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腰.背部不适症状的处理

背部不适症状的处理

原创: 针道学人张三针 张三针笔记 2018-09-03


熟悉头部以及肩颈的经络循行路线,有点像在原始森林里旅行,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藤蔓,抬头是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个人在林间小道绕来绕去。到了背部,忽然像到了一片开阔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由得想张开双臂,尽情拥抱沁人心脾的蓝天、阳光与空旷。


循行背部的经络相对比较少,主要是太阳经和督脉。这里所说的背部,主要指躯干后侧中焦、上焦的区域范围。


李老师来针治失眠,刚下好针,又问背上疼痛能不能针一下?当然行啦。一揽子解决问题,本来就是黄帝内针的特色。李老师背部的不适症状在左肩胛骨下缘和脊柱正中,识证是中焦,经络为太阳经、督脉,按左病右治法则,取右手后溪穴一针,然后让李老师活动肩背。松了,好了。李老师说。


李老师背部这个症,用太阳经支正穴、督脉后溪穴两针也是个思路,但是后溪穴一针为何奏效?后溪穴既是太阳经的部下,也是督脉的干将,从三焦同气来看,也正好对应中焦,这么多同气,犹如三千宠爱在一身,自然是最合适的下针点啦。黄帝内针用针不在多,能一针解决的就不用两针、三针,其要领在于对症的把握。症在何经何络、在三部哪一部,心里时刻要明明白白。


大姐有次电话我,说身上痒的难受,觉也睡不安稳,能不能扎针?我说晚上来试试。大姐这个症,几乎每年都在冷热交替时发作,往常用金银花煮水擦洗,几天也就会好。这次不同,擦洗了没有明显改善,痒的面积也比往年大。


大姐瘙痒的不适症状,主要分布在后背、大腿后侧以及腘窝,脚背二、三趾之间也有症状,上中下三焦都涉及,经络主要是太阳经、督脉、阳明经。这种大面积的瘙痒,没有具体的不适症状点位,似乎一时很难找到下手的同气点。如果被这样的判断牵住牛鼻子,那就不是黄帝内针的思维。


遇到复杂或者吃不准的情形,第一选择是回到内针法则。瘙痒症状面积再大,三焦定位无非还是上、中、下,经络也就涉及督脉和太阳经,方法也还是在经刺经、在络刺络。症状无法区分左右,那就按照男左女右取穴,在太阳经支正穴、小海穴以及督脉交会穴后溪穴各刺一针,太阳经表里倒换少阴经通里穴一针,然后取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两针调中。


阳明经、太阴经这两针也可以看作是后病前治,后背为阳,胸腹为阴,阳病治阴、从阴引阳。进针不久,大姐就说后背以及大腿后面不痒了,脚背症状也减轻了很多。


脚背症状在阳明经区域,下病上治,在手部阳明经合谷穴刺入一针,同时表里倒换太阴经鱼际穴一针。这两针,正好又与曲池穴、尺泽穴两针形成上下倒换。针入的同时,脚背瘙痒症状消失。留针结束,大姐的不适现象已然不见。


第二天,大姐告诉我原来的地方不痒了,转移到肩前和右腰去了。那天大雨,大姐从乡下上来不方便,我就嘱咐正在学内针的姐夫自行施针,肩前取太阴经、倒换阳明经,右腰取少阳经、厥阴经。第三天,大姐说瘙痒症状全部退缩到小腿和脚板上去了。我请姐夫继续随证治之,就这样把那些不适症状打发回去了。


第四天,大姐又微信我,说还有件事更奇怪,走了一年的“大姨妈”回来了。大姐现在这个年龄,正好是更年期的档口。黄帝内针是调中的,大姐这个小插曲,再次证明此言不虚。


今年春节前,正是辞旧迎新最忙的时候,有个朋友得了带状疱疹,欲遵医嘱回家休息。我偶然知道了,就建议他试试黄帝内针。他愣了一下,针灸能治带状疱疹?可以试试啊!我笑着说。朋友犹豫了一会,接受了我的好意。其实我之前没有过针治带状疱疹的经验,但是黄帝内针讲的是随证治之,有症就有办法。


