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竹林伤寒论学习笔记

20211109 青竹 14 期读书会答疑内容整理 

1、老师,按书中所述,所有皮肤病和眼皮或下肢浮肿都是太阳病? 刘老师解答 :皮肤病及眼睑、肢体浮肿是太阳病的说法不妥。 太阳病为表阳证,皮肤病虽然症状表现在表,但不一定是太阳病。胡 希恕先生说过“……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里位,即 称之为里证……”。皮肤病为太阳病仅是一种,症状多有瘙痒,如症 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无汗,身痒,面色 反有热色,为太阳病,桂麻各半汤证。但皮肤病中里证,阳明病,太 阴病,厥阴病也可见到。同理,泄泻,虽病位在里,但有发热恶寒, 苔薄脉浮者,因其病邪集中反应为太阳病,亦可称这种泄泻为太阳病。 浮肿在《金匮要略》中有五水,风水,皮水可有太阳病,正、石水不 是太阳病,浮肿欲诊为太阳病,当有恶风,头面先肿,腰以上明显, 脉浮或右寸大于左寸,苔薄,无便秘等。

2、老师这书 9 页讲了三阳合病治则。但伤寒 99 条刘渡舟认为三阳 合并,用了小柴胡汤。219 三阳合病用了白虎汤。265 条写到少阳 不可发汗。但是经方里又有柴胡桂枝汤。所以对三阳合病何时从少阳 治,何时又从其他治很迷惑。 刘老师解答 :三阳合病。三阳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症状同 时出现称三阳合病。其中 219 条是以阳明里热亢盛为主的三阳合病, 症见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治以清阳明为主,用白虎汤。268 条是以少阳邪热为主的三阳合病, 症见脉浮(为太阳)大(为阳明),上关上(关脉明显),但欲眠睡, 目合则汗。此证以少阳邪热为主,治之当从少阳。另外从温胆汤治胆 虚寒不眠的反面可以悟出,此但欲眠睡为病位在胆(少阳),目合则 汗为邪热扰动。

3、老师,治从少阳这个条文不理解,可以解读一下吗? 刘老师解答 :治从少阳。少阳为枢,处于表里之间,出,可达邪于 外,从表而解;入,可驱邪于里,自肠而除(柴胡“推陈致新”)故 邪入三阳,正气偏弱,邪亦不甚者,用拨转枢机法,可解三阳合病者, 如午后定时低热,病时间时甚(休作有时)属于“血弱气尽腠理开……” 者,用小柴胡汤常收奇效。

4、可能是基础太差不能领会书中的六经合病并病辨证分析 刘老师解答 :合病为二经以上同时发病,并病为一经未罢,另经又 起。在《伤寒论》中,计有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与少阳合病,阳明 与少阳合病,三阳合病等多种形式,多见于三阳经,阴经合病及阴阳 经合病者较少(仅麻辛附汤太阳少阴合病)。并病有太阳阳明并病, 太阳少阳并病。合病并病可从症状分析入手,将复杂的症状用“拆分 法”分类,治疗则应掌握①先表后里,②里急表缓先救里,③治从少 阳,④治其偏重的原则。

5、太阳表症不解,治他经,可行吗? 刘老师解答 :太阳表证不解,原则上是先解表,“表解乃可攻里”, 但表证轻里证重,病势危急者,可据病势选择先治里或表里同治法。

6、在医案 1 中,三阳合并,谁主谁次谁先谁后?为什么用麻杏石甘 汤? 如何确定每味药在合方中的剂量? 刘老师解答 :三阳合病中,审其症状,察其侧重而治。如《伤寒论》 219 条,病偏重于阳明,故用白虎汤。医案 1 中少阳病症状见多,故 用小柴胡汤,又因头痛,无汗,身痛,只用小柴胡汤发汗作用弱,则 需配合麻黄以发汗,又因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病涉阳明,麻杏石甘汤 中石膏清泻阳明,以助小柴胡汤中清热之黄芩。 用药剂量应视症状,体质而定,很难说出一个具体数量,此即“中医 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吧,剂量大小全凭医者经验。 7、第 24 页,笔者医案五,口苦脉弦考虑少阳病,为什么选择了柴 胡龙骨牡蛎汤?仅仅因为眠差吗? 刘老师解答 :7.P24 案 5,据口苦脉弦耳鸣等症状诊为少阳病,少阳 病有多方、多法,之所以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白虎加人参汤,是 因为该患者病因、病机、病位符合此方证,绝非仅据一个失眠症状, 当然,有时一个症状能充分证明病因、病机、病位、病势、六经、方 证,也是可以的,正如仲景在《伤寒论》101 条所说:“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少阳病有提纲三证,四大主证(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另加一个“休 作有时”,无论伤寒中风(可理解引伸为一切疾病),只要有能证明 是柴胡证的证据,就可用柴胡剂,而不必前述提纲证、四大主证齐备, 我曾治一午后低热四十余日的患者,只有午后发热一个症状,用小柴 胡汤加味,一剂热退,依据就是休作有时,无太阳症状,无阳明病, 用“排除法”,排除了太阳阳明(当然更无三阴证),剩下的就是少 阳了。 我曾按“统计法”(具体方法见青竹公众号拙文《中医学习及应用八 法)统计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方证,该方在《伤寒论》中仅有一条 经文 36 个字,除去方名及无用字词,只有 18 个字描述症状,很难理 解和应用。用“统计法”总结,该方的用方标准(方证)应见:头晕、 痛,心烦不寐,口干、苦,咽干,胸胁苦满,胃脘悸动,气逆上冲, 纳呆食减,心悸,脉弦滑。该案患者所现症状与统计法所总结正相符。 故可以用此方。

