方刚,著名性学家,作家。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联合国秘书长“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成员,出版《男公关》、《多性伙伴》、《裸体主义者》、《换偶者》利的。”方刚研究的项目组里有四个中学生参加,有两个是重点中学的一对情侣,家里面支持,他们学习也很好。“一味地保护,其实是在限制、约束孩子,反而使他们失去了自己决定、判断的能力和成长的机会,使他们受害。” 不做一个道德评判者 “对于一件事情我唯一评价的标准是这个行为的选择有没有侵犯人权,如果没有,那我们都支持。支持不等于鼓励,不等于让大家去学习”,之前令舆论时评沸沸扬扬的马尧海换偶事件,方刚和另一位性学泰斗李银河写文章支持他。“我没有倡导,我只是支持他的权利,这是他的选择,我们不应该干涉。”在青少年的问题上,方刚更希望是基于他们有知识有判断,知道风险,真正自主的选择。“因为无知而被剥夺选择,在我看来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现在关注的不是评判一个人做不做,而是他做的时候是不是都知道。不做一个道德评判和谴责,只关注人权。” 当一个青少年学会包容、理解、责任,这样的人长大一定是待人接物更包容,人格更完整的人。“我们不是培养狭隘的人,所以性教育做好了,一定是一个人格的全面成长。我对性教育一直在思考各种主流的既定的观念,比如说我们对色情品的看法,人们都说不好,我们是促使学生去思考,我们会发现在性的领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挑战主流价值观和权威声音的那些青少年,未来进入专业领域也一样,也会质疑、挑战专业领域的权威,而所有人类的知识不都是这样产生的吗?” 方刚于性的研究中寻求快乐探索真理,并且笃定地相信着它的美好和震撼,“我一直跟我儿子说找一个让你兴奋的事情,把它当做游戏、娱乐,而不是当做工作去从事,那就爽歪歪了。” 《性权与性别平等:学校性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等著作50 《三月风》2014年第2期文章: 人物简介:方刚,著名性学家,作家。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联合国秘书长“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成员,出版《男公关》、《多性伙伴》、《裸体主义者》、《换偶者》《性权与性别平等:学校性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等著作50余部,在国内首度提出赋权型性教育理念。 方刚登堂入室谈“性”正浓 一个可爱的女孩,在步入大学的殿堂之后邂逅了自己人生的初恋,当妈妈知道这件事之后对女孩说:“你最好还是去做一个处女膜修复手术。”女孩不解,“你忘了吗?你五岁的时候被强奸过。”十多年来女孩没有哭,那件事对她来说似乎更像是弄丢了心爱的玩具,而当女孩躺在昏暗的手术台上,刺眼的手术灯打在女孩脸上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伤口已然结痂,疤痕尚未褪去,却又被旁人不经意的言语或是行为所造成的二次伤害轻易撕裂。世间缺少疗伤圣药,但方刚告诉人们,这些通过良好的性教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剑走偏锋的抉择 方刚身材高大,但说话声温和儒雅。他头发稀疏,是三十多岁时学习、考研用脑过度所致,用他自己的话讲“一页书翻过去一片头发”。 早年在天津工人报做记者,方刚的理想是当作家,“十八九岁志比天高,当时的理想就是现在让莫言抢了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北京有一个同性恋沙龙,好奇心作祟,就去进行采访,接触到了很多与性有关的东西。于是方刚开始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那是一个对性缄口不言的年代,这方面的书籍少之又少,当时有一本罗素的《婚姻与道德》,直接批判了一夫一妻制,给予方刚极大的冲击。就在这样边思考边写的情况下出了不少书,但是书出版之后却又不让卖。八九十年代,敢于对性发起冲击的人多少都会遭受非议,方刚也不例外,他人的眼光、单位排挤以至最后辞职,都是不小的挫折。 方刚却逆流而上,在性学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写作之后觉得只是站在记者的角度去观察不过瘾,决定做研究。遂拜入人大潘绥铭老师门下,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及至今日,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性学家。“挑战传统和权威,那个事爽!骨子里有种颠覆的叛逆性。没有敢于抗争的精神的人研究性,一开始就被主流的大棒打死了”。 早晚要知道,何不早知道 在MED论坛的开场视频里,方刚为人们准备了这样一幅幅场景,采访不同年龄段的父母和孩子“孩子问过你他是哪里来的吗?”“问过父母你是哪里来的吗?”回答令人捧腹却又不一而同,“垃圾堆里捡来的”“妈妈说我是洪水冲来的”等等。似乎每个人孩提时代都会问父母这样的问题,而父母也都会笑笑一语带过,等到这些孩子为人父母以后,面对自己的孩子,却又不知做出何种解答,笑过之后的思考更像是一个尴尬的轮回。 方刚认为,对于这类问题,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然、平常、自然地谈。“哪里来?都是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又会问他们是怎么进去的,方刚支了父母一招:共同沐浴。在和孩子共浴的同时,可以很自然地把身体部位指给孩子看并且告诉他们某余部,在国内首度提出赋权型性教育理念。

 

