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人与宋词的故事/上海李蓉蓉
2007-10-18 20:38:15
宋人和宋词的故事(19)、韩世忠
  韩世忠(1089-1151年),字良臣,晚号清凉居士,绥德(今陕西延安)人。曾任太保、河北诸路招讨使、枢密使等,卒后进太师、通义郡王。孝宗时,追封蕲王,谥忠武。
  韩世忠不是作为词人,而是作为“中兴四大名将”名垂青史的,且被称为南宋“武功第一”。他的这首《满江红》,虽不如岳武穆那首出名,却也颇有英雄气概。据说,此词作于著名的“黄天荡大战”期间。《说岳全传》曾描写韩世忠在大战金兵之夜,与夫人梁红玉饮酒舞剑,口吟《满江红》词一首:
   “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
  漫说道、秦宫汉帐,瑶台银阙。
  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弓挂日烟尘侧。
  向星辰、拍袖整乾坤,难消歇。
  龙虎啸,风云泣。
  千古恨,凭谁说。
  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
  汴水夜吹羌笛管,鸾舆步老辽阳月。
  把唾壶敲碎问蟾蜍,圆何缺。”
  此词以秋日长江起头,从怀念昔日壮丽的汴京宫殿,到目前的国家战乱、二帝蒙尘,抒发了“山河耿耿,泪沾襟血”的亡国之恨,和“向星辰、拍袖整乾坤”的凌云之志,语言简洁质朴、感情真挚而不做作。
  “黄天荡大战”发生在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当时,金兀术统兵十万,大举南犯。有人劝宋高宗赵构放弃临安、迁都长沙,韩世忠凛然反对,怒道:“国家已失河北、山东,若又弃江淮,更有何地?淮、浙富饶,今根本地,岂可舍而之他?”于是,韩世忠在镇江焦山寺屯兵8000,与十万金兵在黄天荡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敌我极为悬殊的战争中,夫人梁红玉冒着箭雨,亲自上阵执桴擂鼓,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梁红玉击鼓退金兵”故事。
  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48天,金兀术欲胜不能,欲退无路,隔江乞求韩世忠放他一条生路,声色沮丧,“祈请甚哀”。韩世忠昂然酬答,一边与将士谈笑纵酒,一边大声道:“金兀术,你可听好了: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相全。”兀术顿时语塞,又不甘心,数天后再来相求。世忠听得话不投机,一时火起,“引弓欲射之”。兀术惊惶逃去,对身边大将哀叹:“南军使船欲如使马,奈何?”后来,兀术手下的一个汉人献计,星夜偷凿渠三十余里,金兵才得以狼狈脱逃。
  这场战役,虽然是以韩世忠的惨败而告终,但是,他能以绝对弱势兵力而能阻击金兵达48日,大大长了南宋抗战军民的斗志,灭了金兵的威风,足以在战争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事后,梁红玉不但不居功请赏,反而因金兵突破江防,上疏弹劾丈夫韩世忠“失机纵敌”,请朝廷“加罪”。这一义举,使朝野震撼,举国感佩,人人传为美谈。
  《宋史 韩世忠传》说,韩世忠长得“风骨伟岸,目瞬如电,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天生一副好汉模样。他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兄弟姊妹早亡,沦为孤儿。他家无资产,生计艰难,却嗜酒豪纵,整日价舞枪弄棒,不治绳检。当地人对他又爱、又恨、又怕,因他在家中排行第五,背地里都骂他为“泼韩五”。一位算命先生主动给韩世忠相面,算出他将来“当作三公”。血气方刚的世忠以为侮辱自己,暴怒之下,“痛殴之”。多年之后,韩世忠果然“位至三公”,生活富贵,在江南碰到这位相士,特地给他道歉,并“赠钱三万缗”。
  十八岁时,韩世忠“以敢勇应募乡州,隶赤籍,挽强驰射,勇冠三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西夏骚动,世忠适在遣中。在银州的宋夏交战中,他“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接着,他跃马冲锋,斩杀了西夏监军驸马兀口移,遂被提为“统制官”。至藏底河,他又连斩敌将三级,转进“勇副尉”。韩世忠的名声,从此在军队里传播开来。
  《水浒》中,有个老幼皆知的“武松独臂擒方腊”故事。然而,有几人知道,方腊竟是被韩世忠活捉的?