8、如何理解阳明病与真热假寒证的关系?27 页 刘老师解答 :阳明病是病位在里的实热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 也,此“实”指邪气实,包括热聚阳明的白虎汤类证和燥结肠腑的承 气汤类证)。因是阳明病,故热是真(明辨六经极重要),在里实热 亢盛之时,有时在外反见寒象,最为惑人。前人有“热深厥深”之说, 《伤寒论》中也多次提到类似的情况,鲍艳举用“体内外恒定温差改变”解释,有一定道理,类似的问题还可以用“郁火”解释,郁火的 表现可以概括为“里热充斥,外无热象甚至反见寒象”,仲师治“脉 滑而厥”,用白虎汤,即是明证。在《伤寒论》第十一条中有“病人 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外,假),寒在骨髓(里,真)也……” 的论述,凡外见寒象,而脉舌无寒,虚表现,且用温补无效甚至加重 者,可考虑里真热而外假寒。

9、第 14 页,病案 3 为什么是太阳太阴,而不是太阳少阴 刘老师解答 :p14 案 3 诊为太阳太阴而不是太阳少阴,依据是胡-冯 六经体系,与经络表里相配及后世的脏腑病症概念不同。胡老将里虚 寒类疾病归属于太阴病,患者腰疼,另见恶寒乏力,口中和,小便频 数,喝完水即小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为里虚寒之象,故 归属于太阴而非少阴。同样,胡老将里实热归属于阳明病,案 6 患者 口干渴欲饮水,口苦,用益气温阳药症状上火加重,可以证明是里实 热的阳明病而非里虚寒的太阴病。

10、何为口中和?21 页 刘老师解答 :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食而知味。在《伤寒溯 源集》中,钱天来注释为“口中和者,言口中不燥渴,足见里无热邪 也……口中和,则知阴寒在里矣。”

11、书中提到的津液虚,具体指哪些症状?刘老师解答 :在《伤寒论》中无“津液虚”一词,只有“津液内竭”, “津液自和”。津液内竭为病,津液自和为复。津液内竭与所问津液 虚同义。津液内竭,不能濡润,上可见口干舌燥,如 320 条:“少阴 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 条:“少 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 汤”。此二条均为阳明腑实燥结,内耗阴津,津将亡,故需“急下之” 以救津液之将亡。津液内结,下不能濡润肠道而致便秘,故仲景立诸 承气汤,目的在消除热结津耗之因以救津液,若津竭便秘,无水舟停, 后世医家创制增液汤,弥补了仲师治法的遗缺,适用于津亏明显而燥 热尚缓的病症。

12、老师,这里用黄连 30g,量是不是大了点,苦寒伤阴,请帮忙 分析这个用量问题。 刘老师解答 :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学习别人医案,如非身临其境, 很难理解医师用量,我们学习的是他的辨证技巧和思维方式,至于某 药用何剂量,不必过多关注,用 30g 自然有他的道理,古人医案多不 标注剂量,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人“三因制宜”。用药多少,一是根据 患者具体病情,二是医者自己的经验和习惯,例如山西中医研究院几 位老中医,白清佐,王雅轩用药量极大,李翰卿,韩玉辉用药量极少, 无论大小多少却均有佳效,朱进忠治一腹满感冒,诸医治疗数年不效, 朱老治疗二十余次无功,后以苏叶陈皮甘草各一分(一分约 0.3g),3 剂竟愈。方有大小,药有轻重,总以适病为度,这也是中医的不传 之秘吧(无法言传,只能靠积累经验) 

13、52 页四逆散剂量 1:1 柴胡临床上剂量如何区别有大量柴胡解 热少量柴胡升阳中量柴胡解郁一说吗?大中小如何掌握都用多少 量?刘老师解答 :四逆散原方是四味药各用十分(等量),是仲景示人 以法,包括其他方剂,除了比例应遵循的方剂外,应根据“三因制宜” 的原则,适当增减,小量柴胡条达(顺从、升举)阳气,通常 3~5g 即可;中量多用于疏肝理气解郁,10g 可做为常规用量,临床治疗发 热体温升高,剂量通常在 12~15g。当然,地域,体质,季节诸多因 素及个人经验不同,剂量可能有一定差别。 