方刚  登堂入室些部位的机能,如果不鼓励共浴,就画个图或是放一段分娩的录像,总之不能随口敷衍或是欺骗孩子。“当时我儿子问我‘我妈生我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怎么来我们家当我爸?’我就直接告诉他,男女有各自的生殖系统,他们成人后相爱了,维持婚姻,用做爱来表达自己的爱,然后如何如何,在这里要注意我提到的先行条件,成人、相爱、婚姻”,方刚说,这时就可以提出期望,告诉孩子他们还小,等成年之后遇到相爱的人才可以做这些,这就是一次良好的性教育。 孩子天真的好奇和无知会一点点触碰到所谓的“底线”,父母此时应当担任一个良好的性教育老师的角色。而性不是过度自由开放的,责任、界限、年龄都要明确。“我们性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性教育更强调对自己和他人好,有益而不是有害。性教育,越早越好。” ? 赋权即增能 几年前,一个小学里四年级的两个男同学在放学时拦住一个女同学迫使其脱裤子观看,回家后女生告诉父母,父母找到学校不依不饶要处分这两个学生,但是教育部规定不能对小学生进行处分,希望的赔偿也没能兑现,这个女生的父母最后不让孩子上学而是在家写投诉信。很多时候父母、社会把这些事情看得异常激烈之后,往往夸张了这个伤害对于受害者的负面影响。“而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告诉孩子你还是你,你没有错,你还是纯洁、善良、美好的,而不是强化性侵对人的伤害。其实这个伤害的背后就是受害者不再贞洁、不再美好、贬值,其实维护的是一种处女情结,是一种守贞情结。” 在儿童性侵、中学生性行为频发的今天,人们寄希望于被忽略了好久的课题——性教育。“有人认为性教育的春天来了,我倒觉得是守贞教育的春天来了,但是守贞教育恰恰被证明是失败的。”欧洲的整合型性教育在全世界最成功,艾滋病、怀孕、堕胎、性病,都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十分之一仍然有,性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赋权型的性教育一定比守贞教育解决得更多。” 国际社会有三种性教育类型:禁欲型性教育、综合型性教育、整合型性教育。方刚在他的论文《赋权型性教育:理论、内容与方法初探》中指出,禁欲型性教育的目标是让青少年“守贞”,综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安全”,整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成长”。在经过多年学术研究后,他总结出第四种,也是建立在整合型性教育的基础上,并且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赋权型性教育。 “‘赋权’不是不管,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而是培养一种能力,让青少年有知识、有技能来判断、决定自己的事情,做出对自己负责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这是前提。”早恋很多人都经历过,懵懂的情愫诠释着那个年纪的美好,而当他们做了家长后,却又开始反对下一代这样做,似乎就这样逻辑循环来循环去。“我的教材里没有‘早恋’,而是‘恋爱’,我会告诉他们爱情是什么,和其他的感情差别在哪里,喜欢上一个人该怎么办。我没有禁止而是告诉他们几种选择,可能是压抑、表白等等。每种选择的结果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是什么。在懂得这些事情后再做出的选择,一定是对他们最有 谈“性”正浓

 

一个可爱的女孩,在步入大学的殿堂之后邂逅了自己人生的初恋,当妈妈知道这件事之后对女孩说:“你最好还是去做一个处女膜修复手术。”女孩不解,“你忘了吗?你五岁的时候被强奸过。”十多年来女孩没有哭,那件事对她来说似乎更像是弄丢了心爱的玩具,而当女孩躺在昏暗的手术台上,刺眼的手术灯打在女孩脸上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伤口已然结痂,疤痕尚未褪去,却又被旁人不经意的言语或是行为所造成的二次伤害轻易撕裂。世间缺少疗伤圣药,但方刚告诉人们,这些通过良好的性教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些部位的机能,如果不鼓励共浴,就画个图或是放一段分娩的录像,总之不能随口敷衍或是欺骗孩子。“当时我儿子问我‘我妈生我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怎么来我们家当我爸?’我就直接告诉他,男女有各自的生殖系统,他们成人后相爱了,维持婚姻,用做爱来表达自己的爱,然后如何如何,在这里要注意我提到的先行条件,成人、相爱、婚姻”,方刚说,这时就可以提出期望,告诉孩子他们还小,等成年之后遇到相爱的人才可以做这些,这就是一次良好的性教育。 孩子天真的好奇和无知会一点点触碰到所谓的“底线”,父母此时应当担任一个良好的性教育老师的角色。而性不是过度自由开放的,责任、界限、年龄都要明确。“我们性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性教育更强调对自己和他人好,有益而不是有害。性教育,越早越好。” ? 赋权即增能 几年前,一个小学里四年级的两个男同学在放学时拦住一个女同学迫使其脱裤子观看,回家后女生告诉父母,父母找到学校不依不饶要处分这两个学生,但是教育部规定不能对小学生进行处分,希望的赔偿也没能兑现,这个女生的父母最后不让孩子上学而是在家写投诉信。很多时候父母、社会把这些事情看得异常激烈之后,往往夸张了这个伤害对于受害者的负面影响。“而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告诉孩子你还是你,你没有错,你还是纯洁、善良、美好的,而不是强化性侵对人的伤害。其实这个伤害的背后就是受害者不再贞洁、不再美好、贬值,其实维护的是一种处女情结,是一种守贞情结。” 在儿童性侵、中学生性行为频发的今天,人们寄希望于被忽略了好久的课题——性教育。“有人认为性教育的春天来了,我倒觉得是守贞教育的春天来了,但是守贞教育恰恰被证明是失败的。”欧洲的整合型性教育在全世界最成功,艾滋病、怀孕、堕胎、性病,都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十分之一仍然有,性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赋权型的性教育一定比守贞教育解决得更多。” 国际社会有三种性教育类型:禁欲型性教育、综合型性教育、整合型性教育。方刚在他的论文《赋权型性教育:理论、内容与方法初探》中指出,禁欲型性教育的目标是让青少年“守贞”,综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安全”,整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成长”。在经过多年学术研究后,他总结出第四种,也是建立在整合型性教育的基础上,并且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赋权型性教育。 “‘赋权’不是不管,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而是培养一种能力,让青少年有知识、有技能来判断、决定自己的事情,做出对自己负责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这是前提。”早恋很多人都经历过,懵懂的情愫诠释着那个年纪的美好,而当他们做了家长后,却又开始反对下一代这样做,似乎就这样逻辑循环来循环去。“我的教材里没有‘早恋’,而是‘恋爱’,我会告诉他们爱情是什么,和其他的感情差别在哪里,喜欢上一个人该怎么办。我没有禁止而是告诉他们几种选择,可能是压抑、表白等等。每种选择的结果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是什么。在懂得这些事情后再做出的选择,一定是对他们最有

