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各领风骚70载,地质人还看今朝!

回顾历史,先辈们献身地质事业、救国于危难之际让我们肃然起敬;放眼当下,同仁们奋斗在一线、创造出辉煌成绩让我们钦佩不已;展望未来,能够有幸投身于地质事业宏伟蓝图的描绘,让我们激情澎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毛主席“开发矿业”的号召下,在新祖国建设的热潮中,无数地矿人把“为祖国,寻宝藏”作为人生的理想。自此诞生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握着地质锤,端着罗盘,拿着放大镜,足迹踏遍祖国的沙漠荒原、山沟海岛、密林戈壁,他们经历生死,鏖战危险,用青春与汗水为祖国寻找勘探出一种又一种的矿产资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为祖国赢得了历史的掌声与敬意。他们是最可亲可敬的地矿人!

今天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首看,中国地质史是一幅浩瀚长河的历史长卷,铺开来细细品,近代地质史跃然纸上!

GEOLOGY
2019.10.1
70
大师时代:地质学的兴起

邝荣光,留美幼童的地质大师

1872年8月11日,年仅10岁的邝荣光,会同詹天佑(广东省南海县人,后成为铁路工程师)、梁郭彦(后成为袁世凯政权外务大臣)等共30人,组成中国第一批官费幼童留学生,远赴美国旧金山开始留学学习。

邝荣光在美国中学毕业后进入拉法叶学院学习地矿。1881年尚未毕业即被召回国,派往唐山开平煤矿,曾任直隶省矿政调查局总勘矿师等职。1910年,他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在《地学杂志》(中国地学第一个学术刊物)创刊号上发表了我国第一幅区域地质图《直隶地质图》。后来,他又发表了《直隶矿产图》和《直隶石层古迹(化石)图》。前者是我国最早的分省矿产图;后者是中国人编制的第一幅古生物图版,成为是中国地质古生物学的重要发端。

邝荣光编制的《直隶矿产图》是我国最早的分省矿产图

鲁迅,隐藏的地质大师

很多人知道鲁迅学医,但很少有人知道鲁迅的第一专业是采矿。

1899年,17岁的鲁迅由南京水师学堂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开矿。1902年矿路学堂毕业后,方才赴日本留学。鲁迅发现的第一篇作品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地质论文。1903年,他编写的《中国地质略论》刊于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1906年,他与顾琅合编《中国矿产志》在上海出版。直到1911年,他才发表个人第一篇小说《怀旧》。

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虽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地质研究成果,但却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地质文章。也是国内最早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论述我国地质矿产的著作。

1903年,鲁迅编写的《中国地质略论》在《浙江潮》月刊发表。这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地质文章

鲁迅与顾琅合编的《中国矿产志》,1906年出版

张相文,中国地学会与《地学杂志》

1909年9月,张相文等在天津组织发起创办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1912年迁北京),张相文当选为会长。邝荣光、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白眉初、谢家荣、袁复礼、王恒升、李春昱、谭锡畴、竺可桢、徐炳昶等地质、地理学家以及章太炎、蔡元培、张謇等一批非地学领域的科学家和社会名流,甚至部分在华的外籍地质学家纷纷加入。

1910年,张相文等组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学刊物——《地学杂志》。至1937年停刊时,《地学杂志》共出版181期,刊登文章1520余篇,各种地质图、矿产图、地形图等140余幅。

中国地学会和《地学杂志》对中国近代地理地质学的传播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地质学先驱,中国地学会、《地学杂志》的创立者张相文

从20世纪初至1949年,以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为代表的299位地质先驱足迹踏遍了全国,地质科学理论迅速传播,推动着地质调查事业从无到有,在曲折与磨难中前行。
黄金时代:一代宗师各领风骚
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地质学家。1911年,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丁文江,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地质学双学士学位后回国。同年夏天,另一位中国地质学创始人章鸿钊由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归国。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实业救国,在实业部设置了地质科,由章鸿钊主持日常工作,1913年改为中央地质调查所。
1913年初,我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由比利时鲁汶大学毕业回国。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中国有了自己的地质专业队伍,从而结束了外国人一统中国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局面。
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和后来回国的李四光被称为我国地质学的四大奠基者。

地质调查所旧址前的,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塑像自左到右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


丁文江

(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

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

章鸿钊 

(1877—1951年)

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翁文灏

(1889—1971)

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曾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

光荣与梦想:地调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实业救国,在实业部矿务司辖设地质科,章鸿钊任首任科长,这是“地质”一词在中国官文中首次出现。

1912年4月,临时政府迁北京,实业部分农林、工商两部,地质科划归工商部,章鸿钊充任农林部,丁文江应邀从南洋中学来京,接任地质科长。

1913年9月4日,地质调查所(以下简称地调所)、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在北京粉子胡同3号同时正式成立,丁文江被任命为地调所所长兼地质所所长。

1913年10月1日,地质所开学,计30人入学。3年后,叶良辅、谢家荣、谭锡畴、赵汝钧等18位考核成绩合格者获毕业证书,他们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家,俗称中国地质的“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身披历史迷茫的尘烟,心怀科学救国的梦想,风餐露宿、筚路蓝缕地投身于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不少调查研究成果,如王竹泉在延长油田的前期调查成果、谢家荣等1935年完成的《扬子江下游铁矿志》,成“燎原之火” 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教员与毕业生留影

前自左到右为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

1916年2月地调所迁至北平丰盛胡同3号,改为地质调查局,10月复改为地调所;

1921年搬至北平西四兵马司胡同9号(现兵马司胡同15号);

1935年,地调所从北平的丰盛胡同迁到南京,部分留下来的人员成立了北平分所;