朋友带状疱疹患处在后背中间的左侧,约有巴掌大小。识证是中焦,经络为太阳经。首先在太阳经后溪穴、小海穴各进一针,然后上下倒换太阳经腕骨穴、支正穴,表里倒换少阴经通里穴、少海穴;同时针刺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再上下倒换掌部阳明经合谷穴、太阴经鱼际穴,腕部阳明经偏历穴、太阴经经渠穴。阳明经、太阴经这几针,既有后天脾胃调中之意,也有后病前治之用。


这次下手也没有往日那么温柔,尤其对阳明经、太阴经这么多倒换,主要想尽可能发挥调中的力量。考虑到他说最近加班加点经常熬夜,又加了厥阴经内关穴、少阳经外关穴两针,这两个穴位除了跟肝胆二气有关,还分别是阴维脉和阳维脉的交会穴,等于给朋友增设了一道阴阳调和的保障线。


针入不久,朋友就告诉我,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往里收,痒痛的症状渐渐减轻。留针结束,患处的颜色已由原来扎针前的暗紫色变为浅红色,丘疹状隆起物的边界也变得十分清晰。


第二天行针前,发现患处较昨日相比已经明显变小。如此用针三次,患处就由连片结块的症状,变成了零星散布的疹子,后来又扎了三四次,前后十天左右,朋友的背部就恢复如常。


用针期间,朋友对我很信任,没有挂水吃药,也没有采取其他措施。至于痒痛等不适,首诊之后就没有痛过,仅在触碰衣物时有轻微瘙痒;三诊后,所有不适症状均未再出现。


这个案例让我更深切的体会到,不能机械地理解随证治之的意思,不能囿于患处之症所在的狭隘空间。杨真海师父说,黄帝内针是调中的,这句话,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小贴士:背部不适症状,识证为上焦、中焦,经络主要为太阳经、督脉,一般按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取穴。上焦取穴一般在腕部或踝部,腕部可取太阳经支正穴、督脉后溪穴;踝部可取太阳经跗阳穴、督脉交会穴申脉穴。中焦取穴一般在肘部或膝部,肘部可取太阳经小海穴、督脉后溪穴;膝部可取太阳经委中穴、督脉交会穴申脉穴。具体取穴可以阿是穴为准。如用针效果不佳,可采取阴阳倒换办法强化。


腰部不适症状的处理(上)

原创: 针道学人张三针 张三针笔记 2018-09-05


快下班时,老友打来电话,请我吃晚饭。我说吃饭改天,这几天有点小忙。老友说,来吧,我在地板上躺半天了,腰不能动。我忍不住笑了,你要扎针就明说,别拿饭局忽悠啊!


过去一看,老友几乎是换了个人,走路腆着肚子,罗圈着腿,一摇一晃像只蹒跚的鸭子。坐着要站起来,双手把桌子撑得嘎嘎响,差不多要几分钟才能办到。我问,多长时间了?他说,三天了,弯腰拿东西,一不小心就这样了。本来以为撑一下也就会过去,没成想越来越严重,实在难受时干脆就躺地板上。


老友疼痛的位置在后腰正中,辐射到两侧腰间。识证为下焦,经络为督脉、太阳经、带脉。症在中间,按男左女右取穴。我拉过他的左手,在督脉交会穴后溪穴刺入一针,带脉交会穴外关穴刺入一针,太阳经阳谷穴、小海穴、腕骨穴各刺一针。阳谷穴是下焦同气,小海穴、腕骨穴是与阳谷穴上下倒换。把手掌竖起来,掌根附近正好是下焦位置,取腕骨穴,还有借力掌部三焦同气之意。


当然,老友的症在后腰中焦、下焦交汇处,如果把这个症看作是中焦,也一样随证治之。不过用针的顺序,最好从中焦小海穴开始。每一针从哪开始,如何倒换,心中时刻要明。这跟作战一样,哪里是突破口,哪里是合围点,哪里是主战场,哪里是大后方,一定是胸有全局、知所先后。