剑走偏锋的抉择

《三月风》2014年第2期文章: 人物简介:方刚,著名性学家,作家。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联合国秘书长“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成员,出版《男公关》、《多性伙伴》、《裸体主义者》、《换偶者》《性权与性别平等:学校性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等著作50余部,在国内首度提出赋权型性教育理念。 方刚登堂入室谈“性”正浓 一个可爱的女孩,在步入大学的殿堂之后邂逅了自己人生的初恋,当妈妈知道这件事之后对女孩说:“你最好还是去做一个处女膜修复手术。”女孩不解,“你忘了吗?你五岁的时候被强奸过。”十多年来女孩没有哭,那件事对她来说似乎更像是弄丢了心爱的玩具,而当女孩躺在昏暗的手术台上,刺眼的手术灯打在女孩脸上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伤口已然结痂,疤痕尚未褪去,却又被旁人不经意的言语或是行为所造成的二次伤害轻易撕裂。世间缺少疗伤圣药,但方刚告诉人们,这些通过良好的性教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剑走偏锋的抉择 方刚身材高大,但说话声温和儒雅。他头发稀疏,是三十多岁时学习、考研用脑过度所致,用他自己的话讲“一页书翻过去一片头发”。 早年在天津工人报做记者,方刚的理想是当作家,“十八九岁志比天高,当时的理想就是现在让莫言抢了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北京有一个同性恋沙龙,好奇心作祟,就去进行采访,接触到了很多与性有关的东西。于是方刚开始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那是一个对性缄口不言的年代,这方面的书籍少之又少,当时有一本罗素的《婚姻与道德》,直接批判了一夫一妻制,给予方刚极大的冲击。就在这样边思考边写的情况下出了不少书,但是书出版之后却又不让卖。八九十年代,敢于对性发起冲击的人多少都会遭受非议,方刚也不例外,他人的眼光、单位排挤以至最后辞职,都是不小的挫折。 方刚却逆流而上,在性学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写作之后觉得只是站在记者的角度去观察不过瘾,决定做研究。遂拜入人大潘绥铭老师门下,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及至今日,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性学家。“挑战传统和权威,那个事爽!骨子里有种颠覆的叛逆性。没有敢于抗争的精神的人研究性,一开始就被主流的大棒打死了”。 早晚要知道,何不早知道 在MED论坛的开场视频里,方刚为人们准备了这样一幅幅场景,采访不同年龄段的父母和孩子“孩子问过你他是哪里来的吗?”“问过父母你是哪里来的吗?”回答令人捧腹却又不一而同,“垃圾堆里捡来的”“妈妈说我是洪水冲来的”等等。似乎每个人孩提时代都会问父母这样的问题,而父母也都会笑笑一语带过,等到这些孩子为人父母以后,面对自己的孩子,却又不知做出何种解答,笑过之后的思考更像是一个尴尬的轮回。 方刚认为,对于这类问题,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然、平常、自然地谈。“哪里来?都是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又会问他们是怎么进去的,方刚支了父母一招:共同沐浴。在和孩子共浴的同时,可以很自然地把身体部位指给孩子看并且告诉他们某 

方刚身材高大,但说话声温和儒雅。他头发稀疏,是三十多岁时学习、考研用脑过度所致,用他自己的话讲“一页书翻过去一片头发”。

利的。”方刚研究的项目组里有四个中学生参加,有两个是重点中学的一对情侣,家里面支持,他们学习也很好。“一味地保护,其实是在限制、约束孩子,反而使他们失去了自己决定、判断的能力和成长的机会,使他们受害。” 不做一个道德评判者 “对于一件事情我唯一评价的标准是这个行为的选择有没有侵犯人权,如果没有,那我们都支持。支持不等于鼓励,不等于让大家去学习”,之前令舆论时评沸沸扬扬的马尧海换偶事件,方刚和另一位性学泰斗李银河写文章支持他。“我没有倡导,我只是支持他的权利,这是他的选择,我们不应该干涉。”在青少年的问题上,方刚更希望是基于他们有知识有判断,知道风险,真正自主的选择。“因为无知而被剥夺选择,在我看来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现在关注的不是评判一个人做不做,而是他做的时候是不是都知道。不做一个道德评判和谴责,只关注人权。” 当一个青少年学会包容、理解、责任,这样的人长大一定是待人接物更包容,人格更完整的人。“我们不是培养狭隘的人,所以性教育做好了,一定是一个人格的全面成长。我对性教育一直在思考各种主流的既定的观念,比如说我们对色情品的看法,人们都说不好,我们是促使学生去思考,我们会发现在性的领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挑战主流价值观和权威声音的那些青少年,未来进入专业领域也一样,也会质疑、挑战专业领域的权威,而所有人类的知识不都是这样产生的吗?” 方刚于性的研究中寻求快乐探索真理,并且笃定地相信着它的美好和震撼,“我一直跟我儿子说找一个让你兴奋的事情,把它当做游戏、娱乐,而不是当做工作去从事,那就爽歪歪了。”

早年在天津工人报做记者,方刚的理想是当作家,“十八九岁志比天高,当时的理想就是现在让莫言抢了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北京有一个同性恋沙龙,好奇心作祟,就去进行采访,接触到了很多与性有关的东西。 于是方刚开始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那是一个对性缄口不言的年代,这方面的书籍少之又少,当时有一本罗素的《婚姻与道德》,直接批判了一夫一妻制,给予方刚极大的冲击。就在这样边思考边写的情况下出了不少书,但是书出版之后却又不让卖。八九十年代,敢于对性发起冲击的人多少都会遭受非议,方刚也不例外,他人的眼光、单位排挤以至最后辞职,都是不小的挫折。

方刚却逆流而上,在性学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写作之后觉得只是站在记者的角度去观察不过瘾,决定做研究。遂拜入人大潘绥铭老师门下,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及至今日,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性学。“挑战传统和权威,那个事爽!骨子里有种颠覆的叛逆性。没有敢于抗争的精神的人研究性,一开始就被主流的大棒打死了”。

