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玉及拍卖价格参考


高山而仰止,玉美而众敬,水清则玉润,玉琢则动灵。中华得沃土,瑰玉出东方,冰雪亿万载,以德传世情。如今古玉拍卖得风得水,展示了许许多多的高古玉精品,拍价也可圈可点,显示了高古玉器的高尚地位,令人属目。笔者唯玉最爱,愿陆续将今年上半年收集的古玉拍品整理为集,以飨好玉之友。

西汉 玉谷纹环  9.4cm  1,062,500 HKD

青白玉,玉质莹润,玻质感强。褐沁,局部有朱砂沁。双面细密穀纹,琢刻精细,抚之有刺手感。内缘外廓均有刃部。


西汉 玉谷纹珩  17cm   137,500 HKD

  青白玉,褐黄沁,局部鸡骨白,抛光细腻,有玻璃光。生坑玉器,略有土沁。四边起廓,较为锋利。两面佈满细密穀纹,外廓有数组对称脊牙,背中有一细孔,单面钻。


战国 玉谷纹环   10.7cm   525,000 HKD


东汉 玉螭虎纹璏  7.3cm   175,000 HKD

  白玉,局部鸡骨白,玉质莹润,抛光细腻,有玻璃光。璏面高浮雕一隻扭曲盘卧的螭虎,并以简洁流畅的阴线刻表现细节,另一隻小螭虎从璏面左侧钻出,与之两两相望,典型的东汉双螭虎形象。两簷均向下浅浅弯曲,底面有褐色铁沁。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璏,剑鼻玉也。」 剑鼻是指剑鞘上供贯组带以悬繫之处,因此玉剑璏即指安于剑鞘外的玉製剑扣。这种璏式佩剑法在中国的东周两汉时期十分流行。


西汉 玉弦纹璏   6.4cm  87,500 HKD

  青白玉,褐黄沁,玉质莹润,局部钙化呈鸡骨白。璏面饰两道凸弦纹,製作规整。据孙机先生对剑璏的分型分式,此造型属「双簷璏」型,两端出簷,但只有一端簷微卷,详见孙机,〈玉具剑与璏式佩剑法〉,《考古》,1985年第1期


战国 玉夔龙纹饰  4.3×3.8cm   106,250 HKD 

   长方体玉佩,一半钙化呈鸡骨白,一半为青玉,有褐沁,玉质莹润,抛光细腻。四边轮廓起节,中间有孔,孔内遗留对钻台阶。玉佩两面浅浮雕龙首蟠虺纹,琢工细腻,阴线刻细如毫髮。此类造型的玉佩源自西周的「堵头」,即项饰或组玉佩中挂于颈后,相当于链扣的部件。考古出土的堵头造型各异,有系璧,动物型,几何形等,中间皆有圆孔,为固定丝线而用。


西汉及战国 玉谷纹剑首及玉兽面纹璏  4.2cm、5.8cm  375,000 HKD


玉穀纹剑首,青白玉,玉质莹润。外区穀纹,中区微凸,阴线刻四组涡纹,中心圆孔后钻,纹饰被破坏,背面为纳剑柄的沟槽和小孔。该玉剑首流行于秦汉之际,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八件,可知中间完整的阴刻纹饰应为四组涡纹和细密菱格纹,见《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 玉谷纹环  8cm  275,000 HKD


西汉 玉豚一对  10.6cm  937,500 HKD

   两汉至六朝多作玉豕,棱角明畅,卧伏而陈,为日用及随葬玉作之大类。此类玉豕以寥寥数刀深刻而成,其技谓为“汉八刀”,长鼻下有两孔,通至尾脊,或止于尾上,有如此对。玉豕之用犹待推敲,然墓葬出土见例浩繁,此物多持于墓主人手中。


或商 玉环  13.3cm    162,500 HKD


战国 玉龙形佩两件  14.8cm、16.5cm  81,250 HKD

  青玉,含黑斑点,局部鸡骨白。玉质透光,未作打磨,表面乾涩。龙身作S形波浪式扭曲状,头冠、胸鳍、尾翼分叉,迂迴勾转,造型生动。双面工,龙眼作椭圆形阴线刻,龙身佈满阴线刻勾云纹。龙背中间单向钻孔,用于繫挂。

   因材施形,造型各异的S形龙佩,打破了西周以璜佩为主的造型传统,为东周的组玉佩带来新兴的审美意识。这类龙佩出土地域广泛,数量较多,经常成对製作出现,是东周贵族阶级的重要礼仪佩饰。


或新石器时代良诸文化 玉棕形管及玉环  7.6cm、10.6cm  812,500 HKD


战国及汉 玉涡纹璧、玉涡纹珩及玉龙形饰  20.4cm、14.4cm、17.3cm  68,750 HKD


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或商 玉刀  27cm  150,000 HKD


汉 玉螭虎纹璏  9.7cm   250,000 HKD

   青玉,佈满白色钙化璊斑。璏面高浮雕一对子母螭虎,大螭虎身体细长,呈S形弯曲葡匐,长尾回卷,以简洁阴线刻表现细节,另一隻小螭虎盘卧左侧,与之相望,同类型剑璏流行于两汉时期。


