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人在华械斗,明朝政府怎么处理?

嘉靖二年,两批日本商人为争夺一个对华朝贡贸易资格,在宁波附近大规模械斗,还波及了中国居民。“宁波争贡”是日本对明朝贸易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总爆发。但是,明朝政府只是采取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措施,关停。这个貌似容易的办法,结果引发了巨大的问题。

唐朝以后到宋元明初的几百年时间里,华北地区长期在游牧民族的控制之下,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中央政府的力量很难辐射到东北亚的辽东和朝鲜,中日之间的官方交流基本上中断了,以海上贸易为载体的民间交往成为主流

当时,“大明”牌商品在日本市场上的魅力是无敌的,生丝和丝绸质地极好,日本贵族妇女趋之若鹜。工艺品的价值奇高,称霸日本之后的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把朝鲜造的茶具都奉为瑰宝,偶然获得一把“大明造的茶壶”则以为在做梦。白糖更是珍贵,小军阀家庭出身的德川家康整个少年时期只吃过一次,终身难忘。

那么日本拿什么和明朝贸易呢?尽管面积比大明小得多,但是日本矿产资源很丰富,金银产量竟然比明朝高得多。并且,由于日本领主之间长期争斗,刀剑等冷兵器制造水平非常高,因此,日本的刀剑、金银以及扇子、屏风、铠甲、硫磺等工艺和手工业品也很受中国市场的青睐。明朝人讨论海外贸易时,常常提及“东矿西珍”,也就是奇珍异宝、珍禽异兽往往来自欧洲和印度洋周边国家,而金银和金属制品则大多数从日本及东南亚进口,中日贸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401年开始,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主动要求开展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官方贸易。明朝永乐皇帝将其纳入了朝贡体系中,1433年宣德皇帝又放宽了入贡限制,规定每10年一贡,人数不得超过300人,船不得超过3艘,刀剑等商品不得超过3000,凭借牌照“勘合符”由浙江宁波港入贡贸易。

起初,对华贸易权掌握在幕府手中,由懂汉语、识汉字的禅宗和尚管理,遣明正使和副使也都由禅宗和尚担任贸易船以幕府直营船为主,有实力的守护(朝臣)、大名(军阀)和寺社(僧侣集团)也可以参与其中,分一杯羹。

由于室町幕府对国内的控制力始终有限,很难约束贸易人员的行为,从事朝贡贸易的日本人中有很多都是中国人或者中国移民,假托外国身份之后对中国的法律也不太遵守,东南沿海的地方军政官员及百姓也有利可图,所以日本一直也没有按照限制严格入贡,到中国之后经常和中国的私商和流寇结合在一起,抢夺货物、骚扰居民乃至地方官吏的事件时有发生,明朝政府想管管不住,觉得危害不大也懒得管,甚至有许多地方官员接受贿赂、同流合污,最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很快,室町幕府的统治进一步衰退,无法掌控与中国之间的朝贡贸易,只能把勘合符、遣明船和遣明使团以承包制的形式出售,从承包商处抽成。应仁之乱(1467至1477)之后,承包商资格落到细川氏和大内氏两大家族手中。

细川氏是京畿地区的大名,一度掌握着室町幕府的实权,是堺港商人的代表,港在濑户内海东部沿岸,在今天的大阪地区,在当时是日本最繁荣的口岸。大内氏是西国最有实力的大名,是博多商人的代表,博多在濑户内海西部到北九州沿岸,在今天的福冈地区。在中国朝贡体系和禁海政策下,正规贸易渠道只有一个——宁波市舶司——日本国内的出口渠道却有港和博多两个,因此围绕着对明贸易资格,日本国内的两大海商频繁争斗,愈演愈烈。

正德六年(1511)第十五批遣明船,是大内氏博多商人主导的;嘉靖二年(1523)第十六批遣明船,还是由大内氏主导的。连续两次,将近20年时间没获得贸易资格,让港商人和细川氏坐不住了。因此,嘉靖二年,细川氏也组织了一只商船,凭借着已经失效的“弘治勘合”到宁波贸易,细川氏在日本国内没争赢,只好到明朝来骗一骗。弘治皇帝是正德皇帝的父亲、嘉靖皇帝的伯父(《北京九坛都是谁建的》),已经去世20年了。细川氏拿着前、前朝皇帝的许可证,来登本朝皇帝的大门,既不合法,又不合规,所以他们必须得想点别的办法

