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东北军第十军到蒋军第54师——魏益三-郝梦龄军事集团简史
userphoto

2023.03.13 北京

关注

说起抗战初期在华北战场捐躯的中国军队将领,很多童鞋肯定会想起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三位将军的名字,但与后两者不同的是,郝梦龄并非是出身于镇守北平的第二十九军西北系将领,而是源自郭松龄反奉事件中的一支东北军、魏益三的第三十军(后改称第54师),故笔者这回就要来讲讲,这个第三十军集团的发展兴亡史。

魏益三

第三十军集团的精神领袖,无疑是旧东北军将领魏益三。魏益三,字友仁,1887年出生于河北藳城一户中农家庭,是家中三兄弟中的长兄,从小擅长读书,并考入保定陆军小学、保定陆军师范学堂就读。辛亥革命中,魏益三曾和其他学兵一起在河北起义,后由于计划泄露不得不逃回老家混入民团。民国建立后,魏益三又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炮兵科,成为一名军事技术人员。

应该说魏益三是个非常好学的人,在动荡的二十世纪一零年代,共和势力与保皇势力彼此之间不断厮杀,魏益三在这时代的漩涡中仍坚持不断提高自己,他在行伍服役之时仍坚持在陆军大学深造,期间还在保定军校兼职任教,成为后来的蒋军陆军次长陈诚的老师。1919年12月从陆达毕业后,魏益三被分配在旧西北军第3混成旅当参谋,后又随该军进驻外蒙古首府库伦。

1920年9月被苏联红军打垮的白俄残军2万余人偷袭库伦,第三混成旅在当地老百姓支援下激战14昼夜,终于击退了敌人,战后魏益三因表现出色而被提拔为骑兵第4团团长。不过由于敌众我寡,到1921年2月库伦还是沦陷,魏益三被苏联红军收容后遣送回中国东北,并经陆大四期校友郭松龄的介绍,到东北军阀张作霖手下的卫队混成旅当了一名中校参谋长。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魏益三向张作霖这群老土冒证明了自己的军校高材生的指挥能力,所以在战后被任命为第39团团长。由于他精通炮兵射击技术,又擅长作战计划草拟,所以很快身兼数职,成为奉军高层中的一颗新星。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获胜后,派出大量军队入关驻扎,魏益三也被任命为关内驻军少将参谋长兼炮兵司令,虽说这点职位没什么实权,但好歹也算是他人生早期的巅峰了。

反奉失败的郭松龄

郭松龄虽然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为张作霖出力颇多,使后者成为坐拥八个省的大军阀,但在战后的论功行赏中,他却连一个省也没捞到,这就使这家伙产生了要对张作霖取而代之的想法。虽然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很看重魏益三的才能,但在领导和学长之间,魏益三还是选择了学长。然而虽说魏益三支持郭松龄的军事冒险计划,两人之间又不能很好的配合合作,这也导致郭松龄的政变计划功亏一篑。

一开始,是轻敌的魏益三没按郭松龄的计划行事,没有把高纪毅的第19旅首先送出关去解决掉张作霖的大帅府,结果失掉了挟持张作霖的机会,使兵变变成了奉军内战。而后郭松龄又没听魏益三的劝告,没去拉拢东北军将领汤玉麟、阚朝玉等入伙一起反对张作霖,结果导致这次兵变很快瓦解,郭松龄及其夫人也因战败而被捕杀。

郭松龄被杀时,魏益三仍指挥着原东北军第三军团十军的数万大军,在得知郭松龄已经毙命的消息后,其手下官兵大多悲观失望,纷纷说不如丢掉武器就此散伙吧。但魏益三不肯服输,带着部队退入关内,并在国民一军副司令孙岳的联系下,投奔了国民一军司令冯玉祥,其部改称国民四军,共有一师一旅。为表示慰问,冯玉祥还给魏益三送来五万元的慰问金。

然而冯玉祥的国民一军因为缺钱在平津已经快混不下去了,两个月后就宣布去开发大西北,所以也就更谈不上给国民四军发工资了。在张作霖那里习惯了拿高工资的魏益三没想到冯玉祥这么坑爹,当然也就不再跟他混,在保定靠搞物流“苟”了一段时间后,魏益三投奔了正在招兵买马的北洋军直系军阀吴佩孚,为了立投名状他甚至还参加了攻打冯玉祥的南口战役,战后其部队通过补充冯玉祥的俘虏兵,很快增长到7万余人。

第30军2师师长郝梦龄

虽说为吴佩孚立下大功,但因为此时吴佩孚正和张作霖结盟,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吴佩孚幕僚出馊主意说,为了照顾张大帅的面子,不该给魏益三封赏过多。关键是吴佩孚还真听了这建议,只给魏益三封了中将军衔,这就让后者内心极为不满,并促使其又动了改换门庭的念头。正巧这会儿北伐军已经到达吴佩孚的后院,攻占了湖北省省会武汉,吴佩孚急调魏益三南下,打算作最后一搏。