我让老友再试着站起来,这下明显好多了,双手轻轻按着桌子就起来了。站起来问题不大了,坐下去还有些痛。他说。


老友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塌糊涂,晚上睡觉爱整夜开着空调,不仅不盖被子,有时还要光着膀子才过瘾;更要命的是,每天凌晨一两点钟才休息,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腰痛发作,绝不是他说的不小心弯腰导致,这些日常陋习难逃干系。


坐下去还有些痛,革命尚未成功。还是从阴阳倒换着手,太阳经倒换到少阴经通里穴,顾名思义,通里就是让里面的通道要通;外关穴表里倒换到内关穴,厥阴经跟“腰不能俯仰可是有大大的关系哦。同时,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两针调中。


这几针下去有如神助,老友起立已然无碍,行走正常,不适症状全部消失,把旁边两个朋友看得目瞪口呆。在我去之前,他们打了个赌,除了我的老友,谁也没想到黄帝内针有这么好的效果。


黄帝内针对治腰痛这样的急症,确实是方便之至,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但有些事自己经历了,才有另一番真切感受。


有天一大早,父亲微信我,问有没有空去帮他扎几针,腰不大好。按父亲的个性,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这样找我。腰不大好,应该是腰大不好了。好在不远,我一骨碌爬起床就赶去父亲那里。


父亲的症状是站着坐不下去、坐着站不起来,疼痛区域集中在腰椎正中和右侧臀部环跳穴附近。


识证是下焦,经络为督脉、太阳经、带脉、少阳经,按右病左治法则,取左手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后溪穴、少阳经及带脉交会穴外关穴各刺一针,同时对太阳经上下倒换腕骨穴、表里倒换少阴经通里穴,再刺阳明经偏历穴、太阴经经渠穴调中。


针入不到十分钟,父亲就感到好了七八成,可以轻松起立、自如走动。晚上又巩固了一次,第二天,父亲的腰就恢复了正常。


这件事让我十分感慨,要是像以前不会黄帝内针,又是怎样一番场景呢?忙不迭的赶到父亲这里,然后搀着他艰难地跑下楼梯,一边是心疼,一边是责怪,然后去医院排队、挂号、各种检查、吃药、挂水,说不定还要在医院住上几天。


我有时天真地想,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人学会黄帝内针,那又是怎样一个景象?杨真海师父、刘力红老师一直期许的人人知医、天下少病,是不是就长这个样子呢?


做完梦,还得回到当下。来熟悉一下循行腰部的经络,主要还是督脉、太阳经、带脉等,这几条经络大家一般都知道。


需要重点说明一下的可能是带脉,带脉环腰一周,腰痛不适症状,一般都要考虑在这条经络取穴。带脉的交会穴是足临泣穴,怎么会取外关穴?取足临泣穴当然最好,但是与手部取穴相比,方便性差了许多。所以一般就求同气,上下倒换到手部来取。那为何取外关穴?因为外关穴和足临泣穴都是八脉交会穴,而且都是少阳经络同气的穴位,找外关穴是最靠谱、最优化的选项。


这里要留心的还有另外两条经络,在用针过程中要将其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一条是少阴经,“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其病气虚则腰痛”,这条经络对治腰痛,尤其是对一些看上去比较虚弱的患者,往往能建奇功。当然,从太阳经表里倒换来应用,效果应该也差不多。


另一条是厥阴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这条经络往往容易忽略,而实际用针又能派上大用。“腰痛不可以俯仰”说的很清楚,腰痛患者有不能前后弯腰的症状,厥阴经就可以一显身手。同时,针治腰痛患者,多数也会用到带脉交会穴外关穴。外关穴作为少阳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与厥阴经也可以形成表里倒换。

 


小贴士:腰部不适症状,识证为下焦,经络主要为督脉、太阳经、带脉、少阴经、厥阴经,一般按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取穴。手部可取督脉交会穴后溪穴、太阳经支正穴、带脉交会穴外关穴、少阴经通里穴、厥阴经内关穴;足部可取督脉交会穴申脉穴、太阳经跗阳穴、带脉交会穴足临泣穴、少阴经及厥阴经三阴交穴。具体取穴可以阿是穴为准。如用针效果不佳,可采取阴阳倒换办法强化。