14、有一糖尿病患者,贫血貌。口干十分明显,失眠、纳差、便秘。 舌绛红苔薄脉弱。如何分析处方 刘老师解答 :中医诊治疾病,依据是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舌而 非西医诊断,据此患者的症状:口干十分明显,在《伤寒论》中有多 种原因,可考虑有几种可能: ①太阳病,误用火劫,阳热上灼而津伤。如 111 条:“太阳病中风, 以火劫发汗……口干咽烂……”。 ②阳明经热上扰。如 227 条:“脉浮,发热,口干,鼻燥”。③热盛伤津,津不上承。如 222 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 ④太阳蓄水。如 71,72,73,74,156 等条,均有口渴欲饮的表现。 ⑤阴虚,水热互结证。如 223 条,224 条,319 条亦有“渴欲饮水”。 症状综合分析,失眠,便秘,舌红绛,口渴明显,当是里热耗津,津 不上承的阳明病,口渴明显、脉弱、纳差宜加人参,故此患者为里热 津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 上述诸条,可概括为二大类:1.里热,津液“绝对”不足;2.或津不 亏,但不输转的“相对”不足。二者以舌、症为别:津绝对不足则饮 水自救,故渴而喜饮,舌红偏瘦,小便短少色黄。津液相对不足者, 虽渴而欲饮,但饮水少甚至水入则吐,可见小便不利而色清,舌质偏 胖大。 另外,遇口渴者需注意几种原因,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进食过咸, 西医某些代谢紊乱疾病。 

15、老师,卫气温分肉是什么意思呀刘老师解答 :“卫气温分肉”,语出《灵枢·本脏篇》,原文是: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是指卫气具有温 煦肌肉,滋润皮肤,调节汗孔开合,控制体温的作用。

16、刘老师说治小儿病,首选推拿,但是小儿推拿需要如何才能够 有提高,在临床上有明显的疗效呢?也不知道是不是手法的问题,自 己推的效果不理想,虽有效,但杯水车薪,似乎是西医治疗也在同时 起效刘老师解答 :小儿推拿穴位的选择比手法重要,首先要正确诊断疾 病,选择合适的穴位,至于手法,只要轻柔,有力,持久即可,在穴 位的选择上,宜少不宜多。试举幼儿泄泻,婴幼儿泄泻多是脏腑虚弱, 其中大便溏薄,或挟奶瓣者,为脾虚挟积,只用补脾土,推大肠两个 穴位即可,推时自指尖向腕关节方向上推各三百次,先轻渐重再轻(各 占 1/3),如奶瓣多者,首次推大肠可上下推交替(比例凭经验), 奶瓣消则只向上推即可,水泻者加运土入水,呕吐者加揉板门,腹痛 者加足三里。穴位少则疗效显著。此方法适用于大便色黄者,如色如 菜叶的青绿便效果不良。同时应询问其乳母,成人有泄泻,足癣者往 往致孩子泄泻,单治小儿无功。还有一种气滞腹痛,多见于学龄儿童, 饥饿而进食过猛后腹痛,可令其俯卧双上肢向足部方向顺势放好,医 者立于其身侧,以掌根用力自腰部向胸部方向推按,推至肩部后返回 重复再推,数次后忽然加力,听到咔哒声后即可结束,疼痛多在半分 钟之内缓解,屡用屡验,但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

17、57 页的医案 14 除了辨证为阳明病,还合了哪个经的病? 刘老师解答 :P57 案 14 除阳明病外,续诊据患者肢体关节肿痛,发 凉,无口干渴,舌淡白,苔薄白,舌体略胖的症状,按胡-冯六经归 类为少阴病,按毛进军六经方证七证二元辨证法,应归属于阳明,少 阴兼湿,郁证。 

18、所有能导致机体内外恒定温差改变的原因都可导致恶寒恶风是 否太绝对?部分高热患者并无恶寒恶风。 刘老师解答 :世界上并无“绝对”的事,只有相对的事。“绝对” 是有条件的,所谓“所有的导致机体内外恒定温度差改变的原因”是 里热亢盛而内郁,不能达表,肌表失去温煦而恶风寒,属于“郁火”, 而治疗此种病变,当“火郁发之”,不可纯用寒凉,麻,桂,羌,防 即有“发”的意义,若里热充斥内外,为阳明病,可见高热而不恶风 寒,甚至是喜凉。这种火热内盛反见恶寒的情况,前提是里热盛而不 能岀表温煦。