  宣和二年,方腊造反,江浙震动。北宋朝廷调兵遣将,世忠以偏将身份,随从王渊讨之。军队刚到杭州时,方腊声势十分浩大,主将王渊乱了分寸,惶怖无策。世忠却自作主张,带领二千士兵,在北关堰搞了个伏击战;方腊的军队措手不及,被打得溃败而逃。王渊惭愧不如,叹道:“世忠真万人敌也!”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金银都赏给他,并结为知交。世忠再穷追至睦州清溪峒,潜行溪谷,直捣方腊的老窝,“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
  韩世忠的上司辛兴宗见他夺了头彩,慌忙带兵赶过去,不仅将韩世忠的那些俘虏都抢过去,还厚颜无耻地将“活捉方腊”战功归到自己名下,仅给他一个“承节郎”的低级军衔打发了事。随后,主帅童贯班师回朝,在京口大宴有功之臣,也“赏不及世忠”。
  韩世忠自然闷闷不乐,独自躲在角落里狂饮烂醉,谁曾料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日宴会中,一个叫梁红玉的营妓,得知了他的故事,对他青眼有加,主动接近他。一个是不得志的军汉,一个是沦落娼门的女子,两人惺惺相惜,很快就结为夫妇。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入侵,宋军大败,汴梁被攻破,徽钦二帝被俘北上。高宗赵构吓得四处逃亡,先从杭州逃到明州,再从明州逃到海上。建炎四年(1130年),赵构改杭州为“临安”,以为可以“临时安全”,却遭遇了一场“苗刘兵变”,差点连小命都没了:禁卫军司令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赵构退位,“禅位”给年方三岁的小太子,并让孟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建炎”为“明受元年”。
  兵变发生时,梁红玉恰在杭州,韩世忠则和张浚等将领一样,都在平江等地抗击金兵。苗刘二人扣留了梁红玉和儿子韩亮,作为人质,企图逼韩世忠就范。宰相朱胜非故意对苗刘道:“两位将军,何不请太后下诏,命梁红玉去招抚韩世忠?韩世忠归顺后,你们岂不是少了一个劲敌?”苗刘听了,高兴得合并拢嘴,马上接受了这条“妙计”,促使太后封梁红玉为“安国夫人”,快去通知韩世忠。梁红玉一路急驰,一日一夜之后,赶到了韩世忠所在地。
  韩世忠本来还在为妻子焦心烦躁,现见梁红玉平安无事,大喜过望,立刻烧了苗刘二人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书,说:“我韩世忠,只知道有建炎,不知道有明受!”,斩了来使,催兵前行。
  部队开进杭州,韩世忠“瞋目大呼,挺刃突前”,打得苗刘军队大败。苗刘二人见势不妙,拥精兵二千,从金门逃遁而去。囚禁中的皇帝赵构听得动静,偷偷走到宫门口张望,见韩世忠身先士卒,第一个驰马驶入皇宫。赵构竟热泪盈眶,一把握住他的手,痛哭流涕,然后一边身如抖筛,一边胆战心惊地道:“有个叫吴湛的叛徒,这几天一直欺负朕!他现在还在宫里,将军能为朕诛灭他吗?”世忠点头称是,前去见吴湛,乘与他握手之际,突然用劲,一下折断吴湛中指,轻易将他戮杀。而逃出杭州的苗刘二人,后来也被韩世忠擒获磔死。赵构感激韩世忠的“救命之恩”,亲自手书“忠勇”二字,揭旗以赐,授他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再加封梁红玉为护国夫人。
  经过宋朝军民几年的艰苦战斗,金军主力和伪齐军队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战争形势朝有利于南宋的方面发展。绍兴七年(1137年)金人废掉伪齐政权,表示愿将伪齐旧地划给南宋,但要南宋称臣纳贡,中原震动。韩世忠认为机不可失,请求“全师北讨,招纳归附,为恢复计”。但是,赵构被金人吓破了胆,支持秦桧诸人,只想一门心思“议和”,强命韩世忠徙屯镇江。韩世忠十分愤慨,反复上诏反对,还是无效。后来,他听说金国使者路过,就在洪泽镇埋下伏兵,想杀掉金使,却没有成功。
  韩世忠十分讨厌那些唠叨着要“议和”的懦弱文人,只要见了他们,立刻冷笑一声,轻蔑地唤为“子曰”,大刺刺地“子曰,又见子曰”地叫喊。众文人不堪其辱,纷纷上报赵构。赵构特找韩世忠谈话,问道:“听说,卿常呼文士为‘子曰’,可有此事?”不料,世忠恭恭敬敬地应道:“回陛下,臣今已改!”赵构十分欢喜,以为他能崇儒,正想夸奖他“知过能改”,韩世忠又笑嘻嘻地道:“现在,我已经称呼他们为‘萌儿’矣。”“萌儿”类似于今天的“傻冒儿”,赵构听了,也只好苦笑。
