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识 | 史前美术——新石器时代的雕塑艺术

拟形陶器与陶塑艺术


陶塑艺术在制陶工艺产生后不久出现。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塑作品,有河南密县莪沟北岗出土的陶塑人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猪与陶羊,北京平谷上宅出土的陶猪头等。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陶塑作品,多属工艺装饰雕塑,或者系陶器上的附饰物,其中不乏优秀遗例。


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头像,高12.5厘米,陶色橙黄,额上用泥条堆塑发辫,脸型圆润丰满,五官部位妥帖,艺术手法颇为洗炼概括。



陶塑少女图像


陕西洛南出土人头形器口红陶壶,通高23厘米,壶口捏塑成微微昂首的女孩头像,形貌颇为秀丽。



人头形器口红陶壶


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由于瓶身三列具有庙底沟类型特征的图案衬托,仿佛是一位身穿花袄的小姑娘。



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此外,甘肃天水柴家坪及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仰韶文化的浮雕陶人面,传出甘肃东乡、今藏瑞典远东博物馆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人头形陶器盖,也是各具特色的人像陶塑作品。



仰韶文化的浮雕陶人面


1986年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的陶塑人头像,残高6.3厘米,陶质为夹砂粗灰陶,用捏塑、堆贴加锥划的方法塑造,脸盘较宽,眉弓粗而长,双目炯炯有神,两颊各戳印着五个排列整齐的小圆窝,额上刻划重圈文,是一位纹面孩童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陶塑纹面头像


红山文化陶塑与泥塑女神像的出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重要的美术考古新发现之一


1982年,在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中,首先发现一批小型陶塑孕妇像;1983年,又在辽宁建平、凌源交界地带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发现一件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头像,五官清晰,造型逼真,目光炯炯,嘴唇掀动,颇具神秘色彩。



1982 红山文化小型陶塑孕妇像



1983 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 泥塑女神头像


附近还有更大的女性塑像残块出土。研究者一致认为它们是丰收女神或地母神的形象。(参见《座谈东山嘴遗址》,《文物》1984年11期)


在塑造动物形象方面,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的鸮形陶鼎,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猪形陶鬶与狗形陶鬶,江苏吴江梅堰出土良渚文化的水鸟形陶壶等,皆为实用与美观紧密结合的工艺装饰雕塑的早期典范,开商周时代鸟兽形铜尊、卣造型之先河。



鸮形陶鼎



猪形陶鬶与狗形陶鬶



水鸟形陶壶


此外,湖北天门邓家湾出土石家河文化的红陶狗、象、猴、鸟、等小动物,黑龙江宁安莺歌岭出土的陶塑猪、狗、熊,形体虽小,但形象生动,体态各异,体现了我们的先民在刻画动物神态方面的技艺。


玉石雕刻


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圆雕石刻,首推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刻女神像,只是制作手法比较稚拙粗率;其次是河北武安磁山遗址采集的一件石雕人头,五官造型颇夸张,作瞪目张嘴状,属距今7000年前的磁山文化遗物;再次为北京平谷上宅遗址出土的猴形石饰,用黑色滑石雕成,长3.1厘米,上端刻成圆目、尖颌、耸耳的猴头,下端呈圆锥形,中段有一横孔,可以系绳佩挂。



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刻女神像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石雕人头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出土的猴形石饰


比上宅文化稍晚的辽宁东沟后洼屯遗址,1984年清理出土数十件滑石雕刻作品,包括半身人像、人兽复合头像、大头曲身的虬龙等,高2--6厘米不等,刻工粗率,形象古朴。


最重要的一批史前石刻人像,出自河北滦平后台子红山文化早期遗址,较大的几件石人高约30厘米,五官清晰,脸型丰满,身躯呈溜肩鼓腹状,下肢作蹲踞姿态,其造型颇似孕妇,当与红山文化崇拜女神的宗教观念相关。(汤池:《滦平出土红山文化早期石雕女神像考察记》,《文物天地》1993年6期)



河北滦平后台子红山文化石刻人像



红山文化石刻女神像


重庆巫山大溪、甘肃永昌鸳鸯池、陕西神木石峁和山东滕县岗上村,皆发现史前的浮雕玉石人面,作瞠目吼叫状,额上或面部均有穿孔,推测皆属原始巫术活动中使用的护身符。


我国史前玉雕作品,以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红山文化碧玉龙、1986--1987年在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透雕神人玉冠饰、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玉雕人像等最为出色。



红山文化碧玉龙



安徽含山凌家滩玉雕人像


三星他拉玉龙(上图碧玉龙)体高26厘米,整体呈玦形,龙首似猪,斜目方鼻,鬃鬣向后贴身弯曲上翘,龙身蜷曲,尖尾,无四肢及鳞甲。龙背居中处有一穿孔,如系绳悬挂,全龙呈垂首拱背勾尾的形态。


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的大玉琮与玉钺上,运用浅浮雕与阴线刻相结合的技法,雕出神人与兽面组成的神徽图案,形象神秘威严。这种图形或繁或简地出现在反山和瑶山墓葬出土的大量玉器(礼玉)上,应是良渚部落尊崇的神圣徽帜,代表军事或宗教首领的权威。



玉雕神徽图案


蚌壳摆塑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遗址的一座墓葬(45号墓,距今约6000年)中,在男性墓主身旁首次出土了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形象,作为墓主权威的象征,这是中国墓室装饰的开端。



蚌壳摆塑的龙、虎形象


其中龙长178厘米,形体特征已与后世的龙相近,体态修长,曲颈昂首,有前、后肢,足趾有利爪,是我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造型最大的龙图形,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东龙西虎的布局,可否视作方位神观念之渊源?值得深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始社会为何会出现生殖崇拜?
中国古代的雕塑之一
《以考古成果诠释中华文明史之史前雕塑(5)》
先夏文明综述
红山文化实证早期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
文化清单(二):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下七垣文化、齐家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