19、病案 13,腰酸疼腿沉,舌苔白腻湿热下注我到现在都没有理解, 因为湿热下注一般舌苔黄腻。请老师解答一下 刘老师解答 :病案 13。湿热下注,应相应的见黄腻苔是教科书式思 维,真正临床所见并非如此。该案患者手足肿胀,腿沉脚凉,左下腹 时有隐痛,苔白腻而脉沉细滑显示了太阴病湿重困阻,与口干渴欲饮 水,烦躁,舌暗红的阳明之热相合,既有湿浊,又有热邪,合为湿热而以湿为重,故见白腻苔而非黄腻苔。在教科书中,湿热,见黄腻苔, 痰热见黄腻苔,脉必滑数是一般规律,是为了教学方便,临床并非必 须如此。程门雪先生治一人咳喘多日,黄腻苔颇厚,于理,黄腻苔无 用滋补之理,程老用炙甘草汤,次日黄厚腻苔退,显露光红剥脱舌象, 他解释道,此黄厚苔为患者多日张口呼吸所致。于此可见,临床综合 分析+经验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知常达变”,不断总结探索。

名师 50 年经验总结,中医应用的 8 个法则作者:刘鸣 自十岁(1969 年)学习针灸、推拿、中医算起,已经 50 年 了。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可以说五味杂陈,蹉跎多年,经历 曲折,先苦后甜。我在书稿《三清轩医话》自序中曾写道:" 愚生逢饥馑之年,幼遭文革之乱,处贫寒之际,抱二竖之躯…… 自龆龀至弱冠,学无所专……" 。及至后来,拜师,上学, 混个学历文凭,达到技术五级,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学和探索。 俗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取得 事半功倍的效果,'’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 无穷'’。'’白首方悔读书迟'’(学医之初,走了许多弯 路,实际上是学不得法,浪费了宝贵的 20 年)。2016 年,被 山东省人社厅、卫计委、中医管理局遴选为中医师承指导老师 后,承担了培养中医后继人才的任务,自感责任重大,为使后 学少走弯路,愿将多年治学方法,汇总介绍如下,使中医发扬、 光大,以遂吾薪火相传之愿。 一、统计法 医书汗牛充栋,穷一生之精力,亦难尽读,即使读了也未必会 用。特别是古人惜字如金,往往叙述不明,给我们的学习带来 了诸多不便,例如:中医人必读的《伤寒论》,因文字简略,意理深奥,很多方剂经文只有短短数十字,使人很难准确掌握 其用方标准(方证)。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用统计法。 所谓统计法,是收集尽可能多的前人使用某个方剂的验案,将 验案中出现的症状加以统计(如同选举时所用画'’正'’字 法),多个医案中,统计出现次数最多的 7~10 个症状,即为 该方用方标准。这种方法,实际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此法经 自己统计,印象最深,记忆最牢。例如:《伤寒论》柴胡加龙 骨牡蛎汤,仲圣经文只有一条,36 个字,除去方名及无用字、 词,只有 18 个字描述症状,很难直接应用于临床。但我们将 多人验案统计后,可以发现,依症状出现多少,该方的方证是: 头晕、痛,心烦,不寐,口干、苦,咽干,胸胁苦满,胃脘悸 动,逆气上冲(即喜呕),纳呆食减(即嘿嘿不欲饮食),心 悸,脉弦滑。当然,少阳病提纲证的其他症状亦不可少。用这 种办法既补充、完善了前人叙述不足的方证,又加深了对方剂 的理解,如同跟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临床学习,对提髙自已的 辨证、选方、施治能力,很有帮助。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们无法跟随名医学习。但有志于中医 者,可以'私淑’各地名医。方法是购买某医公开出版的医案 著作,将其治疗某类疾病的医案用上法统计,可以发现其基夲 方药及用方标准。如叶天士《临证指南》中治咳嗽方法众多,其治温邪上侵,肺气不能清肃。咳嗽,痰少不爽,喉痒,咽干, 苔薄,脉细数者,常用沙参,桑叶,花粉,川贝四种药物组成 一个比较固定的基夲方,我称之为叶氏治温燥方组(吴鞠通即 是用此加减而制桑杏汤)。

在此推荐二夲书:1.江荣禧著《中 医数值诊断与论治方元》此书很有新意,读后可启发我们的思 路。2.朱进忠《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此书医案极多,但经 验不易学到,如用此法,则简单易学。 二、以脉择方(药)法 以脉择方(药)法,是利用脉诊结果 ,选择药物和方剂,最 终以脉诊的结果,决定方剂使用的方法。中医有望闻问切四种 诊法,虽然每个医家侧重点不同,或重望、闻,或擅问、切, 但四诊可以互相补充,弥补其他诊法的不足,所以,我们经常 说要'’四诊合参'’

以脉择方用药有二个内容:

