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正笔正,不偏不倚

 

柳公权像


中国书法的楷书一门,在中国书法史上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就是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三位大师了。其中,“颜、柳”书体千百年来几乎成了楷书的代名词。在学习书法的初始阶段,无论是白发老者还是三岁稚子,必从欧、颜、柳中选取一种帖子来临摹学习。至于为什么这样去做,时间久了人云亦云,大概也就无人再去理会个中缘由了。

就欧、颜、柳三位楷书大师来讲,一方面他们分别代表着初、中、晚唐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依次继承、发展和完善了楷书的结构、章法和风格。从字的外形特征来看,欧体字是以险劲为表征,代表着在他以前的楷书字的“侧身”形象。颜体字是以结体宽博为特征,在书史上第一次树立了汉字的正面形象,并以颜真卿独创的“颜筋”楷书风格作为盛唐文化的象征。而柳公权兼收并蓄,他将欧、颜两体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即一方面吸纳了欧体字的瘦硬坚实,在结构上进行了重建,在具体笔画的写法上又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另一方面他又力矫当代肥俗之病,将颜筋的使转、顿挫之法加以夸饰,削肉存骨,而棱角尽露。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像刀切一样爽利健挺‘他又吸取虞世南楷书结体上的紧密。于是,内敛外拓、健劲舒展、干净利落、不侧不正、又四面周到的以“柳骨”为特征的柳体字就这样诞生了。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拓片(局部)

《玄秘塔碑》是唐会昌元年(841年)柳公权64岁时所书。王汾《虚舟题胶》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玄秘塔》是楷书中“颇筋柳骨’的标志.是书史上楷书之极则.是历来影响最大、最为著名的楷书范本之一。

柳体楷书是一种集众家之美的中和产品,“不偏不倚”,“不激不励”,完全符合中国正统的儒家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应该说,柳体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楷书的巅峰。柳公权之后,这个巅峰便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终极理想,后人只能在它面前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叹。至此,在中国楷书史上,柳体遂成绝响。

柳公权应该是中国书史上为数不多的“专职书家”之一。他除了少数时间在外任职之外,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终其一生,一直不断地为皇亲国戚、朝廷众臣以及亲朋好友甚至国际友人应酬或书写碑文。他纯粹是依靠自己书法的精美而在朝廷为官的。由于秉性耿直,他早年有一句“心正则笔正”的谏言,直至64岁还是一个“处级”干部。而到了晚年他却因为在书法上的名气官位一升再升,虽是闲职,却一直升到当朝一品。这在书史上是仅见的一例。

柳公权(778一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博贯经术,通音律,元和中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应该说柳公权是幸运的,他一生得穆宗、文宗、宜宗三朝之宠,其书法为当代所重,在历史上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旧唐书》有云:“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书写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人贡,皆别署货贝,日此购诚悬书。”当时公卿之家所作碑志,若未得诚悬书,便有“子孙不孝”之讥。外夷闻其书名,往往另带货贝专购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是以名扬中外,更甚于李北海。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拓片(局部)

对于柳公权,我想他和颇真卿、欧阳询.可称得上是知名度最高的古代楷书大家了。《玄秘塔碑》横细竖粗搭配得当,匀衡刚硬肥度适中.道劲丰润.爽利挺秀,结体严谨.变右军劲媚之笔法,追魏碑斩钉截铁之态势,又融会白己之新意,遂成万世之楷模。


柳体字享誉当时,名扬后世,为世人所景仰,但柳公权在通向“柳体”绝顶的跋涉路途中,决非一跳而就,一般认为经历了两个时期:


一、60岁以前的柳体。

据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记载: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公权24岁时已书《河东节度李说碑》。此碑由郑澹撰文,原石在洛阳,现在已佚。这是记载最早的一件柳公权的碑刻。随后还有如下作品:元和十五年(821年),43岁,柳书《左常侍薛苹碑》。长庆四年(824年),47岁时,书《大觉禅师塔铭》等。从《金石录》记载中我们可知:柳公权在三十几岁的时候就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开始为权贵们所重视。柳公权50岁以后的作品,《金石录》载有《涅盘和尚碑》(51岁)、《李最碑》(52岁)、《王播碑》(53岁)、《将作监韦文格墓志》(54岁)、《太清宫钟铭》(54岁)、《升玄刘先生碑》(56岁)、((大唐回元观钟楼铭》(59岁)、((赠太尉王智兴碑》(59岁)。柳50岁以后,只有《李最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以及墨迹《送梨帖跋语》,可见其楷书概貌。据有关史料和文献记载,此时的柳体书法,工整平直,严谨精细,但尚未大成。总结、分析柳公权60岁之前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的楷书已经很好,风格已经很突出,名气也很大,但终未能成一代书坛巨晕。

二、60岁以后的柳体。

60岁以后,柳公权的楷书创作进人了鼎盛时期。此时的作品以《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代表,两碑一变中唐肥腆之风,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健,以方为主,兼之以圆,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瘦硬劲挺之线条。这便是后人所说的“柳骨”风格。正如岑宗旦《书评》中所评价的柳体字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王士祯《池北偶谈》中夸张地说:“书家谓惊鸿避弋,饥鹰下精,不足喻其鸳急。”柳体法度森严,面目又变颜体之肥,而为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在唐晚期以一种新的面貌,引起了人们的瞩目。