腰部不适症状的处理(下)

原创: 针道学人张三针 张三针笔记 2018-09-07


老黄第一次来扎针时,喝了点小酒。酒后禁针啊!老黄连连说只喝了一点点。看他信心满满的,样子挺清醒,想想大老远来一次不容易,心里一软就答应了。


老黄主要是右后腰、臀部环跳处疼痛,同时伴有右小腿正面阳明经循行处麻木,人倒着走要好些,向前走就不行。这可不是回忆童年啊,哪能只往后、不朝前呢?老黄往那一站,整个人都是歪的。前前后后两年多时间,艾灸推拿做了不见效。


识证是下焦,经络为督脉、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右病左治、下病上治,在老黄左手太阳经腕骨穴、后溪穴、支正穴以及少阳经外关穴各刺一针。后溪穴、支正穴与腕骨穴是上下倒换,取腕骨穴既是太阳经同气,又是三焦之下焦同气;取后溪穴既是太阳经上下倒换,同时考虑是督脉的交会穴。


针对老黄小腿前侧麻木不适症状,取阳明经偏历穴刺入一针,上下倒换合谷穴一针。


怎样了?我问。老黄扭扭腰,说好像好了点。这次我没有加针,只是稍微作了调针处理,老黄喝了酒,不管多与少,还是有些顾虑。但是要求老黄隔天再来不能喝酒,而且扎针期间不得喝酒。老黄有点犹豫,不喝酒怎么行?女儿在旁边一个劲地劝,老黄勉强答应了。


老黄的腰痛第二天改善不是很大。酒后不扎针,这条禁忌时刻要谨记,不能轻易“仁慈”。哪怕是“只喝了一点点”,也不能随便让步。


第二次用针,依然是随证治之,在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用针,针入,腿上麻木症状消失,但是腰痛不适依然还在。这次用针,太阳经后溪穴、腕骨穴、支正穴、小海穴,少阳经中渚穴、外关穴都已倒换,应该说用针不少了,但好像还没有捣到老黄腰痛这个“老窝”。


上下倒换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来看看表里倒换,太阳经表里倒换少阴经通里穴。这针刚进去,一直在体会患处的老黄说,好了,不痛了。这下我反应过来,发现自己用针还是有点机械,光想着在阴阳倒换的层面上颠来倒去,忽略了对症以及经络的整体把握。少阴经不仅可与太阳经表里倒换之用,其本经本气也可直用。足少阴之别,其病气“虚则腰痛”,经典上讲的清清楚楚。


第三次来时,老黄主动跟我保证不喝酒,原来早上起来跟往常相比,症状已经改善好多。如此针治五次,老黄酸、麻、痛等症状全部不见,走路雄赳赳、气昂昂,精神焕然一新。


这次经历给我启发很大,对治腰痛,以前关注点主要在督脉、太阳经、带脉上,少阴经、厥阴经也用,但是侧重于阴阳倒换,很少想到直接启用少阴经、厥阴经的本经本气。少阴经对治腰痛,厥阴经对治腰不能俯仰,这两句话经常是被忽略的。


少阴经、厥阴经与太阳经、少阳经阴阳倒换,和直用本经本气有区别吗?我认为有,而且关系还不小。


阴阳倒换之用,确实是一种方便可行的路径,但这样的用是建立在效果不佳或是强化效果的基础上,是前面用针思路的渐进与延伸,在理上没有突破原来识证的框架。


直用本经本气,是在识证层面的重新切入和完整把握,同样是在这两个穴位上用针,内心的出发点和聚焦点已然不同,用针效果也会不同。这个不同,根本上就是明理的不同。黄帝内针讲究明理,强调心法,其涵义也在于此。理法方针,理在第一位,明理最为重要。