些部位的机能,如果不鼓励共浴,就画个图或是放一段分娩的录像,总之不能随口敷衍或是欺骗孩子。“当时我儿子问我‘我妈生我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怎么来我们家当我爸?’我就直接告诉他,男女有各自的生殖系统,他们成人后相爱了,维持婚姻,用做爱来表达自己的爱,然后如何如何,在这里要注意我提到的先行条件,成人、相爱、婚姻”,方刚说,这时就可以提出期望,告诉孩子他们还小,等成年之后遇到相爱的人才可以做这些,这就是一次良好的性教育。 孩子天真的好奇和无知会一点点触碰到所谓的“底线”,父母此时应当担任一个良好的性教育老师的角色。而性不是过度自由开放的,责任、界限、年龄都要明确。“我们性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性教育更强调对自己和他人好,有益而不是有害。性教育,越早越好。” ? 赋权即增能 几年前,一个小学里四年级的两个男同学在放学时拦住一个女同学迫使其脱裤子观看,回家后女生告诉父母,父母找到学校不依不饶要处分这两个学生,但是教育部规定不能对小学生进行处分,希望的赔偿也没能兑现,这个女生的父母最后不让孩子上学而是在家写投诉信。很多时候父母、社会把这些事情看得异常激烈之后,往往夸张了这个伤害对于受害者的负面影响。“而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告诉孩子你还是你,你没有错,你还是纯洁、善良、美好的,而不是强化性侵对人的伤害。其实这个伤害的背后就是受害者不再贞洁、不再美好、贬值,其实维护的是一种处女情结,是一种守贞情结。” 在儿童性侵、中学生性行为频发的今天,人们寄希望于被忽略了好久的课题——性教育。“有人认为性教育的春天来了,我倒觉得是守贞教育的春天来了,但是守贞教育恰恰被证明是失败的。”欧洲的整合型性教育在全世界最成功,艾滋病、怀孕、堕胎、性病,都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十分之一仍然有,性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赋权型的性教育一定比守贞教育解决得更多。” 国际社会有三种性教育类型:禁欲型性教育、综合型性教育、整合型性教育。方刚在他的论文《赋权型性教育:理论、内容与方法初探》中指出,禁欲型性教育的目标是让青少年“守贞”,综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安全”,整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成长”。在经过多年学术研究后,他总结出第四种,也是建立在整合型性教育的基础上,并且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赋权型性教育。 “‘赋权’不是不管,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而是培养一种能力,让青少年有知识、有技能来判断、决定自己的事情,做出对自己负责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这是前提。”早恋很多人都经历过,懵懂的情愫诠释着那个年纪的美好,而当他们做了家长后,却又开始反对下一代这样做,似乎就这样逻辑循环来循环去。“我的教材里没有‘早恋’,而是‘恋爱’,我会告诉他们爱情是什么,和其他的感情差别在哪里,喜欢上一个人该怎么办。我没有禁止而是告诉他们几种选择,可能是压抑、表白等等。每种选择的结果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是什么。在懂得这些事情后再做出的选择,一定是对他们最有

 

《三月风》2014年第2期文章: 人物简介:方刚,著名性学家,作家。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联合国秘书长“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成员,出版《男公关》、《多性伙伴》、《裸体主义者》、《换偶者》《性权与性别平等:学校性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等著作50余部,在国内首度提出赋权型性教育理念。 方刚登堂入室谈“性”正浓 一个可爱的女孩,在步入大学的殿堂之后邂逅了自己人生的初恋,当妈妈知道这件事之后对女孩说:“你最好还是去做一个处女膜修复手术。”女孩不解,“你忘了吗?你五岁的时候被强奸过。”十多年来女孩没有哭,那件事对她来说似乎更像是弄丢了心爱的玩具,而当女孩躺在昏暗的手术台上,刺眼的手术灯打在女孩脸上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伤口已然结痂,疤痕尚未褪去,却又被旁人不经意的言语或是行为所造成的二次伤害轻易撕裂。世间缺少疗伤圣药,但方刚告诉人们,这些通过良好的性教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剑走偏锋的抉择 方刚身材高大,但说话声温和儒雅。他头发稀疏,是三十多岁时学习、考研用脑过度所致,用他自己的话讲“一页书翻过去一片头发”。 早年在天津工人报做记者,方刚的理想是当作家,“十八九岁志比天高,当时的理想就是现在让莫言抢了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北京有一个同性恋沙龙,好奇心作祟,就去进行采访,接触到了很多与性有关的东西。于是方刚开始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那是一个对性缄口不言的年代,这方面的书籍少之又少,当时有一本罗素的《婚姻与道德》,直接批判了一夫一妻制,给予方刚极大的冲击。就在这样边思考边写的情况下出了不少书,但是书出版之后却又不让卖。八九十年代,敢于对性发起冲击的人多少都会遭受非议,方刚也不例外,他人的眼光、单位排挤以至最后辞职,都是不小的挫折。 方刚却逆流而上,在性学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写作之后觉得只是站在记者的角度去观察不过瘾,决定做研究。遂拜入人大潘绥铭老师门下,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及至今日,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性学家。“挑战传统和权威,那个事爽!骨子里有种颠覆的叛逆性。没有敢于抗争的精神的人研究性,一开始就被主流的大棒打死了”。 早晚要知道,何不早知道 在MED论坛的开场视频里,方刚为人们准备了这样一幅幅场景,采访不同年龄段的父母和孩子“孩子问过你他是哪里来的吗?”“问过父母你是哪里来的吗?”回答令人捧腹却又不一而同,“垃圾堆里捡来的”“妈妈说我是洪水冲来的”等等。似乎每个人孩提时代都会问父母这样的问题,而父母也都会笑笑一语带过,等到这些孩子为人父母以后,面对自己的孩子,却又不知做出何种解答,笑过之后的思考更像是一个尴尬的轮回。 方刚认为,对于这类问题,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然、平常、自然地谈。“哪里来?都是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又会问他们是怎么进去的,方刚支了父母一招:共同沐浴。在和孩子共浴的同时,可以很自然地把身体部位指给孩子看并且告诉他们某早晚要知道,何不早知道

 

