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古时代的无政府主义者,活得很幸福(40)
31、老有所养

帝尧时代,青壮人口都是打战了,妇女成了劳动主力大军,采集射猎都包办,养羊这种事情,由劳动力较弱的老人担当起来了。

新石器时代,文明程度虽然提高了,但是由于食物简陋,半饥半饱,加之自然灾害,酷暑严寒,毒蛇猛兽的侵害,以及疾病、传染病的肆虐,再加上部落战争,其平均寿命是比较短的。

比如6000年前的半坡人的平均寿命也只能到30~40岁。

经过匆匆考验能活下的老人,往往在部族地位很高的,这种尊崇当然是基于羡慕了,但最重要的是,一个人活的时间越长,经历的事情就越多,经验自然就更丰富。

一个部落上如果出现长寿的寿星,那么,大家会把他当成活字典来请教的。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注重养老的原因。因此中国人养老的历史很长,甚至在老分几个年龄段、老该怎么养、老人享受什么样的规格待遇等等这些问题上分的很细。

从年龄段来分——

六十岁开始进入老年,可以指事使人了,不必事事躬亲;

七十岁已经人老体衰,应该传交家事,委付子孙;

八十、九十成耄耋老人,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自控力差,行为像小孩;

到了百岁,已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时刻都要依赖子孙的供养和照顾。[1]

不同年龄段的老人该怎么养呢?

五十岁老人,吃的粮食与壮人要有所不同;

六十岁,要储备着隔宿的肉类,以应不时之需;

七十岁,美味的食物要预备双份,不使之匮乏;

八十岁,要经常供奉珍贵的土特产之类滋补的美食。

九十岁,人老食饮无时,或急求立得,故水浆、食物不可须隔离卧室,如老人出游,最好是携带食物跟着他。[2]

这是饮食上面的规格了。

老人的地位又如何呢?

五十岁可以拄杖於家,

六十岁可以拄杖行於乡里,

七十岁可以拄杖行於国中,

八十岁可以拄杖去朝君,揖之便可退出,不必等朝事结束。

九十岁,天子若有事请问,就到你卧室求教,还带来珍贵的慰劳品。[3]

政府还规定了——

五十岁就可以不参加修筑城垣、道路等劳役,

六十岁就可以不应微服兵役,

七十岁可以不参与接待宾客的事务。

八十岁,家中之祭祀可以由儿子代理。

在这种风气之下,对于老人,即便贵为人君,也尊崇有加。政治待遇是很高的——

八十岁接受国君所赐,只要坐在地上(古代席地而坐)以首叩地两次即可,务必起立行再拜大礼。

九十岁,则可以让别人代自己拜受君命了。[4]

以上说的这些,都是周王朝时代的制度,很完善了。

这些制度应该是从上古时代就流传下来的。《礼记》就记载了这些制度从上古虞(舜)夏(禹)殷(商)三代一脉相传,以至于今。

回到帝尧时代,老人们一直呆在养羊的“庠”旁边看管羊群的同时,往往也照看孩子,孩子总是要问七问八。

于是老人就开始讲起很多自己经历的或者编出来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于是这个地方就很自然成了学校了。

当然,到了后世,庠这个名字留下来了,老人也留下来了,至于羊么,可能就不管啦。

由于庠在部落的地位的提升,它的建制规模自然而然扩大了,有堂有室。[5]

当外族的人来拜访做客的时候,本族的人也往往选在庠的大门口迎接客人。[6]

庠就这样成了一个部落提供教育、交际、养老等多功能场所。当然,不是所有的部落都养羊,但是学校是那个部落都需要的,因此又有了功能相近的“米廪”。

米廪就是粮仓,管理米廪的自然是老人,老人既然已经干不了繁重的体力活,那么就负责带孩子教育孩子,总之,庠和米廪应该就是中国最早的学校了。

人类只要有了学校,知识就能在这里累积并得到传播。这点,对文明之演进是至关重要的。

有了学校,有了聪明的老人当老师。

可是并不是每个部落都有尊老的习俗。

对于老人的宝贵经验,正常人往往爱听的听听,不爱听的就跑开了。

要如何让大家重视老人的作用呢?

帝尧觉得自己应该以身作则,所以他即便贵为君主,对于有智慧的老人向来是不耻下问。所以,他对于尹寿、许由、善卷等人都是礼数非常的周到。

黄帝王朝各族的人民一看,连帝尧都这么尊敬老师,大家自然更要认真学习了。

因此,帝尧时代的学校,虽然不像现在这么设施齐全,师资完备,但是所取到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

自然的,黄帝王朝统治就越来越好了。在这太平时代再次降临之时,人民甚至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

32、击壤之歌

帝尧在战争年代巡游惯了,现在天下安定了,闲下来,依旧到处去。

时间流逝,帝尧已经主掌黄帝王朝有五十年了。

有一次,帝尧巡游至一个四通八达、人流如织的地方,上古时代将这种地方叫做康衢,他看见五十多个老人在玩击壤的游戏。

击壤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投射游戏活动。[7]整个游戏规则可能类似于今天的飞镖,投射。