腰部的不适之症,除了常见的腰痛、腰酸、腰伤等,一些相对较重的症,也可一试。


有一次,同学说好带母亲来扎针,到了晚上却只有他一人来了。原来他母亲下午愈发严重,去医院检查,确诊为L2椎体压缩性骨折、腰椎骨质增生,医嘱卧床休息3至6个月再去复查。家人准备商量请保姆照顾。听见骨折,我就问,需要手术吗?同学说,手术不用。不用手术就可以用黄帝内针试试啊。同学听完,二话没说就拉着我去他家里。


同学母亲今年快70了,仰面躺在床上,双膝屈伸困难,无法左右翻身,更不要说自行下床或起来走路。同时伴有胸腹严重不适,自述平时肠胃不太好。


识证为上中下三焦皆有,腰椎涉及经络为督脉、太阳经、带脉,胸腹涉及经络为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太阴经以及厥阴经。用针思路,以腰椎之症作为主症。


症在中间,按男左女右取穴,在老人右手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后溪穴、腕骨穴、阳谷穴、支正穴、小海穴各刺一针,意在通过上下倒换加强疗效。继在督脉印堂穴刺入一针,既是跟督脉同经同气,又跟腰椎患处后病前治、下病上治;然后取贯脊而行的少阴经通里穴一针,与太阳经形成表里倒换;取厥阴经内关穴一针,以解腰之不能俯仰之症,同时上下倒换肘部曲泽穴、表里倒换少阳经外关穴;再取任脉交会穴列缺穴,与督脉后溪穴形成前后倒换之势。


针对老人胸腹不适,加刺阳明经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太阴经尺泽穴、鱼际穴。这几针,既是同名经络上下倒换,又是阳明经、太阴经表里倒换;不仅可以针对老人胸腹不适之症,同时阳明经、太阴经还有调中之功。


针入不久,老人即可轻微翻身,自感身体渐变舒适。留针结束,我让老人试着翻身起床。老人小心翼翼的撑了起来,竟然能够慢慢下地走路,而且可以缓缓活动腰部。在房间里来回走了几圈,胸腹不适也大大减轻。一家人喜出望外,信心大增。


隔天晚上二诊,老人说半夜除腰背酸痛还比较严重外,可以自行起来如厕、吃饭等,疗效总体保持稳定。遂按初诊思路,继续随证治之。留针结束,老人感觉甚好。


三诊后开始,老人起居更为轻松,胸腹感到前所未有的舒坦。老人不再需要成天卧床休息,可以谈笑自如在客厅站站坐坐。


五诊时,我在少阴经少府穴、厥阴经劳宫穴加了两针。初衷是加强阴阳倒换,没想到当晚反应强烈,腰椎患处奇痒无比,前后约两个多小时,直至凌晨才渐渐退去。也就是这么狠狠痒了一次,老人的症状发生了革命性的转折,当天开始愈发轻松自如。


六诊又巩固了一次,老人自感行动无碍,生活恢复如常,迫不及待就回乡下老家了。至今大半年过去,老人腰痛症状一直未再复发。


这个案例仅是个例,还不能说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但黄帝内针紧紧抓住的就是症,不管是何病情病因,我们要牢记当下关注的只是症,眼里看见的只有症。只要我们谨守法则,随证治之,平和应对,相信一切都会有美好的开始。


随诊手记:尾椎骨疼痛一例

原创: 针道学人张三针 张三针笔记 2018-10-18

X女士60岁左右,尾椎骨处疼痛月余,在诊所针推10余次不见转好。



患处识证是下焦,经络是督脉、太阳经。


症在中间,在唇口上部督脉人中穴刺入一针,然后前后倒换至任脉承浆穴一针。


针毕,即让X女士感受患处。她仔细体会了一阵,说,不痛了。


因为不适症状已经消失,太阳经没有再行施针。


此后多次遇见X女士,说患处针后再没出现过不适症状。


症在督脉,取人中穴跟患处是同经同气,从法则看是下病上治、后病前治;取任脉承浆穴是前后倒换,增强疗效。


如果不在此处取穴,有没有其他方法?