些部位的机能,如果不鼓励共浴,就画个图或是放一段分娩的录像,总之不能随口敷衍或是欺骗孩子。“当时我儿子问我‘我妈生我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怎么来我们家当我爸?’我就直接告诉他,男女有各自的生殖系统,他们成人后相爱了,维持婚姻,用做爱来表达自己的爱,然后如何如何,在这里要注意我提到的先行条件,成人、相爱、婚姻”,方刚说,这时就可以提出期望,告诉孩子他们还小,等成年之后遇到相爱的人才可以做这些,这就是一次良好的性教育。 孩子天真的好奇和无知会一点点触碰到所谓的“底线”,父母此时应当担任一个良好的性教育老师的角色。而性不是过度自由开放的,责任、界限、年龄都要明确。“我们性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性教育更强调对自己和他人好,有益而不是有害。性教育,越早越好。” ? 赋权即增能 几年前,一个小学里四年级的两个男同学在放学时拦住一个女同学迫使其脱裤子观看,回家后女生告诉父母,父母找到学校不依不饶要处分这两个学生,但是教育部规定不能对小学生进行处分,希望的赔偿也没能兑现,这个女生的父母最后不让孩子上学而是在家写投诉信。很多时候父母、社会把这些事情看得异常激烈之后,往往夸张了这个伤害对于受害者的负面影响。“而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告诉孩子你还是你,你没有错,你还是纯洁、善良、美好的,而不是强化性侵对人的伤害。其实这个伤害的背后就是受害者不再贞洁、不再美好、贬值,其实维护的是一种处女情结,是一种守贞情结。” 在儿童性侵、中学生性行为频发的今天,人们寄希望于被忽略了好久的课题——性教育。“有人认为性教育的春天来了,我倒觉得是守贞教育的春天来了,但是守贞教育恰恰被证明是失败的。”欧洲的整合型性教育在全世界最成功,艾滋病、怀孕、堕胎、性病,都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十分之一仍然有,性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赋权型的性教育一定比守贞教育解决得更多。” 国际社会有三种性教育类型:禁欲型性教育、综合型性教育、整合型性教育。方刚在他的论文《赋权型性教育:理论、内容与方法初探》中指出,禁欲型性教育的目标是让青少年“守贞”,综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安全”,整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成长”。在经过多年学术研究后,他总结出第四种,也是建立在整合型性教育的基础上,并且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赋权型性教育。 “‘赋权’不是不管,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而是培养一种能力,让青少年有知识、有技能来判断、决定自己的事情,做出对自己负责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这是前提。”早恋很多人都经历过,懵懂的情愫诠释着那个年纪的美好,而当他们做了家长后,却又开始反对下一代这样做,似乎就这样逻辑循环来循环去。“我的教材里没有‘早恋’,而是‘恋爱’,我会告诉他们爱情是什么,和其他的感情差别在哪里,喜欢上一个人该怎么办。我没有禁止而是告诉他们几种选择,可能是压抑、表白等等。每种选择的结果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是什么。在懂得这些事情后再做出的选择,一定是对他们最有

    MED论坛的开场视频里,方刚为人们准备了这样一幅幅场景,采访不同年龄段的父母和孩子“孩子问过你他是哪里来的吗?”“问过父母你是哪里来的吗?”回答令人捧腹却又不一而同,“垃圾堆里捡来的”“妈妈说我是洪水冲来的”等等。似乎每个人孩提时代都会问父母这样的问题,而父母也都会笑笑一语带过,等到这些孩子为人父母以后,面对自己的孩子,却又不知做出何种解答,笑过之后的思考更像是一个尴尬的轮回。

方刚认为,对于这类问题,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然、平常、自然地谈。“哪里来?都是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又会问他们是怎么进去的,方刚支了父母一招:共同沐浴。在和孩子共浴的同时,可以很自然地把身体部位指给孩子看并且告诉他们某些部位的机能,如果不鼓励共浴,就画个图或是放一段分娩的录像,总之不能随口敷衍或是欺骗孩子。“当时我儿子问我‘我妈生我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怎么来我们家当我爸?’我就直接告诉他,男女有各自的生殖系统,他们成人后相爱了,维持婚姻,用做爱来表达自己的爱,然后如何如何,在这里要注意我提到的先行条件,成人、相爱、婚姻”,方刚说,这时就可以提出期望,告诉孩子他们还小,等成年之后遇到相爱的人才可以做这些,这就是一次良好的性教育。

孩子天真的好奇和无知会一点点触碰到所谓的“底线”,父母此时应当担任一个良好的性教育老师的角色。而性不是过度自由开放的,责任、界限、年龄都要明确。“我们性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性教育更强调对自己和他人好,有益而不是有害。性教育,越早越好。”

