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今天起,读《论语》,学慈善!

在《论语》中,还没有出现过“慈善”的表述,而是分开来论述“慈”与“善”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发现儒家的慈善思想。


《论语》对于“慈”,首先是长者对幼者的一种关爱。




《为政》篇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对此,钱穆先生解释说,孝者,孝其亲;慈者,慈其幼。也就是说,在上者能孝慈,斯在下者能忠。在上者能导民于孝慈,使各得孝其亲,慈其幼,则其民自能忠于其上。在上者若能培养扶掖社会之美德,则社会自能以一分美德报其上。美德在心,无往而不见此美德之流露。


这里导出一个理想,权力者应该成为慈善事业的引导者。


孔子是从政治责任的角度来看待如何“孝慈”的,“慈”主要是一种上对下的态度和心态、举动。从这里引申,以长对幼的关心来对待大众。




《大学》说,“慈者,所以使众也。”


朱熹说,孝、悌、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临民以庄,则民敬于己。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善者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所劝而乐于为善。”


从这引申意义来说,慈于众,则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慈善”了。


因为慈善更多的表现为对于需要帮助的人的一种善行、善心、义举。


对于“善”,《论语》有多处表达,也有多重意义。


其一,善是一种德。




如“举善而教不能”,善,指德;能,指才。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其二,指善行,实际的美好存在。


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朱熹说: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之所以有这般评价,是因为“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




钱穆解释说,尽善,乐舞中蕴含的意义蕴于声容之内。又比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钱穆认为,康子欲用锄恶以从善。而孔子认为,政治责任在上不在下。故而,只要在上者有善行,则在下着必定跟随。再比如,佛肸(xī)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在这里,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行为。


其三,指善行之人。


如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朱熹认为,“善人,志于仁而无恶。有恒者,不贰其心。善人,质美而未学者。”程颐认为,“善人虽不必循途守辙,而自不为恶,然亦不能入于圣人之室,因为不学。”


钱穆认为,善人质美,行事一本天性,故能不践迹,不依成法。然而由于未经学问,虽亦能善,而不到深奥处。


其四,是“善于”。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这里都是“善于”的意思。




考察《论语》的慈善思想,善更应该表现为一种品德、一种行为。


对于儒家伦理来说,慈善分为权力的慈善和个人的慈善。对于当政者来说,慈善首先应该是权力者的一种行为,是权力者的一种责任,一种态度。所以孔子的慈善理想表现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或许,在孔子看来,于当政者而言,这就是最大的慈善。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也就是说,作为权力者,首先要做的是让百姓足,而如果百姓“足”了,作为统治者自然就足了。


同样的思想也可以通过孔子对樊迟的教导看出。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作为个人,孔子的慈善理想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是有慈悲心的人,好勇求仁。所以,即使自己的车马、衣裘,也愿意和朋友共同分享,哪怕就是破败了也心中无憾。自然,子路说的是朋友,但不妨碍子路对需要帮助的人的一份分享。


而孔子则是从自我出发,己必有孝,故老者安之;己必无欺,故朋友信之;己必有慈惠,故少者怀之。


慈善是自己的一份责任,是自己的内在需求,而不必外在求索。


这是孔子和子路的差距。故而程颐评价说,“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从《论语》的表述来看,孔子慈善的对象更多的是对人,所以有“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而不管面对的是哪一种人,孔子都是以一颗慈悲之心对待,“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与日常之中体现一份善良,以这份自然的心态面对一切,没有一点做“伪”,所谓“安仁”也就是这种状态。



对于慈善,《论语》中体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有一些原则。


其一,慈善不可以有利益的考虑。


慈善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价值显现。所以不可以掺杂利益的考量。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这虽然不仅是对于慈善来说,甚而有些“放之四海皆准”的味道,但是同样适合于慈善的原则。


朱熹说,放,依也;多怨,多取怨。


程颐说,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钱穆说,放纵自己在牟利上,或者凡行事皆依照利害计算,或者人必怨己;或者自己内心不免多所怨。


故而,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行事能依仁道,不论利害得失,己心皆可无怨。慈善即是这样,已从自己内心,故而内心可以无怨。


其二,慈善是自己内心的愿望,不是用来矜夸的。


可以说,慈善是自我修行、自我修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面对子路、颜渊的“自我内心之志”,孔子更愿意赞赏颜渊的“无伐善、无施劳”,颜渊不自私己,故无伐善;知同于人,故无施劳;可以说,颜子不仅成己,又能求及物。


己有善,心不自夸;劳有功,施亦张大义。无伐善以修己,无施劳以安人。所以,颜渊成为孔子最最得意的弟子。


从这里引申,孔子更愿意把善作为自己的一种修养的手段。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钱穆认为,修己,修己以礼。礼在外,敬在内心。人与人相处,己不修,如何安人?


其三,慈善是“周急不继富”。


慈善面对的是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周急不继富”是孔子的理财原则,也是慈善的原则。


朱熹说:周:补其不足;急:穷迫;继:续有余。



程颐说:夫子之使子华,子华当为夫子使,义也,所以为之请,益之也少。原思为宰,则有常禄,思辞其多,教以分诸邻里之贫者,盖亦莫非义也。慈善根据的是一个“义”字。


其四,对于慈善,其态度则应该是“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试着梳理出儒家伦理对慈善的规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人人都能主动行善——《论语》学习312-313
论语·子路13.11
【第304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29章》怎样理解“善人教民七年”?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⑥
论语日课118: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