战国至西汉 玉涡纹璧   16.4cm   40,000-60,000 HKD

西汉 玉蒲纹珩  16.3cm  81,250 HKD

    青白玉,浅褐沁,局部鸡骨白,抛光细腻,有玻璃光。生坑玉器,土沁严重。四边起廓,两面浅浮雕细密蒲纹,外廓有数组对称脊牙。珩背中有一单面钻细孔。这种形制的大玉珩在战国中晚期已有出土,后一直延续流行至汉代。广州南越王墓左夫人、泰夫人出土的两套组玉佩中,类似的大玉珩悬挂在组玉佩中的最下端。


宋 战国式玉索纹镯  7.9cm  500,000 HKD

春秋末 玉双龙首珩   7.6cm   125,000 HKD

   璜佩在西周的多璜组玉佩中,通常以两端钻孔,凹弧向上的方式佩戴;而发展到东周两汉时期,则以中间穿孔、两端朝下的方式佩戴,这样的玉佩称之为「珩」。

  青黄玉,玉质莹润,龙首两端钙化呈鸡骨白。双面工有别,一面浅浮雕蟠虺纹,雕琢细腻,另一面阴线刻勾云纹,纹饰流畅。两端为龙首,中间以綯索纹将纹饰分区。


新石器时代至商 玉镯形器及玉环  12cm、5.9cm   68,750 HKD

或商 玉鹰形笄   5.5cm   562,500 HKD

    青玉,玉质滋润,局部褐沁。圆柱体,顶端为鹰首,浅浮雕头型五官,羽翅以简洁的阳起线表现,腹部单面钻孔,笄尾收细。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鹰形玉笄,多为长10公分以上的细长体,前端爪足隐现,。然而,这种鹰形玉笄延续至商汉时期,尺寸较短,装饰有异,与本拍品造型相仿的玉笄出土于河南淮阳冯唐村商墓,以及安徽庐江叶屯汉墓


汉或更早 玉环及玉玦  5.8cm、8.3cm   25,000 HKD

汉 玉塞  5.8cm   10,000 HKD

  应为肛塞,九窍塞之一,意护墓主永世不朽。


或西汉 玉龙形觽   9.1cm   37,500 HKD

西汉 玉兽面纹璏  8cm  52,500 HKD

或新石器时代 玉斧  10cm   125,000 HKD

战国 玉带钩   10.5cm、9.4cm   30,000-50,000 HKD

战国末至西汉初 玉勾连云纹环  9.5cm    325,000 HKD

青白玉,褐沁,钙化呈鸡骨白,玻质感强。双面工,全器勾连云纹,琢磨精细。


西汉 玉兽面纹璏   9.5cm    137,500 HKD

青白玉,玉质莹润。黄褐色沁,沁色斑驳,部分呈鸡骨白。璏面细阳线雕刻出兽面勾云纹,纹饰细腻。 据孙机先生的分型分式,此剑璏属成熟期的「双卷簷」璏,扁管中空,以穿剑带。


或西汉 玉勾连纹珌  6.3cm  93,750 HKD

战国至西汉 玉螭龙纹珌  6.4cm   93,750 HKD

    青玉,玉质滋润,局部褐沁。圆柱体,顶端为鹰首,浅浮雕头型五官,羽翅以简洁的阳起线表现,腹部单面钻孔,笄尾收细。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鹰形玉笄,多为长10公分以上的细长体,前端爪足隐现,见《肖家屋脊》。然而,这种鹰形玉笄延续至商汉时期,尺寸较短,装饰有异,与本拍品造型相仿的玉笄出土于河南淮阳冯唐村商墓,见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以及安徽庐江叶屯汉墓


东汉 玉螭龙纹璏  6.6cm   75,000 HKD

西汉 玉蚕纹环  7.8cm   400,000 HKD

明或更早 玉勾连谷纹璏     9.4cm  37,500 HKD

或战国 玉龙形佩及玉夔龙纹玦  4.3cm、10.5cm  30,000 HKD

西汉 玉蝉  6cm  50,000-70,000 HKD

   青玉,色纯润泽,抛光细腻,大面积钙化呈鸡骨白。玉蝉双面工,简洁爽利的阴线刻,淋漓生动地表现五官、羽翅和腹部,俗称「汉八刀」工艺。

   汉代「视死如生」,盛行葬玉,即专门为保存尸体而製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塞、玉琀(多作蝉形)和玉握(作璜形或豚形)四类。在古人心中,蝉栖于高枝,饮甘露而生,寓意高洁;蝉亦能蜕化不死,往而复生,因而成为汉代葬玉的重要种类。作为口琀的玉蝉没有穿孔,这在考古已有证实。


