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BIM百问成神(1-8问)

  1  BIM是什么?BIM与3D模型有何区别?

(NIBS定义)

BIM是建筑生产、交流、分析流程相关的模型化技术。

以数字形式表示的建筑构件携带着可计算的图形数据信息,被定义的数据支持软件应用和参数化规则,能被更智能化的控制。

数字构件含有属性信息,可定义何时用在哪及怎么用,例如建筑分析、工作流程、成本统计、规格说明或能源分析。

建筑构件信息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当局部改变时,所有视图皆随之调整。

建筑构件数据能让各专业模型视图更好的协同工作。

(清华张建平教授定义)

BIM=建筑模型+流程模型+决策模型。

3D模型不是BIM。

3D模型只包含三维几何数据而没有(或有很少)对象属性数据的模型,只能用于图形可视化,并不包含智能化的构件,几乎不支持数据集成和设计性能分析。

如Sketchup,其在建筑概念设计阶段应用较多,其3D模型因没有对象的属性信息,除了可视化应用外,做不了任何数据分析工作。

不具有参数化功能的3D模型也不是BIM。

如多个二位CAD文件叠加而成的三维建筑模型,尽管包含对象数据,但不能调整位置和比例。

  2  CAD和BIM相比,在设计与施工期间会造成哪些资源与时间浪费?

CAD以2D为主,即使3D-CAD,也是静态3D。

CAD无法改变建设领域以纸张为基础的沟通模式。

纸质文件传递过程中的错误和遗漏往往会导致成本浪费和延期,并引发团队之间的纠纷。

采用3DCAD能提高信息交换的及时性,但无法减少由纸质文件或相同性质电子文件所造成的冲突。

在设计阶段,传统方式会在信息评估上花费大量时间和费用,包括预算、能耗分析、结构细部等。频繁的建筑性能分析与优化在2D时代是不现实的,往往最后需要采用价值工程以解决不一致的问题,通常导致原有设计的妥协。

在施工阶段,及时和有效的数据统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即使如此,也往往只能针对少数几种关键信息。

  3  数十年来建筑材料、预制加工、机械设备等技术不断进步,为何建筑业还是解决不了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美国数据显示1964-2009年,非农业(包含建筑业)的劳动生产力增加了一倍;而同期建筑业的劳动生产力却大约下降了10%。

但是在此40多年时间内:

建筑材料技术得到大幅提升,材料性价比更高了。

承包商利用工厂和特种设备进行预制加工构件的生产,相对现场加工,应该体现高质量和低成本。

体力劳动生产者越来越多的被自动化的设备替代,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品质。

造成此种矛盾的原因在于:

  1. 制造业通过自动化提升效率,运用信息系统更好管理供应链,而对于施工行业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障碍,新技术仍未在现场施工应用。

  2. 尽管如射钉枪、更大更有效的推土机和更好的起重机提升了局部工作劳动生产效率,但对整体产业链条的劳动生产率影响很小。

  3. 新技术的引进支离破碎,通常为了项目团队中各成员能互相沟通,信息仍必须装换为纸质文件或2DCAD图纸。为了能有更多潜在投标商和分包商,政府也要求提交纸质文件用以审查。

  4. 建设项目团队包括长期合作伙伴团队基于特定项目开展合作,项目结束后分散,项目团队具有临时性,经验总结与知识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相反,因为临时性原因,大家出于保护自己而消极配合的情况却普遍发生,当发生利益冲突时,无奈只能依赖传统效率低下的冲突解决程序。

  5. 劳务成本的控制源于大量使用未经培训的建筑工人,阻碍了用自动化(或预制加工)代替现场劳动力的方案实施。

  6. 施工行业的低利润率和分散管理模式(大公司的管理普遍也很分散),从而导致施工企业很难再新技术上进行投资。

  7. 建设行业的系统不兼容,无法迅速准确的共享信息,导致信息交互成本高企,如多余的电脑系统、低效的业务流程管理、多余的IT支持编制、数据的手动重复输入、闲置员工及其他资源成本等。

  4  面向对象的参数化设计是如何提升设计与施工进程的?

