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拙斋艺术推荐名家系列第6期:李峰老师。


李峰 老师

李峰,字文白,号松堂、停云子,斋号停云馆,河南原阳人,现居郑州。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协第二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新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新乡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新乡市平原新区书协主席

艺术品鉴:

抗志希古    博涉多优

——李峰书法印象

  文~盂会祥

(著名评论家、书法家、书法导报副总编)

      李峰,字文白,号松堂、停云子,斋号停云馆,河南原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二届国学班成员,新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乡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乡市平原新区书协主席。

      我为师友写评论,懒于抄写作者简介和艺术简历,然而书法界叫“李峰”的人太多,有五六个“李峰”,都不是泛泛之辈,以致于无法建立姓名、里籍、作品、成就的对应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知名度,但也是好事,有竞争,看哪个“李峰”将来走得更远,一峰独秀,为众峰为之所拱向。李峰似乎不怕与别人名号重复,比如“停云馆”,是大名鼎鼎的文微明的斋号,李峰“悍然”袭用,当然有一分崇敬的意思,但也未必没有一分与古人争座位的“野心”吧。

      李峰兄学书甚早,自谓十三四岁随齐慧海先生写大楷,又于邻居奶奶家得《书法》杂志“石鼓文专刊”,潜心习之,受益匪浅。并为了在自己作品上盖印,学起了篆刻。其时正是当代书法复兴初期,也是举国上下,以学习为荣的大好时光。十六七岁,作品频见报端,并在1997年《文汇报》“理想奖” 学生书法大赛中获三等奖。这之后,大抵与书法的因缘已深,差不多奠定了这辈子要做个书法家的基调。人们在少年时期的优长,不断得到肯定和激励,往往注定一生爱好甚至事业,前有因后有果,也就是命数。后来服役甘肃平凉,习汉碑之外,兼习汉简,武威、敦煌、居延、甘谷,无非甘肃地名,这也是缘分。复员之后,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作书临池渐少,偶有空闲,舔笔为之,每于案头数种法帖遍临一遍方才痛快”,这有点谦虚了。从他的数十次在各项大展中的参展、获奖经历来看,李峰兄临池不少,像无数书法人一样,是在大展中一路摸爬滚打, 杀出重围的。

      我在分析当代书家创作生态时,曾粗略地把他们划分为三类。其一,学院背景,即中小学期间爱好书法,升入高等院校书法专业学习;其二,师承背景,即在书法上取得一定成绩后, 通过参加研习班等形式,投师名门,同时接受一定的创作理念;其三,展览推动,既没有学院背景,也没有投师名门,而是不断通过展览历练,逐步积累创作实力。当然,这三种情况也可以交织在一起。相对而言,第三种道路最难、最原生态,也最能保持一种谦逊进取的心态,因为没有学院教育带来的那种满满自信,也没有老师呵护着、同学帮衬着,凡事都要自己去开拓。展览是压力也是动力,甚至也是一种目的,因为只有通过展览,才能检验自己、鼓励自己,也只有在展览中有所斩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数十年如一日的临帖、读书、思考、创作,人一能之我十之,往往事倍而功半,即便“功半”,而毕竟有“事倍”的厚度,所以底气格外充足。