1.根据脉象决定用方。 一般说来,脉大不宜温、补,脉小不宜凉、泻,寸大慎升提, 尺小勿降泻,独大者病,独小者亦病,左右同位大小不一即是 病脉,提示病位。近代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在《岳美中医话集.续谈辨证论治》一文中,曾举一例:某小儿患乙型脑炎,脉洪 数(按:此洪或误,或指起伏有力,不弱),口渴,不多饮, 舌黄而润,汗出,大便溏,高热达 40 度,认为是白虎汤证, 投予两剂而热不稍减……后忽悟:白虎证,脉洪而不数,渴而 引饮,舌黄而燥,大便不作泻。此儿是患太阳病挟热下利的葛 根黄芩黄连汤证。改方一剂热退,二剂热平而泻止。高热,脉 数,便溏,渴不欲饮,苔腻为葛根芩连汤证。高热,脉洪,便 不溏,渴饮,苔薄乏津为白虎汤证。湿挟热而非实热,最关键 的一点是脉洪与数的区别。 余在拙著《脉诊探骊》'’关于脉独'’一节中,曾举一例: 清代御医袁鹤侪之女春间作泻,先与健脾祛湿利水之药,乏效, 加重剂量仍不效,友人诊之,断为寒湿,按此治之仍不效。后 用理脾化湿兼益阴药亦末见效。再延西医治之更甚。后请太医 院院使张午樵先生诊。曰:此清阳不升所致,试诊其脉,左尺 脉虽似数,而上不及关(似短脉),此非短也,乃阳郁于下, 清阳不升之象,故迫而为泄,右关之濡,因泄致虚故也。此无 难,与以升清剂可立已,后按法治之果瘥。此病痊愈之关键在 于脉,由脉而立法,以左尺'’脉虽似数'’,而知此处为病 脉,显然为'’独'’。尺脉在脏腑为肾、肠,在部位则为下 (三指分诊三焦),上、中部脉不显见'’独'’,故证属阳郁于下,清阳不升,'’清阳不升,则生飱泄'’。由此益见 脉诊不可废也。

2.根据脉象自拟新方 教科书和文献典籍毕竟论述症候有限,所以,行医如同练挙, 只会套路,显然不行,要会'’技击,散打'’才行。近代名 医张山雷曾谓:'’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 源之递嬗,则万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清代医家 毛祥麟在《对山医话》中曾说:'’切脉,辨证,立方,为医 家三要,而脉尤重。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 我在《脉诊探骊》一书中即按此说,依脉处方,临床诊治亦是 如此。 试举一例:某妇人经水数月不行,面生痤疮,苔少尖红,尺脉 极弱。盖尺弱者,肾精极亏,冲任不足,舌尖红,痤疮者,明郁热上攻于面,法宜清上补下,标本兼顾,用二地,女贞, 炒杜仲,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当归,川芎,白芍,麦 冬,连翘,桑皮,枇杷叶,鸡血藤,鹿角胶,蒲公英,地丁, 生甘草,加肉桂少许,数剂经通痤消而瘥。 三、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于移动的物体,我们要有一个静止的参照 物,才能发现其是否移动,对中医亦是如此。 所谓比较法是将关系相同的内容,加以比较、鉴别,以发现其 异同的方法。例如:脉与脉,药与药,方与方相比较,只有这 样,才可选方用药恰到好处。 明代李时珍在其《濒湖脉学》中,论述各种脉象时先是体状诗, 后列相类诗,将相近易混的脉象加以比较、区别,使后学者更 易掌握。以该书浮脉为例:'’浮如木在水中浮(如水漂木) 浮大中空乃是芤(如捻葱叶)拍拍而浮是洪脉(状似波涛), 来时虽盛去悠悠(来盛去衰,起伏持久)。浮脉轻平似捻葱, 虚来迟大豁然空(浮大迟软,按之无力),浮而柔细方为濡(如 帛在水),散似杨花无定踪(飘浮不定)。 清代吴鞠通更是重视比较法的应用。例如,吴氏在《温病条辨》 中,首先确定病证标准,将病证、病势、用药轻重,作了详细 的比较,并根据病情轻重,酌情订立治法,选择方剂,即:条 列辨证纲领与基本治法,方药,并以此方证为基准,予以详细 的论述,对于其他方证,再以此为比较,判断其症候病势的轻 重,缓急,浅深,做到法因病立,治随证转,使辨证、论治做 到了有法可依,用药轻重、缓急有的放矢。试以辛凉诸法为例述之:吴氏首先详述了辛凉平剂银翘散的标 准证:'’太阴温病(太阴指手太阴肺,与伤寒太阴病不同。 按余之认识,若以六经辨证,此是伤寒阳明病近表且热势轻浅 者)但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午后热甚,头痛,自汗而渴,咳 嗽,脉动数或寸脉独大'’。以此为准,将患者所见症候与之 比较,如患者身不甚热而咳嗽明显,其病势较银翘散证轻浅者, 则用辛凉轻剂桑菊饮。 从该方药物组成看,其清热透表之力稍逊于银翘散。故适用于 外感风温病势较轻者。脉浮洪,苔黄,渴甚,大汗出,面赤恶 热者,其热势又胜银翘散一筹,所以,虽然仍以辛凉一法为治, 但辛凉重剂白虎汤方药寒凉之性远胜于银翘散。微渴、渴、渴 甚与身不甚热、身热午后重、面赤恶热三者相比较,其病势有 轻重之殊,经过比较,故治法亦有轻重之别,此处所谓轻重, 均是与辛凉平剂所立标准相比较、对照。平者,常也。常即为 参照、比较之标准四、拆分法 对于复杂的病症、方剂,可以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是对 病症复杂者,进行分类、归属,以达正确诊断的方法。某病可 以由几组证状组成,如太阳阳明合病(如麻杏石甘汤证,桂枝 加芍药汤证等),少阳阳明合病(如大柴胡汤证,甘露消毒丹证)这样,对于准确的辨证诊断,选择合适的方药极有裨益。 找中医,人们都愿找老中医,这是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可以辨 出二个以上的多个证,而这种多个证同见的情况临床最常见, 能否辨清同时存在的多个证候,也是检验一个医师诊治水平高 低的标准。 学习方剂,同样可以应用拆分法。某些方剂组成极复杂,看似 淩乱,用拆分法将药物按功效分类,可以看出药分几组,适用 于什么样病证试举一例:东垣清暑益气汤,单纯看方名,很 多人或不会使用。如果将药物拆分,则用于治疗多种心脏疾病, 均可収取佳效。第一组为生脉散、当归补血汤,益气养阴,补 血扶正。第二组用二术、青、陈皮、神曲、炙甘草健脾和胃, 行气,止泻,除胀。升、葛升举阳气且可有引经作用,泽泻利 水消肿(心衰往往足肿),黄柏清热止泻。

