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层微课堂-四诊之望诊







导读

本讲以面诊之“红色”为主题,将“红色”所主证的中医术语形象通俗化,结合条文,并与病例相结合,会带给大家什么样的感受呢?


分享地点:基层中医之家

分享时间:2017-10-12

分享医生:湖南省宁远县关松中医馆 关松


进入今晚的主题,“红”色,红色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是最熟悉的颜色,素有中国红之称,也代表着喜庆、热闹和祥和。更有我们常常听到的形容面部红色的成语--如:面红耳赤,满面红光,齿白唇红,面若桃花等等。又在我们中医的术语里,经常讲到的满面通红,面红如妆,那么,我们从前面这几个比较熟悉的词语中,如果从中医望诊的角度来看待,这里面又是不是也有“主色”、“客色”、“病色”呢?



齿白唇红、面若桃花--是主色--就是本人素来的面色和肤色。

面红耳赤、满面红光--是客色--就是随着环境的改变,人的面色和肤色都会相应地变化。

满面通红、面红如妆--是病色--相对主、客色而言,就是一种病色。

现在,和大家一起学习红色所主的主证:

红色--主热证(实热、虚热)、戴阳证;

红色(赤色)在五脏中对应心,为暑热之色,其中心与小肠相表里,亦为小肠、心包络之色。在“相气十法”中,有微、甚分虚实,红色又以主热证为主,所以讲红赤甚则为实热,红赤微则为虚热。



01
满面通红——主实热


满面通红--从字面意思来讲,很好理解,就是整个面部都是红色的,也如开始所讲的,面红耳赤,这种红赤色,颜色看起来是比较深的,很多人在喝酒后的面色就很典型。这种红色,在临床中较多见于外感发热,这种热又为阳盛之热,多在小孩外感时较为常见;肝阳上亢的头痛头晕,或见于高血压病,都常见到红色;这种红赤色,实为血色上荣于面,气血因为热盛使面部血液循环加快,血管充盈所表现出来的红色。所以在临证时,见到这种红色时,基本可以考虑为热证。

有一首著名的方剂,叫镇肝熄风汤主治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喎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脉弦长有力。

在这个方的适应症中,有一个典型的症状:“面色如醉”,本方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化风;实为肝肾阴虚于下,其中肝阳上亢而化风的症状更为明显,这种病我行医开始的几年用本方治的比较多,当然这几年也在用此方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化风的患者,一般是见到满面通红(也就是面红如醉),脉弦长有力者,用此方降血压的效果是很多方法无可比拟的,很多类中风,也就是即将中风的患者都有应用此方的机会。

病例1

李某某,女,45岁,2017年4月5日诊,腰腿痛近期加重,近几天劳累后右大腿疼痛加重,面色泛红,血压160/100。口渴,晨起口苦,二便可。脉双弦,舌质黯淡红、中无苔、两侧稍厚。

辨证为:少阳郁火,阳明瘀热。

处方:红天麻15g、双勾(后下)20g、桑寄生30g、怀牛膝15g、杜仲15g、炙甘草15g、黄芩12g、白芍30g、地龙10g、红花6g、续断15g,7剂。



二诊时腰腿痛明显好转,血压恢复正常,后续以上方稍做加减服用月余,腰腿痛基本不明显,近半年来常测血压皆正常。


另外,在《伤寒论》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48条的“面色缘缘正赤”,23条的“面色反有热有色”,热也就是红色,都表现为满面通红的症状,这两条都是阳气怫郁,也是怫郁在面、在表,这种就是一种表热,表热出不来,表现在面部,就可以见到面部发红。治疗上也都是用发汗的方法,至于是小发汗,还是常规发汗,就要看其病机而定了。比如48条,“若发汗不彻,不足言........”,就是发汗不到位引起的各种症状,其中有不汗出而烦燥等,这种症状就要用大青龙汤来发汗,才会对证。

还有: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这个“面合色赤”,也是与48条的“面色缘缘正赤”一个意思,仍是要出汗而汗出不来,仍然是用小发汗之法,这个条文也提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当先解其表、再攻其里;