《三月风》2014年第2期文章: 人物简介:方刚,著名性学家,作家。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联合国秘书长“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成员,出版《男公关》、《多性伙伴》、《裸体主义者》、《换偶者》《性权与性别平等:学校性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等著作50余部,在国内首度提出赋权型性教育理念。 方刚登堂入室谈“性”正浓 一个可爱的女孩,在步入大学的殿堂之后邂逅了自己人生的初恋,当妈妈知道这件事之后对女孩说:“你最好还是去做一个处女膜修复手术。”女孩不解,“你忘了吗?你五岁的时候被强奸过。”十多年来女孩没有哭,那件事对她来说似乎更像是弄丢了心爱的玩具,而当女孩躺在昏暗的手术台上,刺眼的手术灯打在女孩脸上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伤口已然结痂,疤痕尚未褪去,却又被旁人不经意的言语或是行为所造成的二次伤害轻易撕裂。世间缺少疗伤圣药,但方刚告诉人们,这些通过良好的性教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剑走偏锋的抉择 方刚身材高大,但说话声温和儒雅。他头发稀疏,是三十多岁时学习、考研用脑过度所致,用他自己的话讲“一页书翻过去一片头发”。 早年在天津工人报做记者,方刚的理想是当作家,“十八九岁志比天高,当时的理想就是现在让莫言抢了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北京有一个同性恋沙龙,好奇心作祟,就去进行采访,接触到了很多与性有关的东西。于是方刚开始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那是一个对性缄口不言的年代,这方面的书籍少之又少,当时有一本罗素的《婚姻与道德》,直接批判了一夫一妻制,给予方刚极大的冲击。就在这样边思考边写的情况下出了不少书,但是书出版之后却又不让卖。八九十年代,敢于对性发起冲击的人多少都会遭受非议,方刚也不例外,他人的眼光、单位排挤以至最后辞职,都是不小的挫折。 方刚却逆流而上,在性学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写作之后觉得只是站在记者的角度去观察不过瘾,决定做研究。遂拜入人大潘绥铭老师门下,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及至今日,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性学家。“挑战传统和权威,那个事爽!骨子里有种颠覆的叛逆性。没有敢于抗争的精神的人研究性,一开始就被主流的大棒打死了”。 早晚要知道,何不早知道 在MED论坛的开场视频里,方刚为人们准备了这样一幅幅场景,采访不同年龄段的父母和孩子“孩子问过你他是哪里来的吗?”“问过父母你是哪里来的吗?”回答令人捧腹却又不一而同,“垃圾堆里捡来的”“妈妈说我是洪水冲来的”等等。似乎每个人孩提时代都会问父母这样的问题,而父母也都会笑笑一语带过,等到这些孩子为人父母以后,面对自己的孩子,却又不知做出何种解答,笑过之后的思考更像是一个尴尬的轮回。 方刚认为,对于这类问题,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然、平常、自然地谈。“哪里来?都是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又会问他们是怎么进去的,方刚支了父母一招:共同沐浴。在和孩子共浴的同时,可以很自然地把身体部位指给孩子看并且告诉他们某

 ?

赋权即增能

 

些部位的机能,如果不鼓励共浴,就画个图或是放一段分娩的录像,总之不能随口敷衍或是欺骗孩子。“当时我儿子问我‘我妈生我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怎么来我们家当我爸?’我就直接告诉他,男女有各自的生殖系统,他们成人后相爱了,维持婚姻,用做爱来表达自己的爱,然后如何如何,在这里要注意我提到的先行条件,成人、相爱、婚姻”,方刚说,这时就可以提出期望,告诉孩子他们还小,等成年之后遇到相爱的人才可以做这些,这就是一次良好的性教育。 孩子天真的好奇和无知会一点点触碰到所谓的“底线”,父母此时应当担任一个良好的性教育老师的角色。而性不是过度自由开放的,责任、界限、年龄都要明确。“我们性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性教育更强调对自己和他人好,有益而不是有害。性教育,越早越好。” ? 赋权即增能 几年前,一个小学里四年级的两个男同学在放学时拦住一个女同学迫使其脱裤子观看,回家后女生告诉父母,父母找到学校不依不饶要处分这两个学生,但是教育部规定不能对小学生进行处分,希望的赔偿也没能兑现,这个女生的父母最后不让孩子上学而是在家写投诉信。很多时候父母、社会把这些事情看得异常激烈之后,往往夸张了这个伤害对于受害者的负面影响。“而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告诉孩子你还是你,你没有错,你还是纯洁、善良、美好的,而不是强化性侵对人的伤害。其实这个伤害的背后就是受害者不再贞洁、不再美好、贬值,其实维护的是一种处女情结,是一种守贞情结。” 在儿童性侵、中学生性行为频发的今天,人们寄希望于被忽略了好久的课题——性教育。“有人认为性教育的春天来了,我倒觉得是守贞教育的春天来了,但是守贞教育恰恰被证明是失败的。”欧洲的整合型性教育在全世界最成功,艾滋病、怀孕、堕胎、性病,都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十分之一仍然有,性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赋权型的性教育一定比守贞教育解决得更多。” 国际社会有三种性教育类型:禁欲型性教育、综合型性教育、整合型性教育。方刚在他的论文《赋权型性教育:理论、内容与方法初探》中指出,禁欲型性教育的目标是让青少年“守贞”,综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安全”,整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成长”。在经过多年学术研究后,他总结出第四种,也是建立在整合型性教育的基础上,并且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赋权型性教育。 “‘赋权’不是不管,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而是培养一种能力,让青少年有知识、有技能来判断、决定自己的事情,做出对自己负责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这是前提。”早恋很多人都经历过,懵懂的情愫诠释着那个年纪的美好,而当他们做了家长后,却又开始反对下一代这样做,似乎就这样逻辑循环来循环去。“我的教材里没有‘早恋’,而是‘恋爱’,我会告诉他们爱情是什么,和其他的感情差别在哪里,喜欢上一个人该怎么办。我没有禁止而是告诉他们几种选择,可能是压抑、表白等等。每种选择的结果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是什么。在懂得这些事情后再做出的选择,一定是对他们最有

几年前,一个小学里四年级的两个男同学在放学时拦住一个女同学迫使其脱裤子观看,回家后女生告诉父母,父母找到学校不依不饶要处分这两个学生,但是教育部规定不能对小学生进行处分,希望的赔偿也没能兑现,这个女生的父母最后不让孩子上学而是在家写投诉信。很多时候父母、社会把这些事情看得异常激烈之后,往往夸张了这个伤害对于受害者的负面影响。“而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告诉孩子你还是你,你没有错,你还是纯洁、善良、美好的,而不是强化性侵对人的伤害。其实这个伤害的背后就是受害者不再贞洁、不再美好、贬值,其实维护的是一种处女情结,是一种守贞情结。”

在儿童性侵、中学生性行为频发的今天,人们寄希望于被忽略了好久的课题——性教育。“有人认为性教育的春天来了,我倒觉得是守贞教育的春天来了,但是守贞教育恰恰被证明是失败的。” 欧洲的整合型性教育在全世界最成功,艾滋病、怀孕、堕胎、性病,都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十分之一仍然有,性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赋权型的性教育一定比守贞教育解决得更多。”

国际社会有三种性教育类型:禁欲型性教育、综合型性教育、整合型性教育。方刚在他的论文《赋权型性教育:理论、内容与方法初探》中指出,禁欲型性教育的目标是让青少年“守贞”,综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安全”,整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成长”。在经过多年学术研究后,他总结出第四种,也是建立在整合型性教育的基础上,并且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赋权型性教育。

