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特展(附高清作品三)
userphoto

2022.11.17 北京

关注

书法派   记者

柴栋雄   嘉兴报道

2022年10月15日——2023年2月5日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特展

嘉兴博物馆南馆区三楼禾缘展厅



壬寅金秋,恰逢是沈曾植逝世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硕学大儒,10月15日,由嘉兴博物馆主办的“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特展”在博物馆禾缘厅揭幕,138件(套)展品主要来自本馆以及嘉兴市图书馆、海盐县博物馆、海宁市博物馆、嘉兴市榡美术馆等单位,其中很多展品还是首次公开亮相。

该展以“家族渊源”、“仕宦浮沉”、“友朋往来”、“学术成就”等四个部分呈现沈曾植的一生。第一部分展出家族成员的书画作品和沈家一些日常用品、女红绣品、家族墓出土玉器等。第二部分展出沈曾植同年录、奏折、时政言语稿、论军制稿、论教育文稿等为官时期的遗稿,特别是他在安徽任职期间的珍贵照片和文稿;第三部分展出好友致沈曾植书画、往来信札、拜帖名刺等;第四部分展出其学术成就,内容涉及金石书画、诗词文学、舆地、经史、佛学等。

一生传奇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生于北京。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别署乙叟、乙翁、睡庵、寐翁、姚埭老民等。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刑部主事,江西按察使,安徽提学使、布政使、护理巡抚。宣统二年(1910),辞官归故里。张勋复辟时北上,授学部尚书。民国十一年(1922)卒于上海寓所,享年73岁。其一生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等,见证了中国之巨变。

—— 沈曾植生平简介



“近世通儒”


沈曾植家学深厚,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祖父沈维鐈,字子彝,为段玉裁门下弟子,历任翰林院侍讲、大理寺少卿、工部左侍郎等职,曾国藩、林则徐曾是其门下之士。其父为沈宗涵,字俨伯,历任刑部后补司务兼贵州司行走、工部后补员外郎。

沈曾植少年治学甚勤,有“少习科举学,壮涉百家流”之称。其学识渊博,长于经学、史地、佛学、文学、碑帖、书画、刑律等,并且在诗词方面亦有建树。书法融合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自成面目。其以治蒙古史、隋唐史闻名当世,代表性的著作有《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补注》等。义理方面主张儒释合一,诗歌中大量使用佛典,边疆佛教史亦有涉猎,且著述颇丰,《汉律辑存》、《寐叟题跋》、《海日楼诗集》、《曼陀罗寱词》等都是其代表作。王国维称其为“集有清三百年学术之大成且继往开来的学者”。陈寅恪称其为“近世通儒”。

沈曾植一生交友甚广,从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为官,至民国十一年(1922)在上海病逝,这段时期,沈曾植辗转于北京、武昌、上海以及故乡嘉兴等地,他与众多官员、学者、文人都有密切的交流。例如,与张之洞、康有为等讨论变法新政问题;与李慈铭、李文田、洪钧等人讨论四裔地理之学;与杨文会、欧阳竟无等人创办佛学会,讨论佛学;与陈衍、郑孝胥、陈三立、朱祖谋、张尔田等讨论诗词;与王国维、罗振玉讨论音韵之学等。

展览期间还将举行“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本展将持续到2023年2月5日结束,欢迎广大市民前来参观。



展览现场




作品欣赏


声明:图片为书法派独家现场拍摄,其他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允许请勿复制、摘取。转载请注明来源:书法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龙川杯》参赛作品选登——沈汛磊
沈子丞的人物画欣赏(1)
沈全云:胸中自有得意笔
【中华翰墨传承人物】|| - 沈 鹏
孙克弘《鹭鹭莲科图》
明 孙克弘《鹭鹭莲科图》(香港长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