所以,我治多例心 悸、气短似喘、汗多、纳少、便溏、足肿的病症,均收佳效, 包括西医诊断的二、三尖瓣返流、心衰、预激综合征等。 五、反推法 学中医,我们常讲'’悟性'’。读书要得其题外之旨、弦外 之音,例如:《伤寒论》第 34 条:'’太阳病,桂枝证,医 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 芩黄连汤主之'’。从此段经文,我们可悟出:1.太阳表证尚未解,不可攻下。2.脉促者,表证(太阳病)未除,尚有外解 之机。3.因喘而汗出者是汗出为主,喘反为次。2002 年曾治满 州里患者郑某,心肌炎,心律不齐(似可理解为'’脉促'’) 面部痤疮(头,面之邪在太阳,),腹泻(虽非误用攻下,利 遂不止可理解为便溏),气短胸闷(状似喘),皮肤油性,分 泌旺盛(可理解为喘而汗出之汗出)。三剂诸症減轻,再进七 剂而痊(西医检查亦已正常)。 再举一例,《伤寒论》第 24 条谓:'’太阳病,初服桂枝汤, 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太阳 病,桂枝汤证,方证相符。(从却与桂枝汤则愈可知,此方所 用无误,若是方证不符,岂有再服则愈之理)方证相符,不应 当服之而使症状加剧(观一反字可知。烦者,剧也)。 若见方证相符却症状加剧者,非药不对证,乃邪甚络阻,病因 药激使然,礕如极热之锅,骤加凉水,则热气上蒸 ,邪未入 里,釜底抽薪显然不宜,先以針泻经脉邪实,则其症可缓,继 用桂枝汤则愈。1989 年曾治一患者,舌尖红赤溃烂,心烦疼痛, 午时剧,溲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数,寸大,用清心泻火法, 二剂疼痛更剧。再审其证无误,乃以此条经文为指导,按压心 经压痛点针刺,更以梅花针叩刺厥阴俞,针后加拔火罐疼痛立 缓,剩余之药再服一剂即痊。六、归纳法 归纳法是将某种病或某医治疗某种病的个人经验加以整理,以 达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极常用,在临 床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中医大家祝谌予先生曾撰文: 《权衡病程病势,妥施宣降润収》。 他认为诸般咳喘,治疗可归纳为四个基本法则: 即“宣”→“降”→“润”→“收”。 其体会是:这四个法则,次序前后不可颠倒,但也不可截然分 开。相邻二法可以同用,但要分清主次。宣、降、润、収四法, 用于咳证的各个发展时期。(基本是治咳嗽的先后全过程)上 海黄文东先生在治咳嗽时,归纳了'’宣肺、温肺、清肺、润 肺、肃肺'’等方法。可以说,他们归纳的治法,即是中医治 咳嗽最基本的方法,我们掌握了这种归纳法,可以根据病人的 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药就可以了,这种方法比教科书易记 易用,熟练地运用此法,可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即咳嗽可治,哮喘能疗,其他杂病也可灵活借用。 在药物研究方面,也可以用归纳法。例如:日夲医家吉益东洞, 邨井杶在《药征及药征续编》中,根据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 辛汤、麻附辛汤、大黄附子汤、桂姜草枣黄辛附汤(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中仲圣用细辛的经验,将细辛的使用指标归纳为: '’其咳者,上逆者,胸满者,胁痛者,心下坚大者,胸胁心 下宿饮仃水而所致也。用细辛则水饮去而其证已,可以见其所 主治也'’。 七、演绎扩展法 演绎法就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 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举例通俗点讲就是:1.肺开窍于鼻 →2.鼻衄是血自鼻出→3.鼻衄是肺有病的表现。《医学传心录. 病因赋》谓'’吐血出于胃腑,衄血本乎肺经'’。 我们在临床久了,随着病人的增多,遇到的疾病会越来越复杂, 很多疾病不仅没见过,恐怕今生再遇到第 2 例都困难,教科书, 文献资料,各家著作也不会面面俱到。此时,对'’书到用时 方恨少'’这句话,你可能才会有深刻地体会。'’人之病, 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如果不能为患者解除痛苦,有 责任心的医生会有深深的愧疚感。 要提高自已的诊治水平,除了刻苦攻读中医经典著作外,还要 渉猎其他知识。'’功夫在诗外'’,如果仅満足于会开个处 方,就象岳美中先生《医有五等》一文中所说的初等,二等医 生,永远成不了入细医生。我在学校讲课和师承教育带教时,要求学生业余时间读读《福尔摩斯探案》,此书运用演绎法破 案,观察、推理对我们临床辨证、分析极有帮助。