眼看吴大帅大势已去,其手下将领开始讨论该何时投奔张作霖,而魏益三因为郭松龄事件则坚决不肯投降奉军,正巧这会儿蒋介石派魏益三的军校同学王法勤、晏道刚过来劝降,魏益三也干脆顺水推舟直接答应了,其部队被改编为北伐军第三十军,下辖三个师又一个骑兵旅,三个师长分别为闻捷、郝梦龄和薛毓滨。接受改编后,魏益三立即就任北伐军第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并协同北伐军主力在河南击败了奉军少帅张学良。

1927年夏宁汉分裂后,魏益三与其老部下、副军长彭振国也闹起了矛盾,魏益三带着两个师投奔了蒋介石,彭振国则带着一个师留在武汉方面。直到1927年冬武汉的唐生智集团被打垮后,分裂的两支第三十军才重新团聚,作为失败者,彭振国不得不丢下部队跑回东北老家。九一八事变后,彭振国自任辽宁抗日义勇军第一军团司令,曾组织了7万东北健儿抵抗日寇,后又退到热河继续抗战,解放后他被分配到江西省地矿局工作。

魏益三重掌军权后,曾率军继续北伐并打回河北故地,并将骑兵旅扩编为教导师,以刘凤池为师长,率属于被新桂系掌控的第四集团军。在1928年底的全国缩编中,第三十军起初被缩编为第四集团军11师,后改称第54师。新桂系头目李宗仁、白崇禧原本打算用前敌指挥部参谋长王泽民(1965年病逝于台岛)和原骑兵旅长刘凤池(1950年病逝)来取代魏益三,可惜仅一个月后新桂系集团就土崩瓦解了,魏益三算是又一次有惊无险地拿回了自己部队。

第30军骑兵旅长刘凤池

在1929年夏唐生智重掌军权后,开始暗中联系各路军阀密谋反蒋,魏益三虽然在武汉时期和唐生智不对付,却也接下了其第五军军长的委任状。不过当唐生智真的起兵反蒋时,魏益三却又按兵不动,坐视唐生智的部队在短时间内覆灭。当然魏益三耍这些小聪明也没好果子吃,事后因为私接唐生智的委任状而被蒋介石逼迫下野,临走时魏益三把部队交给自己的老部下兼远房亲戚郝梦龄,要他好好辅佐自己的儿子魏我威,控制好第54师这支部队。

郝梦龄,字锡九,是魏益三的藳城老乡,论年龄比后者小11岁,因为家境贫寒又不肯上班被小资本家剥削,于是到奉军去当兵。由于和魏益三有点远亲关系,又为人勤奋上级,郝梦龄得以被魏益三保送去保定军校读书,毕业后他也一直追随这位恩公,并很快实现阶级跨越,才27岁就被提拔为团长,28岁升旅长,29岁升师长,在北伐军那一帮将军中也算是个少见的青年将军。

魏益三下野后,第54师改属讨逆军第九军,师长郝梦龄,副师长魏我威,下辖第160、161、162三个旅,三个旅长分别为张鸾诏、王育德、李大同。这个第九军的另一个师第47师也是北洋降军,大家都知道在蒋介石手下混饭吃一定要保住军队不能被吃掉,因此在中原大战中两个师便每每保存实力,倒也平安无事。1931年1月,由于第一次围剿江西苏区失利,第九军也被调入江西苏区,参加第二次围剿。

在第二次围剿中,第47师被红军重创,第54师在郝梦龄的小心指挥下倒是暂时没吃亏,然而他们的好运气也到此为止了。在1931年7月的第三次围剿中,第54师奉命单独向龙冈挺进,走了五六天抵达良村,就听到第47师在莲塘被红军包围的消息,郝梦龄召集手下旅、团长开会讨论,魏我威这会儿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坚决要求去救援,置之死地而后生,郝梦龄考虑到第47师师长上官云相和自己是军校同学,不去救说不过去,也只好同意了。

第54师参谋长刘家麒

结果第54师刚走出良村没多远,上官云相就带着第47师的残兵败将跑到良村,还顺道把红一方面军主力给引来了。上官云相看见郝梦龄就说:“好哥们,你替我顶一下,我先跑路了。”说完这人就溜了,老实的郝梦龄只好硬着头皮下令迎战,由于第54师毫无防备,还是行军纵队的队形,部队完全没能展开,魏我威一看形势危急,和参谋长刘家麒带着特务连跑到前面去指挥作战,结果被红军击毙,一同被击毙的还是第160旅旅长张鸾诏。

