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教育】中国书法的基本技法



书法是以其独有的技法为基础的。学书的过程中,书写者首先获得的不是自由,而是规范的约束。如果不经历这样一个规范训练时期,则很难攀登艺术的高峰。书法艺术表情达意的神奇化境,也无一例外地是通过对技法的熟练操纵,并运用自如而实现的。当代书坛如果不能从这个根本点出发,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传统,大力加强自身基础的建设,那么,无论书法界显示出何等“繁荣壮观”,其所面临的终将是一个黯淡的前景。


在中国书法史上,从后汉到盛唐的七百余年间,是以技法为主要内容的确立和巩固时期,古人长期书写经验的集累,为规范化技法的产生和书法艺术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从赵壹的《非草书》、孙过庭的《书谱》、王羲之的《笔势十二章》、张怀瓘的《书断》--------等,可以看出,在书法上趋便求速的自由化是行不通的,书写者开始只能在一定技法规范的约束性指导下,从事认真地训练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技法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结果。技法一经形成,就为书法成长为一门艺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由于其得来不易,历代为其尝尽甘苦的书家就对它特别珍秘,如:王羲之的《笔势十二章》,只用教子,绝不外传。他们往往不肯将其轻易示人,秘之愈甚,求之者愈切,于是在书法史上流传许多探求笔法的佳话。


技法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坚实基础,主要包括笔法和结体两个方面。点画用笔从汉代蔡邕的《九势》以来,就是历代书家探讨传授的重要内容。而结体的研究,则在唐初已造其极。


前人论析技法的精微,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四要素:


一是“虚静”,这是实行正确的技法训练必具的素质,它要求学者进入一种不受任何主、客观因素干扰的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不能急功近利,“朝学执笔,暮即自夸其能”者是不能成功的。苏轼诗“静故生群动,空故纳万境”,认为唯其能静,才能不生杂念。唯其能虚,才能学有所获。因为技法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后天训练而成的,不是随意性的而是规则性的,不能感发,而须学入,因此必须采取认真专一的态度,方能掌握。


二是“精熟”。技之所贵在精熟,精是熟的结果,熟以勤为前提。只是把技法训练纯熟,才能笔为我使,指挥如意,解脱束缚,获得自由。不熟就不能舒展身手,或略一放纵,便现丑拙。但如熟而不精,又容易涉笔乳滑。熟后常思,常阅名作,常悟,则达精绝。


三是“感悟”。凡艺术技法,皆是活法,决无死法。所以历代有成就的书法家,在刻苦学习前人成法的同时,又非常重视来自生活实践的感悟。取类比象。唐张旭见担夫争路、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观恭顺大娘舞剑而得其神;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则常师之”等,这些生动事例说明,丰富的生活感受,有助于加深对笔法技巧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四是“通变”。一切事物,当然也包括书法技法,变是绝对的,守成不变,就会僵化乃至死亡。若变而不通,同样会窒息乃至衰亡。因此,如果没有对传统技法的刻苦学习,掌握精熟和真切感悟,是不可能达到变通的境界的。王僧虔《笔意赞》中说:“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对技法提出了变通的最高要求。


具备如此丰厚的艺术内涵和哲理的书法技法,作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没有理由轻而视之的,因为正是这些技法特征,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坚实基础,体现了中国书法独有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气质。

中国书法艺术艰难地跨越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漠荒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奇迹“书法热”以人们无法意料的规模和速度席卷全国。“书法热”的突然出现,整个书坛都因思想上、组织上、理论上的缺乏准备而显得措手不及,绝大多数书法组织、书法教育、书法展览和评审,都是缺乏行家里手的情况下进行的,除了少数其实早已被长时间艺术饥渴弄得精疲力竭的专家外,大多数对书法的民族传统几乎与西方艺术一样感觉陌生。在表现得规矩森严的成熟技法与表现得比较轻松自由古拙书迹之间,对刚从千篇一律的思想和生活模式中获得解脱的人来说,往往更容易接受后者而厌弃前者。当今,竞争性格、价值观念、超前意识,强烈地驱使着书坛相当大一部分人,于是,他们为了达到急功近利,便丢弃书法的基础技法,大声呐喊“创新”。


其实,他们所谓的“创新”是无视中国传统书法这一丰富艺术遗产,撇开传统,作“无源之水”的创新。他们还说:传统书法已经走到尽头,今人即不能像古人那样以毕生精力沉醉于书法艺术基本功的训练,处于新时代的意识氛围,不摆脱传统的束缚就无法创新。


我认为:书法艺术的创新应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个人风格。书法的创作受着两个制约,一个制约是创作手段——写,这与美术字不同;另一个制约是创作对象——字,字是由线条按一定的结体原则组合起来的。好的线条有四个特点:一是圆,有立体感;二是劲健,有足够的力度;三是丰富线条中富有变化;四是自然,一切矫揉做作的故作姿态的线条都是低劣的。线条在组合时要和谐。书法正是因为受着这两个制约才显示出它的难度。从微观上说,线条、结体、章法是书法基础技法三要素,只有精熟地掌握这基础技法,才能创造出意境高深的作品,而意境高深的书法作品,即具有音乐般的节奏,也具有绘画般的形象,因此世界艺术家公认中国书法是高级艺术。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法家,临池功夫更是先决条件,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免落个空头书法家的名号。


由于“创新”招牌的出现,于是带来许多问题,因人论书,书以人贵,降低甚至抹煞书法品评标准,造成书法家概念的混乱,一些手握大权的当权者便成了书法组织的管理者,成了书法大家。众所周知,在许多大赛、大展上,不少缺乏临池功夫、毫无书法技法的“管理者”,其所写的字,不但不以点画精整为贵,还往往会冠上什么“格调”、“趣味”、“创新”之类档子上去。结果,常常出现启功的力作与七龄童稚的习作半斤八两,轩轾难分。照此看来,所谓知识修养、技法训练,岂非成了多余之事!


如此发展下去,中国的书法艺术去往何方?危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尹默的书法文化精神
“伪二王”是是非非大家谈|走寻
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转)
清代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白砥 | 顶级书写 捍卫与追求
从王羲之到王献之:中国书法经典的跨越式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