参数化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参数化图元和参数化修改引擎。

图元都是以构件的形式出现,构件之间的不同通过参数的调整反映,参数保存了图元作为数字化建筑构件的所有信息。

参数化修改引擎提供的参数更改技术使用户对建筑设计或文档部分作的任何改动都可以自动的在其它相关联的部分反映出来,采用智能建筑构件、视图和注释符号,使每一个构件都通过一个变更传播引擎互相关联。构件的移动、删除和尺寸的改动所引起的参数变化会引起相关构件的参数产生关联的变化,任一视图下所发生的变更都能参数化的、双向的传播到所有视图,以保证所有图纸的一致性,毋须逐一对所有视图进行修改。

参数化模型中建立的各种约束关系,可充分体现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

参数化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模型的生成和修改的速度。

  5  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可创造哪些价值?

施工前对业主价值

  1. 概念、可研和设计上基于成本数据库构建的BIM模型可及时生成相对准确的财务估算数据

  2. 利用分析/模拟工具进行建筑设计评估,提高建筑整体质量

  3. 利用集成项目交付提高项目合作效率

设计效益

  1. 早期的和更精确的可视化设计

  2. 针对设计变更做出自动低级别修正

  3. 在任意设计阶段生成准确和一致的二位图纸文件

  4. 多设计专业间的提早协作

  5. 针对设计意图一致性的简单验证

  6. 设计阶段提取信息进行成本估算

  7. 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建设和生产的效益

  1. 利用设计模型装配组件

  2. 针对设计变更的快速修改

  3. 在施工前期发现设计错误与遗漏

  4. 协同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

  5. 高水平施工技术的应用

  6. 设计和施工的协同工作

建筑后期价值

  1. 设备信息移交方式的改进

  2. 良好的设施运营和管理

  3. 设施运营和管理系统的整合

  6  为何说要实现所有的BIM价值还任重道远?

  1. 团队和协作的挑战

    若建筑师使用传统图纸,那么承包商需要自行翻模以用于施工计划、预算及协调。若建筑师使用BIM来设计,但模型深度不够,施工单位需要进行模型深化加工,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需重新构建一种新的模型。尽管建筑模型中包含成本和时间信息,但模型的成本通常依赖施工计划和详细设计。另外不同的模型工具间的迁移将增加操作复杂性和犯错概率。

  2. 知识产权与BIM模型制作商的法律问题

    专业团队的创意、知识和经验融入到BIM模型中,这对于专业团队来说是一种风险。另外,谁来设计、制作、分析和搭建施工数据库,谁买单,谁对BIM模型准确性负责等法律问题,缺乏相应法律支持。

  3. 设计院和施工企业的转变需要时间

  4. BIM有效应用更需要管理模式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BIM应用几乎需要改变企业商业模式的每个环节,绝非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去做同一件事。

  7  企业应用BIM的一般性步骤是什么?

  1. 指派企业高层负责开发BIM实施计划,涵盖公司各方面业务,也涵盖将影响到的内部各部门、外部合作伙伴及客户。

  2. 组建内部BIM应用团队负责具体实施,用成本、时间和绩效预算加以引导。

  3. 刚开始在1-2个较小项目上进行试点应用,平行使用BIM和传统方式,深入分析和总结

  4. 借助初期成果教育和引导企业其他员工

  5. 扩展新的应用项目,并开始与项目团队以外成员采用新的协同方式

  6. 继续整合BIM到企业其它方面,将新业务流程增加到客户和业务伙伴的合同文件上

  7. 定期重新规划BIM执行流程,设定新的应用目标

  8  BIM技术在不同的工程发包模式中会有何不同?

DBB(设计-招标-建造)模式在BIM应用上面临最大挑战,因为承包商不参与设计过程,因而在设计完成后,必须建立一个新的BIM模型。

DB(设计-建造)模式为BIM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因为设计和施工由单一企业负责。

CMR(风险式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允许建造企业在设计过程的早期介入,增加了使用BIM和其他工作的好处。

IPD(项目集成交付)模式需要业主、设计师团队、建造团队之间的有效合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BIM应用价值,但对业主的专业管理能力有较高要求,另该模式中业主将是最大受益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BIM学习课程1——Autodesk Revit MEP基础概念理论
Revit和CAD三维建模有何不同?
BIM技术183个知识点
基于BIM技术的铝模板设计与施工
模型 施工图纸一条龙?这个软件有点逆天!(附下载)
BIM在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具体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