西汉 玉谷纹环  3.8cm  125,000 HKD

  青玉,钙化严重。双面饰穀纹,颗粒饱满,抛光圆润。内外缘起廓有刃部。尺寸较小,又称「系璧」,用以杂佩中的组成部分,或悬挂在腰带上作为随身装饰物。


战国末至西汉初 玉兽面纹璏  4.1cm   62,500 HKD

   青白玉,通体铁红沁,抛光细腻。据孙机先生对剑璏的分型分式,此造型属较为早期的「无簷璏」型,扁管中空,以穿剑带,璏面浅浮雕兽面蟠虺纹,间有细密阴线刻,纹饰精美。兽首延伸的侧面浅浮雕一口狰狞兽牙,另一侧简意琢出兽尾部分,纹饰设计意趣横生。


或战国 玉夔龙纹管  10.4cm  350,000 HKD

  白玉,通体褐红沁。管状中空,两面对钻,中间会合,孔径一大一小。玉质莹润,抛光油亮。纹饰分四节,每节四组方框,内浅浮雕夔龙勾连纹,均有阴线刻龙眼。


汉 玉兽面纹璏  10.3cm   162,500 HKD 

春秋末年 玉涡纹环 及玉夔龙纹玦两件、玉环形佩及玉勾连纹剑格等另外四件古玉  5.8cm、3.9cm、5.2cm、11.5cm    106,250 HKD


公元前2000至1500年或内蒙古夏家店文化 玉勾云纹佩  8cm  150,000 HKD

  青玉,含黑色杂点,部分鸡骨白沁。透雕,器表为瓦沟纹,四周有刃缘。勾云形造型,下端饰三对尖牙,两旁各饰一对,兼具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勾云形佩和兽面形佩的造型纹饰。


清或更早 青白玉勾纹牌  8.4cm  37,500 HKD 

清十八至十九世纪 褐青玉双龙纹牌  9.5cm    56,250 HKD

或明 青玉螭龙纹璏  7.6cm   106,250 HKD

新石器时代 或良诸文化 玉棕  6.4cm   137,500 HKD

新石器时代或齐家文化 玉棕  12.7cm  350,000 HKD

新石器时代 玉璧  16cm   250,000 HKD

战国 玉蚕纹长方?? 及 明或更早 玉蚕纹环环:「玉廿九」字   6cm、4.3cm  125,000 HKD


新石器时代 良诸文化 玉龙首环饰  4.6cm  1,062,500 HKD

   青玉,有白色果冻式包裹物,部分石英晶质,褐黄沁。整器为圆环形,厚薄不均。外侧面浅浮雕龙首,耳、眼、嘴隐约突出,与圆环构成首尾相衔的龙形态。这种龙首纹出现于新石器时期良诸文化玉器的早期雕刻,主要琢製于圆形环、玉镯外缘,相类考古出土品可见浙江余杭良诸文化遗址。


或商 玉铲形佩  6.7cm  250,000 HKD

或汉 玉蚕纹璧 及 清 玉棕  11.5cm、5.3cm  350,000 HKD

战国或西汉 玉勾连谷纹璏及玉蚕纹环  6.9cm、4.2cm   175,000 HKD

明末至清初 玉兽面纹璏  10.3cm  30,000 HKD

新石器时代或齐家文化 玉三璜联环  13cm   93,750 HKD

玉剑格、玉珩及玉钺  4.7cm、12.3cm、10.4cm   30,000 HKD

西周 玉璜 及西周以后玉蝉、玉椎形饰  6.3cm、7.3cm、6.6cm  37,500 HKD

或汉 玉蝉  6.7cm  52,500 HKD

或新石器时代 玉璧 及 新石器时代以后 玉钺  16.5cm、21.8cm   37,500 HKD 

汉 玉兽面纹璏  7cm  125,000 HKD

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 玉璜 及 或西周 玉棕  12cm、6.1cm  250,000 HKD

春秋 玉夔龙纹环 及 汉 玉蚕纹  3.8cm、4.2cm  350,000 HKD 

战国 玉谷纹系璧  3.5cm  250,000 HKD

   白玉,玉质莹润,内含白色絮状包裹物。边缘起廓,内雕细密穀纹,琢磨精细,双面工。尺寸较小,应为系璧。周缘有褐黑色沁。


战国末至西汉初 玉韘   5.5cm  50,000 HKD  

  古代骑射工具,开弓扣弦时护指之用。考古所见最早玉韘,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中空筒形,套于拇指使用。东周时演变为食指用韘,造型立体,中孔纳指,指肚勾紧舌形斜坡,一侧有扳突,录于徐汝聪,《楚韘》,《江汉考古》 2014年第5期,页46-62。从西汉开始,玉韘逐渐向韘形佩演变,造型扁平,中孔缩小变形,周围多透雕,逐渐从实用器转变为装饰佩戴。


或西周 玉棕 及 明或更早 玉龙首珩  4cm、9.3cm   175,000 HKD

明末至清初 汉式玉螭龙纹带扣  5cm   325,000 HK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人说天津博物馆的玉没看头?我笑了!
古玉界:香港嘉德中古明清古玉成交记录
中国高古玉上的螭
春秋古玉器图鉴
元代玉器:自由奔放,别开生面
中国古玉器与玉文化(五主要古玉器的演变与时代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