嘉靖二年四月,大内氏博多商人的三艘船、五六百随从到了宁波,几天以后,细川氏港商人的一艘船一百多随从也到了宁波。出乎意料的是,非法而且后到的细川氏商队反而受到了优待,不仅在接待礼仪方面高于大内氏商队,而且让他们先交易。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细川氏想到的办法非常简单实用,贿赂。细川氏让一个叫宋素卿的华人担任商队副使,重金贿赂宁波市舶司的镇守太监赖恩,不仅从非法变成了合法,还堂而皇之的占了先机要知道,当时明朝的商品在日本市场上可都是限量级的珍品,独家经营明朝商品绝对的一本万利。如果从独家经营变成与细川氏一起两家经营,还让细川氏的商队先拿到货、先回国出售,大内氏的损失可就大了!

果不其然,在巨大利益的冲击下,大内氏和细川氏两只商队在宁波市舶司的接待宴会上就大打出手。负责管理日本商队的镇守太监赖恩不仅不制止,还送给细川氏商队不少兵器,暗中拉偏架,结果两只日本商队越打越大。

当时,从事海外贸易的人都时而是商,时而是匪,贸易在行,砍人更在行。人多势众的大内氏商队对细川氏商队一顿追砍,从宁波追砍到绍兴,又从绍兴追砍到余姚,最后又从余姚追砍回到宁波。两只日本商队相互仇杀之外,还趁乱沿途抢劫了宁波周边乡镇,祸害了不少中国老百姓,又引得中国军队在后面追。

就这样,两只日本商队都被中国军队追缴,在陆地上抓住一部分,漏网逃入海上一部分,结果没想到的是,明朝军队的海上战斗力不怎么行,备倭都指挥刘锦在海上追击中还战死了。最后,漏网的日本商人逃到了朝鲜,被朝鲜抓住,被明朝忠诚的藩属国朝鲜押送到北京,又押送到浙江宁波。日本商人兜兜转转,闹了小两年,最后被抓回了犯罪地点。

浙江地方官把主要责任归到细川氏商队的副使华人宋素卿身上,把他以叛乱罪判处死刑,最终和大部分使团商人死在狱中。对两个商队的正使从轻处理,关押一段时间后,遣返回国。

宁波争贡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朝野震惊。朝中主张严厉实行海禁政策的官员(后来成为首辅的夏言)对浙江地方官的处理进行了强烈谴责,借机要求对从山东到广东的沿海衙门进行彻底整顿;同时,认为问题的起因在于市舶司制度,应该关闭宁波市舶司,断绝日本朝贡渠道。刚刚登基的嘉靖皇帝从小在湖北安陆长大,不仅不清楚中日之间的朝贡贸易的发展情况,而且认为这些拿着他伯父诏书来贸易的日本人十分不懂礼貌,就同意了。这样,从嘉靖二年(1523)开始,当中日两国之间贸易需求越来越大的时候,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正规贸易渠道——朝贡贸易停止了17年,此后时断时续,以断为主。

表面上,宁波争贡事件是日本商人之间的内讧,实质上是日本国内对明朝通商贸易要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总爆发。日本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贸易需求量巨大,但中国中央政府开的口子却极小。争贡事件爆发以后,明朝政府没有了解矛盾的背后因素,而是采取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措施,关闭口岸、取消贸易。明朝政府以为“关停”是一个短期内成本最小、最容易实施的办法,殊不知漠视问题根源才是最大的错误,结果不出意外地引发了未来几十年间的巨大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与日本所谓“朝贡”关系的历史真相(1)
嘉靖年间“争贡事件”:倭寇横行的导火索
文史 | 明朝日本使节在宁波上演的“争贡”事件
”通倭“的学问
倭寇是怎么回事?
古史今说:明朝时期日本也结结实实过了一把主角瘾(第124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