“壤”是用木头做的,前面宽后面尖,阔约三寸,形状就像一只鞋子一样。

玩的时候,先把一只壤插在地上,人走到三四十步开外,用手中的壤向地上的壤击去,投中的就算赢。

后世之春秋的“投壶”,宋代的“飞”,清代的“打瓦”等等游戏形式,都是由击壤演变而来的。[8]

在游戏之中,有一位老百姓忍不住高声赞美起来——多么伟大啊,我们的君主帝尧,开创了天下安康的新时代。

一个正在玩击壤的老百姓(壤父),闻听此言,大为不满,昂首道:

老子太阳升起的时候,就起来干活。

太阳落下的时候,就回家睡觉。

用我的双手,凿井而饮。

挥舞农具,靠种田养活自己。

帝尧算什么,他就是个屁。管不到我。[9]

帝尧听到了,也没有生气。

如果按照后世一些心胸狭窄的君主听到了,只怕会大大的不快活,心想着,为了让天下人幸福,我吃了多少苦啊。

真生气起来了,这位壤父怕是要倒大霉了。

可是帝尧不这么想,他治理了天下五十年了,说心里话,他对自己并不是很有信心。

他真心的很想知道,天下到底是安定了还是不安定,天下的老百姓对自己推行的政令认同不认同。

这些问题,他问及左右和文武大臣,从没有一个人给过一个很肯定的答复。

帝尧深知,一个君主,要了解民意,只有深入民间。

现在,壤父虽然对他的统治并不是很认同,帝尧却不加罪壤父。

这种“你伤害了我,我却一笑而过”的态度,让老百姓更是喜欢帝尧了,因此又编了一首民谣,传唱了起来。

使我的百姓生活有所依靠、有着落,

难道不是因为你的英明政策?

大家不投机、不取巧,正因为顺乎了帝尧你指定基本国策啊。[10]

帝尧时代是中国传说中政治最清明的时代,这么政治清明的时代陡然冒出“壤父”这样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论起来并不出奇——

中国人之政治体制,只有到了战国之后,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官僚系统之影响力方能抵达基层。

但是帝尧时代,普通老百姓便是得罪君主,君主真要发落他,还得先看看是不是本族的。

不是本族,就得先去找该族之族长。即便证据确凿,该族之族长若是不鸟帝尧,帝尧也是一点脾气也没有。

是以黄帝王朝之君主遇到此等情境,即便再怎么心下不快,也只能装没听见。免得到了最后,既发落不了“无政府主义者”,又损害了黄帝王朝的威信。

因此,壤父之大唱“帝力于我何有”,这话,实在是一句再诚实不过的大实话。

只是中国历代之文人,难免加以想象发挥,进而一口咬定,尧舜时代之政治乃是中国后世有道明君之典范,进而要求政府给“无政府主义者”留下一线“言说自由”的空间。

Why?

在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人民批评政府之权利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在古代,即便是春秋大分裂时期,那个文人高度自由的时代,要批评政府,就只能去当“壤父式”的隐士。

孔子就声称——

“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

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

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11]

也就是说,文人只要认为天下无道时,是可以做隐士。做隐士,其实就是不和政府合作。

春秋时代,隐士是很多的,单单一部薄薄的一本《论语》,记载了和孔子有过瓜葛的隐士就有楚国的“狂人”接舆,还有两位不知国籍的隐士长沮、桀溺。

这些人批评起政府来,不假辞色。更对于孔子这种力图在乱世之中有所作为的想法,大加嘲讽。这些人秉承的便是自上古帝尧时代“壤父式的言说自由”精神。

当然,春秋以降的“无政府主义者”们就再不干普通老百姓什么事情了,而是由贵族文人为了国家,委屈起自己,做起了隐士,大肆发表所谓的“民意”,大过特过“壤父”之瘾。

未完待续


[1] 六十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上》

[2] 五十共粮,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寤,膳食从于由可也。——《礼记·王制》

[3]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若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藏”——《礼记·王制》

[4] 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礼记·王制》

[5]庠之制有堂有室也。——《仪礼·乡射礼》注

[6]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礼记·乡饮酒义》。

注:乡学也。

[7]击壤,野老之戏,盖击块壤之具,因此为戏也。——《释名》

[8]王应麟 《困学纪闻》卷二十引周处《风土记》以为壤是玩具,并不是土壤,说,击壤是古代儿童的一种游戏。

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三寸,其形如履。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

[9] 壤夫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

壤夫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

壤夫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皇甫谧《高士传》

[10]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之治与不治,忆兆之愿戴己与不愿戴己,顾问左右外朝及在野,皆不知也。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童儿谣。

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闻之大夫。”大夫曰:“古诗也。”

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列子》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乐府诗集·卷八十八·杂歌谣辞六》

[11]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老人谣
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这些话有道理!
年岁知识
老年人的人生智慧之三
六十岁是花甲;七十岁是古稀;八十岁是耄耋;九十岁和一百呢?
?人生年龄歌,太经典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