抗战全面爆发后,地调所随政府迁至四川北碚,为与省地调所相区别,1941年正式定名中央地质调查所。30年代起,历任所长有翁文灏、黄汲清、尹赞勋和李春昱等。抗战胜利后,地调所又迁回南京。至1949年,地调所与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36年)等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单位。

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

自然资源部“成长记”

1950年

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

1952年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

1954年

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

1970年

撤销地质部,改设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总局

1979年

国家地质总局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

1982年

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98年

撤销地质矿产部,将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国土资源部

2018年

撤销国土资源部,组建自然资源部,陆昊成为首任部长

……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矿产资源支撑,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以“找矿兴国”为己任,将旧中国存留的地质资料和人才火种传承壮大。由李四光先生领衔筹划,于1950年8月成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致力于新中国地质工作的总体构架。

苏联专家在新疆可可托海

1952年成立的地质部,领导和管理国家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统一安排并组织实施全国地质工作,李四光任地质部部长。从“一五”到“三五”期间,国家组织对30多种矿产开展了勘查,建立了五大煤炭基地和十大钢铁基地,扩充了国家黄金储备。发现了大庆、胜利等油田,使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发现了铀矿和稀土矿床,为“两弹一星”成功发射提供了资源基础。初步调查了全国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开展了“三线”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石油与天然气调查、重点地区喀斯特地质调查、重大桥梁工程地质勘查和河西走廊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即使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受到了极大干扰,地质部门被撤销,但地质人以极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最大可能排除干扰,取得江西德兴和西藏玉龙铜矿、山东焦家金矿、辽宁瓦房店金刚石矿等找矿突破。

首任地质部长:李四光

(1889.10.26-1971.4.29)

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1920年,李四光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回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系主任;1928年以后,长期担任民国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50年,秘密回国后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员会主任;1952-197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恢复了地质部,开启了中国特色地质调查的新时代。1982年,地质部更名为地质矿产部。地质工作者以“富国兴业”为己任,在“三光荣”精神的指导下,以国家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实现地质工作战略转移,不断扩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推动地质工作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重要成矿区带地质勘查,提高图幅质量。实施第二轮石油普查,塔里木盆地“沙参2井”高产油气流的产出,实现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的新突破。珠江口盆地油气的突破,使南海成为一个重要的海上油气产区。平湖一井工业油流的发现,实现了东海油气勘查的重大战略性突破。实施二轮远景区划和第二轮固体矿产普查,发现了一批重要矿床,尤其以金矿为突出。参与长江三峡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论证,成功实施长江三峡链子崖地灾防治工程。完成了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实施了西北地区特别找水计划,开展城市水工环地质调查,拓展地质调查新领域,促进地质工作结构调整。

世纪之交,国家深化“富国兴业”总格局,1998年成立国土资源部,次年果断实施地质勘查体制改革,组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为核心,先后着力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提高地质调查程度,加强矿产地质调查、勘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推进矿产勘查战略西移。着力实施环境地质保障工程,支撑三峡水利枢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的建设,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着力实施海洋地质调查专项,地质考察推进到南北极,深入到大洋领域,重点区域发现了油气、天然气水合物、锰结核等海洋矿产,支撑服务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为维护海洋权益、解决海洋争端提供重要地质依据。积极开展国际地质矿产合作,支撑服务“一带一路” 建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仅对煤、铁、铜等20多种矿产进行过不同程度的调查,探明储量的矿产只有2种;而截至2019年,我国已发现的矿种达173种,探明储量的矿产达到159种,有20多种矿产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12种为世界第一。

1952年,周恩来接见首任地质部长李四光

我国地质学曾在建国初期因国家对能源与矿产资源的迫切需要而备受重视,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油田勘探、地质找矿等领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造就了曾达到百万规模的中国地质学工作队伍。

地质学在建国初期曾经拥有极高的地位,油画内容为毛泽东、周恩来与李四光探讨地质矿产问题

但随着国家的战略调整,我国的地质行业出现了波动与起伏,这些都反映于国家地质行业管理机构的废立变迁。

经过近70多年的发展,地质行业经历了盛极而衰、死地重生的艰难历程。在此,以一位与新中国同龄70岁、国务院参事张洪涛的《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一文来纪念为国奉献的地质队员们。

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

张洪涛

  夫天下之职业,地质队员堪称伟大。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质队员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知天文,懂地理,明庶物,察人伦。地质队员行成于思,勇于奉献,跋山涉水,乐此不疲。

  一代地质学开山大师丁文江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并出任所长,在动物学、古生物学、地理学、地图学、考古学、人种学、历史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才华横溢,文理兼长。

  地质前辈章鸿钊曰“夫以国人之众,无一人焉得详神州一块土之地质,一任外人之深入吾腹地而不知也,已可耻矣。且以我国幅员之大,凡矿也、工也、农也、文地理也,无一不与地质相需”,深明大义,阐幽明微。

  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李四光,解放初毅然归国,创建地质力学,研究矿产规律,组织找矿会战,一举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以及一大批钨、铬、铀、金刚石、煤、稀有金属、地热、地下水等矿藏,德容兼备,功比丘山。

  新中国的70年,是谱写感天动地奋斗史诗的70年,是地质工作“一马当先”、新中国百废俱兴的70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今天,我们处于伟大的历史新纪元,身为地质队员,无比自豪!

  身为地质队员,不忘初心,谨此感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地质类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类型、现状与展望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地质工作 共和国大厦的坚实支撑
谢家荣
【大师】中国近代18大地质学家,你认识几个?
中国地矿教育事业史
“不迷信权威”的院士黄汲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