《三月风》2014年第2期文章: 人物简介:方刚,著名性学家,作家。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联合国秘书长“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成员,出版《男公关》、《多性伙伴》、《裸体主义者》、《换偶者》《性权与性别平等:学校性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等著作50余部,在国内首度提出赋权型性教育理念。 方刚登堂入室谈“性”正浓 一个可爱的女孩,在步入大学的殿堂之后邂逅了自己人生的初恋,当妈妈知道这件事之后对女孩说:“你最好还是去做一个处女膜修复手术。”女孩不解,“你忘了吗?你五岁的时候被强奸过。”十多年来女孩没有哭,那件事对她来说似乎更像是弄丢了心爱的玩具,而当女孩躺在昏暗的手术台上,刺眼的手术灯打在女孩脸上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伤口已然结痂,疤痕尚未褪去,却又被旁人不经意的言语或是行为所造成的二次伤害轻易撕裂。世间缺少疗伤圣药,但方刚告诉人们,这些通过良好的性教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剑走偏锋的抉择 方刚身材高大,但说话声温和儒雅。他头发稀疏,是三十多岁时学习、考研用脑过度所致,用他自己的话讲“一页书翻过去一片头发”。 早年在天津工人报做记者,方刚的理想是当作家,“十八九岁志比天高,当时的理想就是现在让莫言抢了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北京有一个同性恋沙龙,好奇心作祟,就去进行采访,接触到了很多与性有关的东西。于是方刚开始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那是一个对性缄口不言的年代,这方面的书籍少之又少,当时有一本罗素的《婚姻与道德》,直接批判了一夫一妻制,给予方刚极大的冲击。就在这样边思考边写的情况下出了不少书,但是书出版之后却又不让卖。八九十年代,敢于对性发起冲击的人多少都会遭受非议,方刚也不例外,他人的眼光、单位排挤以至最后辞职,都是不小的挫折。 方刚却逆流而上,在性学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写作之后觉得只是站在记者的角度去观察不过瘾,决定做研究。遂拜入人大潘绥铭老师门下,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及至今日,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性学家。“挑战传统和权威,那个事爽!骨子里有种颠覆的叛逆性。没有敢于抗争的精神的人研究性,一开始就被主流的大棒打死了”。 早晚要知道,何不早知道 在MED论坛的开场视频里,方刚为人们准备了这样一幅幅场景,采访不同年龄段的父母和孩子“孩子问过你他是哪里来的吗?”“问过父母你是哪里来的吗?”回答令人捧腹却又不一而同,“垃圾堆里捡来的”“妈妈说我是洪水冲来的”等等。似乎每个人孩提时代都会问父母这样的问题,而父母也都会笑笑一语带过,等到这些孩子为人父母以后,面对自己的孩子,却又不知做出何种解答,笑过之后的思考更像是一个尴尬的轮回。 方刚认为,对于这类问题,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然、平常、自然地谈。“哪里来?都是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又会问他们是怎么进去的,方刚支了父母一招:共同沐浴。在和孩子共浴的同时,可以很自然地把身体部位指给孩子看并且告诉他们某

“‘赋权’不是不管,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而是培养一种能力,让青少年有知识、有技能来判断、决定自己的事情,做出对自己负责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这是前提。”早恋很多人都经历过,懵懂的情愫诠释着那个年纪的美好,而当他们做了家长后,却又开始反对下一代这样做,似乎就这样逻辑循环来循环去。“我的教材里没有‘早恋’,而是‘恋爱’,我会告诉他们爱情是什么,和其他的感情差别在哪里,喜欢上一个人该怎么办。我没有禁止而是告诉他们几种选择,可能是压抑、表白等等。每种选择的结果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是什么。在懂得这些事情后再做出的选择,一定是对他们最有利的。”方刚研究的项目组里有四个中学生参加,有两个是重点中学的一对情侣,家里面支持,他们学习也很好。“一味地保护,其实是在限制、约束孩子,反而使他们失去了自己决定、判断的能力和成长的机会,使他们受害。”

 

不做一个道德评判者

些部位的机能,如果不鼓励共浴,就画个图或是放一段分娩的录像,总之不能随口敷衍或是欺骗孩子。“当时我儿子问我‘我妈生我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怎么来我们家当我爸?’我就直接告诉他,男女有各自的生殖系统,他们成人后相爱了,维持婚姻,用做爱来表达自己的爱,然后如何如何,在这里要注意我提到的先行条件,成人、相爱、婚姻”,方刚说,这时就可以提出期望,告诉孩子他们还小,等成年之后遇到相爱的人才可以做这些,这就是一次良好的性教育。 孩子天真的好奇和无知会一点点触碰到所谓的“底线”,父母此时应当担任一个良好的性教育老师的角色。而性不是过度自由开放的,责任、界限、年龄都要明确。“我们性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性教育更强调对自己和他人好,有益而不是有害。性教育,越早越好。” ? 赋权即增能 几年前,一个小学里四年级的两个男同学在放学时拦住一个女同学迫使其脱裤子观看,回家后女生告诉父母,父母找到学校不依不饶要处分这两个学生,但是教育部规定不能对小学生进行处分,希望的赔偿也没能兑现,这个女生的父母最后不让孩子上学而是在家写投诉信。很多时候父母、社会把这些事情看得异常激烈之后,往往夸张了这个伤害对于受害者的负面影响。“而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告诉孩子你还是你,你没有错,你还是纯洁、善良、美好的,而不是强化性侵对人的伤害。其实这个伤害的背后就是受害者不再贞洁、不再美好、贬值,其实维护的是一种处女情结,是一种守贞情结。” 在儿童性侵、中学生性行为频发的今天,人们寄希望于被忽略了好久的课题——性教育。“有人认为性教育的春天来了,我倒觉得是守贞教育的春天来了,但是守贞教育恰恰被证明是失败的。”欧洲的整合型性教育在全世界最成功,艾滋病、怀孕、堕胎、性病,都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十分之一仍然有,性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赋权型的性教育一定比守贞教育解决得更多。” 国际社会有三种性教育类型:禁欲型性教育、综合型性教育、整合型性教育。方刚在他的论文《赋权型性教育:理论、内容与方法初探》中指出,禁欲型性教育的目标是让青少年“守贞”,综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安全”,整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成长”。在经过多年学术研究后,他总结出第四种,也是建立在整合型性教育的基础上,并且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赋权型性教育。 “‘赋权’不是不管,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而是培养一种能力,让青少年有知识、有技能来判断、决定自己的事情,做出对自己负责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这是前提。”早恋很多人都经历过,懵懂的情愫诠释着那个年纪的美好,而当他们做了家长后,却又开始反对下一代这样做,似乎就这样逻辑循环来循环去。“我的教材里没有‘早恋’,而是‘恋爱’,我会告诉他们爱情是什么,和其他的感情差别在哪里,喜欢上一个人该怎么办。我没有禁止而是告诉他们几种选择,可能是压抑、表白等等。每种选择的结果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是什么。在懂得这些事情后再做出的选择,一定是对他们最有