举个例子: 每天満负荷的工作,病人众多,平均到每个患者只有 10-15 分 钟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反应要敏捷。曾有一患者找我看病, 一进门我就说:你胃不好,还没吃饭,现在病人多,不忙着看 病,你先去吃饭吧。众人很惊奇。其实,这是看了《福尔摩斯 探案》后,运用演绎法的结果,就象魔术一样,告诉你演绎推 理过程以后,你可能认为太简单了:唇周色白,显然是刚做完 钡餐检查,以时间推算,只能做上消化道检查,全胃肠肯定查 不完。胃病需要空腹检查,唇白是刚喝过钡剂,如果吃过饭, 钡剂之色就不会有残存。这样一推理、演绎:看病,检查→胃 病才需钡透,空腹检查→时间短(早上刚上班)唇周白色(刚 喝过钡歺),不就是'’禿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吗? 《沈绍九医话》中有一奇案:吕某,男性,年廿余岁,患失血 咳嗽,发热,脉虚数而芤,吐出为白痰,须臾变为赤色,延请 数医,均不识此证。沈老用演绎法分析,辨证。取炮干姜三钱, 炙甘草二钱,炒白芍三钱,莬丝子三钱,淫羊藿三钱,鲜藕三 两,童便一杯(兑入)服后病情好转,仍宗原方加减调治而愈。 试析之:此案吐出白痰,貌似寒证,但须臾则变成赤色,则非 单纯寒证,色赤又似咯、唾血。先以痰白而论,章次公医案中 有句话:痰'’白为寒,粘为湿(咳喘门,叶女案)'’,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医学传心录.病因赋》谓: '’痰涎血属于脾脏,咯唾血属于肾经'’。从此可知,该证 与脾肾有关(病位)。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 是谓血"。水谷之精必得阳气温煦(受气、变化)方可变为赤 色之血,今白痰吐出须臾得天之阳气始化为赤色,可推测体内 阳气不足,为里虚寒证(病因)。所以,欲治此症,须温补脾 肾。故用甘草干姜汤温脾肺之阳,菟丝子、淫羊藿补肾助阳。 二组药物以治其夲,白芍、鲜藕、童便以止血护阴,并且可防 姜、藿助阳动血。可谓标本兼顾,面面俱到。 辨证论治所辨之'’证'’有四个内容:病因、病位、邪正、 症状。由上案可以看出,沈老确实为运用演绎法的髙手。近代 宁波名医范文甫亦是运用此法的高手,玆举一例:某患者双目 红赤,先延眼科名医姚和清诊,经治周余,未见进退。再询知 有内疾,推荐范诊,范文甫断为肺火上蒸,拟用麻杏石甘汤, 三剂而愈。