这种面色通红或泛红,临床见于发热为主诉的患者是相当多的,大家稍加留意就会看到很多,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还有一种面色红黯,也就是面色又黯又红,看起这个面色有种结实状,也不象虚证,而是实证,这种面色所反应的多为气机郁滞,瘀阻化热,治疗多以活血化瘀,理气解郁为主。



02
面色微红或午后颧红——主虚热


开始谈到了红赤甚则为实热,红赤微则为虚热。如果两颧潮红妖嫩,则多属阴虚火旺的虚热证,特别是久病的虚弱病人,午后见面部、两颊、颧部发红者,这种红色多属阴火,临床上是不能以实热而论治的,更不可按伤寒表证来发汗,临床当注意。

对于这种红色,相对满面通红的红色,其色红不很明显,看起来有种淡淡的感觉,或似红不红,而在午后固定出现的红色,其颜色相对又较红一些,但这种红色与面部的整体来讲,又不是很相符,从整体面色到局部的红色,再通过其他四诊的采集,判断其是虚、是实,还是容易分辨出来的。


病例2

骆某某,男,2017年4月6日诊。

患者春节前因事与家人争吵后,即开始出现胸闷、心悸,在县医院及到省城医院检查并治疗效果皆不明显。

来诊查:面色微红以双颧部明显,总面色偏黯黄,舌质胖、红嫩,苔薄,脉结、偏弦,左寸沉,脉率约20分钟停一次。心电图示:偶发房性早搏(偶三联律),劳累及休息不佳后易发作。余无异常。

辨证为:心阴阳两虚,心脏失养。

处方:炙甘草15g、 生地48g、桂枝10g、白参6g、生姜3片、CW阿胶2包、火麻仁15g、麦冬15g、大枣4枚,6剂。加酒同煎。



药后明显好转,继以原方改免煎颗粒服用三月余,至今稳定,脉正常。


这个患者的面色微红而以颧部明显,从四诊合参来看,就是虚热导致的嫩红色,又见脉结代、心动悸,故以心阴阳两虚论治,从整体面色来看,面色偏黯黄,而又现微红色,也可以体现出虚中有火之象。但是治疗上,必以治虚为基础。

我们群内大多是学西医出身的,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的二尖瓣面容应该都比较熟悉,表现为面色黄而浮肿,面颊暗红,口唇青紫,舌色晦暗,心慌气短等。这种二尖瓣面容也是风心病的一个典型特征,我们从中医角度分析,基本上也是以虚为主,或虚实夹杂,虚多以心的气虚、阳虚为多。



03
面红如妆——主虚阳上浮(戴阳证)


面红如妆,通俗地理解就是如在面部化了妆一样,而这种面部的底色或者说本色,与红色也是极不相配,多见于久病或重病患者,见面色苍白,或萎黄无泽,却时而出现面部红色如涂了胭脂似的,此红色看起来不艳或带白色,而且部位不定,时而变换位置。

这种面色,就是我们临床中常说到的“戴阳证”,又称之为虚阳上浮;这是一种真寒假热的危重证侯。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伤寒论》中相关条文: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66、下利,脉沉而迟,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 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从这两条来看,都是身体里面虚寒之极,症见下利清谷,甚至手足厥逆,到了危及生命之时,反而出现“其人面赤”,这就是一点点的残阳了,这里面的病机就是阴寒内盛,逼迫已虚之阳气在外在上,也即阴盛而格阳。

虚阳浮越和阴虚阳亢也都可以出面色泛红,虚阳浮越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于上;阴虚阳亢则是真阴不足,津血亏虚,阴不敛阳导致阳气浮越于上;虽然都为虚,但一为阳虚,一为阴虚,临床上都是我们要注意区别的。

面红如妆这种面色,我见的较少,也没有实际治疗案例,但在临床中是需要去注意和鉴别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面诊
中医面诊白色主病
王鸿谟:面部的红色——心脏色部
看面识“病”——中医望诊那些事儿
脸色和斑点竟隐藏这些身体秘密
观颜察色—五色主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