郝梦龄一看部队全垮了,只好把胡子剃掉,化妆成伙夫混在乱军之中逃得性命,第161旅旅长王育德、第162旅旅长李大同、参谋长刘家麒、参谋赵子立等也都跑回了该师驻地永丰,事后统计,全师损失官兵一半以上。战后,第54师仍辖三个旅,三个旅长分别为汪醒吾、刘书春和郭子权。郝梦龄因为吃了败仗,曾自请辞职,但没得到批准,魏益三也劝他振作起来,不要把这个师拱手让给蒋军。

良村战役后,第54师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被调往安徽,编入蒋军中路军第五纵队,负责从罗田、英山一带进攻红四方面军,红军主力转移后,该师也奉命常驻这一地区,对付在当地游击的红28军82师。在1933年7月的碎石山战斗中,第54师162旅在追击红军途中遭红82师反突击,旅长郭子权也在战斗中被打死。

应该说,第54师的官兵大多是河北、东北大汉,在南方山区打正规战还行,打反游击战可就不行咯。这不,在1934年3月的葛藤山战斗中,第54师161旅在安徽金家寨与徐海东指挥的红28军交战中,被红军调动兵力后遭后背开刀,全旅有1600余人被红军俘虏,旅长刘书春也在被俘后丢了性命。得知此消息,郝梦龄气得都生病了,结果他在罗田的师部又遭到红军偷袭,全师军饷被红军缴去七千大洋,他本人也差点当了俘虏。

葛藤山战斗地图

1934年12月,红25军主力撤出大别山向西转移后,郝梦龄曾派出一个旅追击红军,但一无所获。之后由于当地已无红军主力,第54师便被调到大西南,负责修筑川滇、川黔公路,在编制上也被缩编为四个团。郝梦龄在干完这些事后,觉得也该离开部队了,便打报告要求去陆军大学深造并得到了批准,第54师师长则由刘家麒接任。

然而没多久,全面抗战突然爆发,第54师已预定要开赴华北前线抗击侵华日军,郝梦龄闻此消息,激动地说:“我是军人,半生光打内战,对国家毫无利益……我应该去抗战,去和敌人拼!”上级也同意了他的参战请求,命他以第九军军长的身份率部北上。10月初,第九军乘火车抵达太原,即受命前往忻口前线阻击日军,由于铁路运力有限,实际赶到前线并参战的却只有第54师。

10月12日,日军开始正面攻击第54师阵地,第54师及随同作战的独立第5旅、第21师伤亡都很大,为了夺回被日军突破的南怀化阵地,郝梦龄与师长刘家麒跑到前沿阵地上去督战,结果走出工事后突遭日军火力袭击,郝梦龄与刘家麒均当场殉国。之后第54师由旅长孔繁瀛(1993年病逝)接手指挥,并一直坚持到11月初才从忻口前线撤下来,此时全师原1万官兵尚存4000余人。

忻口会战失利后,第54师常驻晋南前线,参加了冬季攻势与晋南会战,1943年1月又转移至陕西宝鸡。此时该师基层的原河北与东北籍官兵已损失殆尽,基本都换成了陕西和河南人,师长也被换成黄埔六期生史松泉。1944年11月,第54师被空运至大西南补充半美械武器,并补入杂牌军新编第24师的官兵,建制上则率属于蒋军嫡系第13军,至此已算是被蒋军完全吞并。

第四任师长孔繁瀛

第四任师长解放战争中,第54师被美军军舰运至东北,参与了进犯解放军晋察冀、热河解放区的战斗,1947年3月又被派往东北战场增援,改属蒋军第9兵团新3军。在1948年10月的辽沈战役中,第54师随廖耀湘兵团西进,最后被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全歼于辽宁黑山、打虎山以东地区,师长、黄埔六期生宋纬邦被俘。至此,第54师这支当初的老东北军叛军,居然在东三省的故土上结束了其20多年的征战历程。

最后再提一下第三十军(第54师)老领导魏益三的结局,1947年陈诚整顿东北战场时他也曾短暂返回东北,但因为没干出啥名堂又灰溜溜地离开了。1949年底,魏益三参加了卢汉发动的昆明起义,后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于1952年返回北京定居,从事参政议政工作。虽说儿子在内战中阵亡,但此时已年过花甲的魏益三早就释怀,并最终于1964年在北京病逝,终年77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路军的“冷知识”
从江南义军到东北军主力——奉系第五十一军于学忠军事集团
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番号的由来
参加第二次,第三次围剿的国军第九军(三)
五次拼杀,中国两胜两平,最后一战军长、师长、旅长全殉国!
国民革命军第112师编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