其思路亦是演绎扩展法:人是有机整体→白晴属肺, 红赤为热→目赤虽在眼,但应清肺泻火。余曾治白晴溢血证: 目赤如胭脂,无痛,时感痒热,苔黄,脉洪大,两关尤甚,辨 证思路是:白睛属肺,红赤为火,两关脉大,为肝,胃之火上 冲肺金。宜清肺胃泻肝火,凉血明目,(实则泻其子,泻肺即是泻胃)药用:桑皮、叶,地骨皮,丹皮,生地,沙参,麦冬, 龙胆草,菊花,茜草,草决明,生甘草。二剂而愈。 又治某小儿目劄(眼睑频频眨动)多名中西医施治无效。余诊 之,三剂而效,再五剂而痊。辨证思路亦是运用演绎扩展法: 眼睑眨动者,上动下不动,正合《周易.观卦》之象,考观卦 者,上巽下坤而成,巽为风,主动。坤为地,主静。上多动者 风有余也。眼睑者肉轮也,脾胃也。此患病位在肝胃(患者常 食积呕吐),病因为阴虚风动,邪实正虚(阴虚湿热积滞)。 根据病因、病位、邪正,选方为甘露饮。 八、提炼法 所谓提练法,是将治疗某种疾病的多个方剂综合分析,找出治 疗此病基本规律的方法。秦伯未先生可谓运用此法的高手。其 所著《谦斋医学讲稿》中,《感冒论治》一文,从众多的治感 冒有效方剂中,提练、总结了'’疏表,清热,宣肺,兼治'’ 四个基夲治法。在《水肿病的基夲治法及其运用》一文中,找 出了'’发汗,利尿,燥湿,温化,逐水,理气'’六个基夲 治法,并将六种方法分为直接消水退肿和间接消水退肿二大类。 这种方法与临床实际更吻合、实用。经提炼法总结、找出的治法,反过来可以检验处方用药是否合 理,中医治某种病可能出现十医十方的情况,只要不违背基夲 原则,这十个方可能都有效,只是哪个方更贴近病因、病情, 这个最妥善的处方即是我们追求的首选方,有经验的中医往往 考虑的比较全面,所以他的疗效也就会高于他人。学力(不是 学历)深厚,经验丰富的人,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提炼了中 医丰富内容的精华,形成了自已的风格、特色,往往用最简单 的方药,解决最复杂的问题,没有大方、贵药而収到了'’四 两拨千斤'’的奇效,成为了岳美中先生所说的'’入细医生 '’和'’最上等医生'’。 医案举例 以上介绍的八法,只是我常用的部分方法。在临床应用时,可 以数法并用。玆举一例:费绳甫医案:蒋瑞生,初病胸脘觉冷, 口多痰沫皆冷。医用二陈、平胃不应,用附子、理中,其冷更 甚,饮滾水尚不觉热,粒米不进,已经六日,势濒于危,求治 于余(指费绳甫)。诊脉沉细而弦,此胃有蕴热,煎熬津液, 化为痰涎。误认胸脘觉冷、口多冷沫为虚寒,用辛热通阳,反 助火劫阴,胃阴将涸,故粒米不能下咽也。治必淸胃热,养胃 ,使热去津生,胃气宣布,则涎沬自消。药用:天花粉三钱, 川石斛三钱,北沙参四钱,大麦冬三钱,大白芍二钱,生甘草一钱。服三剂,冷涎已减,饮食渐进,十剂涎沫全无,知饥能 食,继进原方加大生地三钱,十剂即康复如初。 这里,费氏运用的是反推法和演绎法:有经验的老中医,到了 晚年,往往就是那一、二十个方子,既无奇方也无贵药,平淡 之中收奇效。俱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 对费氏案分析如下:胸脘觉冷,口多痰沫皆冷。状似里寒,但 '’医用二陈、平胃不应,用附子理中其冷更甚'’。可知痰非寒(反推法)。脉沉细而弦,'’沉脉主里'’,细则阴 伤,弦者肝旺,土衰肝必旺。此患见于屡用温燥之后,粒米不 能下咽,为胃热津伤(胃喜润恶燥,久用温燥伤阴→阴伤则干 →食难下咽,土衰则肝旺。演绎法)。 再举一例:夏应堂医案。冬温歧视。青年男子张某,患冬温病。 延某医诊治。初起用解表,继用养阴,因病势不退,再用荆防 发表,一身大汗之后,发生歧视,即据《内经》'’经散则视 歧'’之说,投大剂滋阴补肾药……病仍无起色,夏氏乃据《内 经》'邪其项',’邪其精'之说,认为歧视有邪盛、正虚二 方面原因(归纳法)。今服补药不效,当从驱邪着手(反推 法)……乃据《伤寒论》'伤寒六七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宜大承气汤’之文,用轻清泄热,肃肺制肝法,……用沙参,花粉,桑叶,白薇,银花,连翘,竹茹,热退岐视亦瘳(演绎 扩展法。全文见《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秦伯未先生曾说过,学中医是活到老,学到老,最后感慨道'’ 学不了'’。以上所谈,只是个人的点滴体会,供大家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新理会《伤寒论》第123条
读方与用方(61)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论10太阳病33至42麻黄汤症小柴胡汤证
[每日学伤寒}
无忧山论医集之六:温病与伤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