 

些部位的机能,如果不鼓励共浴,就画个图或是放一段分娩的录像,总之不能随口敷衍或是欺骗孩子。“当时我儿子问我‘我妈生我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怎么来我们家当我爸?’我就直接告诉他,男女有各自的生殖系统,他们成人后相爱了,维持婚姻,用做爱来表达自己的爱,然后如何如何,在这里要注意我提到的先行条件,成人、相爱、婚姻”,方刚说,这时就可以提出期望,告诉孩子他们还小,等成年之后遇到相爱的人才可以做这些,这就是一次良好的性教育。 孩子天真的好奇和无知会一点点触碰到所谓的“底线”,父母此时应当担任一个良好的性教育老师的角色。而性不是过度自由开放的,责任、界限、年龄都要明确。“我们性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性教育更强调对自己和他人好,有益而不是有害。性教育,越早越好。” ? 赋权即增能 几年前,一个小学里四年级的两个男同学在放学时拦住一个女同学迫使其脱裤子观看,回家后女生告诉父母,父母找到学校不依不饶要处分这两个学生,但是教育部规定不能对小学生进行处分,希望的赔偿也没能兑现,这个女生的父母最后不让孩子上学而是在家写投诉信。很多时候父母、社会把这些事情看得异常激烈之后,往往夸张了这个伤害对于受害者的负面影响。“而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告诉孩子你还是你,你没有错,你还是纯洁、善良、美好的,而不是强化性侵对人的伤害。其实这个伤害的背后就是受害者不再贞洁、不再美好、贬值,其实维护的是一种处女情结,是一种守贞情结。” 在儿童性侵、中学生性行为频发的今天,人们寄希望于被忽略了好久的课题——性教育。“有人认为性教育的春天来了,我倒觉得是守贞教育的春天来了,但是守贞教育恰恰被证明是失败的。”欧洲的整合型性教育在全世界最成功,艾滋病、怀孕、堕胎、性病,都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十分之一仍然有,性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赋权型的性教育一定比守贞教育解决得更多。” 国际社会有三种性教育类型:禁欲型性教育、综合型性教育、整合型性教育。方刚在他的论文《赋权型性教育:理论、内容与方法初探》中指出,禁欲型性教育的目标是让青少年“守贞”,综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安全”,整合型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成长”。在经过多年学术研究后,他总结出第四种,也是建立在整合型性教育的基础上,并且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赋权型性教育。 “‘赋权’不是不管,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而是培养一种能力,让青少年有知识、有技能来判断、决定自己的事情,做出对自己负责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这是前提。”早恋很多人都经历过,懵懂的情愫诠释着那个年纪的美好,而当他们做了家长后,却又开始反对下一代这样做,似乎就这样逻辑循环来循环去。“我的教材里没有‘早恋’,而是‘恋爱’,我会告诉他们爱情是什么,和其他的感情差别在哪里,喜欢上一个人该怎么办。我没有禁止而是告诉他们几种选择,可能是压抑、表白等等。每种选择的结果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是什么。在懂得这些事情后再做出的选择,一定是对他们最有    “对于一件事情我唯一评价的标准是这个行为的选择有没有侵犯人权,如果没有,那我们都支持。支持不等于鼓励,不等于让大家去学习”,之前令舆论时评沸沸扬扬的马尧海换偶事件,方刚和另一位性学泰斗李银河写文章支持他。“我没有倡导,我只是支持他的权利,这是他的选择,我们不应该干涉。”在青少年的问题上,方刚更希望是基于他们有知识有判断,知道风险,真正自主的选择。“因为无知而被剥夺选择,在我看来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现在关注的不是评判一个人做不做,而是他做的时候是不是都知道。不做一个道德评判和谴责,只关注人权。”

当一个青少年学会包容、理解、责任,这样的人长大一定是待人接物更包容,人格更完整的人。“我们不是培养狭隘的人,所以性教育做好了,一定是一个人格的全面成长。我对性教育一直在思考各种主流的既定的观念,比如说我们对色情品的看法,人们都说不好,我们是促使学生去思考,我们会发现在性的领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挑战主流价值观和权威声音的那些青少年,未来进入专业领域也一样,也会质疑、挑战专业领域的权威,而所有人类的知识不都是这样产生的吗?”

方刚于性的研究中寻求快乐探索真理,并且笃定地相信着它的美好和震撼,“我一直跟我儿子说找一个让你兴奋的事情,把它当做游戏、娱乐,而不是当做工作去从事,那就爽歪歪了。”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5c960102e7vn.html) - 《三月风》文章:登堂入室,谈鈥溞遭澱╛方刚_新浪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谈性教育专家方刚:“色情片,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就全班都看过了!”
你真的理解什么是“防性侵犯教育”吗?
方刚:性教育不是“性规训”
性学教授:教学生使用避孕套会刺激提前性行为
方刚 |和孩子们谈谈'性'
美国专家谈青少年性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