  但是,尽管有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的反对,“宋金和议”还是达成了。不仅如此,翅膀硬起来的赵构,开始收编军队,狠心收拾当年他无比依赖的将士们。“宋金和约”刚签订一个月,秦桧就在赵构的暗中支持下,以“谋反”之名,将“三大将”(岳飞、韩世忠和张浚)中最不谙政治、资历最浅、军事能力最强的岳飞抓捕入狱。
  岳飞蒙冤,举朝文武多不敢言。而韩世忠却在当天夜里,闯到秦桧家里,当面质问秦桧:“秦大宰相,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秦桧躲躲闪闪、含糊其词道:“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被害身亡;很快,韩世忠也被解除了兵权,“罢为醴泉观使、奉朝请,进封福国公,节钺如故”。这件事对韩世忠的打击非常大,他对前途彻底灰心绝望,从此,他“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而是常常跨一小驴,携一壶酒,带领一二小童,“纵游西湖以自乐”。到晚年,韩世忠的性情更是大变,开始信佛、崇尚老庄,并自号为“清凉居士”,几近隐居,甚至连当年一道出生入死的部下,都难得见面。
  《梁溪漫志》记载,北宋灭亡之后,苏轼后代也随着南迁,苏轼孙子苏符于绍兴年间任礼部尚书。一日,他正在杭州的香林园举行宴会,突然听说韩世忠造访,惊喜之下,连忙毕恭毕敬地将这位传说中的抗金英雄迎接进来。韩世忠绝口不提自己的往事,却滔滔不拘地说,自己一直崇敬苏轼为人,喜欢苏轼的诗词,想与苏轼后人交往。一席攀谈,宾主尽欢,韩世忠大醉而归。
  第二日,韩世忠派人回赠苏符数头羊羔,并附上两首词。
  一首是《临江仙》:
  “冬日青山潇洒静,春来山暖花浓。
  少年衰老与花同。
  世间名利客,富贵与穷通。
  荣华不是长生药,清闲不是死门风。
  劝君识取主人公。
  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另一首是《南乡子》:
  “人有几多般。
  富贵荣华总是闲。
  自古英雄都是梦,为官。
  宝玉妻儿宿业缠。
   年事已衰残。
  须鬓苍苍骨髓干。
  不道山林多好处,贪欢。
  只恐凝迷误了贤。”
  这两首词均通俗直白,格调低沉,“荣华不是长生药,清闲不是死门风”,“富贵荣华总是闲,自古英雄都是梦”等语,大有看破红尘之感。韩世忠自号“清凉居士”,取自故乡延安的“清凉山”。身为抗金大将,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乡被划归到金国境内,此生再也回不去,这种强烈的悲痛、郁闷,大概也只能沉迷纵酒、才能忘却一二。
  苏符对韩世忠十分敬仰,叮嘱家人小心收藏,并题词曰:“二阕三纸勿乱动!”
  不料,由于韩世忠鄙视文人的名声,及他受过严重战伤,全身“刀痕箭瘢如刻画”,“十指仅全四,不能动”,许多人并不相信他能作词和写字。苏符的亲家特地将这张纸拿出来,询问韩世忠的长子韩庄敏。庄敏承认是父亲手迹,并说:“父亲长年征战,早年并不识字,但到晚年,却发奋读书、练习书法。”不仅如此,韩世忠还反对儿子从军,让几个儿子都任文职。
  绍兴二十一年(1151),韩世忠患了重病,见子女伤心哭泣,就长叹一声,道:“我出身贫苦,历经战乱,不仅能活下来,还位至王公将相,全家老小得以保全。我感激上苍还来不及,你们有什么好悲伤的!……”说着,一口气憋住,昏死过去。
  家人都当他已死,忙着准备后事。没想到,到黄昏时,韩世忠又苏醒过来,挣扎着说:“本已经死了,但走到半路,想起还有三事未了,又赶回来了:
  一、我一生战斗,杀人无数,虽然也是本职,但想必也有无辜被杀者,得为这些亡魂举行‘黄箓大醮’的祭奠仪式,以解冤结。
  二、我的侍妾颇多,也应有所安排:我死之后,她们有父母者,归回本家;无者,重新嫁人。
  三、曾向我举债借钱者,也不再少数。这些人过的可怜,我不希望你们再去讨债,必须将借条债卷烧掉。”
  一月之后,这三件事情全部办妥,韩世忠这才瞑目而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普通人学历史》第25章 韩世忠,靖康之耻(下篇)
抗金名将韩世忠,33载戎马倥偬,为何最后却选择出家?
岳飞被杀,韩世忠为什么没事?
漫谈纪 | 侠骨出风尘,豪情勇抗金
韩世忠平定南宋第一起政变
梁红玉击鼓抗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