      李峰就有这样五体皆能的底气。略一披览李峰兄的作品集,立刻就能发现他的全面。篆、隶、楷、行、草,以及篆刻,全能。其篆书主要写小篆,清人一路,从体势上看,上密下疏,还在邓石如的藩篱之内,但用笔沉实,写得朴茂从容,不弄巧,无媚态,以功力胜,境界也固然非故弄姿态者可比。隶书面貌较多,虽以《礼器》《曹全》等名碑为基,又加入了多种汉简的面貌,甚至汲取了刻石小品、汉金、骨签等多种营养,在大幅、小品之间,或收或放,也便自成面目。其楷书出入魏碑、唐楷。唐楷基础较深,稍加方笔斜画,便是魏碑中平正一路;如果多用楷书语言,则又是回到唐楷。这种出入,避免了专学唐楷容易形成的烂熟,倒也绝不追求故作变形的生峭,可谓折中得宜。从隶书、楷书的出人变化,可以体会李峰兄的多种尝试,也可能领略其游刃有余的笔性。这种笔性,在楷书基础上略参《圣教序》,便为行书;再以草法书写,便是草书。有充分的驾驭能力,通字法则通书体,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所谓手上功夫,必长年累月,点点滴滴,慢慢长手上。李峰在有些隶书小品中,以章草落款,其章草似乎更有风致,涉笔成趣,这当然得益于他隶书的基础。像李峰兄这样,各种书体齐头并进的书家其实并不多,五体打通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而各体之间,互为关联、互为因果,比如求隶于篆、求楷于隶,不同书体的素养,会在创作时,或显在、或潜在地发挥作用。更为可贵的是,李峰的各种书体,能一以贯之地体现出朴茂雍容的正大气象,彰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技法语言。他这种全面素质的成熟,与那种“一招鲜,吃遍天”式的习惯固化,是有本质不同的。或者说,这才是专业书家的成熟。

      李峰兄不是那种只会写字的人,他的才学很潜在地支撑着他的创作。看李峰兄的资料时,最先让我震惊的,当然是他创作的“高大全”,其实更让我震惊的是他的两篇短文《学篆点滴》、《学隶点滴》 。文章文白相间,融合无际,语言简洁而生动。恕我直言,很多有成就的书法家,以写几句大白话为难事,偶涉文言,更是左支右绌。不妨看李峰的文字:

      “篆有篆法,楷有楷则。篆无楷法,自成高古;楷无篆意,必难沉郁。鲁公所以卓然唐楷之林者,盖以篆籀之意而入楷,森严浑穆,正大端方,所谓盛唐气象,唯鲁公方可担得”

      ‘’古人云“不究于篆,无由得隶”,学隶须究于篆法,熟知隶变。一味《曹全》《史晨》,便落死套,难避“唐隶”之病也。“清隶” 诸家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何绍基者,之所以能超迈宋唐,直逼两汉,盖多得于“究于篆籀”也。‘’

      虽寥寥数语,而有史识、有文采,远胜某些高头讲章,非笃学深思,哪里能说出这样的话?他的博涉多优,并非信马由缰,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说:

      ‘’我学书法,失之在不能专精,得之在“杂烩”亦香。窃以为篆、隶、楷、行、草诸体,犹如食之米、面、油、盐、茶,功用体貌虽不同,而皆能食之而化,互充互补,合为血脉。试观古之卓然成家者,皆兼擅诸体,鲜有以独习一体而传之久远者。今人则相反,但观电视报端,未得一体皮毛,而夸夸然自居名家者多矣,盖其非无畏也,乃无知也。‘’

      孙过庭所谓溯源篆籀、融会草隶,自是书家之极则,不仅指技术上的相互渗透,也指知识上的相互支撑。而李峰兄知行合一,此其志不在小,今日博涉多优,正为他日抗志希古耳!

      当然,所谓“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诸体皆擅,不一定诸体不分伯仲。就李峰兄而言,可能也面临着对某种书体(如隶书)深化、强化,进一步凸现风格意义的问题。所谓凸现风格意义,也就是横向——在同道师友中分离出来;纵向——在经典大家后跟得上去,这当然是书家毕生梦寐以求的。另外,我感觉李峰兄书法,似实多虚少,在大书深刻,朴厚方正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再增加点举重若轻,蕴藉苍浑呢?我未娴篆隶,门外之语,李峰兄一笑置之可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峰,河南原阳人,现为中书协会员、河南省...
齐建霞书法作品赏析
《书法导报》访谈 | 齐建霞:“生与天行健,艺本性所之”
古朴淳厚 气息雅正
正大气象——李峰书法作品杭州展亮点之一篆书
学习书法,为什么进展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