黄帝内针的特点之一是法无定法,只要在符合理法方针的大前提下,坚持内针思维,坚守内针法则,可以用针取穴的办法有不少。


患处在督脉循行之处,如果不取人中穴,可取前额印堂穴,依然是同经同气,下病上治、后病前治。


后溪穴是督脉交会穴,又是太阳经的穴位,若取此穴亦是十分精妙。如果针后效果不好,还可倒换至任脉交会穴列缺穴,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组合。


同样,取足部督脉交会穴申脉穴、任脉交会穴照海穴,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这些取穴方法,是在经络层面的选项。如果思路放宽一些,在更大范围内来考虑呢?



黄帝内针的四总则,“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同气相求,阴阳倒换求”,这些内容没有明确指出是何经何络,也就给了用针很大的自由空间。


尾椎骨患处在下部,那么下病可以上治,直接在上部头顶的百会穴、四神聪穴用针可不可以?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如果不是出于安全对用针范围的限定,黄帝内针的用针思路和方法还可更加灵活。


刚才说到,督脉、任脉用针见效后,太阳经就没再用针。如果督脉、任脉针刺后,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怎么办?


这时一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阴阳倒换,也就是与后溪穴、申脉穴和列缺穴、照海穴等进行上下倒换;还有一个考虑因素是太阳经同气。


以手掌为三焦划分,掌指部分可以视为上焦,掌中部分视为中焦,那掌根部分就是下焦。患处尾椎骨为下焦,经络为太阳经,处于掌根附近的太阳经腕骨穴自然是理想之地。


如果腕骨穴刺入后效果不明显,可以考虑阴阳倒换求的办法。比如表里倒换,将腕骨穴倒换至少阴经神门穴、少府穴;也可以上下倒换,将腕骨穴倒换至后溪穴、支正穴,等等,阴阳倒换方法也有很多。


还可以考虑阳明经、太阴经,强化调中力量,比如针刺阳明经阳溪穴、太阴经太渊穴,或者针刺阳明经曲池穴、偏历穴,太阴经经渠穴、尺泽穴等。


太阳经的取穴,除了按上述取腕骨穴,还有其他一些取穴方法。


比如取太阳经阳谷穴,患处在下焦,阳谷穴在上焦,但是肘膝以上禁针,下病上治,倒换到上焦来取穴,阳谷穴又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点位。


比如取太阳经小海穴,小海穴一般认为是在中焦。既然可以下病上治,可不可以下病中治?“中”相对于“下”来讲,也是在“上”。


另外,从三焦同气来看,如果把掌部看作上焦,腕部看作中焦,肘部看作下焦,那么取小海穴,既是经络同气,也是下焦同气。


那可不可以不在太阳经上取穴,直接取少阴经神门穴、少海穴?一样可以。这是直接阴阳倒换,太阳经表里倒换到少阴经,“阳病治阴”



手部讲了这么多,足部可不可以施针?同样可以。


比如考虑督脉、任脉时,如前所言可以分别取申脉穴、照海穴。


再比如考虑太阳经时,可以取金门穴、昆仑穴、跗阳穴、委中穴,考虑少阴经可以取然谷穴、太溪穴、三阴交穴、阴谷穴等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临症实际进行阴阳倒换,用来对治的选项同样不少。


由此看出,黄帝内针用的是三焦同气和经络同气,最后的下针点,就是三焦同气或经络同气,或两者俱为同气的部位。这个部位,可能是在经线上的穴位,也可能是在经或络上的任何一个点位。


对治一个不适之症,真正的着眼点不应是经络和穴位,而是对三焦划分和经络同气的把握。


只有对三才、阴阳的理解透彻了,才能真正领会规则的含义、规范的用意,才不会机械地辨识和看待不适之症。也唯有如此,用针的方法才会活起来,内针的思维才能建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腿部不适症状的处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5针,2针缓解
黄帝内针学针札记(29):抓住主症
黄帝内针一针治疗两症病案三例
黄帝内针:如何治疗各种类型的颈项疼痛?
唇口不适症状的处理(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