人们一提到颜体和柳体楷书.往往以“颜筋柳骨”来形容颜、柳楷书的风格特征。借此机会我们也来谈谈“颜筋柳骨”的问题。

前人评介颜真卿的字多“筋”、柳公权的字多“骨”,故有“颜筋柳骨”之说。此说最早见于宋代范仲淹《诛石曼卿文》中:“延年之笔,颜筋柳骨。”关于“筋”、“骨”的论述,书法史上最早见于东晋卫夫人《笔阵图》,她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与意镜》中说: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

自宋代开始,对书法用笔的“筋、骨、血、肉”论述颇多。书法的线条由筋、骨、血、肉四者构成,缺一不可,分而为四,合则为一。在评价书法作品的优劣上,历来强调筋、骨的作用,以骨健筋丰者为上品。清朱履贞《书法捷要》亦云:“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故书以筋骨为先。”筋者锋所为,骨者毫所为,血者水所为,肉者墨所为。锋者毫之精,水者墨之髓。大概自卫夫人《笔阵图》之后,“筋”、“骨”、“血”、“肉”等象征力量、生命的字眼开始出现在描绘书法线条的语汇中。自晋以降,各个朝代皆有论述。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和清鲁一贞《玉燕楼书法》中,都出现了专论“血法”、“骨法”、“筋法”、“肉法”的章节。清末康有为《广艺舟双揖》有云:“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

那么,所谓的“筋”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指线条紧敛、浑劲内含的状貌。从医学上讲,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可见筋与骨、肉的关系极为密切。“筋”在书法上的含义又应该是什么呢?《说文解字》释筋为“肉之力也”。刘熙载《艺概·书概》也曾说:“有含忍之力,筋也。”《翰林要诀))是专论书法技法的论著,全书十二章,分别为:执笔法、血法、骨法、筋法、肉法、平法、直法、圆法、方法、布法、变法、法书。各章均列举各种名目,最后综述写字的大要为“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肉洁。”《要诀》中有云:“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我们总结前贤对“筋”的阐述,可以得出“筋”所表达的两层意思:其一,“筋”本身是力的表现。其二,这种力量是有深度的、偏于内含而不外露的力。

“骨”又是指什么呢?宋代著名学者沈括的《梦溪笔谈》对徐钦书法线条妙处作过这样的称赞:“映日照之,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日光不透。”沈括的这一描述与今天医学上拍摄X光照片极其相似,二维空间变成三维空间,便产生立体感。沈括的“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这便是线条之骨。鲁一贞的《玉燕楼书法·骨法》云:“夫骨,非棱角峭厉之谓也。必也贯其力于画中,敛其锋于字里,则纵横大小无或懈矣。惟会心于‘直’、‘紧’二字,斯能得之。”刘熙载《艺概·书概》中则说:“字有果敢之力,骨也。”综合古人的看法,可以看出:“骨”是指线条刚劲有力、气势雄强的状貌。其基本概念:一是感觉上线条特别有厚度,似乎可以“触摸”到线条的存在。二是中锋用笔的用笔技巧所体现出的立体感。

“颜筋柳骨”概括了颜体、柳体的主要特点。颜书筋肉较多,雄中有媚,宽博平正。颜真卿在《述张旭十二笔意》中就说过“起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柳公权用笔精致、准确、严谨,他构字的每一“骨”都是无懈可击,而“骨”之间的联接也都是一丝不苟。柳公权的书法最醉心于骨力的表现,他精心于中锋逆势运行,细心于护头藏尾,汲汲于将神力贯注线条之中。他增加腕力,端正笔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其笔势鸳急,出于啄碟之中,又在竖笔紧超之内,在挑踢处,撇捺处,常迅出锋芒。在转折处,换笔处,大都以方笔突现骨节,或以圆笔折钗股。颜真卿书侧重“筋”的表现,但也并非无骨。真正的书法家都讲究骨力,颜真卿书也重骨力。不过,颜书的骨力隐藏在其丰腆的肉中,由肉中透显出来。柳书露骨较著,但也并非无肉。柳书有许多用笔即是从颜书中借鉴而来的,仅是趋于瘦削而已。刘熙载《艺概》中称:“柳书《玄秘塔》出自颜真卿《郭家庙》。”王世贞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柳从颜中汲取的精华随处可见,比如他的一些竖笔采用了弓弩之形,并左右形成向内包裹之形;其捺笔中也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力的表现方式。柳书的骨体则追求秀挺与雄健结合。

柳公权的书法铁骨铮铮,刚健有力,清拔孤傲,在挺拔的骨体内部笔画之间传出一种坚贞的力量,透出清健出俗的气韵。这是与他的审美情趣、学识、修养密切相关的,是他长期锤炼的结果。“骨法用笔”是从其血肉心灵中孕育出来的。

柳公权存世最著名的作品是《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两种。《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841年)十二月,碑现在陕西西安碑林。楷书28行,行54字。《玄秘塔》是柳公权64岁时所书。王澎《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柳公权书,唐会昌三年(843年)立。原碑久佚。此碑为柳66岁时书,较《玄秘塔碑》更为精练苍劲,风格更加成熟,更具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典型地表现了柳体楷书浑厚中见开阔的艺术特点。读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对“颜筋柳骨”艺术特征的理解。《神策军碑》原石立在封建王朝的禁内,一般人难以进去摹拓,因此,拓本传世极少。

 

来源:书法名家微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5张柳公权《玄秘塔碑》单字放大,真漂亮,书友值得收藏临习
柳公权《玄秘塔碑》单字高清放大版,学习柳体书友值得收藏
杨兵:唐柳公权书《迴元观钟楼铭》《玄秘塔碑》述评
书法入门:柳体书法用笔、结构与创作
初学柳体,临它就对了!
柳体基本笔画讲解,初学者的福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